前言:在撰寫財政支配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20世紀前半葉,中外學術界關于唐代經濟史的研究取得了奠基性的重要成就,原創性地提出并論證了唐代經濟史的許多重要課題和基本范疇,并一直走著社會經濟史的研究道路,形成一個研究高潮,基本建構起了唐代經濟史研究的學術框架和學術體系,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和學術史意義。
關鍵詞:唐代;經濟史研究;學術史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進化史觀的傳播,近代歷史學學科產生,中外學術界開始將唐代經濟史納入研究視野。日本史學界起步稍早,內藤湖南于1910年在《歷史與地理》第9卷第5號發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①],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作了宏觀的時代分期,東漢中葉以前是“上古”,經東漢末年到西晉的一段過渡期,到五胡十六國至唐中葉為“中世”,再經唐末到五代的另一段過渡期,到宋元明清時期為“近世”。指出“中國中世和近世的大轉變出現在唐宋之際”,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均發生了重大變革,首倡“唐宋變革”說。其中,社會經濟方面的變革,一是唐中葉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破壞,使得大量人民從束縛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開始擺脫貴族政治控制下奴隸、佃農的地位,后經王安石新法,人民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意義更加確實,社會地位得到提高;二是唐代時期貨幣錢帛兼行,而銅錢流通量相對較少,自宋代開始,貨幣經濟非常盛行,銀亦在此時開始慢慢得到作為貨幣的重要地位,唐宋處在實物經濟結束期和貨幣經濟開始期兩者交替之際。1923年,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出版[②],將中國歷史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周代以前為上古史,從秦朝統一起到唐朝全盛時代止為中古史,從唐朝中葉以后藩鎮割據起到南宋止為近古史,從元、明到清中葉以前為近世史,從西力東漸到現在(著書當時)為最近世史。全書十分重視研究社會的經濟組織和生計狀況,重視生產方法和生產社會組織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對唐代經濟生產方式的變化論述較多,并將“安史之亂”作為“中古史”與“近古史”的分界線。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的社會史大論戰,我國史學界開始將唐代經濟史作為唐史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并奠定了扎實的學術基礎[③]。自此以后,唐代經濟史研究一直是中外學術界所關注的重要課題,迄今已走過近百年的學術歷程,學術積累堅實豐厚。
大體說來,近百年的唐代經濟史研究歷程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為第一階段,50年代至60年代為第二階段,80年代以后迄今為第三階段。限于篇幅,本文擬對第一階段的唐代經濟史研究做一回顧。由于本人的見聞和學識所限,所作回顧只能是簡略的,且以介紹中國學術界的成果為主。
一
唐代經濟史研究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期間,取得了奠基性的重要成就。一是陶希圣、鞠清遠、全漢升、傅安華、何茲全及日本學者加藤繁、鈴木俊、藤田豐八等學者,發表了許多論文,出版了多部專著,創新性地提出并論述了唐代經濟史的若干重要問題和基本范疇。二是以郭沫若、呂振羽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社會經濟形態理論作為指導,開始創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史學,系統地梳理中國歷史的發展形態及其階段,其中關于唐代經濟形態和唐代社會性質的研究,也取得了開創性和革命性的重要成果,并奠定了后來研究的科學路徑。
摘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始終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路徑,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論文從產業結構升級視角切入,基于中介效應模型,研究產業結構升級所帶來的勞動力吸納效應和產業迭代引發的下沉效應是否能夠降低城鄉收入差距。結果表明:第一,產業升級使得服務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效應增強,有利于提升農民收入,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第二,產業迭代引發的下沉效應增加了基層就業機會,促進了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從而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城鄉收入差距;中介效應模型
1引言
目前,中國雖然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但是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仍然是重要的發展問題。2021年6月,國家共同富裕示范區落地浙江。同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重要問題。加快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勢在必行。實現共同富裕就是城鄉和區域之間在收入、消費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小。基于此,論文從產業升級的視角切入,運用中介效應模型分析了產業結構升級的勞動吸納效應以及產業迭代引發的下沉效應如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
2理論分析
2.1產業結構升級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消費需求財政因素政策建議
[論文摘要]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消費需求得到不斷滿足,但是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的問題也更加突出,消費需求不足的狀況亟待改善。本文在分析影響消費需求財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經濟以兩位數增長速度在發展,僅2007年GDP達到24.66萬億元,比2002年增長65.5%,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1]。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消費需求得到不斷滿足,但是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的問題也更加突出。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137239億元,占GDP比重55.6%,高于2006年的52.5%。可見,近兩年我國經濟過度依賴投資,消費需求不足的狀況亟待改善。
一、影響消費需求的財政因素
(一)收入分配政策
目前中國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最高與最低收入者收入差距達到18倍左右,我國20%的高收入家庭擁有80%儲蓄存款。城鄉收入也從1978年的2.58:1提高到2007年的3.32:1,如果再加上醫療、教育、失業等保障等非貨幣因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可能達到六七倍。如果用基尼系數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根據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提供的標準:基尼系數在0.4以上為差距過大,而我國2007年基尼系數為0.48。收入差距與居民總體的平均消費傾向是負相關關系,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居民總體的平均消費傾向就越高[2]。
稅收作用與意義是由稅收的本質所決定,是稅收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所具有的內在功能,具體表現在稅收的作用與意義。稅收的作用與意義具有內在性、客觀性和穩定性特征。稅收的基本作用具體是組織財政收作用、收入分配作用、寫作職稱論文資源配置與宏觀調控作用。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作用與意義就是要達到稅收的基本作用。即實現組織財政收入作用、經濟調節作用、調節收入分配作用。下面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來分析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作用與意義。
一、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宏觀經濟效應
(1)更好的組織財政收入。組織收入是稅收的基本功能,這是任何稅種的共性。早期各國個人所得稅幾乎都是為了解決財政困難、籌措戰爭經費而開征的。個人所得稅以個人收益為課稅基礎,收益來源于個人的經濟活動。只要有一定的收入,就可以征收所得稅,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資源的不斷增加,經濟活動的日益擴大,所得稅也隨之增加。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個人所得稅能夠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同步增長。實踐證明,個人所得稅組織收入的功能在世界各國日益得到增強。(見表2--1)
表(2---1)DECD國家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
國別個人所得稅比重社會保險稅比重廣義個人所得稅比重
美國40.522.462.9
一、畢業論文撰寫前理論準備的重要性
由于畢業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檢驗學生數年學習中掌握知識的程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綜合性答卷,所以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畢業論文撰寫的基礎。選好了畢業論文的題目,必須進行理論準備,否則積累資料、形成論點和論據都會迷失方向。以《對發展和完善建筑市場的有關問題思考》一文為例,論題一旦確定,必須接著實施理論準備,對什么是市場?什么是建筑市場?建筑市場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發展和完善建筑市場的條件和基礎是什么?等等,必須先進行理論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論思路去搜集資料,再形成論點和論據。有人以為這種做法違背了“結論產生于調查研究的末尾”的慣例,其實,學生所選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較熟悉的,已有相當程度感性接觸的領域的論題,從已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一步,只有這樣才能在以后的調查研究、搜集資料階段來驗證這種理性認識的正確與否。
其次,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積累資料的向導。畢業論文的撰寫應積累什么資料?這是極大多數沒有畢業論文撰寫經驗的學生所碰到的最大難題。有許多學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資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資料時才發現已有的資料沒有什么用,趕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資料,時間卻已不允許,問題就出在沒有理性認識的資料搜集只是一種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題為《試論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論文,由于作者對勞動者素質的認識沒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結果作者只搜集了人們接觸最多,最易關注的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文化科學素質的資料,而沒有搜集深層次的勞動者思想道德素質的資料,導致了搜集過程中的片面性。
最后,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形成論點和論據的必要條件。確定論題只是確立了中心論點,還必須提出相應的從屬論點,使中心論點得以展開,為此,必須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乃至自然科學的知識,否則只能把文章寫成就事論事式的工作報告,比如畢業論文《“城市更新”與園林綠化關系的幾個問題》一文的作者,由于沒有從理論上剖析兩者關系,沒有深刻認識到兩者關系實質上是人口、經濟、社會、環境之間如何協調,如何使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結果雖擁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談,成為如何搞好城市綠化建設的報告書,層次太低。
二、畢業論文撰寫前理論準備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