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古建筑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摘要:中國古建筑以均衡對稱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體感官、單一布局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點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建筑可視為是其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建筑的歷史也可視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發展的軌跡,而在其發展進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則成為其歷史發展的標識物和人以為豪的共同記憶或民族文化遺產。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規模,形態,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就是這個意思。
一、中國古建筑的特點
(一)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詞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一、現代影視技術在族群古建筑藝術中的最優化研究
(一)現代影視技術在族群古建筑藝術保護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對古建筑進行深入研究都有不少的研究性書籍和論文。如:
1.古建筑保護措施與意義的探討,《古建筑保護的意義與措施》(楊笑天,1997),提出古建筑保護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明確地說明保護古建筑既是見證歷史的需要,也是建筑專業學習和旅游產業發展需要。
2.古建筑數字化保護研究,《基于GIS與三維激光掃描的古建筑保護》(邢昱等,2009),提出以三維激光掃描點云數據作為基礎數據,結合地理數據庫和三維建模技術,通過建立古建筑數據庫,設計基于GIS的古建筑數字化保護系統。這些研究大都側重于方法論即數字化的保護研究,對立體保護古建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過去,我們僅依靠文字、圖片去詮釋古建筑藝術,這對于古建筑藝術文化內涵的解讀顯得薄弱而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而文字和圖片呈現給人們的僅僅是二維的影像,在文字方面僅依賴于講述者的個人感官意愿,無法正確闡釋其古建筑文化內涵,也無法及激起族群內部人的自覺性,其建筑藝術也難以賡延。只有通過現代影視技術的立體性展現,引入當地建筑文化持有者的講述,利用現代影視技術對族群古建筑進行全息性保存,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藝術元素的本真性;編輯和整合族群古建筑藝術系列影視片,傳播族群古建筑藝術文化內涵。
(二)賀州族群古建筑的藝術特點
一、分布廣泛
迄今保存完好的上杭古民居遍及全縣的臨江、臨城、中都、下都、廬豐、官莊、稔田、太拔、溪口、蛟洋和古田等11個鄉鎮;而計有290處的古寺觀則遍于上杭城鄉各地;上杭縣姓氏宗祠除總祠較多集中在縣城處,其余分祠則散布在各鄉村。
二、種類繁多上杭
古建筑大體可分為古民居、姓氏宗祠、寺觀庵廟和紀念物等四大類。而上杭古民居還可細分為府第式方樓,如杏香樓、瑞香樓、大夫樓第、福興樓、存耕堂、淵泉居等和府第式民居,如培荊堂、衍慶堂、循天理老宅等及客家圍屋,臺珊瑚圍龍屋、回龍大圍屋、李春齡大院等三種。
三、特征鮮明
(一)完好
1防火玻璃的優點
防火玻璃的功能是為建筑內人員提供充足的安全逃生時間,同時能夠保證救援通道暢通。防火玻璃能隔絕火焰、煙氣、熱和其他燃燒產物,這對于逃生通道的安全至關重要。防火玻璃在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安全的同時,比傳統的隔墻更加美觀,因為玻璃是透明的,陽光可以照射到建筑之中。將火勢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能降低起火建筑及其相鄰建筑的火災損失,也減少了修復建筑的工作量。毋庸置疑,被火災燒損建筑的重建和重新裝修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如果火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建筑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會造成建筑局部或整體坍塌。而建筑坍塌將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2防火玻璃完整性和防火玻璃隔熱性
最基本的一點同時也是經常被忽視的一點,就是防火玻璃應當作為一個防火系統來全面考慮。防火玻璃系統的耐火等級需要綜合考慮系統各因素:包括防火玻璃、封堵材料、固定劑和框架的耐火等級,必須經過檢測來確定。防火玻璃性能有兩類:
(1)防火玻璃完整性。這由耐火時間來判定。被測試系統必須將火勢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并且保證受火的背面沒有火焰。玻璃的彎曲程度,按照時間/溫度來衡量,所依據的標準是BS476第20~22條,或歐洲標準EN1363系列。根據這些測試結果,防火玻璃可按耐火時間劃分為30,60,90,120和180min5個耐火極限等級。
(2)防火玻璃隔熱性。當防火玻璃受明火作用時,其背火面平均溫度不超過160℃,這是由防火玻璃的導熱能力來確定。在樓梯間和走廊安裝具有絕熱能力的玻璃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樓梯間和走廊的溫度不能過高,以便為樓內人員和消防員提供安全的通道。我們對于防火玻璃在火災中特性的理解,以及防火玻璃技術上的進步,都給防火玻璃裝配帶來技術上的革新。與以往防火玻璃(如夾絲玻璃)不同的是,現代防火玻璃更加透光,更加美觀。一些防火玻璃在火災中能夠保持透明,而一些防火玻璃則使用膨脹層制造不透明的防火隔熱板。這類防火玻璃遇到火焰會產生泡沫層,使防火玻璃會變白。使用這種防火玻璃的好處是雙重的:①消防員能夠更加快速準確地判斷起火的位置,這也表示防火玻璃背火面的空間能夠用作疏散火災中慌亂的人群。②由于著火后防火玻璃變得不透明,人們看不到火的真實情況,因此能夠有效減少恐慌。這也是這類防火玻璃的潛在優勢。
一、柱、柱礎、龍柱柱子是中國古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主要構件
它承托梁架或屋頂等其自身上方物件的重量。閩系古建筑中,多為木作柱,間有石作柱。直徑較柱子稍大,大多為厚重感十足的石質,造型種類多樣,圓狀方狀皆有,緊緊包裹住柱子與地面相接的部分,極好得防止閩地的潮濕水氣對木作柱的侵入。裝飾方面來說,荷花、如意、瓜果、草葉、人物、動物都可雕刻于柱礎之上,雕刻手法也十分多樣,常用的有浮雕、線雕、陰刻。閩地中最有特色的要數石作龍柱,亦可稱蟠龍柱。石柱形式分為單龍盤柱和雙龍盤柱,雙龍則多為龍王造型,柱礎部分配合以云紋、水族紋樣作為裝飾。龍頭與龍身位置多為從上至下,給人一種騰云駕霧,向上升騰的視覺感受。龍首龍身的造型氣勢磅礴,石刻工藝亦簡單流暢亦復雜多變。石作、石雕體現了閩南地域突出的手工工藝特征,石作工匠將其非常自然地與建筑構件進行融合,打造人居社會環境,使得閩南得天獨厚的石作的建筑工藝特色廣泛流傳與應用,為人所知。
二、門、門板、門楣、門罩、門枕石
福建傳統文化中注重“門面”“門臉”,不論是官邸、宗教、祠堂還是民宅,戶主對門頭的裝飾與形式都極其的重視,因為它代表著主人家的聲望地位以及權勢的輕重。從功能角度闡述,門和窗都是劃分建筑室內空間的重要構件,老子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門、窗的大小、形狀、朝向在閩南建筑中反映了風水和禮制等社會民俗文化。與門相關的建筑構件還包括門板、門楣、門罩、門枕石。門板也叫做門扇、門扉,例如泉州楊家祠堂的門板彩畫;又如泉州承天寺的木雕花格柵的裝飾紋樣門扇,此種門扇也稱作“籠扇”,在閩南民居建筑中,它們大多是開向天井方向的門扇。籠扇結構輕巧,門板較薄,便于啟閉。門枕石,以一個整體低矮石塊的造型蹲臥在大門兩側的邊框之下,與地連接,主要作用在于承接門面的開合啟閉。石臺的上半部分大多為圓形帶有雕花裝飾的石鼓,下半部分多為花葉草樹、飛禽走獸、甚至人物圖案為裝飾,形態有趣多樣。門框上的橫向裝飾稱作門楣,可有木作,可有石制,泉州淮通關岳廟內的附廟側門上的石刻門楣,其繪畫內容大致是體現歷史文化故事,有宣教意義。門罩一般是與大門的梁與柱相交接,懸掛與廊柱之間,門罩在閩地建筑的做法并不多見,大多出現在梁枋上,以整塊木料雕飾成的落掛進行體現,其上雕刻有花紋植物、飛禽走獸等等精妙絕倫的圖案。四、墻面、窗、懸魚、水車堵、墀頭閩系建筑以語言分布為根據可以劃分出傳統建筑的大致類型,被譽為“紅磚文化區”的閩南民居群,獨有大面積的紅磚墻面反映其地域的風格特性,正身墻面稱作“鏡面墻”,側面稱作“大壁”,極其對稱有序、莊嚴規整,體現閩南的封閉、主次尊卑、風水理念等等閩南的民俗文化特征。泉州亭店鄉楊阿苗故居,紅墻鋪面,墻面上有圓形或方向的墻磚飾品,飾品上是對稱的飛鳥圖案。窗在墻體上有取景、采光、通風、裝飾的功能,閩南古建筑的窗體以方形、圓形、矩形等規矩形態居多,木作、石作居多,石雕圖案通常選擇彩繪的裝飾手法,花卉植物、飛禽走獸、陰陽八卦、祥云壽字、規則重復紋樣等等圖紋精美無比。懸魚,因其最早的裝飾造型是魚形,因此得名,但根據地方特色與人居文化的改變它日漸脫離了魚形,所以現在大多數的閩地古建筑上的懸魚都非原始形狀。懸魚是在兩面山墻伸出的房檐之下,采用彩色泥塑、剪粘、交趾陶等等作出的古建筑裝飾元素,造型多變,常見的有蕉葉、云紋、獅龍、如意、書卷、花籃、蝙蝠等等。福建的民居古建筑中最常得見,色彩艷麗,與紅磚瓦的山墻形成強烈對比,突出地方特色。泉州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其山墻懸魚豐富多態,以云紋與蝙蝠造型居多。所謂水車堵,處在屋檐之下,山墻與屋檐交界之處有一條層層出挑的水平裝飾帶,它順沿著屋檐的直線走向,在不同寬度的灰色底邊上,使用灰泥與交趾陶繪制色彩多變的傳統造型,塑造出靈活生動的戲劇人物、故事傳說、山川河流、花卉鳥獸,做工精巧華麗,工匠技法嫻熟,手法細膩。陶作工藝大多會使用在水車堵、墀頭、屋頂正脊與脊飾等福建的傳統古建筑裝飾構件上。交趾陶是彩色軟陶的一種,是漢族的傳統雕塑藝術工藝,是臺灣地區的古建筑中一直推崇的裝飾手法,由此隱射出閩臺兩岸建筑裝飾方面同根同源的追溯意義。水車堵通常會連通墀頭收尾,墀頭是四面垂脊延伸下來,靠近屋檐口突出的窄墻,墻面上多層磚線圍合成一個框,框中是整幅立體的彩繪與雕刻、交趾陶結合的人物、動物和器物紋飾。墀頭主要的刻畫主題是亭臺樓閣、祥瑞景物、忠孝節義,工藝精良,秀麗醒目,極具閩地古建筑傳統裝飾特色。
三、屋頂、屋脊、垂脊、脊飾
福建建筑多為宗廟、民居,屋頂樣式以硬山頂與懸山頂居多,尤其是民居。正脊,是指建筑前后面屋頂面相交接而形成的屋脊。閩南建筑的正脊都相對較細窄、狹長,裝飾有細膩精巧的圖案,宗廟類的建筑,其正脊會顯得大氣一些。屋脊的主要作用在于壓住瓦片與抵擋風壓。燕尾脊,是閩南特有的彎曲的屋脊,處在正脊之位,兩端分叉上翹,狀似燕子的尾端,因此得名。屋面與屋脊的形狀,狀似輕巧升騰,與天相接,與北方建筑的屋頂傳遞給人們的負重感壓迫感相當不同,也表現了閩地民眾仍守舊著老祖宗堅持的“天地人和合”民俗風情。廟宇與官宅多用,脊端上揚得越長越高,代表門第越旺越高。福建的房屋垂脊,大致分為尖脊、圓脊兩種。尖脊呈人字形;圓脊采用卷曲形狀,視覺上看起來較為柔和,也被俗稱做“馬背脊”。馬背脊的形狀與閩地民俗中的風水五行形制相掛鉤,出現了“金木水火土”五種象形的山墻造型,別具一格。閩南的社會民俗文化在整個中國都是極具特色的,當地人從祖先開始就以龍、蛇為原始崇拜,所以在古建筑構件中龍、蛇的造型元素始終貫穿其中,尤其以龍形脊飾為裝飾重點。除了最基本的泥塑造型工藝之外,剪黏,是福建古建筑裝飾工藝中最能區別于其他地區古建筑的制作手法之一,相當具有代表性。在閩南地區,它也被稱作“剪花”、“貼瓷”“堆剪”等等。它需要剪花匠將瓷碗打碎,然后仔細剪去碎片棱角,修剪成所需要貼片的造型,一般是三角形或是龍鱗狀,然后將這些色彩華麗的貼片黏在事先制作完成的泥塑造型之上。以泉州淮通關岳廟脊飾為例,閩南眾多古建筑的脊飾色彩艷麗,兩端高聳翹起,翹起處正是以陶塑龍頭龍身黏貼彩色瓷片的方法加以制作。正脊以寶塔或太陽為中心,雙側呈現“雙龍戲珠”或“雙鳳朝陽”的裝飾樣式,生動壯觀。垂脊、戧脊題材多樣,造型多元化,多用花草卷曲、歷史人物、仙人坐騎、花卉祥云、麒麟龍鳳等造型作為生動裝飾,極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