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股票投資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股票投資分析方法包括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方法。基本分析方法分為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分析和公司分析,其中公司分析是基礎分析的核心。公司分析主要是通過對公司財務報告的分析,找出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俱優且其內在價值低于其現行價格的公司,作為選股和投資決策的依據。由此可以看出,財務報表分析對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很重要。但是,缺乏理論指導的財務報表分析可能使股票投資者最終陷入“就報表論報表”的分析誤區,因而對其投資決策產生不了任何有價值的影響。這也是目前我國的股票投資者———即使是機構投資者也不太重視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使投資者學會進行財務報表分析,愿意進行財務報表分析,從而理性的進行投資決策,就應該有一套適合股票投資者需要的財務報表分析理論框架作指導。
一、公司財務分析的哈佛框架
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并不是有效分析公司經營活動的全部,而只是其中一個較為技術化的組成部分。有效的公司經營活動分析,必須首先了解公司所處的經營環境和經營戰略,分析公司經營范圍和競爭優勢,識別關鍵成功因素和風險,然后才能進行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由于公司管理層擁有公司的完整信息,且財務報表由他們來完成,這樣處于信息劣勢地位的外部人士、包括股票投資者就很難把正確信息與可能的歪曲或噪聲區別開來。通過有效的財務分析,可以從公開或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數據中提取管理者的部分內部信息,但由于分析者不能直接或完全得到內部信息,轉而只能依靠對公司所在行業及其競爭戰略的了解來解釋財務報表。一個稱職或成功的財務分析者必須像公司管理者一樣了解行業經濟特征,而且應很好地把握公司的競爭戰略。只有這樣才能透過報表數字還原經營活動,從而較為全面和客觀地掌握公司的財務狀況。正是基于如上考慮,哈佛大學的佩普、希利和伯納德三位教授在其著作《運用財務報表進行公司分析與估價》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公司財務分析框架———哈佛分析框架。哈佛框架的核心是:閱讀和分析公司財務報表的基本順序是:“戰略分析→會計分析→財務分析→前景分析。”也就是說,先分析公司的戰略及其定位;然后進行會計分析,評估公司財務報表的會計數據及其質量;再進行財務分析,評價公司的經營績效;最后進行前景分析,診斷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可見,哈佛框架完全超越了傳統的“報表結構介紹———報表項目分析———財務比率分析”的體例安排,跳出了會計數字的迷宮,以公司經營環境為背景,以戰略為導向,立足于公司經營活動,討論公司經營活動(過程)與公司財務報表(結果)之間的關系,從而構造了公司財務分析的基本框架,展示了公司財務分析的新思維。
二、基于股票投資決策的財務報表分析理論框架
基于股票投資決策的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是一般性財務分析在股票投資決策領域的具體應用。也就是說,借鑒一般性公司財務分析的理論框架,再緊密結合股票投資的具體目的,就可以形成基于股票投資決策的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框架。本書借鑒哈佛財務分析框架,結合股票投資決策目的,提出一個基于投資決策的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框架:131框架。即:1個起點———問題界定3個步驟———財務情況預判、報表結構及指標分析、財務前景預測1個結果———服務于投資決策這一框架可用圖1表示。
1.問題界定。這是解決問題的首要一步。在對問題進行界定時,關鍵是問題本身,而不是問題的表象。如公司收入增長乏力或許是問題,但也可能是行業衰退、經濟下行、公司管理落后、職工激勵不足的表象。抓錯藥方的最普遍的原因是沒有正確地界定病癥。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如果問題表述得準確,就等于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所以問題界定是進行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第一步,那基于投資決策目的對公司進行財務分析,要解決的真正問題是什么?是評價公司的財務風險,還是評價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小?是評價公司目前的財務實力,還是評價未來的發展潛力?進一步而言,這些是分析的問題本身還是問題表象?目前股票投資者可能傾向于把問題界定為:評價公司的財務風險:評價公司收益的穩定性;評價公司的盈利能力;評價公司目前的財務實力;評價公司未來的發展潛力;評價公司是否能給投資者帶來合理的預期收益;評價對該公司投資是否能使投資風險降低。這些都是基于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具體目標而言的,若提升一下目標的層次,是否有更本質的發現?本書在此嘗試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評價公司股票是否具有投資價值。股票投資者無論是進行投資的基本面分析還是技術分析,目的無非是為獲得有助于評估股票期望收益和風險的信息,為投資決策提供參考依據。無論投資者個人對風險的態度如何,理性的投資者都希望在一定收益率下,把投資風險降到最低。在股票投資的基本面分析中,對被投資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是核心,由于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公司是股票的載體,對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定這個公司的股票是否具有投資價值。這才是股票投資者進行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根本或問題所在,而評價公司的財務風險或盈利能力等僅僅是表象。
一、會計信息披露與股民投資
會計信息有兩個最主要的質量特征:即可靠性和相關性。可靠性包括會計信息的完整性、披露的充分性,可靠的和可核實的公允信息;而相關性則要在編制企業會計報表時盡可能考慮到適用于大多數用戶,如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社會中介機構等方面的需求,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反映企業會計信息。兩者是互相矛盾的,可能顧此失彼,同時兼顧各方面的要求,可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從而失去充分披露的意義。
上市公司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1.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眾的基本利益,使廣大股東、債權人或潛在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能夠平等地獲得必要的信息,防止少數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壟斷信息而牟取暴利。2.維護證券市場的良好秩序,促進證券業務健康發展,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優化配置。3.落實公司管理人員的經營管理責任,切實保護公司所控資源的安全無損,并使之得到有效利用,為股東和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
在股票市場中,隨著股票投資者的日益成熟以及股票市場的日益理性化,我們不難發現,盡管股票市場的漲跌和股價的高低仍將不時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歸根到底,個股股價還是要取決于其內在投資價值,亦即公司的盈利水平和風險狀況。既然如此,會計信息對股票投資者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股票投資者需要通過閱讀和分析公司所披露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變動等信息,從中獲悉公司以往及本期的盈利水平和風險狀況,并進而結合公司管理水平、市場利率變動。行業發展周期、國內外政治經濟狀況等諸多主、客觀影響因素加以考慮,從而對未來的盈利水平和風險狀況做出合理預期,并據此對公司股價做出適宜的評價,從而做出最理性的股票投資決策。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當今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真。而會計信息對股票投資的相關性完全依賴于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及時性。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在最近幾年雖然有了可喜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從而影響了投資者對股票的投資。
二、會計信息披露對股票投資的影響
《企業會計準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對我國企業設立企業年金基金的會計處理進行了規范。準則對于企業年金基金財產的投資范圍,限于銀行存款、國債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產品,包括短期債券回購、信用等級在投資級以上的金融債和企業債、可轉換債、投資性保險產品、證券投資基金、股票等。
對于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的確認和計量,基金投資運營機構在初始取得投資時,應當以交易日支付的價款作為其公允價值入賬,記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及相關稅費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記入交易費用。購入股票、債券等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股利、利息計入初始投資成本,增加交易性金融資產;實際收到發放的股利、利息沖減初始投資成本,即沖減交易性金融資產。企業年金基金應當按日估值,或至少按周進行估值,即將每個工作日結束時或每周五確定為估值日。估值日對投資進行估值時,應當以估值日的公允價值計量,以此調整原賬面價值,增加(或沖減)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基金所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按照交易性金融資產的類別和品種,分別“成本”、“公允價值變動”進行明細核算,在初始和后續計量時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所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即存在活躍市場的,按活躍市場中的報價確定其公允價值,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按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
(1)基金投資管理機構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按發生的交易費用,借記“投資收益”科目,按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例1]20×7年4月1日,A企業委托投資管理人用企業年金以交易為目的購買B公司股票10萬股,每股3元,手續費千分之1.5;以交易為目的購買D股票投資基金10萬份,每份5元,手續費千分之1.5;以交易為目的按面值購入信用等級在投資級以上,20×7年1月1日發行的3年期按年付息E企業債券,面值為100元,5000張,共計50萬元,利率4%,手續費千分之1.5。賬務處理如下:
購入B公司股票時,
摘要: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近幾年,我國證券市場即將實施注冊制改革,證券交易亦向國外發達國家模式趨同:高頻交易、無風險套利交易等層出不窮,證券交易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證券投資作為理論與實踐結合最為緊密的課程,傳統證券投資實訓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如何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對證券投資實訓課程進行實訓改革建設,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即引入模擬股票交易環境,仿真實踐、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的證券投資技能,最終才能達到良好的實訓效果。
關鍵詞:證券投資實訓;模擬交易;競賽
一、引言
證券投資學是一門基礎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也是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為了滿足證券投資學課程的培養人才目標,即“培養知識與實踐能力并重的復合型人才”,各個高校都開設了證券投資實驗課程或者實訓課程,在實驗或者實訓課上,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獲得相關理論知識、增強獨立思考和獨立運作能力,也能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實踐,進行模擬股票交易操作。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模擬金融投資的魅力,親身體驗金融交易中的獲利樂趣,同時也體驗到金融交易虧損的苦楚,從而大大提升學生認知金融風險的意識,在課堂上樹立起正確的證券投資理念,對今后的投資生涯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使得證券投資學課程具有重大的教育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傳統證券投資實訓課程的實訓現狀
證券投資實訓課程的實訓基本采用較為機械式的“實習—實訓”模式,首先,在實訓課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著重講解證券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理論,通過案例分析上市公司基本情況;其次,在實訓課程環節,教師指導學生開設股票賬戶,熟悉股票交易操作;最后,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分組討論出最有價值的投資上市公司,以分析報告的形式完成該課程的實訓任務。該實訓明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論文關鍵詞】:股指期貨;公允價值;會計處理
【論文摘要】:對股指期貨的相關理論及其應用特點作了簡略介紹,討論了我國資本市場引入股指期貨這一新型金融工具的必要性。同時在新的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這一重要概念的情況下。針對股指期貨自身的特點,探討了對于套期保值和投機套利兩種不同目的的股指期貨交易的會計處理方法。
隨著證券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機構投資者的成長,市場對規避股市單邊巨幅漲跌風險的要求日益迫切,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理論工作者,對推出股票指數期貨(下簡稱股指期貨)以規避股市統性風險的呼聲都越來越高。
1.股票指數期貨的理論和運用
1.1股票指數期貨的含義
股指期貨是以股價指數為依據的期貨,是買賣雙方根據事先的約定,同意在未來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按照雙方事先約定的股價進行股票指數交易的一種標準化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