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天傍晚,爸爸和媽媽帶我去郊外游玩。
出了市區,我感到馬路上的汽車少了許多,但是來來往往的汽車都跑得飛快。夕陽像一個大紅桔子掛在天邊,空氣變得更加清新,周圍也安靜了許多。
到了一片農田,我們停了下來。啊,真是一眼望不到邊呀,遠遠望去,一些農民伯伯好象正在給菜田澆水。我先跑到近處的麥地看了看,麥子有的黃有的綠,爸爸說麥子快要熟了。我摘了一個黃色的麥穗,用手剝開,放到嘴里嘗了嘗,一開始吃不出味兒,后來覺得很筋道,還有點甜香味兒呢。麥田旁邊種的是玉米苗和蔬菜。有搭在架子上生長的黃瓜、爬豆、西紅柿,還有矮矮低低的土豆、茄子、花生等等。我發現花生地里插著許多和我差不多高的木棍,棍子上還綁著五顏六色的飄帶。我覺得很奇怪,就問了身邊的農民阿姨,阿姨告訴我這是嚇唬來吃花生的小鳥的。
今天去郊外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農村真好啊。
我喜歡鄉下美景,鄉下的小路、小橋、樹林的景物令我至今難忘。
假期去鄉下時看見一條泥濘的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路面上留下的腳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淺,不知有多少人從這里走過。路旁知名的和不知名五顏六色的小花在微風中快樂地擺著手,招引著蜜蜂和蝴蝶。蜜蜂在花叢中嗡嗡地鬧著,好象在說悄悄話。花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它們把這條小路點綴得更加美麗。
沿著小路一直往前走,是一座小小的拱橋。橋下,清澈見底的溪水緩緩向前流動。活潑可愛的魚兒擺著尾巴,悠閑自在地嬉戲玩耍。
過了橋,闖進眼簾的是一片綠樹林,林中時不時地傳來一聲聲鳥鳴。這里還是孩子們的樂園哩!孩子們在這里捉迷藏,跳繩,講故事……一片片歡聲笑語在樹林上空回蕩。
啊,可愛的小鄉村,這里藍天白云、青山碧水、紅花綠樹,這里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勝似世外桃園,叫我留戀忘返。
一天傍晚,爸爸和媽媽帶我去郊外游玩。
出了市區,我感到馬路上的汽車少了許多,但是來來往往的汽車都跑得飛快。夕陽像一個大紅桔子掛在天邊,空氣變得更加清新,周圍也安靜了許多。
到了一片農田,我們停了下來。啊,真是一眼望不到邊呀,遠遠望去,一些農民伯伯好象正在給菜田澆水。我先跑到近處的麥地看了看,麥子有的黃有的綠,爸爸說麥子快要熟了。我摘了一個黃色的麥穗,用手剝開,放到嘴里嘗了嘗,一開始吃不出味兒,后來覺得很筋道,還有點甜香味兒呢。麥田旁邊種的是玉米苗和蔬菜。有搭在架子上生長的黃瓜、爬豆、西紅柿,還有矮矮低低的土豆、茄子、花生等等。我發現花生地里插著許多和我差不多高的木棍,棍子上還綁著五顏六色的飄帶。我覺得很奇怪,就問了身邊的農民阿姨,阿姨告訴我這是嚇唬來吃花生的小鳥的。
今天去郊外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農村真好啊。
一、童年——橫看成嶺側成峰
學生們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注定了他們的童年也是不同的。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學習的實際出發,選擇學生熟悉的題材命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命題。作文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抓取素材,使作文命題能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的思想認識由書本走向生活,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我的舞臺》把“我”學戲的故事寫得生動有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學習某種技藝的過程和感受。
2.從學生的生活之源命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社會熱點是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如在2012年,泗陽縣的左臣用他拾金不昧的高尚情操撥動了我們每個人的心弦,并入選了“全國好人榜”,全縣掀起了學習左臣精神的,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結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讓學生寫一寫《向左臣學習》、《左臣,我心中的英雄》等作文。
3.結合學生的生活訴求命題。學生在生活中會有不少需要用到寫作的地方,如在表彰會上發言,在國旗下講話等。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要求是針對社會存在的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果教師把作文命題為《關于禁止浪費資源的建議》,學生往往不知所云,如果具體成《關于節約校園的每一滴水的建議》,學生寫的時候會更容易。
4.從學生的文化需求命題。學生學習語文,也在學習文化。在命題時,教師要基于兒童文化視野下的對文化的感性認知和初步思考。如《泗陽的土話》、《跑旱船》、《奶奶家的膘雞》等命題,學生容易寫出具有濃濃泗陽味的民俗文化作文。如果我們不加思考,簡單地命題為《家鄉的春節》、《鬧元宵》等,學生是寫不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作文的。
二、童心——小荷才露尖尖角
馮驥才在《表白的快意》中說:每個人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外在的、社會性的、變了形的;一個是內在的、本質的、真實的自己,就是心靈。童心,正是作文寫作的原動力。
1.基于兒童的認知能力命題。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是在學習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六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已經初步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針對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如果教師命題為《關于治理泗陽洋河酒廠異味的建議》,學生會覺得這樣的命題很宏大,不知從何下手。如果教師能夠從兒童的認知能力入手,將作文命題改為《關于去除泗陽洋河酒廠異味的建議》,學生就能夠從“去除”的角度入手 ,寫出合情合理的作文。
2.基于兒童的情感體驗能力命題。命題如果超越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往往無法表達真實的情感,無從下筆。如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看圖作文講的是一只跌入下水道的小鴨得到巡警救助的故事。學生基本上都能抓住鴨媽媽、小鴨、巡警這三個關鍵角色,但是這個單元的作文想表達的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睦相處,這要求我們圍繞“情感”這根主線來命題,既有鴨媽媽對子女的關愛之情,也有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事例。
3.基于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命題。在小學階段,教師不宜采用隱喻的方式命題,題目過于隱晦,可能會誤導學生。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作文主題是“學會生存”,指的是要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如果教師拔高要求,挖掘題目背后的意義,在命題時把“生存”和“追求”、“堅強”、“超越”、“奉獻”等聯系起來,就偏離了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三、童夢——春江水暖鴨先知
1.夢想:把握學生的個人體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其中,“個人的獨特感受”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精彩而難忘的鏡頭: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學騎自行車、第一次游泳……它的本質是讓人在語言與事實之間尋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在命題時,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避免假、大、空。
1.小學語文教材所選取的部分課文過長,超過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六年級的課文中,長篇課文不少,翻譯的外國作品也很多,而且普遍較長。在六年級語文下冊的第六單元中,《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雖然是中文作品,也達到了全文33個自然段。 而在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中,《“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翻譯的課文竟然達到了47個自然段。這么長的課文,讓我們成人來理解也要費一番心思,對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就更困難了,更不要說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去學習課文。如果教材在編排時能選取一些同樣主題但是篇幅較短的文章,或是選取了較長的文章進行刪改再做為主體課文,那么,學生就會學得清楚明白,學得輕松愉快,也能學有所獲。
2.小學作文要求應貼近學生生活;通過幾年的教學研究,我發現小學語文課本上有些作文要求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
比如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主題為鳥,單元的作文要求是在①我熟悉的一種鳥;②我見到過的鳥;③我養過的一只鳥;④我想象中的鳥四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題目進行習作。對于現實中的孩子,雖然都見過鳥,但是對鳥并不熟悉,更沒有條件去觀察鳥、了解鳥,那么前三個題目會無法下筆,第四個題目,因為欠缺對鳥的了解,也會很難在鳥的特征的基礎上去展開想象。
所以,我認為作文的要求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能在身邊找到要寫的事物,能親身去體驗,然后寫出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學生才會有物可寫,下筆有據,才能學會怎么寫文章,把文章能寫清楚、寫好。
二、教師、家長要配合,給學生創造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條件
在我們的各級教育部門,經常會組織一些文藝活動或比賽,家長也很重視對孩子的藝術教育,但我們不重視培養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學的能力,導致我國藝術人才很多,科學人才卻很少,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很多人才發現自己知道的科學知識很少,動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第四單元的教學主題為植樹,在每年的植樹節時我們只是組織很多成年人去植樹,而給孩子創造了解植樹的機會很少,導致在教師教了本單元的課文后,學生對植樹還是停留在模糊狀態,并不知道怎樣去植樹,也不知道一棵樹它是怎樣長大的。我想,學校在每年綠化校園時,可讓學生參與一些種樹的具體操作過程,或是家長可帶孩子在節假日去參加社會上的植樹活動,農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種一些花草樹木。有了親身體驗,學生自然能了解怎樣種樹,感受到種樹的樂趣,樹的美感,也會發自內心產生保護樹木的感情。這樣,在教這一單元的課文時學生才能有實際經驗,才能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而不是讓老師去給學生灌輸怎樣保護花草樹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讓學生從小體會到了環保的重要性。
對于從網絡上查資料,家長缺乏指導孩子查找所需知識的意識。在一次調查中,老師讓學生從電腦上查找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飛機卻能在天上飛,不被地球吸引。在一個班上,有10個學生家里有電腦,可是只有一個孩子查到了資料。究其原因,是家長重視的程度不夠。有些大一點學生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玩網絡游戲,不允許家里的電腦聯網,更不讓孩子接觸電腦。對于這一點,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正確認識,科學引導,讓電腦成為孩子學習的好工具,使其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廣泛,視野更廣闊。只有這樣,才能擴大孩子的知識面,增長孩子的聰明才智,讓孩子能跟上現代科技的步伐,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創新意識。
三、留給學生充足的課余時間和充沛的精力,讓他們去觀察、去了解現實生活
為了應對考試,為了考上大學,學生不得不埋頭于題海戰術,補課,上晚自習,對身邊的事物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觀察。而我們的很多老師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攀比考試成績,卻沒有去研究怎樣把課本與現實結合,讓學生去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能夠學以致用。
我認為,對于每期考試的的科目,應當設定一個合理的評分標準,比如及格率達到95% ,優秀率達到百分之85% ,平均分達到85分至90分,就可以評定成績合格。而不是由于一味追求高成績,導致出現嚴重脫離實際的及格率、優秀率,把對老師教學成績、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只定位在掌握課本知識上。我們也常常強調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為什么就不能允許孩子在考試科目上的成績差異呢?美國教育家庫姆斯說:“教育不該被迫在聰明的精神病患者與具有良好適應能力的笨蛋之間作出選擇。”而應試教育往往把有靈性的人訓練成適應環境的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