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環保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水資源。據有關資料報道: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萬億的淡水。
這是多么讓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啊,保護環境是人人有責的,為什么要破壞呢?
我外婆家附近有一條小河,以前清澈見底,我的姐姐、哥哥小時候常常在小河里游泳,和他們的小伙伴們在水中嬉戲,叔叔、阿姨們也常常在這小河中洗衣服、洗菜......而如今,小河旁建造了一個化工廠,把生產的廢水排放到河里,原本那清澈見底的小河漸漸變成了黑黑的散發著怪味的小河。大人們再也不去小河洗衣服洗菜了,小伙伴們也再也不去河里嬉戲......
所以,近年來酸雨頻頻,水體負營養化,水土大量流失,頻頻發生泥石流滑坡……這些還不足以喚起我們的環保意識嗎?保護環境,勢在必行!
就讓我們對自己說:讓我們來拯救我們的環境吧!不要感傷一個人的力量多么微薄,積土成山的道理眾所周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假如我們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的人,那么就要隨手關燈,關掉所有電源;假如我們在外用餐,那么就大膽的對使用一次性方便筷子說“不”!;假如我們每次都能將手中的紙張合理完全的利用,那么森林中就會有一棵樹減少了被砍伐的幾率。至此,你還能說一個人的力量微薄嗎?其實,拯救環境就這樣簡單。
既然要拯救環境,就不能空談。只有付諸行動,我們才能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生活是萬花筒和百科全書,我們的語文學習是對生活的學習,我們的寫作也應是社會生活的的再現。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注入生活的元素,讓學生感悟生活,再現生活,寫出內容真實可感,生活與時代氣息濃郁的作文;讓作文教學理性回歸。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生活化教學 策略探討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應也是生活的過程。我們讓個性思想和道德觀點已經初步的高中生寫作,就應該讓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現和映照生活。因此,推進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寫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質精準呈現。
一、轉換視角,讓寫作成為生活需要
我們學生一般都不喜歡寫作,總感覺自己寫不好。一讓寫作就搜腸刮肚,真真原因是他們沒有東西可寫;寫作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是帶著功利的為了得到比較高的分。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對生活有感而發的的寫作不可能寫出優美篇章的;而沒有興趣、沒有熱情的作文是沒有什么藝術與思想的。
我們在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中,要引入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蘇教版高中語文很多優秀的篇章都是生活呈現的典范之作。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們可以讓學生讀讀作者筆下地壇的景致,說說自己的校園、家園的風景,談談自己對身邊環境的看法。如此,我們能在“綠色生活”“憂與愛”,甚至2013年的“探險者與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內容可寫。歷年高考的高分、滿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寫自己身邊的環境環保的作文。因而,留心生活,從經典作品的感受生活,對寫作業幫助莫大。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我們老師總是用自己角度去審看和批閱學生的作文。因此,學生只要寫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負面的事件或感受,我們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學生寫寫朦朧的男女生的情感,寫寫對社會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極看法,我們老師總要提醒他們思想要健康,要積極向上。其實,生活就是真善美與假惡丑大雜燴,是可以多面觀的棱鏡。只要是學生能夠客觀而真摯抒寫的情感,我們都應該冷靜而公允的看待,沒有必要扼殺他們的生活感受與體驗。
二、注重引導,讓生活成為寫作源泉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學需要與生活接軌,倡導學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寫我口”的寫作。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作文教學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寫的指導,而應該讓學生向生活去探究寫作的源泉;寫出個性的有靈性的作文。
1.培養學生走進生活能力
大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學生往往三點一線的學習,忽視或漠視了生活的風景。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感觸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讓他們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與地壇》學習中,我們感受到了史鐵生給他母親出的難題,那么,現實生活中,我們和父母總是和平相處的嗎?我們有沒有讓父母感到痛苦與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齡人會給自己的父母出怎樣的難題呢?于是,親情這一永恒的話題就能激起學生生活體驗與感悟的抒發,能夠以小見大的寫出成長的煩惱。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能夠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從影視、報刊等媒介獲取生活的信息。這樣,我們的寫作的生活體驗就會更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輪回,自然景象的變化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景物的觀察和描寫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生活、思考、憧憬生活,就會有所發現、驚喜與陶醉。
2.提高學生體悟生活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蘊含的哲理確是不平凡的,能夠發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們可以從《可以預約的雪》學到生活的無常,我們怎樣去看到這樣的無常。如陳光標先生做慈善事業重視花樣跌出,因而,有的人批評有的人贊許。如他曾經在貴州畢節舉辦個人慈善演唱會,只要農民聽完全場可領豬羊的活動,是他故弄玄虛的炒作自己呢?還是有什么其他意圖呢?怎樣看待觀眾反映的“陳光標所捐贈豬羊紛紛感冒,已經死亡20多頭”?如何看待民眾諷太難聽“我都比他強”的說法呢?如此,我們可以就此事,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因此,提高學生的體驗生活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引導他們能夠深入的思考和辯證的看待所見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與理解。如此,能夠想的更深,新穎而別致;只要重視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我們學生的生活化寫作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強。
3.提高學生再現生活能力
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還需要能夠將觸動我們心靈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再現。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明確寫日記、寫周記的目的,讓他們能夠寫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斷優化思維品質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中獲得心靈凈化、情操陶冶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當然,學生再現生活,也不意味著原封不動的實錄,應該是注重細節,突出主題的濃縮與凝練,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注重從背景、立意、選材、情節、細節和個性表現與表達。
另外,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激發他們去關注生活、重視體驗生活。那么,他們語文思維能力,諸如具體形象思維,能準確描寫和表現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發展的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能力;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創新思維都能夠得到訓練和提高。
總之,新時期的高中作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寫真話抒真情,需要讓學生找到寫作的源頭活水,需要我們老師引導和指導他們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素材,獲得真情寫作的能力。只要我們激發學生主動寫作的熱情和興趣,那么,他們就能寫出富有生活氣息、個性體驗的優秀作文。
【參考文獻】
所謂成長,就是實現獨立生存、完成獨立思考能力的自我奮斗。所謂成熟,就是對內消除傲慢、對外消除偏見的自我修行。
——專欄作家石述思
作家三毛曾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人,就應該像樹一樣獨立,自我奮斗,沒有傲慢,沒有偏見,昂然挺立。
人的“成長”和“成熟”是兩個概念。長大是容易的,有富足的物質條件,有周圍人的呵護,我們漸漸成為青春少年。但成長著,我們的精神富足了嗎?我們的心智成熟了嗎?我們是否有堅定的信念,并用行動努力去實現目標?我們懂得成長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生存的能力,要積累知識和經驗,在奮斗中磨礪意志,完善自我。一棵樹,夢想成為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一個人,確立前行目標,百折不撓向前,在前行的道路上修行,漸漸成熟。
成長,要努力拼搏,敢于實踐。實踐,是培養獨立生存獨立思考能力的途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學習擔負一份責任。一位大學生,家在浙江西部,上大學后的每年暑假,他都去浙江嵊州的鄉村作社會實踐。沒人引薦,他主動結識鄉親,了解村里情況,收集農副產品信息,和鄉親探討脫貧對策。有一年夏初,他綜合有關信息預知夏季會有酷熱天氣,對山區經濟作物不利,他建議種植戶購買農產品保險,減少可能的損失。但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果然那年夏天高溫達42度,當地茶樹大面積死亡,核桃也難結果,農戶損失不小。他有些傷心,預見沒被重視。但此事后,農戶信任他,歡迎他再去,一起探討農產品如何開拓市場。他,在歷練中成長,對山區的農人也有了一份責任,意識到為他們奉獻的意義。
成長,有了責任意識是好的,但年輕人容易沖動容易急躁,這就要做到對內不傲慢,對外不偏激,理性地看問題。有一位高中生,熱愛環保,平時搜集資料研究冰川。他想作實地考察,要經挪威去北極,這樣的考察需要不少錢。他家庭條件不錯,便向父母伸手要錢。可父母回絕了他。他非常失落,認為自己是去做有意義的事,為何得不到支持呢?他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后來父親說了一句話:“你覺得你成熟了嗎?凡事要理性。”靜下心來思考,他覺得父親的話有道理。他決定先緩一下去北極,作好充分準備,大學畢業后再去考察。年輕人有激情而能做到不傲慢,有理性,這是成長的重要要素。
人,成長的過程是歷煉的過程。人,要像樹一樣,“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既有堅定目標,更有實在努力;既感謝成長路上得到的呵護與幫助,又把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四周。年輕人,要在漫漫長路上求索,成長,成熟,成為一個有獨立擔當的頂天立地的人。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應也是生活的過程。對于個性思想和道德觀點已經初步成型的高中生來說,他們的寫作,就應該讓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現和映照生活。因此,推進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寫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質精準呈現。
一、轉換視角,讓寫作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
學生一般都不喜歡寫作,總感覺自己寫不好。一讓寫作就搜腸刮肚,真正原因是他們沒有東西可寫。寫作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或是帶著功利地為了得到比較高的分數。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寫作,不是對生活有感而發的寫作,是不可能寫出優美篇章的,而沒有興趣、沒有熱情的作文,是沒有什么藝術與思想的。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語文,生活即作文。”
在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中,要引入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蘇教版高中語文很多優秀的課文,都是生活呈現的典范之作。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以讓學生讀讀作者筆下地壇的景致,說說自己的校園、家園的風景,談談自己對身邊環境的看法。如此,就能在“綠色生活”“憂與愛”甚至2013年的“探險者與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可寫的內容。歷年高考的高分、滿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寫自己身邊環境的環保作文。因而,留心生活,從經典作品中感受生活,對學生寫作業幫助很大。
素質教育要求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教師總是用自己的角度去審看和批閱學生的作文。因此,學生只要寫一些自己生活中負面的事件或感受,教師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學生寫寫朦朧的男女生的情感,寫寫對社會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極看法,教師總要提醒他們思想要健康,要積極向上。其實,生活就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大雜燴,是可以多面觀的棱鏡。只要學生能夠客觀而真摯地抒寫情感,教師都應該冷靜而公允地看待,沒有必要扼殺他們的生活感受與體驗。
二、注重引導,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寫作源泉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茂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留心生活,即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善于捕捉生活的浪花。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學,需要與生活接軌,倡導學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寫我口”的寫作。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寫的指導,而應該讓學生向生活去挖掘寫作的源泉,寫出個性的、有靈性的作文。
1.培養學生走進生活的能力。
大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往往三點一線的學習,忽視或漠視了生活的風景。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感觸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讓學生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有《我與地壇》的學習中,學生感受到了史鐵生給他母親出的難題,那么,現實生活中,學生和父母總是和平相處的嗎?學生有沒有讓父母感到痛苦與失望的事情呢?那么這一批同齡人會給自己的父母出怎樣的難題呢?提出這些問題,親情這一永恒的話題就能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的抒發,他們就能夠以小見大地寫出成長的煩惱。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這些事情能夠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讓學生從影視、報刊等媒介中獲取生活的信息,這樣,學生寫作的生活體驗會更具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輪回,自然景象的變化,都蘊涵著一定的哲理。要引導學生在景物的觀察和描寫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思考、憧憬生活,這樣他們就會有所發現、驚喜與陶醉。
2.提高學生體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蘊涵的哲理卻是不平凡的,能夠發人深思的。如,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學生可以從《可以預約的雪》學到生活的無常,并思考怎樣去看待這樣的無常。如,陳光標先生做慈善事業重視花樣迭出,因而,有的人批評,有的人贊許,他曾經在貴州畢節舉辦個人慈善演唱會,只要農民聽完全場可領豬羊的活動,是他故弄玄虛的炒作自己呢,還是有什么其他意圖呢?怎樣看待觀眾反映的“陳光標所捐贈豬羊紛紛感冒,已經死亡20多頭”?如何看待民眾說他唱得太難聽、“我都比他強”的說法呢?如此,可以就此事,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生活看似平淡,可是只要學生用心觀察一下,那一草一木,那小橋流水,那清風明月,無不蘊涵著美的神韻。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各個角度看問題,一樣東西,從坐著、站著、蹲著等各個角度,就會看到不同的樣子。同樣是對月的遐想,李白的《靜夜思》境界寧靜而幽遠,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抹不去“淡淡的哀愁”,朦朧的月夜,無盡的惆悵。思考生活,即生活之情之境,皆染上自己的情感,讓它們成為不可替代的“這一個”。
因此,提高學生體驗生活的能力,需要引導他們深入地思考和辯證地看待所見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與理解。如此,能夠想得更深,有新穎而別致的看法。只有重視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生活化寫作的能力才能得到增強。
3.提高學生再現生活的能力
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還要讓學生能夠將觸動他們心靈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地再現出來。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生活就不能寫作,但是,有了生活未必就能寫作。寫作教學需要關注的生活,不是泥沙俱下的生活河流,不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粗糙、機械、程式化的日常生活,而是能夠深入學生心靈世界的、牽動學生情感、意志、思想的內化了的生活。寫進文章里的生活,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活,而是經過作者感知化了的生活,是經過作者體驗過了的生活,是引發學生心靈動蕩、激發學生熱情、開闊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思想的生活。
因此,要引導學生明確寫日記、寫周記的目的,讓他們能夠寫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斷優化思維品質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中,獲得心靈凈化、情操陶冶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當然,學生再現生活,也不意味著原封不動的實錄,應該是注重細節,突出主題的濃縮與凝練,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注重從背景、立意、選材、情節、細節和個性等方面來表現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