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學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位書記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他的說法和想法,在基層比較有代表性。
“和諧社會”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但和諧社會至少是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貧窮的地基上,絕對建不起和諧社會的高樓大廈。然而,為什么有些發展得較快的地方也不和諧呢?甚至發展得越快,矛盾越多,這豈不是與構建和諧社會背道而馳嗎?
問題出在對“發展”的理解上。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們對“發展”二字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將發展與增長(主要是GDP的增長)劃上等號。為了追求經濟增長,個別地方在征地拆遷中盡量壓低對老百姓的補償,導致民怨沸騰;為了追求經濟增長,不少地方不顧本地資源和環境的容量,大上快上工業項目,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危害老百姓的身體健康;為了追求經濟增長,一些企業將拖欠工人工資、降低勞保待遇當作靈丹妙藥,只要稅收和利潤上得去,不管工人的死活……把發展簡單地等同于增長,為了追求片面的增長而不擇手段,其結果與和諧社會當然背道而馳:惡性腫瘤的生長和擴散,不也是一種“發展”么?但惡性腫瘤“發展”的速度越快,長惡性腫瘤的人死得越快!
“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來,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的明確要求。堅持科學發展,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根本保證。
堅持科學發展,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離開了發展,科學發展也就失去了基礎和前提。同時,科學發展又包含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它不是粗放的,不講質量和效益,不重視協調和平衡,片面追求發展的速度;它不是盲目的,不顧社會現實,無視生態環境,只講GDP增長;它不是僵化靜止的,不注重探究新情況、新新問題,看不到國際國內條件的發展變化,停留于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拘泥于過時、落后的發展模式;等等。科學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須自覺地熟悉和遵循規律。發展是有規律的。對于規律,人們可以熟悉它、把握它、運用它,但決不能違反它。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因此,要真正實現科學發展,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就必須準確把握和自覺遵循發展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努力熟悉和把握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地位和功能越來越突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越來越取決于自主創新能力。為此,《建議》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這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基礎上得出的重要結論,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世界發展趨向和內在規律的準確把握。
堅持科學發展,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布滿了唯物辯證法的聰明,閃耀著科學精神的光線。它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強調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過程;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強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做到“五個統籌”;堅持運動變化的觀點,強調發展必須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只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謀發展、促發展,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從這個角度看,科學發展觀是貫穿《建議》的一條紅線,《建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科學發展的實質在于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目的是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堅持科學發展,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也才能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科學發展,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動力也來自人民群眾。因此,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科學發展的內涵,也是科學發展的途徑。
Abstract: How regarding the scientific progress central buying, to propose that should set up six ideas: Focuses idea which the general situation the idea, the science innovation's idea, the overall plan coordinated idea, high-quality service's idea, the public transparent idea and purchase legally; And three kind of relations which should process to the central buying process in carry on have further analyzed.
關鍵詞:科學發展集中采購理念關系
key word: Scientific progress Central buying IdeaRelates
當前,“科學發展,共建和諧”已成為時代主旋律,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集中采購要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必須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實質,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集中采購工作。
一、樹立好六種理念
集中采購要實現科學發展,應著力樹立以下六種理念:
(一)著眼大局的理念。服務國家建設、節約采購經費。既是對近年來集中采購工作經驗的總結,也是采購機構一以貫之的工作宗旨。無論是集中采購計劃的編制,還是集中采購項目的實施、采購合同的履行,都必須服務服從于這個中心工作、服務服從于國家建設。這是各級采購部門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職責,是集中采購工作最重要的任務,必須圍繞新時期國家建設來開展集中采購工作,并以服務大局的實際成果來檢驗集中采購工作的成效。
(二)科學創新的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以進取的精神尋求集中采購工作發展的新途徑和新舉措,以科學的態度創新集中采購工作方式方法,認真研究集中采購的有效管理方式,積極探索協議供貨、跟標采購、跟標加定點采購等適合垂直管理特點的工作模式。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前進,努力在采購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管理手段和操作能力等方面不斷實現新的突破,提升管理水平。
(三)統籌協調的理念。統籌好全年工作任務,強化源頭管理,細化、強化采購預算和采購實施計劃的編制,根據采購項目的輕重緩急、難易程度統籌規劃,明確計劃實施時間安排,通盤考慮,把握工作主動性;妥善協調和處理好各種關系,營造和諧有序的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協作,堅持和完善兩層架構、三位一體的工作管理和運行機制,合理劃分各級采購部門的工作職責,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共同構建和諧的集中采購工作環境。
(四)優質服務的理念。集中采購要為建設節約型社會服務,要為實現國家宏觀政策目標服務,要強化服務意識,牢固樹立“服務第一”的觀念。要提升服務質量。服務質量直接反映了集中采購機構的綜合能力和工作水平,評價服務質量的好壞主要是看產品的質量過硬、價格的合理、技術的先進、服務的便捷。要創新服務手段。電子化采購是集中采購的發展方向,要繼續大力推進電子化采購,強化協議供貨軟件后期管理,完善和提高集中采購電子化平臺的作用,增加網上采購的品目和數量,不斷提高采購效率。
(五)公開透明的理念。公平、公正是集中采購的精髓,公開透明是實現公平、公正的重要載體。集中采購要通過對所有供應商公開、公平、一視同仁,對采購程序公開透明,有效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開競爭、健康發展,有效防止腐敗問題的產生。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在集中采購全過程貫徹“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工作原則,理解尊重供應商,把集中采購工作的質量、效益、效率和供應商的滿意度結合起來,創造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公正誠信的競爭環境,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六)依法采購的理念。依法采購是集中采購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政府采購法》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集中采購工作步入了一個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在集中采購工作中,要牢固樹立依法采購的觀念,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原則、方式、和程序組織采購,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確保《政府采購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二、處理好三種關系
在科學發展集中采購的過程中,我們應重視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采購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集中采購工作既要講求采購工作效益,也要講求社會經濟效益。通過集中采購的規模優勢,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購效益,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同時,要注重發揮集中采購的社會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貫徹國家產業政策的自覺性,認真貫徹國家關于優先采購節能、環保、安全產品以及支持本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規定,重點抓好部分節能產品的強制性采購和環保標志汽車采購政策的落實,科學、合理編報采購需求,注重集中采購政策功能在采購實踐中的進一步貫徹和實施。
市統計局針對當前統計工作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難點,不斷地解放思想,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拋棄自我封閉的舊意識,創新理念,堅定不移地推動慈溪統計事業的科學發展。
一是要有創新理念。統計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隨著形勢的發展,統計對象更加紛雜,統計任務更加繁重,統計要求更加嚴格,統計難點更加突出。針對新的挑戰與壓力,我們要充分認識統計工作發展的變化與特點,不為傳統所困,不能“關門統計”和“坐收報表”,要樹立“主動服務”,“傾斜基層”和“跳出統計抓統計”的新理念,認真做好統計工作,實現統計事業新突破。
二是要有創優思路。統計理念的創新,必然帶來統計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創新。我們找準結合點,就統計工作原則性和時效性要求,準時、定量、保質完成上級業務部門的各項任務;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論的要求,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黨政領導業績作出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考核,這樣才能取信于民,提升統計權威,樹立統計形象,最大限度地發揮好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三大功能作用。
三是要有良好環境。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搞好統計工作,環境也是強大的助推力。我們統計部門既不像稅務、財政部門那樣能為地方增加收入,也不像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在維護地方安定中起著重要作用。更不像農林、計劃、開發、水利等部門能爭得項目資金。因此對于統計工作,離不開黨政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熱情支持,基層單位密切配合。真正建立起政府統計、部門統計、基層統計、企業統計互為依托、環環相扣,信息共享的統計網絡。
四是要有創新工作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加強統計部門的自身建設,使統計工作隊伍在能力素質上與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歷史任務相適應。統計部門面對新工作、新任務,要敢于挑戰自我,完善自我,不斷提高組織隊伍自身的素質和政治品質,加強統計工作隊伍個體和整體的能力建設,提高統計工作的預測性和前瞻性,提高對不斷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應對能力,保持統計工作的旺盛生機和活力;強化主動服務的意識,不斷增強主動服務大局的自覺性,熱情而真誠地服務,提高凝聚力和戰斗力。
從1952年產量只有78噸的作坊式企業到今日躋身“百億元俱樂部”行列,意味著這個成長于中國西部的著名釀酒領軍企業,將在一個新的平臺上向更高的目標快速推進。
茅臺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仁國這樣總結道:“2008年,國酒茅臺踐行兩個‘負責任’:茅臺在這一年里,堅持篤行的是為國家和社會負責任,在災難面前充分承擔起大型企業的社會脊梁作用,積極投身救助行列,為國家分憂;其二,茅臺也對自己負責,固守科學發展,今年茅臺集團將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實現百億銷售,這是茅臺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用現實的眼光來看,茅臺集團達到銷售百億的目標,似乎順理成章。因為企業的高速良性發展已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就像實力超強的運動員在沖刺時甩掉對手那樣輕松自信――金牌其實早在囊中。然而,若將其放到一個更大的時間刻度來考量,你會發現,茅臺作為國有民族工業企業的良性增長,正是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經濟崛起的縮影――帶著曲折、艱難與創業者的智慧、堅韌與汗水。
對于一些壟斷性行業來說,銷售上百億不足稱奇,而對于釀酒行業而言,特別是工藝異常特殊復雜的茅臺,實現百億確屬不易。
茅臺集團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季克良回憶說,三十年前,企業還非常薄弱,剛剛實現自1962年來的首次盈利:實現利潤6.5萬元,茅臺酒年產量不過1068噸。“1978年時,貴州茅臺酒廠的產品非常單一,只有下屬一個家屬廠,有點翻沙酒,加起來不過100多噸產量。”一位當年進廠的員工回憶說,那時的茅臺在當地不算是好單位,屬虧損企業――全廠只有三個車間,人數很少;而且,干活比農民種地還累,工人一天要背一萬多斤酒糟,工資不過30多元。
十年前,始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將這家國字號企業拉出了計劃經濟的象牙塔。前所未有的嚴峻現實,最終促成了茅臺人觀念的全面轉變。“以市場為中心,生產圍繞營銷轉,營銷圍繞市場轉”被第一次不僅僅作為“口號”而是行動指南提了出來。
自1998年步入市場經濟后,茅臺連續10年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7年,集團銷售收入(含稅)突破91億元,同比2006年增長46.09%;創造利稅61億余元,同比增長51.17%;上繳稅金36.32億元,同比增長43.29%;實現利潤43億余元,同比增長69.01%;人均利稅達56萬元,同比增長44%;人均利潤39萬元,同比增長60%;企業總資產逾140多億元。
僅是2007年的銷售收入就比茅臺酒廠1952年建立國營企業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27年的銷售收入總和還要多出一倍以上。
今年1至9月,茅臺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又有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