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創意簽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月影婆娑,月光的照耀下一顆枯萎的瘦弱的棗樹躍進我的眼簾,它呆立在那里,像極了無家可歸的小女孩。這可憐的小家伙,不是母親親手栽種的,沒有給它施過肥,為它拔過草,替它除過蟲,它卻長到半人來高,秋天的時候還開了幾朵小花。它真不會挑地方安家落戶,居然挑選在這背風且常年沒有陽光的地方。母親驚訝棗樹怎么會秋天開花呢?看著這瘦弱營養不良的小家伙,我忍不住說:“小棗樹啊,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你如此賣力的生長,且不按季節的順序,反季節開花,注定是結不出棗兒的。”
確實如我所言,它堅持不了幾天花就蔫了。秋霜的襲來,它拼死抗爭了一段時間終是敗下陣來。滿身都是枯黃的葉子,被風一吹,樹葉飄零,光禿禿的,了無生機。
不多久,我把這小家伙就給忘記了。可是春天,它再次煥發生機,不僅個頭長了,枝干也粗了些許。母親為了讓它長大將來好結果實,用鋤頭將周圍的雜草鋤去,拿來肥料定期給它施肥,澆水。有了照料的它更加綠意盎然,再次開花,讓人為它的努力而感到高興。果實成熟的時候,它在微風中搖擺,翩翩起舞。猶如一位豐韻的,散發著迷人的味道。
關鍵詞: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淺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1-0259-01
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ludw igvan Beethoven,1770―1827),他在西方音樂歷史的畫卷中獨領,由海頓、莫扎特創立起來的維也納古典音樂形式與風格,在貝多芬的手中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和發展。由于他對古典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對奏鳴曲式和交響套曲形式結構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使他成為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杰出音樂大師,后人描述他為“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也被后人尊稱為“樂圣”。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鋼琴曲的創作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中心位置,尤其是他留給后人的32首鋼琴奏鳴曲,堪稱是音樂的“圣經”。其中出版于1799年的《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1792年27歲時創作的,是獻給卡爾•馮•里斯諾夫斯基親王的鋼琴奏鳴曲。這是貝多芬早期的作品,也是貝多芬奏鳴曲逐漸向浪漫派風格靠近的代表作之一。標題“悲愴”隱藏著作者對生命的磨難所流露出的痛苦,但是年輕的貝多芬懷著對理想的堅定和執著,勇敢同命運做抗爭!因此在作品的音調中,我們能夠完全感受到貝多芬對命運的抗爭,猶如他所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
《悲愴奏鳴曲》一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一個主調為c小調的引子和奏鳴曲式所寫成,是整首奏鳴曲式規模最為宏大的樂章。第二樂章是?A大調的有兩個插部所構成的回旋曲式。第三樂章是c小調的奏鳴回旋曲式。筆者將從第一樂章入手,著重分析其中的音樂要素以及情感音調的變化發展。
一、引子
引子是1―10小節,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小節,但結構卻是開放的單二部曲式,A部分是1―5小節,其中1―2小節是一個動機發展,也可以劃為A部分的第一個小樂句a;3―5小節是A部分的第二個小樂句a’,是由Ⅴ―Ⅰ的一個全終止結束A段,結束在主調的平行大調?E大調。B部分5―10小節是a的發展,由?E大調逐漸轉到c小調,并由一級的四六和弦―Ⅴ7―Ⅰ的完全終止結束全曲引子并引出主部的主要主題。
引子的一開始就出現了給人以嚴竣陰森感覺的減七和弦并且不斷的向上摸進,給整個樂章增添了悲壯嚴肅的氣氛和對命運的一種無奈的嘆息感。從B部分開始,音樂織體變為柱式和弦的節奏型音型,暗含一種不服輸以及與命運做斗爭的力量感。最后一小節是快速的半音階下行引出主要主題的出現,給人以強烈的期待感。
二、呈示部
主要主題是11―27小節,是由兩個樂句所構成的一個開放型的平行樂段,調式調性一直在主調(c小調)上發展,最后以重屬和弦解決到屬的開放終止結束主要主題的陳述。由弱開始逐漸漸強最后到強的一個力度給人以巨大的推動力。織體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左手八度的連續級進以及上方旋律音與音的極速推進表現了一種洶涌澎湃、不可遏制的熱情,充滿了一種斗志昂揚的動力以及與命運拼搏的決心。
連接部是27―50小節,其中27―37小節是主部主題的加固部分,左手節奏型的伴奏音型補充了主題的音樂形象同時也為副部的伴奏織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強了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之間的密切聯系。38―45小節兩次主題材料的上行摸進,并在43小節到達了副部主題的屬和弦上。
副部是51―88小節,其調式調性代替了主調的平行大調bE調到了其同名小調be小調。其結構是由一個八小節的樂句以及及其三次變奏而成的樂段,這使得音樂材料在副部得到充分的發展。其織體來源于連接部,雖然是小調,但是給人的感覺也有一絲高興和愉悅的心情,這就和主部主題形成了鮮明的情感對比,在65小節轉到的bD大調就更加突破了了情感壓抑的封鎖,使感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音調的發展的左手的低音區和右手的高音區一唱一和,略帶有一種舞曲的性質,讓人們對命運充滿希望和遐想,掀起了作者心底對命運不屈服的感情。
結束部是89―134小節,是由三個結束主題所構成的段落。第一個結束主題是89―113小節,是由兩個重復的樂句所構成,在結束的部分變化了旋律并且提高了音區,所用材料來源與主部的材料,調式調性在穩定的?E大調上發展,兩句的力度由弱到強給人以明顯的推動感和層次感,把矛盾斗爭推向了;第二個結束主題是113―121小節,加固了了?E大調的調式調性,其結構是由兩句所構成的樂段,終止式為Ⅴ―Ⅰ的進行,左手織體來源于是副部的伴奏織體,右手是切分進入的下行音階,用以引出第三個結束主題;第三個結束主題是122―134小節,其材料來源與主要主題,是有持續音的樂句,?E大調,125―132是八小節的連接段落引出主部主題的反復,左手低音連續級進下行,133―134兩小節引出展開部。
1閉箍部
展開部是135―196小節,開始的135―138小節是一個和引子材料相似的慢板引子,從g小調開始,在137小節運用了七級減七和弦的同音異名轉換到了e小調。整個展開部可以劃分為引入階段、基本展開階段和屬準備階段,是對主部主題的展開發展。整個展開部的織體異常豐富,將主部和副部的織體綜合運用,發展了呈示部的主題材料。作為音樂形象矛盾沖突的中心,貝多芬在這里大大的抒發了他的情感且整個展開部簡練而緊湊,我們似乎可以聽到貝多芬對命運的抗爭和堅強的意志。從169小節開始,左手出現屬持續的開放音調,以音階下行的方式進入了再現部。
2痹儐植開
主要主題的再現是197―212十六小節,其中前前八個小節無變化的再現了呈示部的主要主題,其中第二樂句的后半部分旋律由兩個小節的全音符的連音變為了注釋和弦的向下進行,通過一級的四六到屬和弦的進行進入到連接段落,讓音樂自然的過度到了連接部。
連接部的再現為213―221十個小節,調式調性并沒有轉移到主調,而是?e小調轉到了f小調上繼續發展,音樂材料也沒有用呈示部中連接段的材料,而是引用了主部主題的伴奏織體變為了右手和弦的二分音符進行和左手的八度連續進行,給人以更加豐富的音響效果以及撲朔迷離的感覺。
副部再現為223―254小節,材料和主部相比是沒有變化的再現,但是調式調性并不是直接進入主調,前12小節是在主調的下屬調f小調上發展,從第二樂句的后半句才轉入主調,才給人以回歸之感。
結束部是255―296小節,其中第一結束主題、第二結束主題、第三結束主題在這里都規整的在主調上再現以統一全曲。
3蔽采
尾聲是297―312小節,前五小節先引用慢板的引子中的材料,調式調性統一在主調c小調上,隨后引用了主部主題的材料, 305―307小節用漸強的手法,308―312小節用幾個強而有力的和弦結束了整個樂章的陳述。
總之,細細的體會悲愴,我們能夠感受到貝多芬對命運的無奈但卻堅強拼搏的精神,其中有悲壯、有嘆息、有痛苦、有反抗,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不怕困難、勇敢面對生活的難關,創造屬于我們的精彩未來!
參考文獻:
[1]魏納•萊奧《器樂曲式學》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年8月北京第一版
[2]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4年9月第一版
關鍵詞:企業 文明 途徑
文明創建活動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企業文化從理念向實踐轉化的有效載體,是推動企業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近年來,隨州市供電公司在創建全國文明單位過程中,目標明確,措施縝密,亮點鮮明,成效顯著,工作成績可圈可點。但是,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當前,進一步鞏固企業文明創建成果,推進文明創建再上新臺階,是擺在供電公司面前的重要課題和艱巨任務。筆者認為,主要途徑在于進一步加強員工隊伍素質建設,通過將創建目標和責任細化到每位員工,激活企業文明創建細胞,才能保證文明建設的深化和健康發展。
1.吸引員工參與是鞏固文明創建成果的重要基礎
人是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社會文明的承載主體。在企業中,員工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員工通過企業安排的崗位勞動,不僅創造了巨額的企業財富,也共同形成了多彩的企業文化。以弘揚先進企業文化為標志的文明創建活動,同樣需要每位員工的共同參與。離開員工的廣泛參與,企業文明創建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隨州市供電公司創建實踐表明,任何一項文明創建活動的有效開展,都是全體員工積極參與、出色表現的結果。為確保“全國文明單位”創建目標的實現,去年下半年供電公司黨委全面啟動了“文明巡禮”系列活動,其中包括“九項行動”,即文明單位“精品行”、文明機關“效能行”、文明治企“規范行”、文明窗口“滿意行”、文明現場“安全行”、文明班組“標桿行”、文明員工“風采行”、文明庭院“美化行”、文明家庭“和諧行”。“文明巡禮”活動受到省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得到省市文明委的高度評價。其成功經驗就在于公司挖掘出每位員工的崗位特點,精心設計了與每位員工息息相關的文明行動,確保了創建活動在員工中的全覆蓋。
當前,增強文明創建的吸引力,充分調動員工的創建積極性,是保證文明創建活動持續產生效果的重要前提。供電公司通過提出“義利合一”的理念,強調文明創建在于幫助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符合人們的傳統道德思想和現代價值觀念,能夠激發員工義無反顧地參與活動,但仍需在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上進行新的探索,如建立各個班組、每位員工的創建活動檔案,定期開展目標承諾、成果考核和評選表彰等,使創建活動真正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
2.提升員工素質是鞏固文明創建成果的關鍵因素
文明創建的內容涵蓋了企業的管理、效益、安全、質量以及員工個人形象、精神面貌、日常行為等各個方面。其中,員工的思想道德、業務技能、精神狀態、工作表現等決定了企業的管理實力、執行能力和業績水平。歸根結底,提升企業“人”的素質始終是文明創建的主要任務。員工素質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內在支撐,也是企業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
隨州市供電公司文明創建活動取得長足進展的成功標志,正是培育了許多高素質的員工群體,推出了一系列企業文明形象的典型代表。公司下屬供電所抄表工、“全國勞動模范”左光滿的先進事跡被媒體報道后,公司成立了以左光滿的名字命名43支“光滿服務隊”,他們活躍在供電服務一線,“光滿服務”精神已成為公司文明建設的一張名片。公司還以黨委中心組、市民學校、網上課堂、實訓基地為平臺,以職工技能運動會、“青年先鋒”評選、“星級”人才工程、“師帶徒”活動為載體,營造“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良好氛圍,公司人才密度達93.5%,高技能人才比例達79.12%,17名員工入選省公司人才庫。
百年樹人,提升員工素質并不能朝夕之間一蹴而就。在“再造一個隨州電網,實現售電量突破30億”的公司發展大背景下,超前研判隨州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脈動,公司需要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左光滿”涌現出來。只有如此,文明創建才能通過提高員工素質這個橋梁,與企業科學發展有機整合、良性互動。
3.激發員工活力是鞏固文明創建成果的有效途徑
眾所周知,人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只有人充滿生機與活力,社會才能朝氣蓬勃,家庭才能美滿幸福,企業才能和諧團結。智慧來源于群眾。在企業文明創建活動中,只有進一步激發每位員工的創造力,集思廣益,眾志成城,才能推進文明創建活動向縱深開展。
“朱榮鉛砌拱都堂,靜閤明窗夾主廊。”下一句是:外省諸司西側畔,樞寮卻在外東廂。
原文:
《夏至日祀閼伯于開元宮前三日省中齋宿 其二》朝代:宋 作者:魏了翁
朱榮鉛砌拱都堂,靜閤明窗夾主廊。
外省諸司西側畔,樞寮卻在外東廂。
熊銘霞,39歲的湖北黃岡女人,民間女藝術家、中國銘霞創業超市培訓總監。
16歲時從家鄉只身到武漢闖蕩,做過幼師、打過零工、擺過地攤、做過保姆……她有著一切窮家女的坎坷經歷,卻同時擁有許多人向往一生而難得的財富和聲名。她創業人生的轉折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花泥畫,一個是深圳。1998年初,熊銘霞第一次接觸到花泥畫,并敏感地意識到花泥畫里蘊涵著無限商機。從此,她與花泥畫結下不解之緣。2000年初,熊銘霞來到深圳創業,如今在全國各地擁有3家特許專營店、180多家直營店和700多家促銷店。
初涉商海
奶奶的染布作坊啟發生意頭腦
1982年,16歲的她從家鄉只身到武漢闖蕩,十年間做過幼師、打過零工、擺過地攤、做過保姆,到1993年,她與幾個朋友合伙開公司,湖南的一個品牌保健酒。
銘霞出生在湖北黃岡的一個小鄉村,很小的時侯,奶奶在家鄉開了一個染布作坊,紡紗織布拿到周圍村子去賣,甚至跛著小腳,從老家步行去河南的鄭州、信陽賣布。每每回家都收獲豐富,給家族的小孩子帶回來各色的糖果、小玩意。從那時候起,銘霞就想將來要像奶奶那樣做生意,掙大錢。她開始有意識地聽收音機里的“致富”節目,看表哥的《青年民兵》雜志里的“創業經驗”等。小小年紀的她心中已經植下了立志創業的種子。
銘霞告訴記者,1982年,16歲的她從家鄉只身到武漢闖蕩,十年間做過幼師、打過零工、擺過地攤、做過保姆,到1993年,銘霞已積攢下近十萬元資本,在當時的許多女孩子眼中,成功得足以令人羨慕。然而,她已不滿足于經營“小本生意”,就與幾個朋友合伙開公司,湖南的一個品牌保健酒。當時每人出資8萬,開始大張旗鼓地裝修門面,推廣宣傳,在商場租鋪位,甚至還買了一臺當時價格不菲的七喜牌電腦。
沒想到一個合伙人卷走了所有的投資款,商場里的貨一時間賣不掉,廠方又追著銘霞討要貨款。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銘霞一咬牙把所有積蓄都投了進去,結果血本無歸,還欠下親戚朋友幾萬塊錢。等到公司清算完畢,銘霞發現十多年辛苦賺來的錢短短幾個月內都打了水漂,只留下那臺電腦和一屁股的債。
回想起當年那次慘痛的經歷,銘霞只是淡淡地說:“就當交了一次學費吧”。自那時起,年輕氣盛的她學會了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從頭再來
“怕丟臉”南下深圳創業
1998年初,銘霞從一個新加坡歸國的朋友那里第一次接觸到花泥畫。
敏感的她立刻意識到花泥畫里蘊涵著無限商機,銘霞又一次想到了創業。她選擇了深圳。
此后的幾年間,不甘失敗的銘霞和朋友多次南下廣東,希望在經濟發展快的廣東地區找到成本低、回報快的項目,從鞋到文具到布匹,都因缺乏資本而不得不放棄。
1998年初,銘霞從一個新加坡歸國的朋友那里第一次接觸到花泥畫。敏感的她立刻意識到花泥畫里蘊涵著無限商機,并開始對花泥畫的原料、制作工藝等進行深入研究。心靈手巧的銘霞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很快摸熟了花泥畫的制作流程,只是把握不好圖畫比例。銘霞想起自己曾在一位老教授家做保姆,在這位老教授的幫助下,她終于克服了一個個技術上的難題,制作出大批手工精美的花泥畫作品。
“做出來的畫總不能只擺在家里看,得賣掉換成錢啊。”銘霞又一次想到了創業。她再次想到了廣東,并選擇了深圳。她認為,深圳是沿海城市,又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接受新事物必定很快,花泥畫的銷售應該不成問題。
2000年初,銘霞帶著簡單的行李和那部相伴多年的電腦,搭上了南下的火車來到深圳。
艱難創業
擺地攤被保安攆得到處跑
銘霞買了幾塊板和一些原料,在租的房子里做起了花泥畫。做成后,銘霞就在附近的學校門口擺起了地攤。因為沒有錢辦執照,銘霞每天被小區保安攆得到處跑。
到深圳火車站,銘霞身上只剩下400多塊錢,只好借宿在老鄉家中。過了兩天,內地的朋友向她介紹了在深圳工作的高德甲,在他的幫助下,房東同意不收押金,以月租1800元的價錢把房租給她。
有了落腳的地方,銘霞買了幾塊板和一些原料,在家做起了花泥畫。做成后,銘霞就在附近的學校門口擺起了地攤。因為沒有錢辦執照,銘霞每天被小區保安攆得到處跑。不得已,銘霞就打起了游擊戰,福蓮花園、蓮花山公園、兒童公園,這些都是她當年創業的“陣地”,一輩子都忘不了。“要是你們報紙把我的照片登出來,那些保安肯定能認出我。”說笑中,銘霞留給記者的感覺不是辛酸、不是尷尬,而是自豪。
3個月后,聽說國際商品貿易大廈里的小鋪面每月只要700元,銘霞于是在大廈5樓租下一個不到10平米的工作間,在舊貨市場花100元買了一大一小兩個桌子,加上第一次生意留下的那臺電腦,銘霞花泥畫藝術中心就這樣成立了。“這臺電腦我現在還留著,”銘霞指著辦公桌上的電腦告訴記者。“滾打了這么多年,只有這個老朋友一直陪著我。”
為了擴大業務,銘霞招了兩個女工。畫做好后,兩個女孩子都嫌擺地攤賣畫丟臉,銘霞只好一個人去。時間長了,大家都稱贊銘霞做的花泥畫漂亮,生意也越做越好。銘霞想到個不用擺地攤、又能賣出好價錢的點子,她將作品找人裝裱后拍成照片,推銷給一些畫廊和酒店。
“既然擺地攤賣花泥畫都能賺錢,推廣技術為什么不行?”飽嘗了每天做畫賣畫的辛苦,喜歡看書的銘霞找到了推廣技術的經營思路。她于是又租下了大廈5樓的第二間門面,把它設置成展廳。銘霞開始寫宣傳單到處散發。當時每天都有很多年輕人來大廈找工作,再加上宣傳的效果,開始漸漸有人找上門。銘霞以講課的方式向他們介紹花泥畫的市場潛力。“可能那些年輕人都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并不想自己冒險創業,再加上看到我那間小得可憐的工作室……最后沒有一個人肯留下來。”
驚人一躍
從自己做到教別人做
由于生意越做越大,一個本想做兼職的湖南長沙破產廠長聽完銘霞的產品介紹后,當即掏出1500塊錢要求跟銘霞“學技術”,表示回湖南也開一家花泥畫店。
銘霞賺到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銘霞告訴記者,技術推廣得不到人家的認可,見效很難。那個時候她的壓力特別大,很多時候,只有一臺收音機陪伴著自己,每天餓了就吃包子、水餃,“我現在很討厭吃水餃了,就是那時候落下的病。”2000年6月,銘霞開始貼廣告招兼職,幫忙調顏料、填泥。每個兼職每月300-500元。由于生意越做越大,銘霞最高時招了30多個兼職。
好事多磨。一個本想做兼職的湖南長沙破產廠長聽完銘霞的產品介紹后,眼睛一亮,不說二話,當即掏出1500塊錢要求跟銘霞“學技術”,表示回湖南也開一家花泥畫店。銘霞當時十分興奮,“從那時開始,我才算賺到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因為比起賣畫,推廣手工藝技術賺錢更快,效果也更好。
有了第一桶金,就有了第二桶、第三桶,銘霞的花泥畫逐漸被人們認可、接受。短短一個月時間,她僅僅靠收學員、教技術就賺到近6000塊錢。銘霞隨后建立起自己的花泥畫制作網站,通過網絡媒體進一步擴大生意。
她自豪地告訴記者,在她的教授下,許多下崗女工都重新找到了創業的天地,甚至事業發展得非常好。一名叫張燕的下崗女工學習了花泥畫的制作技巧,回到呼和浩特開了一家“花泥畫廊”,一方面教孩子制作泥畫,另一方面又出售花泥裝飾畫,開業3個月就賺到了兩萬多元。成功的例子吸引了更多的人加盟銘霞花泥畫藝術中心,公司的發展蒸蒸日上。2002年,銘霞的花泥畫藝術中心年收入達到了400萬元。
國際商品貿易大廈里有很多貿易公司,銘霞由此接觸了許多老板,也結識了一些欣賞花泥畫的老外,銘霞開始想擴大市場。由于花泥畫比較適合幼教,在朋友的介紹下,一位客戶將原料帶到了香港,后來又發展到新加坡、菲律賓和美國。目前,花泥畫出口部分已占到銘霞公司總產值的10%。
“我一直在朝這個目標努力,但真正走到這一步,我發現自己并沒有多開心。”銘霞向記者坦言,她的眼睛已經盯上了更高更遠的目標。
獨辟蹊徑
社會流行什么就做什么
銘霞說:“社會流行什么,我就做什么;市場需要什么樣,我就開發什么。”
包,逛商場、溜達路邊小店,有什么新鮮的手工制品或已有產品的新樣式,銘霞都會買下來,回家仔細研究,連酒店里的裝飾品也不放過。看到公園里美麗的花朵,銘霞也會用相機隨手拍下來,回去沿著花型畫畫。漸漸的,銘霞的產品越來越豐富,除了花泥畫以外,紙藝、水晶花、手工皂都已經成為十分成熟的項目,目前還在開發水晶泥、紙偶和手工編織。用銘霞的話來說:“社會流行什么,我就做什么;市場需要什么樣,我就開發什么。”她認為藝術必須要與市場需求完美結合起來,企業才能不斷發展下去。
2004年,銘霞又回到了她的老陣地――國際商品貿易大廈,租了50多平方米的5個小店面。既然技術推廣是公司的主打業務之一,銘霞認為,首先自己的畫要做的好,能夠得到別人欣賞,大家才會來學習。作為老師,技術練過關了才能教別人,銘霞指著辦公室和工作間四周展示的產品告訴記者,這些大部分都是她親手做的,畫冊上的樣畫也主要由她來勾勒線條或填充色彩,“我的手工技術就像是定心丸,牢牢地穩住了學員的心。”她自信地說。
創業感言
擦亮產品和技術兩塊招牌
從銘霞花泥畫廊到藝術中心,從銘霞貿易中心到中國銘霞創業超市,穩抓穩打的銘霞,在全國各地已經擁有了3家特許專營店,180多家直營店和700多家加盟商。
隨著單一項目到多項目的擴展,銘霞的經營方式也在不斷更新,“全國只有南京一家企業和我們使用了創業超市這個概念”銘霞說,這種新的營運思路,是為了方便投資者或個人進入到這個創業領域,各種不同的創業項目就像超市中的產品一樣,供大家自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