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考古學概念

考古學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考古學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考古學概念

考古學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會計實踐教學; 會計實驗室; 會計實驗室建設

一、廣西改革開放30年會計實踐性教學的回顧

會計是一門技能性強和特別注重經驗積累的學科,會計教育的一項重要手段就是進行實踐性教學。會計實踐性教學包括在課堂教學中的案例教學,也包括到企業進行會計實踐和在校內的會計實驗室進行的會計模擬實驗。這一發展過程,可以通過會計實驗室的建設階段得到反映。

(一)無校內會計實驗室的階段

計劃經濟的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廣西會計教育的校內實踐教學是一片空白,實踐教學都是由學校提出計劃,再由自治區財政廳(當時叫自治區財政局)下發紅頭文件,指派各地市縣財政部門和一些國有企業的財務部門給予安排落實的。應該說,當時各地市縣財政部門和國有企業的財務部門對學校學生的實習是非常熱心和高度重視的,都專門派出了業務熟練的干部擔當指導教師,毫無保留地、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實習,不但傳技術,而且還教如何為人處事;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非常高的,不怕苦和累,事情搶著干。正因為老師教得歡,學生學得勤,學生都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會計工作的要領,并且為今后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的學生很多都成為了單位的業務骨干或者走上了領導崗位。

(二)會計實驗室建設的探索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企業作為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作為以營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有它的獨立性,其正常的經營活動已經不再受政府行政部門的干預,會計專業學生的實習由學校提出計劃,再由自治區財政廳下發紅頭文件,指派各地市縣財政部門和一些國有企業的財務部門給予安排落實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學生的實習只能由學校自己聯系、自己安排。80年代中期起,由于三方面原因導致了會計專業的學生到企業實習越來越難:一是到企業實習不再是免費的了,一些企業收取不算少的實習費用,學校和學生都承受不了;二是市場經濟下企業要講求效益,財務部門不再有冗員,會計崗位一個蘿卜一個坑,工作繁忙,生怕生手插入,使其忙中出錯、忙中添忙、忙中添亂,不再樂意當實習生的指導老師;三是市場經濟競爭激烈,企業的會計資料屬于重要的商業秘密,會計部門已經被視為企業的機密部門,一般不再歡迎外人介入。因為有后面兩種原因,致使實習生就是到了企業,安排到了財務部門實習,所能接觸到的經濟業務也極為有限,動手機會不多,甚至出現坐冷板凳,無事可做的情況,實習效果并不理想。面對會計實踐教學的困境,當時廣西會計教育工作者們開始思考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使學生不出校門,也可以進行會計實踐教學。當時的廣西財經學校、廣西財政高等??茖W校、廣西商業高等??茖W校組織了部分老師深入企業調研,搜集資料,整理加工,分別編制出了《會計學原理》、《工業會計》、《商業會計》模擬實習資料,于1988年建立了廣西財經學校會計模擬實驗室、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會計實驗室、廣西商業高等??茖W校會計實驗室,開了文科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先河。當時的這些會計實驗室都只是手工會計實驗室,盡管設備簡陋、資料粗放、項目單一,但是實驗資料的仿真程度都比較高,基本上解決了會計實踐教學的難題。需要說明的是,廣西財政高等??茖W校會計實驗室還專門拍錄制作了工業企業生產流程和會計業務處理的錄像帶,在會計實踐教學中開始引用了現代化手段。

(三)會計實驗健全和完善階段

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幾年間,是廣西會計實驗室進一步健全、完善的年代。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手工會計實驗室相繼配置或更新了設備,有了專用的實驗桌,配置了幻燈機,放像機、憑證裝訂機等等;二是隨著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執行,實驗資料都及時地得到了修訂、補充和完善,實驗資料不再粗放,實驗項目也不再單一,不但有了學生畢業前必須進行的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而且也有了一些主要會計課程理論教學結束后的課程實訓以及隨課進行的單項實訓;三是開始建立了會計實驗教學管理的相關制度;四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會計電算化的推廣,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各校紛紛投資建立了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為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和實訓提供了條件。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末,是市場經濟逼出了各校的會計實驗室。那么,2005年后,人們便開始了對會計實驗室規范建設的理性思考。2004年,廣西財政高等??茖W校和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廣西財經學院,由原財專會計模擬實驗室和原商專會計模擬實驗室合并整合建立了廣西財經學院會計實驗室。如何建設本科院校的會計實驗室引起了人們的思考。一些專家、教授先后主持課題對會計實踐教學和會計實驗室建設開展了研究,先后提出了“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的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會計模擬實驗的運作方式在專業配合上,設置軍團組合式,在時間安排上采用波浪式,在選擇上采用菜單式以及會計實踐教學應采用立體實戰演練的模式等設想。2006年6月,廣西財經學院召開了實驗教學工作大會,作出了《廣西財經學院關于加強實驗教學工作的決定》,充分認識了實驗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構建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驗教學體系的要求,對會計實驗室的建設給予了巨大的推動,會計實驗室建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制度建設。會計實驗室隸屬于學院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為了保障會計實驗室實驗教學的正常運行,實驗室先后建立了實驗教學管理辦法,實驗教學工作實施細則,實驗室工作人員守則,實驗室各崗位工作責任制,實驗室開放管理辦法、實驗室安全、衛生管理辦法等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如此完善而且科學規范的實驗室管理制度,應該是前所未有的。

2.會計實驗室硬件建設。經過整合,廣西財經學院會計實驗室現有手工實驗室三間、電算化實驗室四間,使用面積共計700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640名學生進行實習實驗。會計手工實驗室均安裝有多媒體設備,方便直觀教學。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安裝有用友財務軟件、金碟財務軟件、博科審計電算化軟件、“無紙化手工會計模擬實驗”軟件(CS模式和BS模式兩種)。

3.實驗范圍和實驗項目的拓展?,F在的會計實驗室不再是單純的會計實驗,已經拓展到了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的實驗,而且各種實驗都已經具體細化為許多的實驗項目。

4.健全和規范實驗教材的建設。目前廣西財經學院會計系已經建設完成可供使用的實驗教材有會計學基礎綜合實驗教程、會計學基礎單項實驗教程、工業企業會計綜合實驗教程、崗位會計核算實驗教程、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實驗教程、交通運輸企業會計實驗教程、網絡會計分步實驗案例、會計信息化仿真實驗案例、會計電算化實驗教程、財務管理綜合實驗教程、財務管理課程實驗教程、企業財務審計綜合實驗教程、審計電算化實驗教程、成本會計實驗教程、預算會計實驗教程等15種。實驗教材品種不僅達到了空前的齊全,為實現學生進行“菜單式”實習實驗選擇提供了可能,而且新編和修訂的這些實驗教材基本上達到了實驗教材的規范要求,改變了過去那種以大練習代替實驗教材的做法。由劉蓉等老師編寫的《企業財務審計綜合實驗教程》所附的自主研發的一套帶有“審計陷阱”的審計資料,目前在全國尚屬首創。

5.實驗形式多樣化。實驗形式包括手工模擬實驗、無紙化手工模擬實驗、電算化實驗和網絡實驗。手工模擬實驗有會計核算手工模擬實驗、審計手工模擬實驗和財務管理手工模擬實驗;無紙化手工模擬實驗是利用計算機實現會計核算無紙化手工模擬實驗和審計業務無紙化手工模擬實驗;電算化實驗是利用計算機、會計電算化系統軟件和審計電算化系統軟件以及ERP財務管理系統軟件實現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審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和財務管理模擬實驗,財務管理實驗還可以在學院的ERP實驗室模擬進行實戰演練;網絡實驗是指利用網絡服務器,將“無紙化手工會計模擬實驗”軟件和資料(BS模式)掛到網上,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登陸服務器便可進行無紙化手工會計模擬實驗。

6.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開放式地建設會計實驗室。目前廣西財經學院已經與15家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簽訂了實習基地協議,與100多家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建立了密切聯系,學生可以到這些單位實習,老師也可以到這些單位進行業務實踐和科學研究。老師們可以通過對企業的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對實驗教材和實驗資料進行更新、修訂和補充。廣西財經學院與上海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可以穿透原始憑證的“審計之星”教育版教學軟件,擁有部分產權,是實驗室走產學研結合成功的一個例子。目前該軟件已開始向全國大專院校轉讓,也實現了實驗研究成果向社會生產力的轉化。2007年1月廣西財經學院制定了《廣西財經學院實驗室流動編制管理辦法(試行)》,為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開放式地建設會計實驗室給予了制度保障。按照該辦法,實驗室根據其實際工作需要設置流動編制,有關人員帶著建設實驗室的任務或有關科研項目,經申請批準后以流動編制形式進入實驗室工作,其原人事關系不變,期滿后再回到原工作崗位。進入實驗室流動編制的老師可以到企業調研,結合實際地編寫、修訂實驗教材和實驗資料、完成科研項目。一年多的實踐證明,該辦法確實有效地推動了會計實驗室的建設。

(四)會計實驗室尚待解決的問題

經過20多年的建設,廣西的會計實驗室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許多方面仍然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實驗教材的建設尚不夠全面,尚不能開出足夠多的實驗項目供學生選擇,因此,會計模擬實驗的運作方式在選擇上,采用菜單式的設想目前尚無法實現。

2.會計業務不是獨立發生的,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訓練也不能孤立地進行,但是,現在的會計實驗室對于如何將會計專業的模擬實驗置于全院財經類各專業(包括金融證券、財政稅務等)的綜合實驗之中,實現融資、申報納稅、供、產、銷全過程的,計劃、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通過生產經營的運作,與假設對手競爭的全仿真環境下的綜合實驗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方案,因此會計模擬實驗的運作方式在專業配合上,設置軍團組合式的設想以及會計實踐教學應采用立體實戰演練模式的設想也暫時未能實現。

3.與其他文科經濟管理類實驗室一樣,現在的會計實驗室所能開出的實驗項目中,基礎操作性實驗居多,綜合應用性實驗較少,創新設計性實驗幾乎為零。

會計實驗室存在的以上三方面的不足,應該是今后會計實驗室建設努力改進的方向。

二、對未來會計實踐性教學的思考

縱觀會計實踐性教學的發展演變過程和會計實驗室建設的情況,要進一步改進會計實踐性教學,完善會計實驗室建設,必須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思考和努力:

(一)進一步完善實驗教材建設

會計實驗教材應該符合以下要求:

1.規范性。會計實驗教材既不能是會計理論教材的翻版,也不能以大練習代替,應該嚴格按照實驗的要求規范地編寫。要認真地分析各門專業課程的知識點、技術技巧點,設計相應的實驗項目,提出每個實驗項目的實驗目的、實驗要求,提供實驗材料(資料)、實驗步驟(或者實驗路徑)。

2.仿真性。會計各門專業課程的實驗教材所提供的業務資料都應該取材于企業實際,應該置于企業的實際環境之中,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實際邏輯;所用的賬、表、憑證都應該是當前企業所實際使用的格式。

3.典型性。企業每天發生的經濟業務非常繁雜,許多業務是重復發生的,會計各門專業課程的實驗教材所提供的業務資料不能簡單地照搬企業實際,應該經過認真加工整理,擷取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經濟業務即可。

4.系統性。從會計某一門專業課程的實驗教材來說,它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它的內容、體例、應該開設哪些實驗項目統籌安排;從會計實驗室來說,會計各門專業課程的實驗教材構成了一個大系統,會計、財務、審計、金融、稅務等等相關的實驗教材如何有機地聯系應該通盤考慮。

5.全面性。從會計某一門專業課程的實驗教材來說,它所設計的實驗項目應該包括這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所有知識點、技術技巧點,不能有所遺漏;從會計實驗室來說,應該建設的會計、財務、審計、金融、稅務等等相關的實驗教材都應該建設起來,而且各行業的會計、財務管理的實驗教材和各種審計的實驗教材都應該建設起來。如能這樣,會計模擬實驗的運作方式在選擇上,采用菜單式的設想就可以實現了。

6.形象性。會計實驗教材不但應該是紙質的和電子文檔的,相當多的一些實驗場景、實驗對象的環境,一些具體的實驗操作需要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因此,會計實驗教材應該具有形象性,應該附以相應的音像資料。

(二)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實踐教學應該通盤考慮、統籌安排

財經院校一般除了設置有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審計專業以外,還有金融專業、財政稅務專業、工商管理專業等等。在這些不同專業就讀的學生今天是同學,畢業后就是所從事職業的職業環境中的合作伙伴或者博弈競爭對手。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是互相交融,緊密聯系的。因此他們的實踐教學理所當然都應該聯系起來,通盤考慮、統籌安排、同時進行。這樣就能夠使得他們在學習期間體會到自己今后所從事的職業環境情況,如何應對自己職業環境中的合作伙伴或者博弈競爭對手。這就是會計模擬實驗的運作方式在專業配合上所采取的軍團組合式或者會計實踐教學所采用的立體實戰演練的模式的設想。

廣西財經學院已經成立了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統管了學院的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從形式上看已經為通盤考慮、統籌安排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實踐教學奠定了基礎和條件?,F在缺乏的是能夠進行這方面考慮、安排的人才和經驗以及適合于通盤考慮、統籌安排、同時進行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實踐教學的系列實驗教材。萬事開頭難,只要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的領導和同志們牽頭,各系配合,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如何組織立體實戰演練模式的經濟管理類學生的聯合(綜合)實踐教學終會形成一個成熟的方案的。

(三)進一步完善和認真貫徹實驗室流動編制制度,使會計實驗室成為師生進行創新設計性實驗和其他研究性實驗的陣地

2007年1月,廣西財經學院制定了《廣西財經學院實驗室流動編制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教師帶著科研課題進專業實驗室工作,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證明,這個辦法對促進實驗室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果會計實驗室能夠引進相關企業數據庫資料,如果教師帶著科研課題進會計實驗室工作,進行科學研究(比如實證研究)的同時,能夠帶著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一起進行研究,那么,會計實驗室就將成為師生進行創新設計性實驗和其他研究性實驗的陣地,創新設計性實驗幾乎為零的現狀必將改變。

(四)重視校外畢業實習,認真組織好校外畢業實習

校外畢業實習是學生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一次實戰演練,是檢驗學生在校所學財會理論知識是否扎實,是否能夠運用于實際,同時也是了解社會,熟悉職業環境,學習為人處事,進一步增長才干的一次極好機會。通過校外畢業實習,可以為正式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時縮短不適應期,盡快拿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應該說,校外畢業實習是會計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培養合格會計人才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不應該以校內會計模擬實驗取代。對于校外畢業實習,學生應該重視,學校更應該重視。

學生重視校外畢業實習,就應該按照學校教學計劃的安排,在畢業實習期間,好好地到一個企業、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去虛心地拜在職會計為師,真正地進入會計角色,虛心地向師傅學習,學習他們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誠懇熱情的服務態度,把師傅要你記的賬全部記好,把要你辦的事全部都辦好,實習結束時,讓師傅給你寫一個好的實習評語,讓實習單位給你寫一個好的實習鑒定。

學校重視校外畢業實習,就應該對每一屆的畢業生都要制定完整周密的畢業實習計劃;詳細地將學生自己落實的實習單位名稱、地址、聯系人、聯系電話記錄在案,動用學校的實訓基地單位、關系單位為不能自己落實實習單位的學生落實實習單位,不讓一個畢業生畢業實習落空。在畢業實習期間,學校應該派專業教師對學生的畢業實習進行巡回檢查指導,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使畢業實習能夠嚴格按照計劃進行,不至于流于形式。

學生要把找工作與畢業實習結合起來,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如果已經落實了就業單位的,而且現在又能夠接收你在那里實習,那就最好,實習階段就應該在那里好好地干,好好地表現。如果實習單位已經落實,但并非你已經落實的今后的就業單位,那就更應該安心地在實習單位好好實習。如果實習單位已經落實,但是就業單位沒有落實,為了找工作經常要外出跑一跑,要跟實習單位提前打招呼,請個假,不要不辭而別,隨便缺勤,影響實習單位的正常工作。把實習搞好,是為找工作打下好的基礎,而工作就業是學習、實習的目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其實也是畢業實習的一個重要內容。

學校要像向用人單位推介畢業生一樣向實習單位隆重推介畢業實習生。自從有了會計實驗室,有了校內會計模擬實驗以后,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已經既具備了會計理論知識,同時也有了一定的會計技能技巧。實踐證明,現在的會計專業畢業實習生到實習單位不但不是累贅和包袱,不但不會給實習單位添忙、添亂,而且成為了實習單位業務工作的生力軍,可以幫助實習單位做很多事情。因此,不少曾經接收過會計專業畢業生實習的單位,現在每年都主動要求學校派畢業生去實習,有些單位不但不收取實習費用,而且還主動給實習生發放實習補助。因此,要使會計專業的畢業實習生能夠受到更多的實習單位歡迎,需要學校向更多的業務單位隆重推介。

【參考文獻】

[1] 唐振達,蘇藝.立體實戰演練法在高校會計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01).

[2] 張臻,馬英華,唐振達.構建會計實驗教學體系[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6/S1.

[3] 隋英杰,夏鑫.會計高等教育實驗教學體系架構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08).

考古學概念范文第2篇

何謂“原史時代”

根據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中對“原史(Protohistory)”的定義,原史的時間段指的是一文化最早的“記錄歷史”出現的前夕(The study of a culture just before the time of its earliest recorded history)。The Hutchinson Dictionary of World History定義原史時代是“緊接著史前,但是又早于能以書寫文件證明的歷史(protohistory Period following prehistory but prior to the appearance of history as documented in written records)”[1]。所以,西方將“原史時代”的時間段界定于史前與歷史兩大階段的過度階段。

作為一個主要使用于考古學上的詞語,Christopher Hawkes對“原史時代”加以解釋認為,原史的概念是相對于文獻豐富的歷史,這一時期已經有一些文書記錄,但是這些記錄只是一些片斷,涉及社會非常少的方面,這些記錄可能表現于一些刻銘、硬幣等等,或是其他地區散亂的文本資料。[2] Glyn Daniel則認為“原史時期”一詞,以稱呼古代文獻很少,考古材料的重要性超過或等于文獻材料的時期。[3]在法國《史前大辭典》一書中,認為所謂“原史”或“原始史”的涵義是,“首先具有一種方法論之意義,應用于一些為歷史文獻所不能確定的文化群體。為了研究它們,人們因而使用了此概念,它可以是指那些自身尚未擁有文字、然而卻為同時代的其他人群所記述和提及的人群(例如征服前之高盧人,他們為希臘與拉丁作家所記述);也可以指那些通過後世的口頭傳說、記憶或者記載而保存下來其歷史的人群。在此兩種狀況下,其研究可以包括考古學資料及間接的文字記載資料兩方面。此時期在年代學體系中只具有一個很短暫的時間范圍,而且也不精確?!盵4]也曾有人這么總結原史時代的特點:在最初書寫文獻還很稀少,并且很難讀懂,多數最初的記錄還沒有完全的破譯。這歷史的最初階段通常被稱之為原史時代。後世的學者也會對這個時代的歷史不斷的進行文書上的補充。這些文獻,在結合考古資料之後,也會成為值得重視的材料。好比說一個傳說中的國王的名字被發現在刻銘上,關于這個國王的記載的可靠性也就大大的提高了。[5]

由字面上來看,“proto-”指的是一件事物的較原始的狀態,是一種“祖”、“祖型”的概念。例如英語里的“Proto Austronesian”(原南島語)指的是南島語的一種祖型,Proto Austronesian表示了其與Austronesian 的差別,也表示了Austronesian存在的最初始狀態。同樣的,我們將先商稱為“Proto Shang”、將先周稱為“Proto Zhou”,所表示的都是商、周王朝的先族,周人或是商人在建立王朝之前已經存在,所以我們不會將先商稱為“pre-Shang”,也不會將先周稱為“pre-Zhou”。因此,在“protohistory”這個階段里,史學開始萌芽,一些記錄開始以各種形式出現,雖有文書記錄,但是仍不足以讓我們據之復原歷史,這一階段有別于史前,也有別于歷史時期,是史前向歷史時期發展的一個過度階段。在對這一階段進行研究時,也需要不同于史前及歷史時期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將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字學、器物學等等學科綜合起來的一種研究。

雖然,作為方法論的“原史”的概念還沒有被更深入的定義、討論,對于其意涵還有不太相同的認識,但是“原史時代”在西方已經是受到普遍承認的了。綜上,我們可以根據西方學者對“原史時代”的定義總結出幾條基本原則:1.原史時代是介于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的;2.原史時代研究的對象應是一些為歷史文獻所不能確定或認識不夠充分的文化群體;3. 由于原史時代當代的文獻稀少,考古材料的重要性超過或等于文獻材料;4.原史時代的研究工作需要將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字學、器物學等多種學科綜合起來。

以下,我們可以根據西方學者對原史時代的定義來檢驗中國原史時代是否存在。

對“中國原史時代”的界定

過去我們一般將古史分為史前、歷史兩大階段或是史前、傳說、信史三大階段。這兩種分類都是由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材料出發的。在考古學引入中國之後,史料的范圍已經由文字材料擴大到包括文獻(當時的、追述的)、文物、考古材料、古文字(而古文字的主要獲取方法是考古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對中國先秦史的研究(這里指的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商周階段,下限是秦始皇帝統一中國(221B.C.))。張光直先生即曾說過,“自從二十世紀初期以來,考古學的發現越積越多,越多便出現好些以前從來沒有看過、聽過、想過的新文化,新民族,和新問題。用考古學建立的歷史因此更得隨時改變??脊艑W還發掘出新的文字材料來,加強了古文字學這一門學問。研究商周三代歷史又可以使用古文字學;近百年來使用古文字學的結果,是知道了傳統的三代古史有許多處被古文字學證實了,但還有更多處被古文字全部改觀了?!盵6]

戰國以前同時期的傳世文獻材料非常少,即使是當時流傳下來的,如尚書、周易、詩經等等的文獻材料里,也有許多後人補作或是經傳抄而改變的內容。後世對這一時代追述的著作多作于東周及漢代,這其中除了保留部分夏至西周的真實情況外,大多是為了時代需要加以改編、附會而成。所以,我們在面對傳世文獻以及通過這些文獻而認識的古史時,總是要持一些保留的態度。即使是現在基本被考古材料印證的《史記.周本記》,其所能為我們提供的,也只是當時歷史發展的一個框架,還須要我們透過其他手段進行復原。

另一方面,中國的人文史學傳統肇始于西周王室覆滅「王官之學降于民,知識分子才脫離王室的束縛,逐漸由過去的“巫”史中走出來。晉《乘》、楚《檮杌》、魯史《春秋》,都成于這個時期。今日我們讀到的《左氏春秋》,開創編年記事的體例,是中國歷史學發展成熟的標志。至此,可供後世學者研究的確實的文獻史料開始豐富,文獻材料為學者提供了全方位更為豐富的論證材料,考古學成果成為歷史文獻的一種參照或是補充,而非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如此才算是進入真正的「歷史階段。

王樹民先生指出,現在有些人對于古代史學和史料不加分別,以為根據古代的直接史料,便可以說明當時的史學了,正與把傳說當作史實同樣是不正確的。如甲骨文是殷代遺物,史料價值很高,在巫史不分的情況下,也可能為史官所作,但原為占卜之用,不是歷史記載。鐘鼎文多為周代之物,記載了許多重要的史實,但原為紀念性質,也不是歷史記載。[7]所以,不論是由史料或是史學史的角度來看,三代時期的研究是有其獨特性的,不同于史前及歷史時期的研究。

由現存的文獻材料來檢視中國(中原地區)先秦史,春秋以前(甚至是戰國以前)的傳世文獻里沒有比較全面的史學著作,所見可靠的文獻材料也多經後人修改??脊虐l現了大量的文字資料,但是這些文字表現的是歷法、卜筮、紀念,或是簡單記事文字,只表現了商周王朝片段的歷史,雖然已經極具歷史性,但仍不足以充分表現當時歷史的方方面面。雖然已經有了史官,但是當時的史官是為上層及祭祀占卜服務,其性質仍不同于後世的史職?!笆贰钡母拍钸€在萌芽的階段,真正為記錄歷史的歷史記錄還沒出現。這些都與西方對原史時代的定義相符,所以,我們可以將中國的商、西周時期(甚至是春秋時期)作為中國的原史時代。李學勤先生即根據Glyn Daniel對原史時代的定義認為,東周和更早的商和西周不同,已經脫離了這種“原史時期”而跨入真正意義的“歷史時期”了[8]。此外,作為歷史文獻所不能確定或認識不夠充分的(但是仍有相當的文獻材料及考古線索)夏、先商、先周也應屬於中國的原史時代重要的一部分。這牽涉的不僅是時間的概念,更是一種族及考古學文化發展的概念。因而在尋找夏的根源上,我們更應該將著眼點放在晚期龍山文化。至於繁複龐大的傳說記載,由於其涉及的時間范圍太長,似乎不宜將所有的傳說都歸入原史時代范圍;此外,多數傳說內容也很難與考古材料相結合,即使是距離夏代較近的“三皇五帝”傳說也很難落實在考古材料上,所以這里不把過去所謂的“傳說時代”等同于原史時代,其所涉及的是另一種概念及材料。

中國的原史時代,及其與傳統中國上古史的區別在于,傳統史學由文獻出發,以政治時間作為歷史分期的標準,所以一般將秦以前劃為上古史的范圍。在過去所認為無文字的史前時代以及文字發明之後的歷史時代之間加入一個“原史時代”所表現的是歷史學的一種初興狀態,以及我們對這一階段的歷史進行研究時所面對的史料的多樣性(與史前及文獻發達時期相較)。這里所指稱的“中國原史時代”是,一時代的歷史由傳說或是不充分的文獻記述,必須通過考古材料對這些傳說或文獻加以檢驗確定其正確性,并需要由大量的考古資料建立、補充文獻所缺乏的各種對當時的研究材料(即使考古材料所表現的也只是當時社會的極小的一個部分)。這一階段的研究需要由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等一起建構出當時的歷史、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況。而這種對“原史時代”的研究,也只有在今日考古學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之下才有可能展開。

所以,原史時代概念的提出不論是對歷史學研究或是考古學研究都是有所幫助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原史時代的研究對象并不應該被限定在整個現代中國領土的范圍,而是著眼于族群之上,被介定為以中原華夏民族的原史時代為中心,其范圍是在中原的古文字材料、傳世文獻、考古學文化的基礎上,向外輻射至與之相關的各個地區、族群、文化(當然,如果該文化也有文字材料,也需被視為認定其族屬、文化以及認定其與中原及其他族群、文化的重要材料),希望能將中國原史時代表現為一個各種活動、族群聯系在一起的有機體。而對于現代中國境內曾經有的各個族群、文化的原史時代的研究,則應該將其分別命名(如:匈奴原史時代、女真原史時代等等),成為以其為主體的原史時代,以求與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原史時代區隔開來。

所以,中國的原史時代是:1.時間段在文獻所記載的夏至西周晚期(甚至春秋中期);2.涉及的對象是以中原為中心,兼及在各種方面與原史時代的中原有聯繫的各種族群(如羌、鬼方、蜀、淮夷等)、文化;3.主要的研究材料為當代及後世文獻,以及原史時代的古文字、考古遺跡遺物、傳世文物等等;4.中國原史時代的研究工作需要將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字學、器物學等多種學科綜合起來。

中國原史考古

中國原史時代的定義已如上述,而作為中國原史研究最重要的一環的中國原史考古,又有其不同於史前或歷史考古的特殊性。

首先是文獻材料對考古產生的不同影響。史前考古沒有當代的文獻材料,後世文獻材料對史前的描述主要是神話與傳說。神話為非客觀的記述,本來無法作為有效的根據。傳說的核心部分固然為古代實有,與後人因想象而虛構的不同,但是傳說有較大的不穩定性,不僅時間、地點、人物易發生錯亂,更容易混入神話成分[9]。因此史前考古與文獻的相關性很低。而歷史時期擁有大量且多方面的文獻材料,考古雖然仍能對文獻有所增補,但考古研究主要是在文獻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以文獻材料為主要依歸。原史考古與文獻之間則是一種互補的關系,文獻為考古提供線索,而考古則檢驗文獻的正確性,并在文獻所提供的框架之上進行更深一層的復原。原史考古與歷史時期考古的不同在于,考古學材料在許多模糊的歷史問題的研究上具有的決定性的影響力。

原史考古所涉及的對象是以中原原史為中心,輻及與之有關的各個族群文化。中原以外的族群沒有文字,雖然其族屬的確認主要是依據古文字、文獻材料,但是在其考古學文化被認識的基礎之上,進行文化因素分析,我們不但可以加強認識中原文化與相關族群之間的關系,更可以建構出以某一族群為中心的原史,理清族群之間的復雜關系。

而中原地區的原史考古在考古學以及古文字、文獻記載三種材料并重的情下,除了研究與考古學相關的各種課題外,還可以在文字資料的幫助下,建立中國原史的年表,并結合古文字、文獻記載的時間、人物、事件、地點,復原出一種將考古學文化與史實相結合的中國原史時代。

參考文獻

[1] The Hutchinson Dictionary of World History,1998。

[2] Hawkes, Christopher"Archae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Old Worl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6:155-168,1954.

[3] Daniel, Glyn, A short history of archaeology.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1.(此處轉引自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

[4] Dictionnaire de la Prehistoire,1988,Directeur de la publication Andre Leroi-Gourham, Press Universitaire de France,Paris.(此處轉引自劉文鎖:《論史前、原史及歷史時期的概念》,《華夏考古》1998年3期,93頁)。

[5] 見home.swipnet.se/~w-63448/mespro.htm。

[6] 張光直:《對中國先秦史新結構的一個建議》,《中國考古學論文集》,三聯書店,1999年9月。

[7] 王樹民:《中國史學史綱要》,中華書局,1997年9月。

考古學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考古學文化、命名、類型、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國史前考古論集》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先生所著,由科學出版社于2003年3月出版。王仁湘先生是畢業于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的知名學者,對其著作進行研讀,對我們的學習、研究具有極強的指示作用。王仁湘先生在史前考古研究領域有極高的造詣,對仰韶文化的研究更是有其獨到之處。故選擇論文集中的《仰韶文化淵源研究檢視》、《半坡和廟底溝文化關系研究檢視》、《考古學文化:命名原則與程序》三篇文章進行精讀。三篇文章分別從考古學文化的源流探索、考古學文化之間的關系及考古學文化命名三個問題展開。這三個問題,無論是在考古學理論研究還是在田野考古實踐中都是時常碰到的核心問題。本文分別從文章的主要內容、觀點等方面做介紹。

一、關于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原則與程序問題》

《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原則與程序問題》一文曾發表于《文物季刊》1999年第3期。該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論述,系統的介紹了學界對考古學文化命名這一問題所展開的討論。文章第一部分,詳細介紹夏鼐先生對考古學文化命名這一問題做出指導意見的具體論述及相關背景。文章第二部分,列舉了各家看法,并提出獨到見解,如:指出應在考古學文化命名原則中應強調陶器群的量化問題。文章第三部分,介紹各家對考古學文化“三要素” 的觀點,同時指出考古學文化“三要素”中,最核心的是“特征”。文章第四部分,是本文創新之處,提出考古學文化命名的確認要通過國家級的學術機構(如中國考古學會),并詳細闡述了“命名確認”的程序。

二、區系類型問題的研究―《半坡與廟底溝文化關系研究檢視》

《半坡與廟底溝文化關系研究檢視》一文曾發表于《文物》2003年第4期。該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論述。文章主要圍繞半坡與廟底溝類型確立及關系問題展開論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紹了1959年,類型劃分問題的提出,及半坡早于廟底溝、后者早于前者、兩者同時并存這三種說法的提出。文章第二部分,重點介紹了廟底溝早于半坡這一最初的簡單論證,安志敏、馬承源學者的觀點。文章第三部分,又介紹了一個完全相反觀點的提出即半坡是老者,1962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了一個簡要的地層關系報告,它對兩類型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文章第四部分,又是一個新論證,即同時并存(犬牙交錯的兩個類型)。

三、對考古學文化淵源的解讀―《仰韶文化淵源研究檢視》

《仰韶文化淵源研究檢視》一文曾發表于《考古》2003年第6期,從文章題目可知該文重點探討仰韶文化“淵源”,即仰韶文化的“源頭”問題。該文主要從五個方面展開敘述。第一部分,80年代確定仰韶文化源頭的歷程。安特生將河南、甘肅發現的彩陶,同中亞土庫曼的安諾文化彩陶進行比較研究,提出“中國文化西來說”。梁思永先生發現了安陽后崗“三疊層”,尹達先后多次撰文否定了“西來說”、“六期說”。但仰韶文化的來源問題并未得到解決。第二部分,從多源觀到一源觀?!胺衷础眴栴}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突破。嚴文明、張忠培先生發表了相似的“分源”觀點,嚴文明先生建議將仰韶文化“一分為二”,將后崗―大司空和半坡―廟底溝作為兩個不同系統區分開來。第三部分,關于仰韶文化與仰韶體系。王仁湘先生指出,研究仰韶文化的來源,追本最為切要。目前學界構建的大仰韶文化體系內涵并不是單一的,內涵不同、源流不同。王仁湘先生將隴東―關中―陜南―豫西中心區的仰韶文化,分別命名為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和西王村文化,即典型仰韶文化。北首嶺下層劃為前仰韶文化。周邊分布區分別命名后崗(一期)文化、大司空文化、大河村文化、下王崗文化等。第四部分,前半坡來源問題。王仁湘先生在文中指出白家村文化(大地灣、老官臺文化)并不是仰韶文化的直接來源。同時“北首嶺類型”似乎是白家村文化向仰韶文化過渡的一個中間類型,是已知仰韶文化最近的淵源,但北首嶺類型和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之間還有一段不小的缺環。第五部分,前仰韶:20世紀沒有完全破解的迷。

四、幾點思考

1、王仁湘先生在《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原則與程序問題》一文的第四部分(“命名確認”程序)中提出考古學文化命名的確認要通過國家級的學術機構(如中國考古學會),并詳細的闡述了“命名確認”的程序。這是他的創新之處。

2、通過這三篇文章的閱讀,發現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三篇文章均以仰韶文化為出發點分別介紹了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考古學文化淵源的探索問題。這三個問題在考古學文化的研究中自始至終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考古學文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在考古實踐中常常遇到的問題。那么,我們將運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進行考古學文化研究呢?

3、欲對一個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應當首先把握住它的空間范圍和時間幅度。這項研究中通常要用到類型學的方法。其次就是考古地層學的運用。

4、同樣的地層,為什么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王先生在《半坡與廟底溝文化關系研究檢視》一文中指出:爭辯的各方使用了地層學和類型學這樣的方法,路徑相同,證據確鑿,結論卻大相徑庭。為何出現這樣的局面,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怎樣解決,現在似乎還沒有到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但是在前人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依然可以總結出一些方法和經驗來。在考古學研究中,地層學和類型學是基本理論,關于這兩個理論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內容上文已做詳細闡述,但是如何正確熟練的運用這些理論卻是一個較難的問題。

5、通過閱讀王仁湘先生的三篇文章,我對考古學文化及考古學文化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尚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但是這也是我們不斷改進研究方法的動力,前人在探索過程中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他們長時期的堅持等等,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仁湘,中國史前考古論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2]嚴文明:《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的兩個問題》,《文物》1985年8期。

[3]張忠培:《研究考古學文化需要探索的幾個問題》,《中國考古學:實踐?理論?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4]安志敏:《試論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考古》1959年10期。

[5]馬承源:《略論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問題》,《考古》1961年7期。

[6]楊建芳:《略論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分期》,《考古學報》1962年1期。

[7]蘇秉琦:《地層學與器物形態學》,《文物》1982年4期。

[8]張忠培:《地層學與類型學的若干問題》,《中國考古學:實踐.理論.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考古學概念范文第4篇

我國考古學學科中“田野學?!钡陌l展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國家進行了一系列基本建設工程,而考古部門則積極參與了諸如三門峽水利工程、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工作,發現了安陽殷墟、西安大明宮等珍貴的考古遺址,從而使考古發掘和文化保護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然而,與我國近年來發現的大批珍貴遺址相比,我國考古學科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技術力量卻遠遠不能支持和滿足考古發掘與文化遺產保護一體化的發展需求。因此,堅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國外同行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使中國考古學更快走向世界;堅持把考古發掘同遺址保護與利用結合起來,自覺為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提供學術支撐,已經成為當前中國考古學發展的主流。這兩方面內容近幾十年來都積累了基本經驗,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也應予以傳承和弘揚。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例,1994年以來,它先后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等國考古研究部門和高校合作開展中國田野考古工作[4];2000年、2002年還派遣考古發掘隊前往德國、俄羅斯等國參加田野考古活動。目前,該所已與日本、韓國、越南、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秘魯等國的相關高校及考古機構,簽署了近20個長期友好合作交流框架協議項目。這也體現了田野學校這種交流手段已被國際考古學界接受,并在我國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田野學?!痹谖覈脊艑W專業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

(一)“田野學?!痹谖覈脊艑W專業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

考古學是文理交叉的邊緣學科。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國際考古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和國內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以及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培養研究生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前提下,如何使得我國高等院??脊艑W專業研究生教育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已經成為考古學研究生教育中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除了應該加大考古學專業研究生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的力度,進一步改善教學環境,創建國內一流的考古學專業實驗室和一套完備合理的教學體系,我國一些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考古學者已經認識到參加及舉辦田野學校(FieldSchool)在考古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們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開創了田野學校這一培養考古學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新途徑,期望能從根本上解決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其所取得的成績,具體如下:1.2004年7月5日至8月18日,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師生7人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與民族研究所在俄羅斯阿穆爾州的伊凡諾夫卡進行了考古發掘[5]。經過40天的野外作業,發掘面積共計250平方米,使用高技術手段測繪了30座靺鞨人古墓的地形圖與平面圖。同時,在此次發掘中,出土了包括陶器、金屬耳環、馬具、武器、青銅帶具、石器等在內的一批對研究靺鞨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的遺物。針對此次考古田野學校的實踐,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說:“這是一次全新概念下的田野考古發掘活動?!?.2009年7月15日至9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的兩位研究生赴羅馬尼亞參加由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考古研究所與羅馬尼亞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的羅馬尼亞皮特雷特遺址的聯合考古項目[6]。1943年,羅馬尼亞國家博物館曾對其進行過小規模的發掘。自2002年始,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考古研究所與羅馬尼亞科學院瓦西里•帕爾萬考古研究所合作,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在此次考古發掘之前已經進行了6個季度(2002、2004、2005、2006、2007、2008)的田野發掘作業。其發掘的目的是復原當地古代居民的生活,并考察當地公元前第五個千年的社會分化進程。此次發掘的領隊為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考古研究所的漢森教授,田野學校的成員包括來自德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格魯吉亞、芬蘭、美國、中國的30多位考古學、地理學專業的學者及研究生。田野調查主要由考古學和地理學兩個團隊完成,其中,考古學團隊負責遺址的發掘、土壤的浮選以及地磁探測等;地理學團隊主要負責大面積的鉆探、取樣,以及勘測河道等收集古地貌信息的工作。在田野工作進行的同時,室內工作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主要包括陶片的清洗、統計、拼對、繪圖、攝影等,負責室內工作的隊員同時也負責考古隊的后勤事務。另外,特殊的遺物亦有學者專門負責,并進行同步研究,例如對燧石核、石葉的分類,以及微痕分析等。通過參加此次的田野學校活動,使得考古學專業研究生熟悉并掌握了德國、羅馬尼亞等歐洲國家的考古發掘方法和研究理論,并與西方年輕學者建立起了聯系,為促進日后雙方的相互了解和學習搭建了平臺。3.2010年夏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學系的一位研究生赴洪都拉斯參加由美國哈佛大學皮博迪(Peabody)博物館組織的夏季田野學校(SummerFieldSchool)[7]。皮博迪博物館此次在科潘遺址舉辦的田野學校內容豐富,包括了田野考古發掘與整理、重要遺址參觀、西班牙語和瑪雅文字的專門教學、知名學者講座、閱讀與討論等諸多內容。除了上述活動外,來自不同國家的考古學專業研究生在發掘環節中還和哈佛大學考古學專業的部分研究生合作分組進行探方發掘,并參與了撰寫報告和整理陶片。通過此次田野學校的實習,使學生基本了解了科潘遺址的歷史、發掘現狀以及考古工作的方法。4.2008年夏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兩位研究生參加了由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和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的田野學校[8]。此次夏季田野學校發掘的均為舊石器時代遺址,分別為Kulbulak,Kyzyl-AlmaII,Obi-RakhmatandDodekatymII四個遺址。通過此次田野學校的學習活動,使中國的考古學專業研究生不僅學習了中亞地區較為獨特的考古發掘方法,還對中亞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遺址文化面貌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同時也對晚更新世末期石葉技術在歐洲—中亞—東亞地區的傳播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二)“田野學?!钡奶攸c及其在我國考古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根據國際考古學專業田野學校的一些主要活動情況,我們可以對田野學校的特點進行一定程度的歸納:一是在注重研究生基礎訓練的同時,著重培養了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二是注重教學相長;三是與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方向相結合,并貼近當前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脊艑W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同時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考慮到未來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因此,研究生階段的田野學校應該納入我國考古學科研究生專業的培養計劃之中,最終成為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落實高校固本培源以及著重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之辦學特色的主要途徑。考古學作為一門獨特的學科,其發掘和研究的進展既和其他人文學科一樣,受到歷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同時又在很大程度上為自然科學技術所推動。中外考古研究工作基本狀況的差異盡管有著社會制度、歷史情況和科技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難以通過閱讀相關專業文獻獲得全面的認識,但仍然可以通過采取使考古學專業研究生參加田野學校的形式進行了解,并為今后我國考古學專業研究生的專業研究提供很多借鑒。由此可見,田野學校在我國考古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中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田野學校形式多樣,培養了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能力;二是提高了研究生的綜合素質,鞏固了其專業興趣;三是搭建了與國外考古青年學者及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增進了彼此的了解,也為其畢業后可能存在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考古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實行“田野學校”培養模式的思路及方案

考古學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甘肅;文物考古;文化遺址

[中圖分類號]K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4-0016-02

文物的來源基本都是科學考古發掘所得,各類文化遺址復原了歷史的風貌,然而考古學是這一切的基礎。前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有關于古物、古代遺存的研究和記載,有人認為這些研究和記載其實也就是考古學的萌芽。這種看法在今天看來是不準確的,因為現代意義的考古學仍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有自己的理論、方法和一整套的學科體系。中國古代傳統的對于古物的研究,今天稱之為金石學,它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在歐洲也有一種類似的研究,稱為古物學,古物學是現代考古學的前身,都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考古學。

現代考古學自產生以來,至今尚不到200年。在考古學史上,一般認為在19世紀初期,北歐一些博物館專家提出三時代法,即把歷史分成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時代法概念的提出,標志著現代考古學的開始??脊艑W傳入中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嚴格意義上的現代考古學在中國建立的時間是1926年,中國人開始運用現代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文物和遺址的發掘、整理和研究。當時李濟先生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進行考古發掘,這應當算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建立的正式標志?,F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確立不過80多年,在中國考古學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這80多年的考古發現相對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廣闊的領土來說,只是冰山一角。我國的考古學起步晚,但資源豐富、潛力巨大,作為考古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現代考古學自建國以來,發展異常迅速??脊艑W是20世紀中國所有各種學科中發展最迅速,也是最能得到國際認可的學科之一?,F代中國考古學從建立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個特色使中國考古學與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存在差別,即始終和歷史學密切結合。外國考古學,特別是歐美的考古學,經常是與美術史、人類學相結合?;诖?夏鼐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中國的考古學可以說是廣義的歷史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考古學與歷史學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清晰地闡明了中國考古學的特色――考古學與歷史學相互配合。

甘肅有著悠久的歷史,縣的建制早于省的設置,從春秋時期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已達2000余年。甘肅省是中國歷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的發展較早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遠在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20萬年的鎮遠縣姜家灣和寺溝口的原始遺址以及距今3.8萬年的武山人遺址的發現,表明隴右地區是遠古文化的重要源頭。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甘肅的考古事業奠定了基礎。

甘肅是我國最早開展考古工作的省區之一,也是中西文化交流最早發生的地區,這里古文化遺址眾多,類型多樣。因此,國內外文博考古界始終極為關注甘肅的考古發現和成果。

以來,甘肅考古事業以馬克思理論為指導,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大量珍貴文物進入了博物館。大地灣遺址、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被評為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敦煌懸泉置漢代遺址、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臨潭陳旗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的發掘先后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60年來,甘肅幾代文博工作者的足跡遍布隴原大地,為全面復原中國歷史的真實輪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已經建立起比較清晰的考古學文化譜系,諸多重大課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史前文化的發掘為探索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新鮮資料,秦文化起源的千古謎團逐漸被破解,各個歷史時期考古成果則展示了甘肅獨特的絲路文化風貌。

建國以來,甘肅省的文物考古發掘成果按文化遺址的時間序列共分為7個部分:

一、文明曙光,絢麗彩陶――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甘肅考古成果豐碩。建國以來,先后正式發掘了秦安大地灣、王家陰洼、蘭州下石海鼎一大批新石器時代遺址或墓地,不僅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玉器、骨角牙蚌器等各類珍貴文物和動物骨骼,還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青銅刀。基本理清了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脈絡及早晚序列,揭示了燦爛輝煌的文化面貌和成就,表明甘肅是我國古代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二、邊陲文明,文化交融――夏、商、周時期

甘肅是我國早期青銅器發現最多的地區??脊殴ぷ髡咴群蟀l掘了廣河齊家坪、靈臺白草坡、玉門火燒溝、臨潭磨溝等一批遺址或墓地。夏商時期的甘肅青銅文化,雖然不像中原那樣跨入了國家的門檻,但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隴原大地也是周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三、嬴秦搖籃,西戎故土――春秋戰國時期

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山墓地是因20世紀90年代初在禮縣發生了大規模古墓盜掘事件,而后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早期秦文化遺物。

張家川馬家塬墓地也是因2006年發生盜墓事件而被發現的。該墓地出土了大量裝飾精美的隨葬車馬器和金銀飾品,對研究戰國時期西戎文化的面貌、秦戎關系和當時隴東南地區與西方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秦文化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冊頁留香,木雕樸拙――秦、漢、魏晉十六國時期

秦至魏晉十六國時期的甘肅考古,有著引人注目的發現以及學術研究上的突破。天水放馬灘、居延金關、敦煌懸泉等遺址出土了大批秦漢簡帛文書,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保存狀況之完好,均居全國之首。武威磨咀子出土的漢代木雕,雕刻技法樸拙,具有奔放粗獷、雄渾剛健的藝術感染力。高臺地埂坡仿木構之墓葬形制則為甘肅地區首次發現,也是目前所見惟一的西晉時期的建筑材料。

五、盛世雄風,流光溢彩――隋、唐、五代時期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長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前期國力強盛、政治清明、賦役較輕,經濟文化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相繼出現了歷史上稱道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成為當時居世界前列的文明國家。甘肅在這一時期的考古主要有慶城穆泰墓和秦安葉家堡唐墓的發掘。葬于唐開元年間的慶城穆泰墓,雖經兩次被盜,但出土隨葬品異常豐富、精美。而1965年發掘的秦安縣葉家堡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天王傭、鎮墓獸等,形體碩大,釉色艷麗,是國內出土唐三彩器物中的佼佼者。

六、交融薈萃,熠熠生輝――宋、西夏、金、元時期

元朝建立后,結束了從五代至南宋370余年政權并立的局面,統一了全中國。這一時期,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得到了空前發展,各項手工業規模擴大,尤其是制瓷業,無論質地、釉色、式樣,還是生產規模及出口數量,都遠勝前代。宋、西夏時期的甘肅考古主要有武威的塔兒灣西夏窯址和天水王家新窯宋墓等的發掘。

七、佛光佑護,眾僧普渡――敦煌莫高窟北區考古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分為南、北二區,其中南區石窟最早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現存洞窟492個,窟內有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是集石窟建筑、彩塑、壁畫三位一體的藝術遺存。北區石窟群崖面長700余米,保存了歷代洞窟243個及原編號第461~465窟。1988年起,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對北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基本弄清了北區洞窟的數量、形制及其性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片免费 | 亚洲精品18 | 国产一区二区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 | 中文字幕你懂的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 | 国产精品福利小视频 | 国产精品自在线 | 成人免费毛片aaaaaa片 | 91香蕉国产| 可以免费看av的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四 | 久久久久久九九 | 麻豆视频在线播放 | 成人a毛片 | 99精品免费 | 国产视频1区 | 欧美日韩综合视频 | 国产免费久久 | 国产精品第二页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7电影 | 97视频在线播放 | wwwyoujizz日本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三上悠亚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一二区成人影院电影网 |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演员表 |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 久久久综合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 | 国内福利视频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 |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国产剧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