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畫畫的基本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知識資本化;虛擬價值;市場價值;躍遷機制
中圖分類號:F0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6)09-0017-04
一、導言
知識轉化為資本,是在知識能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知識商品化以及“知識取代土地、勞動力和物質資本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等條件下實現的。知識資本化的過程,是企業選擇了較競爭者更優的知識積累路徑而形成的,它由于提高了產出效率減少了資源消耗,使企業產品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不過,知識作為勞動的因素,對于新的價值生產來說是潛在源,它只有投入到生產和市場中轉化為實際的勞動過程,才能成為價值的現實源,形成價值實體,這個過程即知識資本化的市場準入過程。
在目前的研究中,一些學者使用了“知識資本化”一詞,但該詞的“化”在更多的意義上停留在對“知識資本”名詞動用的功能上,較少有對創新知識如何轉化為資本的機制研究以及在這一轉化通道中企業如何真正實現獲益的擴展研究。在本文中,知識資本化的“化”字在這里是指“一個過程,一種轉移……很可能這里既有知識形態的轉移、科技范式的轉移,又有活動主體的轉移、經濟支持強度的轉移、人才的轉移乃至政府職能的轉移。”
在此,我們需要對“知識資本化”與“科學技術化”作一個界定和區分。雖然兩者最終都可以產生知識產品,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但兩者的轉化途徑和側重點是不同的。
首先,知識和科學技術的概念不同,知識包含了科學技術,外延較科學技術要廣,可以說科學技術是知識的高、精、尖部分,但并非所有的科學技術都可以轉化為知識資本,只有具備了商品屬性特征的科學技術,在以交換使用為目的時才可能成為知識資本。
其次,科學技術的轉化途徑比較單一,它側重于從生產力的角度出發,其目標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至于在此過程中科學技術是怎樣為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的過程則不在討論范圍之內,它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分解步驟;而知識資本化則側重于從價值鏈的角度,側重于探討知識如何將無形的、潛在的知識價值轉化為現實的市場收益和財富,是從企業投資盈利的角度進行探討,因而兩者在這個過程中的轉化路徑必不相同。
作為從生產力角度探討“科學技術化”的互補,本文擬通過分解“知識資源的輸入向資本資源的輸出”這一轉化通道中企業市場化獲利的過程,幫助企業找到知識資本化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最小損耗、最大獲益的路徑與影響因子。
二、知識資本外轉化的路徑躍遷
雖說“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不會自然地作為一種資本的力量,而要經過開發、分類、綜合、創新才可能成為一種資本。知識本身并不能獨立地作為現實的生產力創造價值,它只有借助于一定的物質載體對包括知識本身在內的生產資料進行創造性的知識勞動,經過復雜的物化過程,才能轉化為特殊的社會生產力。 “更精確地說,雖然資本仍很重要,但在知識經濟體系下,資本反而愈來愈像收獲(harvest)而非資源(resource)。”
一般而言,知識資本化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知識資本的內轉化,也就是說,知識一旦形成,在投資主體的利益驅動下,必然形成一種尋求組織內部資本化的機制,以加速知識的虛擬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二是知識資本的外轉化,主要是通過市場化的途徑,通過各經濟主體的介入而逐步形成,最終實現知識資本的價值現實化。
知識在組織內部資本化的過程中,通過雇傭勞動經過復雜物化而成為資本,此時,無形的、虛擬的知識價值狀態,轉化為暫時靜態貯存的、虛擬的知識資本價值狀態。而知識資本能否實現商品轉化最終完成知識資本化,能否將靜態貯存的、虛擬的知識資本轉化為現實的價值狀態,要通過市場化的必由之路來檢驗。因為市場化的社會經濟循環,可以使知識資本實現自身的復制與價值增值,即知識資本如果以市場為原則來選擇,會產生更大的價值,而缺乏市場平臺的知識資本,其內在潛質很難得到發揮。因為知識資本還沒有進人流通領域時的價值構成,顯然只是一種靜態貯存的價值,只有通過向外轉化、應用和交換才能激活為現實的價值。
因此,雖然各國政府與知識型企業都強調知識資本是創新利潤的基礎和源泉,但是知識在組織內部資本化的過程中,經過復雜物化而成為工具資本、知識產權資本、人力資本,對于一國和企業來說只是一種暫時靜態存貯的競爭優勢,如何將這種靜態的優勢動態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實現市場價值與收益是關鍵所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在于知識和關系。有能力提高工作速度、靈活機動、開拓創新以及聯系廣泛的企業將受益匪淺”。
三、外轉化路徑的隱性知識的顯性化、編碼化
將大量的由人力資本生成的、隱會的個人知識和技術訣竅,系統化、顯性化為組織的編碼知識,對企業而言是有利的。組織化、編碼化的知識資本并不是組織內個體人力資本的簡單相加,而是組織知識綜合性、核心性和創新性的結果。它是知識由潛在的價值狀態向現實的市場價值的轉化過程中,知識價值不確定性逐步減少、知識使用價值不斷放大的過渡環節。
1.個人隱性知識顯性化為組織知識
組織知識資本轉化的終點是顯性化的編碼知識,但卻起點于高度個人化的隱會知識。任何知識最初都只是個體的“私人知識”,含有大量非結構化的、非正式訣竅的內隱知識,不通過組織化過程,這些知識會無序地存在于個人的頭腦之中,無法釋放其內含的巨大力量。“雖然知識在個人層面最為豐富,但知識在這一層面上的杠桿效應最小。”因此,組織層次擁有的知識,需要對員工個體和群體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與編碼,使其涌現出個體或群體無法具有的知識特質。
個人知識資本向組織知識資本的轉化,主要包括個人的知識產權資本向組織知識產權資本的轉化和個體形式的人力資本向組織資本的轉化。就個人知識產權資本而言,其轉化是一個相對較易的過程。為了開發專利的商業價值,個體發明者通常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是把自己的專利賣給商業使用者;二是利用此項發明開創自己的事業。
相較之下,將個體形式的人力資本轉化為組織資本難度較大。人力資本是一種容易變動的資本,通常情況下,企業的管理者在談論組織的知識資本時,常常聚焦于如何通過留住知識的載體――員工,從而留住企業知識;但是企業時常不得不面對“如果我們不
能阻止員工的離開”或者“員工必須離開”之時的困境,這時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何能有效地將員工頭腦中的內隱知識傳遞給新一代員工,如何及時地將存在于個體的知識轉換成組織知識。這就需要企業通過與員工個體相聯系的人際關系網絡和知識網絡,最大限度地實現人力資本與組織資本的良性互動。人們相互交換和交流的知識越多,創造技術遠見的機會就越多。
因此,一個組織的知識數量越豐富、知識質量越高和知識結構越合理,其知識勢能就越高,使用價值也越大。當人力資本的“私有物品”這一特性的限制被突破時,其動態發展過程就為組織自身的增長和轉變提供了一種手段,組織的這種增長和轉變又相應地推進了個人知識資本的累積性增長。因此,以人力資本為出發點,促成個人知識的創造,并將個人內隱知識轉化為組織的外顯知識,是企業尋求價值實現和價值增值的重要基礎。
2.群體隱性知識的“實踐社區”
在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資本的過程中,知識通常依賴于兩個基本來源:人和文件。其轉化方式有兩種:一是由人到文件再到人。可編碼化知識通過文件化程序化的方式,將員工頭腦中的知識傳遞到組織的“知識地圖冊”或“知識庫”里,以便于以后傳遞到繼任員工或其他員工的頭腦中。二是由人到人。通過體驗往和非正式交流的“實踐社區”,把在職員工的頭腦中傳遞到繼任員工或其他員工的頭腦中。對于前者而言,障礙在于:隱會知識通常存在于員工頭腦中、體現在企業文化里,讓人難以明確把握,更不容易對其進行編碼化處理;而且,企業在使用這種知識體系時也常常會遇到知識庫的內容資源不足、沒有證實知識庫中的知識是否正確的機制等問題。因此,對于一些實在難以言傳的隱會知識,企業往往采取“由人到人”的做法,即由過去事倍功半地試圖將其編碼化表達的做法,轉向提供取得信息的渠道,通過建立直接互動的體驗往和非正式交流的“實踐社區”的形式,以“從人到人”的方式,鼓勵有相似興趣和相關工作內容的人員直接互動。這種把恰當的知識賦予正確的形式,運用在正確的地方,出現在正確的時間的組織資本形成過程,被一些學者稱為“知識后勤學”,其取得的效益往往十分驚人。
如何從知識交換和轉移的角度來指導企業運用知識資本來完成相應的工作,如何將不同的知識片斷組合在一起產生和傳遞新知識、創造新的產品,從而營造企業的競爭優勢,是組織知識資本化中的基本問題。隨著內隱知識不斷地轉化為顯性的可編碼知識,個人和群體的隱性知識不斷地顯性化、編碼化為組織知識,零散的知識不斷轉化為系統的知識,組織知識不斷地實現創新,知識資本的價值呈螺旋式上升和放大。
四、外轉化路徑的知識資本的市場化表達
知識的價值是社會財富的一般形式或抽象形式,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知識的使用價值,則構成了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是社會財富的現實形式或具體形式。知識資本如果不能快速進入市場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其使用價值將無以體現。
從宏觀角度來看,一個企業的知識資本包括自身的組織資本和市場知識資本兩大部分。而市場對知識資本的需求是一個不斷演進和累積的過程,其驅動因素具有明顯的非單一性。因此,除了注重企業知識資本的內在潛力挖掘外,對知識資本的向外整合也融入到知識資本化的進程。
知識資本市場化表達的前提條件,是配套的風險資金的注入。在市場化的早期,知識資本不太容易吸引風險資金的支持;但隨著知識資本向知識產品的附著,知識資本向市場的外化表達逐步成熟,知識價值的不確定性隨之進一步減小,知識的使用價值也進一步放大。在知識資本高收益的可能狀況下,貨幣資本最終會甘冒各種高風險而主動流向知識資本,成為知識資本市場運行的初始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
對知識資本的支持與投資者是基于其潛在的價值,有些投資者將其重點放在投資的技術內涵上,而更多的投資者是被市場潛力所吸引。下述的核心模型表示,創新知識在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相結合后,經過組織內轉化為知識資本,在其虛擬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外躍遷過程中,通過市場經濟主體的介入,在風險資金的支持下,在向市場化的飛躍過程中最終檢驗知識資本的虛擬價值能否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從模型中可知,知識資本化的最終結果有三種:一是成功地與風險投資等經濟主體結合,完成了知識資本的現實轉化;二是知識資本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因經營管理等問題與經濟主體的結合欠佳,而未完成最終的價值現實化,需要重新尋找新的經濟主體介入,稱為“返回的知識資本”;三是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知識資本因錯過最佳轉化時機等原因而被市場檢驗為失敗了的知識資本,無法實現它的現實價值,即“被拒絕的知識資本”。
因此,知識資本化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知識型企業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知識資本市場營運目標之間的動態平穩問題。 “不久以前,人們還需要科學和技術政策來規范人類在技術進步方面的種種雄心和希望,今天,市場的邏輯突然闖入科技領域,它改變了一切。它使科技研究必須首先考慮對市場國際化起推動作用的各種商品經濟需求……。”這也是圖2模型中“有些知識實現了成功的資本化,而有些知識卻出局了”的原因所在。
未能成功完成知識資本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識未能實現對知識資本所依附的產品的市場要求。有些知識資本因為未能在市場中充分展示其性能而失敗,有些則根本無法吸引投資者和消費者足夠的興趣和資源進行示范,有些知識資本仍在尋找合適的依附產品,它們或者沒有得到合適的市場機會,或者由于一系列競爭上的原因而無法保證商業化的價值。因為知識資本進入市場流通后,要跟物質資本一樣完成價值與使用價值的交換,但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例如,其生產的勞動個體的差異性,其本身的不確定性和非程序性等,使知識生產的投入與產出在不同的勞動個體之間不具有可比性,這必然導致其市場化過程中與物質資本不同的特征。在一些知識資本化的失敗案例中,人們忽略了市場的潛力及人性,認為知識的交換不需要驅動力人們就會自動地分享知識,而事實上,人們在決定如何分配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時,仍然以自我利益來衡量。所以,在將潛在的知識資本納入到市場體制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問題。
成功的知識資本化是一種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而市場化是這種能力的直接體現,是實現價值的媒介,不同的知識資本在不同的市場化過程中具有不同的效果。快捷的市場信息可以引發企業知識資本的迅速重組和擴展,而這種知識資本的重組和擴展又會反過來產生全新的產品。至此,潛在價值狀態的知識最終完成了向現實的市場價值轉化的過程,知識價值的不確定性基本消除,知識的使用價值放大到最高點。
五、結論:知識資本化的實質剖析
知識資本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資本形態,它創造價值要進入轉換帶,這種將知識資本的虛擬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過程,即為知識資本化過程。知識資本化,是一個將知識的虛擬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自然的、漸進的發展過程,它是充分利用無限的軟價值資源向有限的硬價值資源轉化的過程,是把隱含在知識成果中的知識價值得以展現出來的過程。在知識尚未資本化之前,知識價值的絕大部分還是潛藏在知識成果之中沒有實現的虛擬形態,知識資本化是知識資本利用主體對知識去“虛”取“實”、去粗取精的消化過程,這個過程無法拆分成離散的、線性的活動。它以科技進步為根本積極尋求實施機會,在創新的不同階段圍繞過程流向實現創新資源的重新組合,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主要途徑,也是新知識的虛擬價值現實化的主要路徑。
知識未依附于一定的載體進行物化之前是一種無形要素,處于無形的虛擬價值狀態;知識在與生產力三大要素相結合進行組織內轉化之后的設備資本、知識產權資本、人力資本等,在未被動態實施之前,是一種暫時靜態貯存的虛擬價值狀態;組織內的知識資本在向市場化的外躍遷過程中,這種靜態貯存的價值狀態被激活為動態實施過程,知識資本的價值則由靜態貯存的虛擬價值狀態轉化為動態的傳輸過程,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實現了現實價值的轉化。因此, “虛擬價值”在本研究中與“現實價值”相對,指“知識資本由潛在的價值狀態向現實價值轉化的可能”,而“現實價值”是指“知識資本轉為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的市場價值”。
對知識資本的虛擬價值現實化的分析與探討,為進一步理解知識資本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它是直接導致知識資本作為一種新型資本形態,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在規律表現為知識價值認同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資本化,是從知識發現的“知”到技術實踐的“行”的轉化過程,它對知識的價值從虛擬形態向現實轉化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它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是知識使用價值合理轉化的過程。
一. 初期玉器, 新石器時代,當時玉器處在原始文化狀態,距今有5000一6000年的時間,分為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
1. 北方的紅山文化, 距今5500年到6000年,在今內蒙的赤峰市,出土的玉器多種造型,最重要的有勾云形器和玉豬龍兩種. 勾云形器有玉龜.玉鵲,豬龍有C形墨玉玉豬龍.
2. 南方的良渚文化, 距今4300年到5000年,在今江蘇的吳縣,武進,浙江的佘反山,瑤山等地,主要的玉器有,琮.壁.符.鐲.佩.環,還有蟬.鳥等動物.
3.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大部分是祭祀天地和隨葬用品,另外還有小部分是辟邪.財富和地位的象征等物品.
早期玉器,夏商周三代.
公元前2070年.
1. 夏商周三代玉器種類有,王室專用的玉圭,玉璋,玉琮,玉柄等. 裝飾用的玉珠,玉鐲,玉管,玉獸面紋牌等, 兵器用的玉戈,玉刀,玉戎,玉劍等.
2. 夏商周三代玉器的藝術特征,在繼承原始社會玉器主要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發展.在玉器制作中,采用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韻的象征,為主要表現手法.使玉器更富有觀賞性和裝飾性.時代風格表現為崇尚自然,追求真實.富有流暢婉轉的韻律感.在商周玉器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3. 此時玉器的南北之分已經消失,玉器制作藝術,長時間磨和統一,夏商周三代玉器文化的重要特色就是,逐步形成了統一格調的禮玉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文化
公元前770一221年
中國的玉器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有了標準,這就是玉為君子的德玉文化.孔子曰,玉有五德,仁.義.勇.智.潔.這五德.
這一時期玉器有1. 主流紋飾,龍首紋,谷紋,內鉤卷云紋,蘺紋, 2.主流線條,獸面和谷組合紋,谷紋加斜格線的蒲紋,星紋,魚鱗狀的龍紋. 3.主流型器,組合佩,雙龍佩,帶鉤,玉劍飾,活連環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不僅數量多玉質上乘,并且創新了不少新器型,線條運用嫻熟,紋飾審美含量增加,刀工遒勁,風格清新瀟灑,最著名的玉器就是和氏壁
漢代的玉器文化.
漢代是國大一統的盛世,玉器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古代玉器發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1. 漢代出現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劍, 佩玉中有了玉鷹.玉熊.玉仙人.玉辟邪.玉鳩首仗.
有了九竅玉塞,這時的玉壁不再是圓形的也有其他形狀.
2. 玉器的材質也多樣化了,當地的石材和新疆和田玉同時使用,不僅使玉器的數量大大增加,
從質量上也有了根本的提高.
3. 漢代的玉器要求寫實,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體圓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漢八刀和雙溝碾法,
反映了漢代玉雕的簡潔明快,最著名的有玉仙人奔馬.
魏晉南北朝和隋朝的玉器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戰亂紛紛,玉文化的發展受到抑制,魏文帝曾下令禁用玉衣等大型玉器,民間的玉器用才由玉改為用白石,黃花石,玉器工藝蕭條,傳世玉器作品也寥落晨星.
做工樸素,精工者極少,主要的三類用途1. 生活用品有玉杯.玉帶鉤.玉印. 2. 裝飾用的有玉衍及其它佩. 3. 鑒賞用的有玉辟邪.玉瑞獸.
關鍵詞:金屬卟啉;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4-溴苯乙酮;催化活性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O62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32-007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39
4-溴苯乙酮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廣泛應用于醫藥、農藥、香精香料等各個領域。目前4-溴苯乙酮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傅克酰化法、α-4-溴苯乙醇氧化法、4-溴乙基苯氧化法等。而4-溴乙基苯氧化法具有原料價廉易得、原子經濟性好等優點,相比傳統方法具有更好的應用前景。因此使用4-溴乙基苯直接氧化制備4-溴苯乙酮也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但是如果采用高價金屬氧化物或高價金屬鹽作為氧化劑,不僅會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同時也會使反應容易發生深度氧化,生成大量的4-溴苯甲酸。而氧氣在溫和條件下又不易反應,這便給4-溴乙基苯直接氧化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金屬卟啉作為一種仿生催化劑,具有反應條件溫和、反應活性高等優點,特別在烴基的活化方面有顯著的作用。因此,我們重點研究了以金屬卟啉為催化劑,氧氣為氧化劑,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制備4-溴苯乙酮的方法。
1 實驗部分
1.1 主要儀器與試劑
催化劑由文獻方法制得,所用試劑包括冰醋酸、正丙酸、鹽酸、硝基苯、苯甲醛、對硝基苯甲醛、對氯苯甲醛、對甲氧基苯甲醛、吡咯、乙腈、甲醇、對溴乙苯,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由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提供。主要使用的儀器設備:安捷倫120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布魯克VERTEX 70型紅外光譜儀;布魯克Trace DSQ型氣質聯用儀,安捷倫HC-C18液相色譜柱,流動相比例乙腈∶水=6∶4,流速1.0mL/min,進樣量20μL,紫外檢測波長280nm。
1.2 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制備4-溴苯乙酮
在常壓條件下,向裝有冷凝回流裝置的三口燒瓶(100mL)中順序加入金屬卟啉1.0mg,4-溴乙基苯18.5g,放入裝有磁力攪拌器的油浴鍋加熱,控制氧氣流速40mL/min并將其通過鼓泡起通入反應液中,加熱至反應溫度進行反應,反應液經HPLC分析。
圖1 4-溴乙基苯氧化反應方程式
圖2 催化劑結構式
2 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金屬離子金屬卟啉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
*反應條件:4-溴乙基苯(18.5g),催化劑(0.0010g),反應溫度130℃,反應時間6h,氧氣流速40mL/min。
如圖1所示,本文主要研究不同中心金屬離子、不同取代基的金屬卟啉及卟啉配體在4-溴乙基苯氧化反應中的活性及各主副產物的選擇性,所采用的催化劑結構如圖2所示。其結果列于表1。
由表1可知,與空白試驗相比,金屬卟啉催化劑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4-溴乙基苯的轉化率及4-溴苯乙酮的選擇性,所有金屬卟啉都表現出了催化活性,說明金屬卟啉是一種合適的催化劑。不同中心金屬離子的金屬卟啉催化活性有較大差異,當中心金屬為鐵、鈷時,4-溴乙基苯的轉化率及4-溴苯乙酮的選擇性都較高,以CoTPPCl作為催化劑時,轉化率達到65.3%,4-溴苯乙酮的選擇性達到80.6%,4-溴苯甲酸的選擇性最低,為17.2%,說明鈷卟啉有較好的催化活性,還能防止深度氧化,減少酸的生成。而對于不易變價的銅、鋅卟啉,其催化活性較低。原因可能是由于易變價金屬具有較高的氧化還原電位,而氧化還原電位直接影響著催化劑在反應中得失電子的能力,因而表現出較高的催化活性。卟啉配體在反應中也表現出一定的催化活性,4-溴乙基苯的轉化率及4-溴苯乙酮的選擇性分別達到42.7%和50.2%。
2.2 不同取代基金屬卟啉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
表2列出了不同取代基的金屬卟啉催化劑對4-溴苯乙酮氧化反應的影響。由表2可知,不同取代基的鈷卟啉都表現出很高的催化活性,隨著取代基的吸電性逐漸增強,4-溴乙基苯的轉化率也逐漸由61.3%升高到68.2%。當取代基為吸電子基時,會使其中心金屬離子上的電荷更正,而更正的鈷離子有利于親核試劑的進攻,因此在反應中表現出更高的催化活性。
3 結語
通過深入研究金屬卟啉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制備4-溴苯乙酮的反應,得到以下結論:(1)金屬卟啉催化劑在反應中均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以CoTPPCl作為催化劑時效果最好,4-溴乙基苯轉化率達到65.3%,4-溴苯乙酮的選擇性達到80.6%;(2)不易變價金屬卟啉相對于變價金屬卟啉,其催化活性及主產物選擇性都較低;(3)金屬卟啉催化劑的取代基吸電性越強,其催化活性越高。
參考文獻
[1] Rong-Min Wang,Shu-Ben Li,Yun-Pu Wang,Yu-Feng He,Zi-Qiang Lei.Sheet polymer and its complexes.II.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polymeric tetrakisphenylporphyrin films crosslinked by 4,4-biphenylene-bisulfoate[J].J.Appl.Polym Sci,1998,67(12).
[2] Valiollah Mirkhania,Majid Moghadamb,Shahram Tangestaninejada,Hadi Kargar.Mn(Br8TPP)Cl supported on polystyrene-bound imidazole:An efficient and reusable catalyst for biomimetic alkene epoxidation and alkane hydroxylation with sodium periodate under various reaction conditions[J].Appl Catal A:Gen,2006,303(2).
[3] Shi-Jun Li,Yan-Guang Wang.A novel and selectiv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to ketones using chloramine-T/O2/Fe(TPP)Cl system [J].Tetrahedron Letters,2005,46(46).
[4] 李小港,馮秀娟,何仁.過渡金屬卟啉/高價鹽體系催化分子氧對芳烴側鏈氧化的研究[J].分子催化,2008,22(3).
[5] 佘遠斌.仿生催化氧化對溴乙苯制備對溴苯乙酮的方法[P].中國專利,ZL 2010101034492.
[6] Adler A D,Longo F R,Kampas F,et al.On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loporphyrins[J].J.Inorg.Nucl.Chem,1970,32(7).
[7] Adler A D,Longo F R,Finarelli J D,et al.A simplified synthesis for meso-tetraphenylporphine[J].Chem,1967,32(2).
【關鍵詞】大學文化 育人功能 實踐
關于大學文化育人問題的研究,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將其視為一個實踐的問題。眾所周知,大學即文化,大學育人實際上可視為文化育人,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以文化來教育人培養人的過程,也就是“以文化人”,重在“化”。因此,文化育人的問題具有顯著的實踐特性,也只有將其作為實踐問題去理解和建設,才能在文化育人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文化育人活動的構成要素
實踐理論認為,人類任何一項實踐活動都是關于對象的指向性活動,有實踐活動的雙方即實踐的主體、客體以及實踐的內容和實踐的方式方法。大學文化育人活動是一種教育實踐行為,通過多層面的教育實踐,使大學人對文化進行“內化”和“主體化”,內化為大學人自身的思想、觀念、認識、認同等,再反過來指導大學人改造自身、改造客觀對象的實踐和活動,從而形成大學文化新元素。
因此,如果單純地從對象性活動中是否具有主動性、能動性來判斷和區分主體、客體的話,那么,在由大學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構成的大學文化綜合體被大學人認同、內化的實踐活動中,大學人包括大學教師、管理服務人員、大學生等,他們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實踐主體,各種文化形式是實踐客體,其所對應的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制度、物質環境、學術氛圍、校園文化等是實踐內容。在大學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范疇內,大學人是實踐主體,相關的精神文化形式、制度文化形式和內容是實踐客體。
然而,如果從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主體與客體、主體與主體之間都存在相互的改造與被改造關系、影響與被影響關系,那么在行為文化的育人過程中,一方面大學人要作為行為文化的主角去構建或創造不同類型的行為文化,在創造過程中這些創造者是主體,文化是客體,而在創造出來的文化形式對受眾即大學人施加影響和教育時,某種程度上說,似乎大學人又成為了實踐客體,“人”與“知識”進行了角色互換。在物質文化與大學人的相互作用中,即使大學人主觀上不去接受,但物質文化對他的影響也還是同樣存在并發揮相應作用,只是受影響的大小、接受程度不同而已,這是諸如此類被動接受大學文化同化的人的群體,有可能轉化為客體。①這也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學文化育人活動實際上也是一個主客體雙向互動的過程,同時在一些環節和方面也是一個主體客體化(人的知識化)、客體主體化(知識人化)、主客體互相轉化的過程。
文化育人活動的實踐環節
文化育人實踐遵從一般的實踐過程和環節。大學文化育人的實踐目標,就是大學文化建設形成一個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的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向上的育人環境,既有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和課程設計環節的教化,也有潤物無聲的感染與熏陶,使身在其中的大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自主自覺地實現思想認同、行為規約和品格養成。大學文化育人實踐活動通過主體即大學人、客體即大學文化之間的雙向互動與融合,最終實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和境界。那么文化育人活動的實踐目標應是大學的辦學目標,從知識和文化的層面上通過教師的傳授和講解,向學生傳播科學、傳承文明,而站在化人的高度就是培養人才,立足社會的高度就是服務政治和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實現文化自覺。
文化育人活動的實踐過程主要表現為具有能動性的大學人通過吸收、消化大學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方面的精神供養,一方面使其內化為大學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行為準則,另一方面創造出新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最終既傳承了傳統文化,發展完善了人自身,又形成并發展了新文化,進行了文化創新與弘揚。如通過一系列的思想道德理論課的學習和社會實踐,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領會和理解理論知識,在實踐活動中接受生動的教育與感化,真切地體驗這是什么,怎么樣,應該怎么做,從而幫助他們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文化育人的效果,就是通過對大學人實施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的目的,彰顯育人的成效。文化育人活動的效果,是期望在文化育人活動結束或告一段落后,在短期上使學生認可或至少不排斥所傳授的知識體系、文化理念等硬知識;而在長遠目標上,理想的育人效果應該是知識和理念與人合二為一,硬知識經過人的消化、吸收轉化為自身真實的認識和見解,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致影響和改變他人與社會,這也是文化育人活動的最高和最理想的境界。可見,文化育人實踐活動的目標和效果其實是遙相呼應的,只不過需要有參與實踐活動的雙方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將實踐內容不斷內化和外化,最終實現實踐目的。
文化育人活動的實現途徑
大學文化育人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實踐過程。大學文化的主體是大學人,具體地說是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大學文化是由他們共同創造和再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文化即意味著“人化”,同時大學文化也是“化人”的過程,并且要重在“化人”。因此,“化”之于大學文化育人活動既是一種手段,更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目的。那么,大學文化育人實踐是如何實現的呢?育人活動包括哪些方面和環節?筆者認為一般的文化育人實踐主要體現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四個方面。
教書育人。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實踐互動中不斷接近和實現教育目標的活動。教書育人體現為知識層次和價值層次兩個方面的育人實踐。教學活動是大學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育人實踐活動,是學生和老師參與最多的校內活動,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學生的深度參與,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最具影響、最直接、最頻繁的互動關系和最有成效的豐碩的育人成果,包括科學知識傳播的成果、三觀的確立以及道德情感的成果等。除了直接的教書活動和課堂教學形式,教書育人還體現為價值層面的育人目標,體現為教師在治學態度、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和隱性教育,作風正派、治學嚴謹、品質高尚的老師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的形成具有直接的、身先示范作用,老師對學生的這種的或正向或反向的作用,有可能會超過科學知識對學生的影響而成為決定其一生發展方向的因素。如就認為,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②因此,作為大學教書育人主體之一的教師,不但應有高深的學術涵養,還應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行為作風,既化己又化人。
管理育人。是指學校的各級管理者在各種教育管理實踐中所進行的育人活動和達成的育人目標。學校管理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內外部資源的有效組織和調控而實現的組織目標。管理活動主要是通過制度和規范的形式表現出來,其實質是通過學校各種制度的內涵形成和執行,對管理對象施加知識和價值層面的影響。相對于教書育人活動而言,管理育人主要是通過規范教學活動、學生課外活動等來實現,科學的管理和正確的決策有助于增加學生的思想認同感和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一個運行良好的組織,可以為各項活動的持續性有效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制度保障。學校優良的校風、機關作風等都能夠對管理對象的思想認同和價值觀念產生正向的直接的影響;大學中的各項激勵機制和鼓勵政策都可以在育人活動中發揮很好的文化導向作用。
服務育人。是指學校后勤服務和保衛部門通過服務和保衛活動所進行的育人實踐和所實現的教育目標。其實,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推動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中,一切圍繞學生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服務活動,相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的言行舉止和行為結果都可以影響和改變學生。因此,大學的每一位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后勤保衛人員、教輔人員等都是現代大學和大學人的“服務員”,要一切圍繞學校發展,圍繞學生成長而作為,只有樹立服務的理念,才能指導好服務的行動,才能開展好服務育人的工作和實踐。
環境育人。是指將大學精神、大學理念、大學制度、物化文化等植入學生日常所見、所聞、所感、所處的環境中而達到的教育目標。簡言之,相對于大學人這個主體來說,一切主體之外的非我的因素都可以稱之為環境,可能是精神的熏陶,可能是氛圍的感知,也可能是校園建筑的優美優越感,可以是社會和校友對母校的認可等。只要他們和主體有交叉的機會,就有育人的可能,因此,這里的環境育人范圍很廣,除了一般所認為的物質環境,還包括大學內任何可以物化的精神文化符號,諸如大學的雕刻、別具特色的建筑、校園綠化、校訓校徽校歌等有形載體都是大學精神的物化形式,都承載著育人的功能。因此,大學和大學人在建設大學校園的實踐中,要為每一草每一木添加豐富的內涵,使其完美承載育人功能,發揮大學文化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雖然在闡述育人載體的育人實踐時,我們將大學人尤其是大學生作為育人客體置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不能忽略大學人對大學諸文化也有反作用,他們在內化大學文化的同時,也將其自身攜帶的本大學的“基因”傳遞和外化給了另外的人或社會,大學人之間也存在一種互動與感染、熏陶的關系。因此,每個人都是大學的文化符號,都是大學文化育人的主體和客體,把握好育人的尺度和核心理念,大學文化育人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文化育人活動的方式方法
要充分發揮大學文化育人作用,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科學有效的育人方法是關鍵。首先,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積極選用“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新方法。在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進行知識傳播和文化育人的基本陣地和主要手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資源,開展充分有效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首先從思想上“化”人,這是社會主義大學文化育人的重中之重。另外就是要充分發揮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引導者和示范者的引領作用,保證每位教師、每門課程都承擔育人職責,都具有育人功能,將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產生思想共鳴。同時,課堂教學要善于更新和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利用好多媒體、影視音頻等輔助教學手段,活躍教學氣氛,善于開展“互動式”、“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學教課,讓學生談看法,使學生在角色轉換過程,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其次,要善于開拓大學文化“第二課堂”育人平臺,創新實踐育人載體。“第二課堂”就是課堂教學之外的課外文化活動,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節、思想學術節、科技文化節、體育運動會、興趣小組等,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主渠道的有效補充,豐富和繁榮課外文化生活,使學生在開闊眼界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開辟實踐育人的新載體和平臺,增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將理論教學與就業見習、實訓實踐、科技創新競賽活動等充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得以成長和提升。
再次,要發揮榜樣示范育人效應,通過名人講壇、學生先進個人、師德師風先進典型、優秀校友等杰出人物的先進事跡影響和帶動人,激勵和鼓舞青年大學生爭當先進,奮發有為。
最后,積極營造網絡“微文化”氛圍,開辟文化育人新高地。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以手機、網絡為主要形式的新媒體層出不窮,成為大學生群體日常生活、學習、社會交往的主要渠道和溝通方式。因此,在高校文化育人實踐中,要善于占領青年群居的陣營,通過創建各種網絡平臺如紅色網站、QQ群、校友錄、微信、微博等,將青年學生團結在微文化的包圍中,以青年人習慣和喜歡的方式、話語教育引導他們,進而提升育人效果。
文化育人活動的體制機制
傳統體制下的大學文化教育較多地表現為育人活動和機制的簡單化、功利化,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大學精神虛無化和大學文化趨同化、世俗化。③現代大學制度下,人們對文化育人活動有著更高的標準和期待,因此有必要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育人體系和機制。
宏觀上,高校應注重加強凝練獨具特色的大學文化,培育大學的浩然正氣,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凝練和弘揚大學精神為重點、以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為根本、以文化活動和實踐育人為主要平臺和載體、以創建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為依托的大學文化育人新體系。
中觀層面上,要創建以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學生社區)“四位一體”的聯動育人新模式,在學校核心文化的影響和帶動下,積極創建學院文化、班級文化、宿舍文化,發揮這些新的文化載體和文化板塊在文化育人環節關鍵點上的作用,構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育人實踐模式。
微觀上,構建大學文化“濡化”與“內化”相結合的雙重育人機制,“濡化”是對大學文化自身而言的,就是讓大學文化填滿大學人生活和學習的各個層面和角落,使其無處不在,借用涂又光教授的“泡菜”理論,讓優越的大學文化像空氣和水流一樣時刻環繞大學校園內外,包圍和滲透大學人生活的時時處處;“內化”就是在濡化的基礎上,積極動員和要求大學人吸收、消化大學文化,并使之內化、主體化為大學人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濡化”―“內化”的雙重互動機制,是大學文化自外向內深入,不斷滲透和侵蝕,一定程度上可以強化育人效果,達到較為理想的育人目的。
此外,文化育人要關注學生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建立與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訴求緊密相關的獎勵激勵體制。如通過評優評先和黨員發展、干部選拔等制定以堅定信仰信念為主的思想教育引導激勵機制,以綜合獎學金評定為主要方式的知識學習激勵機制,以單項獎學金、學術學科競賽獎金為主要評定方式的鼓勵創新創業機制,以勞動模范、志愿服務模范、自強之星、勵志先進個人等榮譽評選為主要方式的綜合素質考量體制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一定層面對不同學生群體進行相關的引導和激勵。在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中深切突出人文關懷,是增強大學人文魅力的重要內容和方面。
(作者為鄭州大學博士研究生、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講師)
【注釋】
①王冀生:《大學文化哲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
②張利:“同志青年教育思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思想研究》,2012年第3期。
論文摘要:根據當前關于知識轉化的相關研究,從本體出發,提出一種基于本體的隱性知識轉化框架,從而能有效地應用和共享隱性知識。這種框架由獲取模塊、存儲模塊、推理模塊和傳遞模塊組成,最后會給出一個電腦故障診斷實例來加以闡述該框架。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知識管理已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最重要的資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內部知識的利用和創新-IJ。根據知識獲取和傳遞難易,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j。一般而言,隱性知識能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然而,隱性知識難以用語言來表述、難以用文字言傳,具有高度個體化、難以形式化的特點。因此,實現企業內隱性知識的轉化和共享成為企業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從而使知識資源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知識轉化就是怎樣使獲取的知識能在其他情境中應用L3J。根據Teece(1977)的觀點,通過國際間的技術轉移,企業積累的知識遠遠超過它所應用到的知識¨j。要想充分利用企業所積累的知識,知識轉化就顯得至關重要。知識轉化的能力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直到現在,許多研究都只關注顯性知識轉移和利用,而對隱性知識轉化的探討寥寥無幾。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本體的隱性知識轉化框架,其中包含四個基本模塊:獲取模塊、存儲模塊、推理模塊和傳遞模塊,期望能給企業隱性知識的轉化提供幫助。
1本體和知識轉化
本體(Ontology)-詞起源于哲學領域,在哲學中它的基本意思是對本質和存在的一個系統的描述。Studer等對本體的定義為。本體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確的形式化規范說明。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說,本體作為一種概念化的說明,對客觀存在的概念和關系進行描述。它是通用意義上的。概念定義集’,是一個具有共同興趣的團體對一定知識范圍內的術語和規則的共識,是關于。種類和。關系的詞匯表。這種詞匯表,是在人們之間交換意見時所用到的共同語言。本體可用來描述和說明某一領域知識。
本體中包括某一領域中基本概念、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及概念和關系的屬性的定義。由于本體可用來詳細、正確地描述事物的屬性,因此本體可以廣泛應用于語義搜索、概念搜索、決策支持、自然語言處理、知識管理、智能數據庫和電子商務等領域J。
根據Davenport的觀點,知識轉化就是把知識資源轉化成個人以及組織的能力L7]。Szulanski等認為,知識轉化是在一些特殊情境中,信息從發送方到接受方的一個傳播過程。事實中,知識會在各個層面上交流: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軀體之間,群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知識轉化的渠道可能是非正式的、正式的、個人的或非個人的等多種渠道。在知識管理中。野中郁次郎(Nonaka)和竹內廣隆提出SECI模型探討知識創新過程,其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轉化被分為四種基本模式: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綜合化(Combi.nation)、內化(Inernalization)o但總的來講,知識轉化主要集中在顯性知識的研究,而對隱性知識轉化的鉆研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研究隱性知識的轉化意義重大。
2基于本體的隱性知識轉化框架
隱性知識管理的困難就在于隱性知識的轉化。本體技術可以在隱性知識轉化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在知識管理中,根據Nohaka的SECI模型L9],本體可以看作是隱性知識轉化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交流共享,建立本體知識庫,最終生成顯性知識系統,也就是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概括成以下模型(見圖1)。
這個框架包含四個基本的模塊:獲取模塊、存儲模塊、推理模}央和傳遞模塊。隱性知識的獲取主要來源于企業內部積累的隱性知識,可以通過咨詢領域專家來獲取企業的隱性知識,特別是具體環境下,專家討論的思維方式和經驗更是隱性知識抽取的重要部分;在隱性知識的存儲中,將獲取的隱性知識用本體語言形式存入知識庫中,以被用戶搜索訪問;在隱性知識推理模塊階段,可以使用本體工具進行本體推理。為用戶找到所需的隱性知識;:i芏隱性知識的傳遞中。依托網絡,通過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將所需知識提交給用戶。
2.1隱性知識獲取模塊在企業中,存在各種類型的隱性知識,而隱性知識的獲取主要由知識工程師來完成。知識工程師們可以通過咨詢領域專家來獲取企業內部的隱性知識,這是因為專家擁有大量的相關領域知識,而且專家具有選擇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工程師的主要任務是:收集、鬩讀企業內部有關文獻,與員工交流,獲取所需的原始知識;對獲得的原始知識特別是案例進行加工、整理,形成用自然語言表述的知識條款。然后交與專家其同討論。知識工程師通過與領域專家的多次交流,最終確定有關的知識條款,然后把最后確定的知識表示出來。因而,知識工程師們既需要與領域專家交流,從中獲取所需的隱性知識又需要熟悉知識處理,能把獲得的知識用合適的知識表示模式表示出來。
隱性知識的獲取主要以案例的獲取為主,目前從技術層面上僅有的隱性知識獲取方法是,基于知識環境觀點下的波紋規則RDR(rippledownruIes)“,如圖2所示。RDR知識獲取技術不依賴于專家指定它知道什么,領域專家不需要開發領域的模型或提供推理過程的解釋。由RDR完成隱性知識的編碼。RDR允許重復使用和自動更新用戶研究的知識模型。
22隱性知識存儲模塊獲取后的隱性知識經過本體語言的表示,存儲在本體知識庫中。可以把知識看做是知識單元(KnOWledgeUnit。KU)的集合,知識單元由三部分組成“:知識載體(Knowledgt、Carrier,KC)、知識內容信息(KnowledgeContentlnformali(1I1,Kt)和知識情境(KnowledgeScenario,KS)。知識載體是指知識所依賴的實際載體和存在的地方,包括人、文檔、計算機程序和產品等,是知識的外在表現形式;知識內容信息是對知識所包含內容進行簡練、概要的慨述;知識情境是知識產生和應用的背景,是知識共享和重用的基礎,是知識的內在特征。可以用三元組來表示知識單元:KU=(KC,Kl,KS)。知識庫就是知識單元的總和。這種知識單元的定義既可以方便地定量表示顯性知識。又可以把一些難以編碼和度量的隱性知識進行定性表達,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建立了一個統一的表達模型。本體知識庫的工作機制如圖3所示。
2.3隱性知識推理模塊隱性知識推理模塊也就是本體構建和推理的模塊。這個模塊含有三種本體:領域本體(domainOil—tologies)、調度本體(schedulingontologies)和管理本體(managementontologies)。領域本體定義了各種用來描述實體的初始模型,其中,主要的實體包括概念、關系、函數、公理和實例等。調度本體可以描述為這樣一個過程,就是在預先定義好的范疇內為所分配的任務分配資源。所以,描述各種概念和關系都在調度本體之中。而調度本體的核心表現為主要任務調度概念——行為,注釋,資源和約束。此外。像需求和產品等外部因素也應當考慮。這些多樣的本體需要集中的管理機制,因而,可以采用管理本體來結合分布、異類的各種本體。管理本體可以提供在相關本體之間定義知識地圖的方法。總之,管理本體、調度本體和領域本體構成了整個推理模塊。
2.4隱性知識傳遞模塊用戶能通過訪問接口請求搜索引擎來訪問本體知識庫中的知識。這個過程包含兩個主要的階段:知識搜索和知識呈現。首先,知識搜索。用戶應用瀏覽器(Explorer或Tetscape)通過訪問接口來發送請求,請求會發送給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會通過搜索本體注釋來訪問存于本體知識庫的所需知識。其次,呈現結果。本體過濾弓l擎通過搜索工具處理返回的知識。為了區別哪些知識是所需的結果,本體過濾弓I擎鑒別和確定與本體知識庫中對應的語意關鍵字。圖4描述了這一詳細過程。
3實例闡述
關于如何運用這種框架,本節以電腦故障診斷為例來說明問題。對于電腦修理員來說,電腦故障的診斷往往憑經驗進行。而經驗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大腦中的經驗知識為隱性知識。要將他們轉換為可共享的顯性知識,可通過相應的知識管理來實現。因而,電腦故障診斷作為一個知識管理過程,適于采用基于本體的隱性知識轉化和共享框架。本文推薦采用斯坦福大學開發的Protege3.2beta來構建領域本體,調度本體和管理本體等本體。在研究中,盡量實現用戶獲取所需與電腦診斷和修理相關的精確信息。
用戶包括一般修理人員和知識管理員。一般修理人員能查找出診斷故障和對應的解決辦法。知識管理員管理本體知識庫,包括知識的初始化,知識的增加、修改、刪除等等。一般修理人員能通過訪問接口發送請求而獲取所需的,具體而有效的結果。
本體用來定義通用詞表,并明確格式化電腦故障領域的知識,例如電腦故障的知識可以根據故障種類來分類。故障本體負責兩大任務:通訊協議和提高查找信息的精確度。一臺電腦由很多部件組成:顯示器,鍵盤,主機,鼠標,電源等。同時,~臺電腦有多種屬性:廠家、商標、型號等。
本體知識庫包括故障診斷知識和對應的解決方法,這些知識為所有修理人員共享,但知識內容是依賴本體的。我們可以通過存儲在本體知識庫中的案例來表達經驗知識。這些案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案例描述和解決辦法。案例的描述包括案例基本信息(例如:故障類型,特征數,故障類型編號等)、故障描述和故障特征(特征1、特征2、特征3)。這些案例的解決方法包括診斷結果和修理方案。不同的故障類型有不同的特征。案例結構如圖5所示。
搜索過程就是根據故障類型去匹配相似的索引和結果。當一個修理人員通過瀏覽器發送請求后,對案例庫進行關鍵字匹配檢索,從案例庫中挑選出一組與當前案例相關的候選案例。通過計算所有候選案例與當前案例的相似度,最后選擇相似度最大的案例返回給修理人員。如果用戶通過檢索到的案例解決了問題,則作為這個案例的一個成功樣本存入案例庫,如果不成功,則需要通過其他的方式,如征求有經驗的電腦修理專家的意見或用戶根據相關案例信息來解決問題,并將問題的解決方案提交,作為一個新的案例存儲。
以上就是電腦故障診斷及解決方案應用本文框架來闡述怎樣實現隱性知識的轉化和共享。對于電腦故障診斷,有一點必須值得重視,必須有一位或數位領域專家來建立案例并持續一段時間,這是發揮其強大功效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