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局師德考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差距視角;和諧;富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1
黨的十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也對“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提出了“五個翻番、六個提升”的具體要求?!拔鍌€翻番”即:2016年比2011年相比,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翻一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一番;“六個提升”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升,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建設水平明顯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明顯提升。寧夏地域小、人口少,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集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氣候、生態、經濟發展水平等在西北地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研究寧夏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問題對其他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借鑒意義。
一、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寧夏屬于西部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全區面積6.64萬平方公里,人口640萬,其中回族人口占35%。自古以來,寧夏一直是多民族融和相處的重要地區,既是保障國防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西北邊疆重鎮,也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來,全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奮力拼搏,攻堅克難,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城鄉面貌顯著變化、生態建設成效明顯,邁出了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的堅實步伐。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060億元,與2006年相比,5年年均增長12.5%;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2375元,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92.3%,比5年前提高了19.3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5年年均分別增長29.1%和27.8%;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17579元和5410元,5年年均分別增長13.9%和 14.4%;城鎮化率達到49.8%;啟動了新一輪35萬中南部生態移民攻堅工程;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9.8%提高到2011年的11.4%。
二、與和諧富裕新寧夏建設目標相比存在的差距
寧夏在區域發展、城鄉發展、居民收入等方面與全國平均水平產生了較大差距,而且區內不同區域也呈現出一定的差距。一是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寧夏中南部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7%,總人口占全區的36%,是寧夏的“半壁河山”。但是,由于受自然稟賦和發展基礎的制約,2011年經濟總量不到全區的1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相當于全區平均水平的69%和57%,城鎮化水平僅為14%,低于全區平均水平近36個百分點。二是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寧夏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滯后,職業教育基礎還比較薄弱。城鄉衛生資源配置不足且不平衡,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依然較差。飲水安全問題依然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全區還有109萬人生活在水源保證率低、水量水質達不到飲水安全標準的地區,遇到干旱年份農民必須到幾十里外取水,飲用水支出較高。三是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11年,寧夏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1%和78%,還有收入低于2300元的農村貧困人口100萬人。區內不同區域相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興慶區為21235元,比最低的紅寺堡區高出76%;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興慶區為7804元,比最低的海原縣高出1.2倍。四是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寧夏西、北、東三面分別被騰格里、烏蘭布和、毛烏素三大沙漠所包圍,荒漠化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0%以上。北部灌區鹽漬化土地面積占灌區面積的41.5%。中部干旱帶人口密度超出聯合國標準上限的1.5倍,絕大部分地區“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人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南部地區中坡耕地占耕地的70%以上,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三、造成差距的原因分析
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概括起來講有四個方面:一是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區域之間的自然資源稟賦狀況不同,影響到它們之間的區域分工格局、各自在區域分工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的多寡。由于產業發展水平低,寧夏地域分工的重要依據就是各區域的自然資源稟賦狀況,資源豐富區域的主導產業往往是資源型產業,這與資源貧乏省區的主導產業一般是非資源型產業恰好相反。二是經濟基礎條件。一般而言,經濟基礎條件好的區域往往在分工中占據主動地位,并能獲取更多利益,就會利于其經濟總量的進一步擴大。多年來,北部地區的發展基礎條件明顯好于中南部地區,對資本、人才的吸納力也好于中南部地區。據了解,寧南地區因經濟發展水平低,除固原市外,其他市縣國有四大銀行撤銷了原來的營業網點,使企業和個人的貸款難度進一步增加。三是社會基礎條件。社會基礎主要包括區域的人口狀況、文化水平、社會觀念及創新能力等。比如,人口增長一方面為區域發展提供充裕的潛在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人口的過快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會抵消經濟增長的成果,使人均經濟總量水平降低。此外,區域文化水平對區域開放與區域發展往往具有促進作用,人口的現代思想意識、市場經濟觀念、價值觀念等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四是要素區域流動的差異。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素往往按照收益率的大小從收益率低的地區流向收益率高的地區進行梯級流動。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持續的要素區際單向流動現象,即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差異變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縮小差距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的思考
(一)以加快沿黃經濟區建設為核心,推動山川統籌協調發展。加快推進沿黃經濟區建設,輻射帶動中南部山區發展。推動沿黃城市帶在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培育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的一體化進程。全面提高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建設和完善符合國際化發展需要的綜合服務體系。主動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重點推進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態紡織、清真食品產業集群化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創新符合城市帶發展需求的人口服務管理制度。
(二)以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為抓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全力促進教育公平。建立公辦民辦并舉的幼兒園辦園體制,擴大學前教育資源,重點發展農村、社區學前教育,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入園,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增加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有效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斷提高健康水平。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滿足群眾就醫需要,穩定解決看病貴問題。加快完善城鄉文化、體育、廣電等服務體系,力促公共服務逐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三)以提高居民收入為核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加快培育統一、規范的城鄉勞動力市場,加大就業服務和就業培訓力度,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購買公益性崗位。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嚴格執行農民工工資支付保證金管理辦法等制度。加大各類惠農補貼力度,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以經濟和財政增長速度為參照,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長效補貼聯動機制。繼續提高企業基本離退休費、城鄉低保等各類社會保障財政補貼標準。加大對五保、殘疾等困難群體的救助力度。
(四)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基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完善水資源市場調節機制。實施大六盤生態經濟圈、“三河源”保護、賀蘭山生態防護林體系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推進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加快防沙治沙示范省區建設。建立新建項目與污染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相銜接的審批機制。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推進重污染行業的環保生態化轉型。加強重點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及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及集污管網建設。
參考文獻:
[1]吳愛芝,楊開忠,李國平.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的研究綜述[J].經濟地理,2011(05).
[2]郝大江.基于要素適宜度視角的區域經濟增長機制研究[J].財經研究,2011(02).
師德主題教育活動堅持“面向全員,重在教育,著眼提升”的原則,以深入學習《規范》為重點,引導廣大中小學教師深入理解《規范》的精神實質,自覺踐行《規范》的基本要求。促進學校著力解決現行師德師風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使教師受教育、師德上水平、教學出成效、社會更滿意,推進我縣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方法步驟
(一)學習討論階段(2009年12月—**年1月)
1.宣傳動員。各校要召開專題動員會議,統一思想,部署工作,明確師德教育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要以宣傳《規范》為主要內容,辟櫥窗、出專欄,營造人人學《規范》的濃厚學習宣傳氛圍。
2.學習討論。主題教育活動以學校為單位。學習內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部師范司《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學習手冊》和省教育廳《關于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指導意見》等。學習要堅持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實效性。要抓實三個環節,一是集中解讀,輔導重點難點;二是個人自學,規范學習筆記;三是討論交流,舉辦論壇演講。
3.考核驗收。要強化考核,以考促學,實行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過程性考核主要檢查參加學習討論情況和撰寫的學習心得體會;結果性考核采取全員測試形式。學習心得體會和測評試卷存入教師個人師德檔案。
(二)反思評議階段(**年2月—3月上旬)
1.問卷調查。學校要組織發放問卷,向廣大學生、家長、教監會成員征求對教師師德情況的意見和建議,查找在師德師風方面的不足和突出問題。
2.反思自查。在認真學習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師德表現,對照《規范》和《意見》的要求,組織教師進行反思自查,查找問題,撰寫分析檢查報告。報告內容包括主要成績、存在問題、原因分析、整改方向。主要成績要寫實,存在問題要找準,原因分析要深刻,整改措施要切實可行。
3.民主評議。以“五比五看”為主要內容,開展民主評議。即,比愛崗敬業,看工作責任感和管理、教學的實績;比關愛學生,看理解學生的態度和關心學生的行動;比教書育人,看教書育人的思想觀念、實際水平和業績成果;比為人師表,看文明守紀,無私奉獻;比終身學習,看自學和教學研究的行為和實效。要把“五比五看”落實到民主評議的全過程。教師的分析檢查報告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以校為單位或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民主評議;學校領導班子的分析檢查報告以學校為單位,廣泛征求意見,認真組織民主評議。
4.師德承諾。學校要在反思評議基礎上,實行師德承諾制度,教師與學校簽訂承諾書。
(三)總結提高階段(**年3月下旬—4月)
1.制定整改方案。各校要召開整改提高專題會議,針對查找出來的問題,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方案要向校內外公示,并配套落實方案的工作計劃。
?2.健全規章制度。通過師德主題教育活動,在整改的基礎上,各校要花大氣力結合實際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如建立師德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健全師德建設工作監督制約機制,完善師德考評獎懲制度等,推進師德建設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
3.進行總結表彰??h教育局將對學校開展師德主題教育活動情況進行督查評估;在總結和評估的基礎上,評選表彰師德標兵、先進單位;組織宣傳優秀教師和師德標兵的先進事跡,弘揚師德精神,發揮示范作用。
三、有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為推進活動扎實有效開展,縣教育局成立“學規范,強師德,樹形象”主題教育活動領導組。
組長:Xx
副組長:XxXx
成員:XxXxXxXx
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協調和督查全縣師德主題教育活動。
辦公室主任:Xx(兼)
辦公室副主任:Xx
辦公室成員:XxXx
各校要把師德主題教育活動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成立相應的組織及辦事機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中小學校校長是師德主題教育活動的第一責任人。
(二)制定方案,認真實施
各校要認真制定活動實施計劃并報縣教育局審定。要提高認識,廣泛發動,要將開展師德主題教育活動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結合起來,與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與實施績效工資結合起來,做到以學促改,以學促變,學有所獲,務求實效。
一、活動時間
2011年4月22日下午1:00點在會議室舉辦師德典型事跡報告會活動。
二、活動形式
1、自愿報名,參賽教師沒有名額限制,開會之后有意參加者即可到書記室報名。
2、凡是參加此項活動的教師,在年度考核中按照參與學校活動給以相應的加分。
3、在參與活動的教師中評選出校級師德標兵,以后縣級師德標兵將從校級師德標兵中產生。
4、在參與活動的教師中評選出一名優秀的師德標兵上報給教育局,參與教育局的師德報告會人選,將在 全市做報告。
三、評選方式
1、要求脫稿,事例典型生動,真實感人。
2、聲音洪亮,儀表端莊,表情自然大方。
四、評委人員
xx、xx、xx、xx
一、指導思想
在“十三五”期間,全縣教師培訓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三嚴三實”要求,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力推進新課改,堅持打造全員參與、整體提升的工作思路,提高教師參與培訓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化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模式,進一步提高培訓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同時,形成教師培訓的長效機制,完善教師培訓考評制度,秉承培訓為教育發展服務,為教師發展服務的理念,突出師德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全面提升我縣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為全縣教育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師資保障。
二、培訓目標
通過參加多種分層分崗培訓,進一步提升全縣廣大教師的師德和綜合素養,進一步提升知識和專業能力,進一步發展實踐和應用能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十三五“期間,通過“國培計劃”、“區培計劃”、“市級培訓”、“全員培訓”、“學歷培訓”等多種形式,努力探索提高教師培訓活動取得實效性,為打造一支講師德、愛學習、肯鉆研的專業教師隊伍奠定基礎,全面推動全縣教育事業長足發展。
三、培訓任務
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高有效教學能力”為目標,從教師的師德與素養、知識與技能、實踐與應用合作與探究四個方面統一組織培訓科目。
(一)新教師崗前培訓
對剛招錄的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對工作1-3年的教師開展授課藝術和技巧培訓。通過培訓,使他們能夠形成良好的師德,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初步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技能,成為合格的教師。培訓的學時不低于120學時,其中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不能低于30學時。培訓的內容主要以課堂教學和組織的基本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培養等方面為主,以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為核心,教育教學中的指導、考核、要求、教學方法等。
(二)在職教師崗位培訓
在職教師的崗位培訓主要以師德為中心,重點開展能力的培訓。以提高在職教師的師德素養和教學實施能力為主要目標,師德教育和業務培訓共同推進,師德教育為第一任務,五年期間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360學時,其中師德教育時間不能低于60學時,分年度實施專題培訓。
1.師德教育
第一,重點提高教師的職業理想和踐行師德能力;第二,提高教師的法治素養以及依法履行職責的能力;第三,提高教師的安全意識以及安全技能;第四,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以及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能力。
2.教學技能培訓
第一,有效學習內容。主要包括現代知識觀與學生能力培養、學科教學最新動態、修訂版課程標準與學習內容要點、修訂版教材分析與學科教學知識構建、學科學習內容疑難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第二,有效學習指導,包括現代學習理論與因材施教、學習心理與學生學習特點、學習設計與學習方式、學習策略與有效的學習指導。
第三,有效教學模式,現代教學理論與學生為本、有效教學與教學模式選擇、以學定教與先學后教模式的應用、以教導學與先教后學模式的運用、學科教學模式與應用的典型案例的研修。
第四,有效學習評價。學習質量關與學生全面發展、學習評價理論與應用、發展性評價與學習評價工具、課堂學習過程評價方法、學科學習評價問題分析與解決。
第五,有效教學研究。學生有效學習與教師專業發展、學習指導、學科課堂學習課例研究、學習評價與行動研究、校本課程教學研究。
3.骨干教師培訓
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教學、信息技術運用、專家指導等多種形式,對教師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同時培養教師的學科知識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提升教師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提升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培養一支熱愛教育事業、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專業化教師隊伍,選送教師參加送教、支教活動,促進全縣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打造具有特色的骨干教師隊伍。
4.學歷培訓
根據當前全縣教師隊伍的具體專業結構,堅持在職提升為主、脫產學習為輔,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原則。穩步推進全縣教師學歷培訓工作,通過實施教師學歷培訓,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縣教師專科化,本科文憑及以上學歷者達到50%以上。
四、培訓模式
采取集中培訓、遠程培訓、名師講學、進修學習等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
第一,根據縣教育局統一安排,適當安排教師參加遠程培訓;
第二,根據縣教育局統一安排,教師自由選擇參加集中培訓;
第三,根據縣教育局統一安排,參加送教下鄉、巡回送教等培訓活動。
五、培訓考核
(一)考核方式。堅持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并重,實行培訓前、中、后三個階段的分段考核方式。在培訓之前主要以問題和案例提交為重點,培訓過程中主要以教師的參與度作為考核對象,在培訓之后則以崗位實踐研修為考核重點。
(二)學時認定。教師參與培訓的總學時不能少于360學時,平均每學年不能低于72學時。其中,新任教師在第一年必須參加至少120學時以上的崗前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正式教師每學年至少參加72學時的培訓,教師如果參加“國培計劃”或自治區、市級專項培訓項目,并且超過72學時的,可以免于參加當年其它類別的培訓。教師參加學歷培訓,獲得畢業證書當年按照72學時進行認定。教師參加本《規劃》外非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的培訓則不予認定學時。
六、保障條件和激勵機制
(一)培訓經費:所有教師的培訓費用根據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進行安排,用于教師參與培訓計劃所需的差旅費、資料費、住宿費、伙食費等開支。
(二)根據縣教育局的要求統一參加相關考試,統一發證。
(三)所有在職教師都需要按照要求參加培訓,否則在職稱聘任中將低聘或不聘。
(四)所有人員必須按照相關制度和責任認真完成本階段培訓工作,不認真完成的,嚴格按照區、市、縣的相關文件精神執行。
(五)對不認真參與培訓、考試,考試不合格者,實習教師不得按時轉正,其它教師則不得推薦晉級和評優評先。
1、90年代初的獻“五心”活動。衷心獻給事業,誠心獻給同事,愛心獻給學生,放心獻給家長,專心獻給自己。歷時三年多的時間,涌現出方淑玲、李世蘭等典型和全國勞模關英霞。
2、90年代后期結合全市塑形工程對老師重點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涌現出十佳教師、十佳校長李秀華等典型。
3、20世紀初開始的“三樹兩做”活動。
4、20*年開始的“陽光師德三步曲”。(陽光師德感召我、陽光師德伴我行、陽光師德我引領三步)。
5、20*年強調師德建設新突破,開展“智慧好辦法”的積累活動,效果不錯。
6、20*年新時期師德內涵的研究:從智慧班主任入手,做了細致思考,確定愛的力量,做智慧型教師,培養創新精神,形成教育的個性風格,強調德技雙馨。體現在愛的力量,智慧積累和教育個性風格三個板塊;
3月24日在市師德建設年動員會上只展示了第一板塊《師愛的力量》。
二、經過一系列活動,在年前年后的調研討論中研究出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形成問題
1、獨生子女教育問題。
2、社會環境影響使教育過程中師德引領不充分。金錢、虛榮心的誘惑,優秀典型樹的少。
(二)教師方面
1、職業倦怠:表現在不緊張、不規范、自我約束力不強,不求上進。
2、教育界本身對師德的思考不足,教書匠的現象嚴重。(教師補課現象:只教書,沒有育人)
三、綜合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師德建設問題重點應該關注教師個體單位的發展,也就是每個人的發展。培養教師的專業個性,挖掘師愛的本能,豐厚師德底蘊。確立了*區教育局2009年工作重點:關注教師個體單位的發展,培養教師專業個性成長,挖掘師愛的本能,豐厚師德底蘊。
四、結合師德建設年方案,聯系區實際情況制定并下發了《*區2009年師德建設暨“崗位明星”評比活動方案》文件。(解讀此文件)其實,為了更好的落實師德建設工作,在準備之冬就下發了《*區教師師德考核評價暫行辦法》和《*區教師師德考核評價暫行標準》兩個文件。3月18日進行了各校網站評比,網站中的教師風采,德育之窗等欄目為師德工作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臺。各校網站與*區政府網、*區教育局網都進行了連接。
(一)確定此方案的三個優點。
1、主任、班主任(低段、高段)、科任四崗評選,使每位教師都參與。
2、要求各校結合學校全面管理來落實活動方案,使師德建設好操作,既有校級明星、又有區級明星。
3、四個崗更好的促進了教師專業個性的成長,形成教師教育上的個性風格。
(二)實施渠道:
1、通過考核手段、重點以學??己嗽u比為準。
2、通過全區評選機制,激勵教師德技同進,樹立典型。3、通過社會督評,加強行風政風建設,辦人民滿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