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園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游戲材料應適應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
由于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知識經驗不同,教師在選擇、投放、變換游戲材料時,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
1.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其活動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響,隨意性較強,因而對周圍成人活動的認識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階段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很強,其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受到環境中的具體事物的制約,在活動中缺乏明確的目的。這就使他們在游戲活動中其思維離不開具體的游戲材料,離不開周圍具體環境的刺激。所以,對他們來說,游戲中具有組織能力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兒的游戲材料和同伴的游戲活動都能有效地激發他們游戲動機,幫助他們展開特定的想象。同時這一年齡段的幼兒思維的概括性和靈活性較差,在使用物品進行游戲時“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強,使他們在模仿同伴的游戲時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戲材料,若同樣的玩具材料不足時,就容易發生爭搶。因而成人在幫助他們開展游戲時,要注意給他們提供各種形象的玩具和游戲材料,以引發他們開展游戲的愿望。為避免爭搶玩具,在一個時期內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材料在種類上可適當少一些,而同類物品在數量上應多一些。
2.中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思維的直觀形象性增強,認知范圍擴大,使其想象逐漸變得活躍而豐富。盡管他們主動選擇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兒在選擇角色后能簡單地設計游戲情節,把某個角色的幾個不同的活動〔或動作〕排列起來,使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如在“娃娃家”中,“媽媽”先喊“娃娃起床”再給他洗臉,喂飯?!捌囁緳C先把車開到北京,再開到上海,最后開回蘇州”等。由此可見,教師需要適當豐富幼兒游戲的連貫性材料,使幼兒能夠積極連貫地把游戲開展下去,為幼兒的創造性游戲打下基礎。
3.大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大班幼兒隨著對社會認識的擴展和加深,直接經驗不斷豐富,其想象變得活躍起來。在有主題的角色游戲中伴隨游戲情節的逐漸展開,材料本身就能夠刺激幼兒游戲的欲望。
大班幼兒的想象不僅在內容上豐富,連貫,而且能夠充分地通過活動和玩具材料來展現自己的想象,使游戲活動表現出濃郁的創造氣息。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游戲的要求結合教育意圖而投入游戲材料。例如,“菜場”游戲進行到一半,來了一位“顧客”要買肉骨頭,可“菜場”沒有現成的肉骨頭賣,怎么辦呢?游戲似乎只能終止,或者“顧客”改買別的菜??墒?,這位“顧客”是因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醫生”說要熬肉骨頭湯給她喝。情急之中營業員靈機一動,拿起一團橡皮泥,壓扁,再搓成條,然后把橡皮泥的兩端捏圓,于是,肉骨頭就有了,“顧客”高興地買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義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戲材料應功能豐富,應用靈活
想象,創造是幼兒角色游戲的特征。從角色游戲中看出,幼兒對于成品玩具或教師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暫的興趣。對于成品玩具,幼兒只會問“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對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兒就會問“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來干什么?”因此,我們將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紙,筆,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綿塊,彩帶,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動室里。鼓勵幼兒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膽想象,創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從低級往高級發展的。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號物。如中班幼兒在開展“醫院”角色游戲時,開始提供藥瓶,聽診器,針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漸減少。先將聽診器拿走,幼兒就會去尋找類似圓形物的插片,瓶蓋等,再用一根繩子串上,變做成了一只聽診器。接著拿走針筒,幼兒會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兒將各種紙做成菜,將紙棍做拐杖等。這樣既促進了游戲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又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超級秘書網
三、游戲材料應具動態性
1.材料的流動性。幼兒游戲材料要以幼兒的實驗為基礎,具有可變性。隨著幼兒經驗的不斷豐富,游戲材料也要相應地變化。而適當變化游戲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電話,一家有籃子,一家有茶杯。這樣,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東西,就必須想辦法:a去尋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別家去“借”。d去超市購買。這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
在兩會期間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队變簣@指導綱要》中把“親近動植物,觀察、了解、照顧它們,具有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列入內容和要求中。從幼兒園開始進行環保教育,有助于幼兒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獲得保護環境的技能,為幼兒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然和諧、綠色環保的綠色家園,在幼兒園開展“綠色環保”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將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注重宣傳,樹立環保理念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我們結合園本課題,成立了環境領導小組,制定園本環保培訓計劃,定期開展環保培訓活動,豐富教職工的環境知識,提高環境教育能力,并將環保教育有關知識、信息等通過宣傳欄、家長學校、家校路路通、環保專題活動等途徑,不斷向園內外傳播,擴大環保隊伍,職工、家長、社區人員的思想,形成環保意識。如:環保知識講座、社區撿垃圾、發放環保宣傳冊等,以實際行動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師生的環保意識。
我們提出了“幼兒園是我家,衛生靠大家”的口號,倡議師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孩子中開展“環保小衛士”等活動,確保大家生活在一個潔凈的、綠化的、美化的環境中。同時我們還得到了家長和社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他們為我們送來了許多環保小制作,環保教育光盤等宣傳材料,配合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
二、創設綠色環境,提高環保意識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我們結合《綱要》精神,多種形式地開展環保教育活動,豐富幼兒環保知識,提高環保意識。
1.四季常青的種植園地。幼兒園開辟了種植園地,通過師生種植、管理、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親近植物,親近自然,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各班的種植園地,在老師的組織與帶動下,四季常青:翠綠的韭菜、紫色的茄子、紅綠相間的番茄、滿地爬的南瓜┉種植園深深吸引著小朋友們。孩子們在與大自然快樂交互過程中,發展了體能,啟迪了智慧,提高了審美能力。
2.豐富的自然角。隨著季節的變化,各班的自然角也豐富多彩,教師積極利用幼兒、家長資源及水鄉的地方特點,家園共同豐富自然角,值日生肩負起主人翁的責任,一起管理,培養幼兒愛護、關心動植物的情感、態度?!敖裉煳液冗^水啦!”“我渴啦?。 倍嗝礈剀暗奶嵝?! 同時自然角里還出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老師和小朋友收集了各類廢舊物品為植物、動物搭建了美麗又舒適的環保新家。
3.變廢為寶,美化環境。各班積極利用家長資源,共同收集安全無公害的廢舊材料,如雪碧瓶、紙杯紙盒等等,一起巧手“制作”,變成了美麗的風鈴、可愛的企鵝、神奇的宇宙飛船,這些作品布置在大廳、手工藝室及樓梯走廊,既是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又是一種無聲教育 ,提醒孩子和家長平時要注意“變廢為寶”,讓“綠色環?!钡睦砟顫B透在幼兒園的每個角落。
三、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環保教育活動
1.開展“環境教育”主題活動。
各班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從幼兒生活入手,充分挖掘各領域中的環境教育內容,如大班的《生活小衛士》、中班的《奇妙的動物世界》、小班的《可愛的動物》等主題活動,讓幼兒在各個主題活動中不斷積累生態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成了我園傳統的環境教育節日。我們利用春天的主題開展“護綠愛綠”活動,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植樹;利用“小鳥,你好”的主題開展活動,認識鳥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戶外親子游園活動時,大班孩子們和家長專心致志地記錄著植物的品名和特點,中班孩子和家長在記錄自己喜歡的動物,這一幕幕引來游客們贊許的目光;“三八”節組織幼兒到超市幫媽媽“購綠色食品,樹環保意識?!睒淞⒘擞變壕G色消費觀念;結合“六一”節,開展了“環保故事會”,“環保時裝秀”等活動,孩子們在這些生動趣味的活動中,體會到了環境保護的意義和價值,萌發了對大自然的深深關愛,也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2.一日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
“寓教于一日活動”是幼兒教育的特點,我們把環境教育也滲透于幼兒一日活動中,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結合隨機教育法,增強幼兒的環境意識。如:隨手關水龍頭,節約用電、用水;垃圾的分類,垃圾放在垃圾箱內,不亂扔;愛護花草,不踩花草;不剩飯菜,愛惜糧食等等,初步養成幼兒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3.家園、社區攜手,開展環保教育。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只有家園密切配合,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起表率作用,同時幫助與督促孩子自覺保護環境,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為了提高家長們的環保意識、樹立良好的環保行為,我們利用多種形式邀請家長共同參與環保教育活動;如分發環保宣傳單、提倡綠色出行、綠色消費,評選“綠色家庭”等等,這些活動增強了家長的環保意識,也改變了平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家庭生活中影響和促進了幼兒環保行為的形成。
如希望家長不要抽煙,努力保持家庭的環境衛生;保護青蛙、不吃青蛙;平時外出游玩時不摘花朵或亂扔垃圾,以自身的環保行為為孩子做出表率。在公共場所不亂扔瓜皮果殼,在家里聽音樂、看電視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響他人的生活等。同時還請家長多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到大自然中游玩,一方面讓幼兒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吸取豐富的環保知識;另一方面,讓幼兒了解環境污染狀況,感受重視環保的呼聲。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
論文摘要:幼兒教育包括了幼兒因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兩者在幼兒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論文對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對家園合作提出了幾點建議,使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能很好的進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使教育真正服務于幼兒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教育的意義與作用也日益突顯。在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教育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基礎教育之基礎的幼兒園教育也隨之備受關注。幼兒園教育是人類教育的奠基階段,對人的發展起著極為關鍵的影響作用。同時,與之并列的幼兒家庭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梢?,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雙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兩者都各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作用,只有讓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長補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兩者的教育優勢。
一、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
(一)幼兒園教育
幼兒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包括了幼兒園教育、幼兒家庭教育與幼兒社區教育。前者屬于正規機構內教育,后兩者屬于非正規機構內教育。作為正規學校教育的幼兒園教育是整個幼兒教育的核心,屬于學校教育體系。并且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標與任務,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與監督下,結合社會的需求,由幼兒園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活動。除此之外,幼兒園教育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幼兒進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結合的教育機構。
這種正規的幼兒園教育具有開放性、整體性、系統性、計劃性等特點,這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期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園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皣医逃吭?996年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總則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梢?,幼兒園教育使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發展。體現出了培養綜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針,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教育使幼兒能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生活,為幼兒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幼兒園的教育是一個以幼兒心理特點為依據的教學過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漸進,更注重幼兒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連貫、有序,以及注重幼小銜接等等,這些都是幼兒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二)幼兒家庭教育
幼兒一出生就與家庭相接觸,父母對幼兒的教育于不知不覺中滲透在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貫穿在幼兒一生成長過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教育實踐,是在家庭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生長發展所產生的教育影響??梢娂彝ソ逃藘煞矫娴膶哟危皇窃诩彝ソ逃屑扔懈改笇ψ优慕逃灿凶优畬Ω改傅慕逃?;二是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兒階段我們所說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層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狹義的幼兒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長的家庭成員)對年幼的孩子(三周歲至六七周歲)進行教育和施加影響。所以幼兒家庭教育更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和連續性等優點。
父母對幼兒的教育并不受時間、地點等客觀因素的限制,父母可靈活對其進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內容也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這樣幼兒掌握的知識更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對幼兒有較深入和細致的了解,這使得父母能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個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是幼兒園的集體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實施教育,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兒隨著在幼兒園中班級的升高,必須遵守的規則越來越多,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等,這些都需要幼兒去一一適應和調整,這樣才能適應并在新的環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兒家庭教育則不然,幼兒的家庭生活條件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太大變化,教育者始終是父母,教育過程不會中斷,有著特殊的連續性。在這個熟悉的環境中,幼兒與父母有較為穩定的親子關系,幼兒并不需要度過適應期,在熟悉而穩定的環境中幼兒易于鞏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為,形成良好習慣??梢娪變杭彝ソ逃谟變航逃兴鸬降淖饔檬遣谎远鞯摹?/p>
二、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的關系
在幼兒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正規的幼兒園教育,還是非正規的幼兒家庭教育都起著關鍵的影響作用,他們是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的,幼兒園教育要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與影響,就必須重視探討幼兒同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之間的聯系。同樣,幼兒家庭教育要想能從根本上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也需要得到幼兒園教育的指導與幫助
(一)幼兒園教育對幼兒家庭教育起到指導作用
幼兒家庭教育具有極強的封閉性、隨意性和片面性,這些不利因素將會制約幼兒的健康發展。而幼兒園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其教育性質決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較強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和科學性。許多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時。會感到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舉措中常常束手無策。這就是因為他們對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沒有從理論的角度科學的把握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幼兒家庭教育對幼兒發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隨在幼兒的整個發展過程中,但同時必須要得到幼兒園教育的指導與幫助,這樣才能使其盡力保證做到科學、合理。
(二)幼兒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幼兒家庭教育的發展方向
幼兒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幼兒的年齡特點確立的。并且幼兒園教育目標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還反映了社會的發展需求。幼兒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隨意、靈活和針對性的特點,但父母在制定幼兒發展目標時,仍不能脫離幼兒園教育的發展目標的要求,否則幼兒將會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這對幼兒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會使幼兒無法在社會中生存。幼兒家庭的教育目標,是與幼兒園、社會緊密聯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這樣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活潑地成長。
(三)幼兒家庭教育對幼兒園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兒園教育要想能獲取到高質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須得到幼兒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幼兒家庭教育的目標是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緊密相連的,這就決定了兩者的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關性,幼兒家庭教育如果能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兒園教育得以順利開展,使幼兒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連貫性,并可取得較為顯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兒園教育,這在一定
程度上會阻礙幼兒園教育的開展,使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大大下降,這將會影響到幼兒的發展與進步。因為幼兒家庭教育受到幼兒園教育的指導與幫助,所以家庭教育還是檢驗幼兒園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之一。幼兒園的教育理論、教育原則與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實踐中得以檢驗和改進。
三、家園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園合作是幼兒園與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為目的教育形式。可見。家園合作是一種雙邊互動活動,幼兒園與家庭對幼兒教育都應該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
(一)幼兒園多開展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是促使家長直接參與幼兒園活動最為有效的活動形式。親子活動有助于增強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溝通,并進一步加對深彼此間的相互理解。是幼兒園與家長進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過參與親子活動,家長可以了解到幼兒的發展情況,并對幼兒園的教育情況有所了解,這樣可以讓幼兒在家中所授教育與幼兒園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證幼兒知識的系統、連貫。
親子活動可以加強家長與幼兒的情感交流,使家長從各方面對幼兒有所理解,要參與親子活動就必須對幼兒園的教學情況有所了解,這為幼兒園與家長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臺。在開展親子活動時,幼兒園可與家長交換意見確定雙方都認為有意義的活動內容,這激發了家長的主動積極性,家長從被動參與的位置轉換到主動參與的位置,能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幼兒存在的問題,并擴寬幼兒園教育的視野,給幼兒園教育帶來更多、更廣的信息。同時,幼兒園也給家長帶來更多關于正確教育幼兒的知識理論,使家長能做到用理論去指導自己的實踐教育,以確保提高幼兒家庭教育的質量。
(二)幼兒園和家長應經常進行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
家園合作成功與否,往往取決與家長的參與態度。家長的理解、支持、主動參與和相互信任,是保證家園共育能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幼兒教育是一個大概念包含許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對幼兒的教育也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之中。除了幼兒園肩負教育幼兒的職責外,家庭同樣也應承擔起教育幼兒的職責,并且兩者在對幼兒教育時應盡量做到相互溝通、理解和支持,這樣對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能有全面而準確的認識,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更加有利于幼兒的發展。
家長與幼兒園進行溝通時,應該站在主動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單方面的被動接受教師的意見,對一些認為不合理的方面,家長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兒園也應該適當采取家長的合理建議,只有處于這樣一個平等的關系中,家長與幼兒園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從而讓家園合作在幼兒教育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一、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文化透視
(一)課程內容中隱形文化和多元文化缺失西方學者愛德華•泰勒認為:“文化是一種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格以及人作為社會成長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1〕這說明,文化有客觀的文化,也有主觀的文化。在《文化與個人》一書中,古萊德•克魯克洪提出了一種文化類型,即隱形文化。他認為,隱形文化是被視為本身的屬性并且竭力保持不變的東西,只有在文化的最為精妙的自我意識之外,人們才能從文化的承載者那里尋找、關注隱形文化及其奧妙。主觀性、內在性是課程文化的根本特征。幼兒園課程內容中折射出的隱形文化往往最容易被教師忽視,這種文化猶如海上的冰山隱藏在水下的部分,使得行船人(教師)難以直覺它的存在,因而潛在著更大的危險。例如,故事《多嘴的八哥鳥》要求幼兒做一個“別人說話認真聽、不插嘴、不多事并遵守游戲規則”的好孩子;《小貓釣魚》教育幼兒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小猴子下山》教育幼兒不要因顧此失彼而最終一無所有,故事隱含著“守住所有的,不要冒險”……這些故事都是以成人的單一價值觀對孩子進行道德教化。為什么對八哥鳥的“熱心”視而不見?為什么一定要泯滅小貓“愛玩”的天性?為什么一定要扭曲小猴子如兒童般“頑皮”的本性以及充滿冒險、敢于選擇的精神?“這些兒童語言故事注重道德教化及單一價值的傳授,忽視多元選擇、生活事實及兒童的親在性,體現了對成人的崇拜及對權威的認同?!薄?〕中國傳統教育具有明顯的“前喻型”文化傾向,強調穩定,貶抑變化,忽視反思和創新。由于對文化傳統的過度依賴和因襲,造成了幼兒園課程內容隱形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缺失。
(二)課程內容剝離了幼兒的“生活世界”,造成兒童文化的缺失兒童文化是指兒童所特有的和共有的思想方法、心理特點、情感特征、行為方式等,是兒童自己決定其標準和價值觀的文化。兒童文化詮釋了兒童的生命價值和活動方式。兒童的生命成長是基于兒童的生活世界。然而,現實教育中為了追求幼兒適應未來生活必須具備的科學知識,幼兒園課程往往指向知識世界,剝離了幼兒的生長家園——論文格式—“生活世界”。魯迅先生早在20世紀初就對此表現出深惡痛絕:“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國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枯燥死了,只好偷偷翻開第一頁,看那‘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斗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里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薄?〕直到現在,幼兒園的課程內容依然是被純化過的以知識世界為核心的,我們的教育是讓孩子去適應教育,讓孩子去適應教材。幼兒與自然、社會、自我的內心體驗被嚴重地分離了。黑板上掛著兩幅圖,一幅是稻穗,一幅是棉花。老師指著稻穗問小朋友:“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小朋友有的說是狗尾草,有的沉默著答不上來。老師說:“這是稻穗,跟我說:稻穗?!比缓笾钢鴨?“這是什么?”有的孩子說是玫瑰花,有的說是水仙花。老師說:“這是棉花,跟我說:棉花?!痹谶@個案例中,教師選擇的內容與現代城市幼兒的生活相距甚遠,不能與幼兒現實生活建立起內在的關聯,因而這樣的課程內容難以讓幼兒獲得認知的發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有的幼兒園課程內容對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所忽視,使課程內容難以讓幼兒接受。課程內容的兒童文化缺失的另一個表現是游戲精神的缺失。兒童的童話、涂鴉、夢想、好奇、夸張、頑皮、科學探索、泛靈主義、天馬行空的發問,甚至一言一行,都蘊含和洋溢著游戲精神。游戲精神是兒童文化的靈魂與內核。當課程內容仍然以社會為指向、以知識為中心、專注于人的理性發展的時候,游戲精神缺失,兒童的童年就消逝了。當孩子們忙碌于經文的背誦、識字、算術、背英語,疲于學鋼琴、學畫畫、學舞蹈的奔波時,兒童的文化已經慢慢消失了。
(三)缺乏對兒童文化的認同,忽視生成的課程內容生成課程內容一般是指“師幼互動中教師根據對兒童的需要、興趣的觀察及所做的價值判斷不斷生成課程活動、不斷調整課程計劃,以及師幼共同建構課程的內容”?!?〕兒童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具有主體性。在活動的過程中,兒童不斷地表現出其創造性,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文化內容,這些內容常常是出乎成人意料的。而教師往往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更多地關注預先選擇的課程內容,缺乏對兒童文化的認同,忽視生成的課程內容。例如,中班語言詩歌創編活動“風和云彩”,老師讓小朋友觀看多媒體演示后,問:“為什么云會動?”一個幼兒說:“因為我在動?!崩蠋熣f:“還有不同的回答嗎?”幼兒說:“我動,云也動。”很多幼兒動了起來,似乎在驗證那個幼兒的說法,紛紛議論是風在動還是“我”在動。老師叫幼兒坐好,終于有個幼兒說:“是風吹動的?!崩蠋熜老驳卣f:“我同意這個小朋友的說法,是風吹得云在動。”從活動來看,幼兒在活動中生成的內容是孩子感興趣的而且非常有價值的,教師完全可以調整課程計劃和活動過程,建構新的課程內容。然而,幼兒園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只重視“教案”、“計劃”,關注“預成內容”,忽視“生成內容”;不把兒童看作是發現者,而看作是灌輸對象。在這樣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是在塑造幼兒標準化的行為和反應,無法實現幼兒潛在的發展價值?!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善于發現兒童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的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銳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教師是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教師要善于對課程實施中生成的內容進行及時的關注和價值判斷、選擇。(四)綜合課程內容如“文化拼盤”綜合課程是將具有內在邏輯或價值關聯的分科課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課程內容統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類知識之間的界限,使兒童養成整體意識和運用知識信息綜合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一種課程類型。綜合課程是與分科課程相對的課程類型。由于兒童對世界的感知是整體的、總體的,所以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經驗的“整合”。現代幼兒園教育中,越來越重視課程內容的綜合,如《綱要》中的五大領域實際上就是某種程度的綜合。綜合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是緊密的,它所反映的文化絕對不是“拼盤”式的簡單相加。然而,由于綜合的形式與教師以學科為本的理念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使幼兒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常常“為綜合而綜合”。有些教師簡單地把不同學科的活動拼湊成綜合教育活動,而絲毫不考慮這些不同內容、形式和手段之間的內在聯系。綜合課程儼然成了“文化拼盤”。例如,一個“風箏”的主題,就是由和風箏有關的各科活動綜合而成的:認識風箏、學做風箏、唱風箏的歌、放風箏……而在每一個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我們仍能看到分科教學的“影子”。甚至在一個教學活動中,也要想方設法體現學科的綜合。例如,在短短不到半個小時的“認識樹葉”活動中,不僅要讓孩子觀察樹葉、說樹葉的特征,還要數樹葉、畫樹葉……在熱熱鬧鬧、走馬觀花的形式的繁華背后,一些本應落實的學科目標卻再也看不見了。難道綜合僅僅是一種形式嗎?它不僅僅是一種活動形式,更應是一種教育理念。活動綜合的依據不是其他,正是活動所反映的文化本身所應具有的整體性。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文化構建
(一)關注幼兒園課程內容中蘊涵的兒童文化教師在選擇課程內容的時候,應該考慮課程內容所蘊涵的文化、價值和信仰。目前,幼兒園的許多童話、故事、兒歌都是從成人的立場和視角看待世界和問題,缺乏對兒童文化和兒童精神世界的研究和思考。兒童的“缺席”和成人的“在場”使得這些課程內容只是充當教化的工具,背離了兒童文學作品的功能。這必然帶來對兒童靈性的扼殺,造成童趣的湮沒和道德的虛偽。課程內容應該包含著多種價值選擇,而不是單純地把成人的“傳統的”價值標準灌輸給兒童。這些內容應該是充滿童趣的、優美的、充滿對生命的關懷和人文的,而不是暴力的、殘忍的、無視生命價值的、粗俗的。這些內容應體現著兒童的文化,是詩性的、熱情的、充滿了想象和創造的、不可預期的、體現了游戲精神的;而不是被化壓制和剝奪,只剩下理性、冷靜、重復、功利性。教師要關注、尊重、理解、接納兒童文化,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皟和浅扇酥??!睂Τ扇藖碚f,應該向兒童學習,用兒童的方式思考問題。福祿貝爾說過:“孩子就是我的老師,他們純潔、天真、無所做作……我就像一個誠惶誠恐的學生一樣向他們學習。”斯霞老師說得多好:“我所有成功的秘訣是童心和愛心。”觀照和呵護兒童的游戲精神,架構免遭成人邏輯與理性標準過分侵擾的文化屏障,確保幼兒園課程內容蘊涵著兒童文化,應是現代幼兒教育的時代使命。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要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正如胡塞爾所言:“生活世界始終是在先被給予的,始終是在先存在著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種意圖、某個課題,不是根據某個普遍的目的有效的?!薄?〕生活世界以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的方式對人產生影響,在人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兒童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直觀、創造、可體驗的世界。兒童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只有那些能夠實現的、適當的以幼兒的活動和經驗過程加以呈現的文化,才能進入幼兒的生活世界。因此,回歸兒童生活世界的課程內容具有生活性、對話性、形象性、活動性、生成性?!毒V要》指出幼兒園課程內容具有如下特征:“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逼浯?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興趣是幼論文格式兒自覺學習和發展的動機,幼兒對感興趣的東西學得積極主動、效果好。杜威的觀點告訴我們,幼兒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孩子天生愛探究,許許多多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本身就包含著我們所要的教育價值和教育目標;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生成教學活動。杜威指出:“兒童的社會生活是他的一切訓練或生長的集中或相互聯系的基礎,社會給予他的一切努力和一切成就的不自覺的統一性和背景?!薄?〕注重與幼兒生活聯系的幼兒園課程內容應關注幼兒以往的經驗,幼兒園課程內容必須有幼兒經驗的參與才能進入幼兒個體內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所遇到的問題產生的疑問進行解釋、猜想和判斷,這是幼兒調動原有的經驗和認識的過程,它為幼兒認知的主動建構提出了可能。超級秘書網
(三)課程內容的預設與生成要有機融合只重視預設忽視生成的活動沉悶、封閉、機械、程式化,幼兒幾乎沒有自主性,更談不上激發創意。真實的教學活動并非預設不變,不一定按照教師設計的“軌道”前進。葉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教學活動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幼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幼兒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活動,他們是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是文化的創造者。當活動中幼兒的個性思維如潮水般噴涌而出時,教師不能拘泥于預設的教案不放,必須尊重生成。所以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不能厚此薄彼。首先,活動方案的設計宜粗不宜細。教師只需要設計大致的探索活動框架,設計主要問題,給予一定的彈性,給幼兒留有廣闊的生成空間。其次,巧用動態資源,運用教學智慧。教學活動中的任何動態資源,如果沒有恰當使用,沒有匠心獨運,最終還是會付之東流,喪失其價值。在活動中,信息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豐富多彩,要在短短的時間內處理完這些信息,顯然不現實,而且這些信息本身存在著重要與次要、有用與無用之分。這就需要教師在眾多紛繁復雜的信息網中通過比較、判斷、鑒別,選擇出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教學資源。(四)關注不同領域課程內容的文化整合兒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現的。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應是綜合的,應盡可能使不同的課程內容產生聯系,以促進學習遷移。一方面,幼兒園應圍繞幼兒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直接接觸的、整體的體驗,將課程內容綜合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達與表現等,并關注內容的動態生成性。另一方面,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是全面的、啟蒙性的,身體的、認知的、社會的、藝術的等方面的內容應縱橫有序地交織在一起,以保證提供給兒童的各方面經驗是平衡的。各領域的內容應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綜合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課程內容涉及范圍的全面完整性,也就是說課程內容要兼顧幼兒園學科的各個領域;二是指課程內容各部分間的融合,也就是說課程內容之間兼容性要強,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領域的內在聯系,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為了防止幼兒園課程內容綜合似“拼盤”,教師在課程內容的抉擇上要有理性的思考,不可“一刀切”。如不同課程內容之間需要整合,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恢復不同領域內容之間的一些固有聯系,將某些內容還原成整體的、聯系的狀態,并盡可能發現和挖掘領域間新的、更多的聯系。
參考文獻:
〔1〕莊錫昌.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34
〔2〕鄭三元.幼兒園班級制度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53
〔3〕魯迅.朝花夕拾.魯迅文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54
〔4〕馮曉霞.生成課程與預成課程.早期教育,2001(8)
1.作業教學和恩物教學
福祿貝爾為幼兒園設計了多種適合幼兒完成的作業,例如繪畫、手工、拼圖、勞動活動等。恩物是福祿貝爾為幼兒設計的,在幼兒游戲和作業時使用的教具,以自然界的法則、性質等為依據,采用簡單、明了的物體制作而成,是兒童認識、了解自然地初級工具。福祿貝爾的恩物教學,以整體——部分——整體的形式,培養幼兒的直觀能力,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界的規律與法則。
2.游戲理論
游戲是進行幼兒教育的基礎,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兒童內心需求的表現,也是培養兒童創造性以及主動性的有效方式手段,將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基礎,強調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盡情的游戲,家長、教師等給予適當地關心和指導。
3.幼兒園的作用
幼兒園是幼兒接受教育的開始,幼兒園不同于學校,幼兒也不是受教育者,是為了使幼兒得到自我表現和發展。幼兒園應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使幼兒參與到教育活動中,鍛煉幼兒的肢體、器官等,幫助他們認識自然,并在幼兒園的各種游戲、活動中逐步形成技能,為升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根據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建立的幼兒園是以游戲和活動為主要內容,包括運動、歌唱、表演、手工等。
二、福祿貝爾幼兒教育思想對現代幼兒園教育的啟示
1.正確認識幼兒園
福祿貝爾認為,幼兒園不是通常將的幼兒學校,是幫助幼兒實現自我發展的場所,兒童進入幼兒園后,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習慣的培養,使幼兒的身心得到鍛煉,從而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成積極健康的態度,培養幼兒的社會性,不是單純為了接受灌輸式的知識和內容。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幼兒不應該過早的接受概念性的知識,但是由于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使得很多幼兒園不得不教授知識。福祿貝爾成立幼兒園是為了使幼兒教育的經驗和理念得到傳播,使更多的家長了解幼兒教育的方法,幼兒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
2.加強家庭教育
福祿貝爾認為,幼兒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階段,家長在幼兒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兒園是家庭教育的繼續。家長對幼兒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該在孩子出生后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幼兒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父母,為了更好地加強幼兒教育,就需要家庭與幼兒園之間合作,強化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將幼兒園的教育延伸只家庭中,使幼兒的家長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學會觀察和分析幼兒的心理變化等,通過家庭、幼兒園、社會各方面的努力,使幼兒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3.重視游戲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要重視游戲的對幼兒發展的意義,游戲是幼兒生活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兒認識世界、自然地有效途徑,游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發展自身的智力、體力、情感等。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應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游戲環境,開發更多適合幼兒的玩具,并且積極的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來,將游戲作為幼兒園日常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豐富游戲的形式、種類以及內容,讓幼兒在有趣的游戲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完善的品格,增長知識。
4.尊重幼兒的發展特點
目前,我國的幼兒教育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的幼兒教育沒有將幼兒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不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化現象。在幼兒教育中,只有滿足和符合幼兒身心發展實際特點的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幼兒教育中,首先要明確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等,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使幼兒得到良好的教育.
5.重視作業和恩物教學
幼兒園可以直接將福祿貝爾的作業、恩物教學應用到幼兒教育中,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地發展和變化,通過各種作業以及恩物教學,使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獲得對物體顏色、形狀等方面的認識,通過特定的教育活動,幫助兒童形成時間、空間等概念,利用多樣化的作業和恩物教學,使幼兒在娛樂的同時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