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節詩句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孟云卿《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聽風聽雨過清明。——《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一、頂針式
例1(常德)班級舉辦詩歌朗誦活動,其中有一項內容是“詩詞拉力”。要求同學們將所給詩詞上句的最后一個字,作下句的第一個字。請你完成下面的拉力。
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風___________
【解析】這里就像修辭中的頂針一樣,用前一句詩的最后一個字作后一句詩的字首。這里前一空可以填:“半卷紅旗臨易水;郁孤臺下清江水;白毛浮綠水”;后一空“風正一帆懸;風雨不動安如山;風煙望五津;風掣紅旗凍不翻”。
二、主題串聯式
例2(三明)根據語境默寫。
奉獻是什么?奉獻是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___________ ”的堅貞不渝;奉獻是龔自珍“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人生態度;奉獻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___________”的英雄氣概;是范仲淹“___________,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而今,奉獻就是人人獻出一份愛,世界成為美好的人間。
【解析】這里都是圍繞“奉獻”這個主題來串聯詩句內容,所填的內容是圍繞詩句的語境來填。答案是:“蠟炬成灰淚始干;落紅不是無情物;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憂而憂”。
三、仿寫式
例3(金昌)仿照下面一段話的句式,仍以“幸福是”開頭,恰當引用古詩詞名句,仿寫兩句話,組成一個排比句。
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___________。
【解析】一般的古詩文默寫都是只要填寫即可,這里還與仿寫互相摻合形成一種新的形式,可以說既是仿寫又是默寫。答案示例:幸福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幸福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幸福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四、聯想式
例4(咸寧)溫庭筠用“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動地傳達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也寫過與此意境類似的句子:___________。
例5(黃石)游子思鄉是我國古代詩歌永恒的主題。元人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用“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來表達游子遠離故鄉的憂愁,唐人崔顥在《黃鶴樓》中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發暮色四合時登高遠眺所引發的鄉愁。
例6(黃石)《與朱元思書》一文以“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解析】這里的默寫是一種聯想式的,是一種相似的聯想。答案示例:例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例5.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例6.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五、時政式
例7(麗水)從今年開始,國務院將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和中秋納入國家法定節日。古詩詞中有許多吟詠這些節日的句子,請你從這三個節日中任選一個,寫出連續的兩句。 ______________
例8(達州)請根據提示和上下文用詩文原句填空 。
(1)大災之后,有的親朋離散,至今仍無音訊,讓我們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來為他們祝福吧。
(2)只要團結一致,堅定信心,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再建美好家園,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解析】這里的默寫是與時政緊密聯系的。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與政令,時事新聞等都是語文試題的設題材料。答案示例:例7.清明節可以填寫:“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或“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宋?黃庭堅) 端午節可以填寫“五月五日午,薰風自南至。”(宋?文天祥) 或“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唐?李隆基) 中秋節可以填寫“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 或“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例8.(1)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2)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專題式
例9(臨沂)古詩文默寫。
陸游一生作詩近萬首,而他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卻只了了十字:“汝果欲作詩,工夫在詩外。”后學者普遍認為,這詩外“工夫”主要體現為偉大的愛國思想、寬博的恤民情懷、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定的理想信念、明晰的責任意識和堅強的民族氣節等。也正是有了這種種詩外的“工夫”,才有了無數啟人智慧、教人向善、催人奮進
的妙文佳句。上面畫橫線的短語分別代表了詩外“工夫”的6個不同角度,請你任選其中5個角度,各默寫出一個與其內容相符或相關的古詩文名句。
①愛國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恤民情懷: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道德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
④理想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
⑤責任意識:___________________
⑥民族氣節: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就是針對一個詩人的專題性默寫,都是要求寫陸游的詩。愛國思想可以填寫“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等,恤民情懷的可以填寫“鐵騎無聲望似水。”,道德情操的可以填寫“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理想信念的可以填寫“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責任意識的可以填寫“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民族氣節的可以填寫“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七、整段、整篇式
例10(赤峰) 默寫課文選段。
(1)諸葛亮《出師表》中“先帝知臣謹慎”至“則攸之、、允之任也。”
(2)酈道元《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至“良多趣味。”
例11(安徽)默寫李商隱的《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我們接觸的試題都是只要求寫句子,這里要求寫一段或一首詩。答案:例10略。例11是“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八、關聯式
例12(蘇州)默寫古詩文名句,并寫出相應的作家、篇名。
①會當凌絕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
② 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③ __________________,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例13(長沙)王勃在《__________________》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近在咫尺。
例14(鹽城)國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詩句中的“國”指當時的國都 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以往的默寫都是局限在古詩詞與現代詩歌中的名句,現在還要求填寫古詩詞的作者、題目與詩中的詞語的意思等。例12與例13在填寫詩句時還要求寫出相應的作家與篇名,例13在填寫詩句的同時還要求寫出詩句中的詞語的意思。答案:例12中①填寫“一覽眾山小”與“ 杜甫”,②填寫“但愿人長久”,③填寫“長風破浪會有時”與“行路難”。 例13填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例14填寫“城春草木深 ”與“長安”或“西安”。
九、修辭式
例15(河南)運用修辭,能使詩句靈動、表意雋永。“忽如一夜春風來,__________________”巧用比喻,為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烽火連三月,__________________ ”,運用夸張,表達了杜甫對家人的強烈思念;“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_____”,運用擬人,使落花有情,表現了它無私奉獻的精神。
【解析】這里所涉及的內容是詩的修辭方法,可以填寫“千樹萬樹梨花開、 家書抵萬金、化作春泥更護花”即可。
十、綜合式
例16(長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古代先賢有這樣風范的人不勝枚舉,請寫出初中課本內學習過的古詩詞中能表現堅定信念,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的連續兩句,并標明作者或出處。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或出處: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個題目既有所圍繞的主題“表現堅定信念,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又要寫詩句,還要寫出作者或標題等,綜合性很強。示例①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②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③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④烈士幕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⑤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龜雖壽》
十一、圖文式
例17(來賓)默寫填空。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清明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在我的 記憶 里,清明節充斥著擾人的鞭炮,紛飛的紙灰,天地間仿佛混混濁濁、充滿著不見天日的戾氣。今年的清明節也不例外。
一陣擾人的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我皺著眉頭,舉目遠眺窗外,才知道今天是清明節。我迅速洗漱完畢,帶著紙錢、香燭、鞭炮,領著妻小一起去祭祖。一路上,我看見人們或興高采烈,或嬉笑打鬧,或神色匆匆,就是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愁緒。我覺得他們更像是在過 春節 ,如此的畫面我仿佛已感到有些異樣。不過,偶爾會有一兩個神色憂郁的人路過,讓人多少有些欣慰:裊裊的青煙孤獨而又彷徨的在天地間飛翔,雨很給面子的下了起來,倉皇失措的路人忙著找避雨所。我們一行四人在雨住之后來到墓地也照例燒紙錢,放鞭炮,點香燭。
一路上,我睹物釋懷,不禁浮想聯翩。都已經是21世紀了,還用得著這樣嗎?現在不是提倡 低碳生活 嗎?我們的清明節非這樣過不可嗎?清明節不該是一個清清凈凈,懷戀先祖的日子嗎?我們可以過得不那么喧鬧嗎?
其實,我們每次不用那么大肆張揚,我們只要懷著 感恩 的心,踏著泥濘的小路走到祖墳前,輕輕的向他們傾訴自己心中的哀思。或采上一兩朵美麗又帶有芳香的鮮花放在墳前,讓芳香的鮮花陪伴長眠地下的3逝者,那不會費太多的金錢,也留給逝者一個干凈清爽的環境。我們完全可以過得如此綠色。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知道:
一、噪音擾民。清明節放鞭炮,鞭炮聲不絕于耳。年紀大的老人,或心臟病患者或膽小的孩子,可能會被嚇著,那可真是罪過,罪過。
二、污染空氣。燃放的紙錢中帶有二氧化碳,點燃的鞭炮中有硫磺等這些都是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本來嘛,我們環境已經夠壞的了,如果再這樣,這不是促進環境的惡化嘛。
三、影響不好。在我們看來是祭祖,可更像是在搞迷信活動,你瞧嘛,給死人燒紙錢。死人能收到,能用嗎?這不是迷信的心理嗎?
四、浪費金錢。太浪費金錢了,不是嗎?雖然是小小的幾塊,幾十塊,更甚者是幾百塊。你加起來算算,一年三次(還有一次陰歷十月一和一次過年嘛)一次就算你五十嘛,一年就一百五;兩年就三百,五十年就將近一萬塊,一萬塊,可以買好多東西了,并且每個 家庭 的費用加起來,可以促成一個億萬富翁了。
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既緬懷先烈,又不污染環境。兩全其美呀!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清明,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期之一,約在公歷的四月五日前后,具體的說清明是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到了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是草木蔥綠、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銀裝素裹、凄涼的景象。農業生產也多忙于春耕、春播了。江南諺語:“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就是在寒冷的北大荒,為了不違農時,清明節前后也搶著播種小麥了,并有“清明忙種麥”的諺語。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多彩而極其有趣的,除了禁煙火、吃冷食、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
清明節在山東省膠東地區人們普遍叫“過寒食”。寒食節在魯膠東地區人們的心目中僅次于春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節,都要慶賀三天。孩子們都要脫去穿了一冬的舊棉衣,換上新做的單衣。民間有傳說:“清明不穿棉,穿棉死后變兔子”。民間還有傳說:“老牛老馬也要過個寒食節”。這三天也要給牛、馬一些好草、好飼料,并休耕三天。
記得兒時,每逢寒食節學校都要放假三天,老師帶領學生到效外踏青、郊游。山東呂劇中有一段唱詞:“清明佳節三月三,老師踏青去游玩……”充分說明清明節老師與學生們的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一項很有意義的健身活動。
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去的先人的一種活動。每到清明節,家長都要帶上供品、香、紙、扛著鐵鍬、舉著掃帚,領著孩子們去自家的祖墳祭掃墳墓,將供品擺放在死去的先人墓碑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供品回家。
記得兒時寒食節玩得最有興趣的當數放風箏,蕩秋千了。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人們特別是兒童最喜愛蕩秋千。放風箏是兒童最喜歡的一項活動,牽著高高飛翔的風箏的牽線,仰望著風箏悠哉,悠哉飛翔的形態,踏著綠毯似的小草,吸著春天郊外的新鮮空氣,仿佛進入了仙境,別說有多高興了。
清明不僅是祭祖的祭日,同時又是兒童們踏青、郊游、放風箏、蕩秋千玩耍的好時光。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有這么一首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詩句就是描寫清明的。
我記得每年的清明我都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上墳。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地起了床,等待著爸爸媽媽。我又仔細的看了一下要帶去上墳的東西,那么多的紙錢,還有手機、麻將、各種各樣現代高科技,甚至還有搖錢樹,我不由的嘆了口氣。
我國自古就有祭祖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們的祖先,我們的親人,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們,但是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是他們給了我們的今天,難道我們不應該去祭拜他們嗎?
我每一次清明節上墳時,總有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燒的紙錢,上的香,他們能收到、能看見嗎?我們當然會說,肯定不會啊!可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如果是紀念祖先的一種方式的話,那么我們是不是迷信了呢?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四月,清明,幾分陰冷,像是儲蓄了好久,一瞬間,涌了上來。
家鄉的清明,是淡淡的綠,不似洛陽城的金紅一片。門前,有點發蔫的墨綠色柳枝散發著輕輕的香氣,枕邊的艾草露出了嫩綠的臉頰,蔚藍的天空里,游離于白云之間的風箏,似乎也是那樣的綠。
于是,在這淡淡的飄動著的,亦或是搖曳著的綠里,和著細細的雨絲,清明,悄然而至,一切都靜了下來。
雨,剛剛下過,泥土變得濕潤而有些粘稠。一家人,一前一后,在這泥濘的小丘上走著,終于來到了墳頭。爺爺拿出兩張又白又長的紙條,用磚壓在墳頭上。接著,奶奶把紙祭品拆開,分給她的三個兒子,還叮囑著哪些東西應該放在哪里燒。
然后,把香遞給小孩子和幾個兒媳。香一枝接著一枝被點著,頓時,小山丘上煙霧繚繞。緊接著,奶奶開始請求祖先保佑大家一年里順順利利,大家都閉上眼睛,手里緊緊地握著一捆香,或是蠟燭。那些平時調皮的小孩,也分外安靜,學著大家的樣子。
上過香,燒過紙,請祖宗吃過飯,放過鞭炮后,就結束了。山上,縈繞著無盡的思念。
回到家,奶奶把燒豬,切成一塊一塊 的分給大家,曰:“太公分豬肉。”原本死氣沉沉,大家都靜默著,沒有一絲聲響。現在,又回歸熱鬧。小孩子們推推拉拉,爭先恐后地搶燒豬肉,大人們則在一邊拉拉家常。清明,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
柳枝還像以往一樣,緊緊地貼著門,艾草的香氣溢滿了整間屋子。屋外,不知何時又下起了雨,一切景物,又變得模糊。
四月,春,雨,柳,家鄉的清明。
清明節祭祖習俗演講稿
各位宗親,各位來賓,大家好!
清風習習催秧綠,明月悠悠映麥黃。在這個花紅柳綠、風清雨潤的時節,我們吳氏家族吳崗支系匯聚在xx縣xx鎮,隆重祭奠我們的吳氏祖先,追思先人的豐功偉業,聯誼今人的親情友情,共謀吳氏家族的發展大業。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榮幸。
吳姓在百家姓中擺第六位。吳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以吳姓為國號,又以國號為吳姓。千百年來,吳氏宗族至賢讓德,勵志修行,齊家治國,名揚四海。今天,我們站在先人吳復的墓前,又看到了吳復當年橫刀立馬、馳騁疆場的英姿,感受到吳復位列公侯,神采威毅的氣度。悠悠六七百年,吳氏子孫,家興族旺,遍及華夏。在政界、商界、科學界、藝術界……所有行業的功德榜上,無不有我們吳姓的名字。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這是后世子孫自強不息、拼搏奮進的見證。
今天,我們懷著一顆虔敬至誠的心,來祭奠我們的先祖,就是要緬懷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誨。古人有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大地,報天地覆載之德;祭祀祖先,報先輩養育庇佑之恩。我想,這是我們今天祭祖的意義之一。
斯人已乘黃鶴去,輝煌前程待后人。今天站在這里的我們吳氏后人,當弘揚先祖美德,積極促進和加深宗族聯誼,念血脈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誼。我輩當以全族利益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禮誠信,精誠團結,互通有無,族親融合,互幫互助,共謀發展。我想,這是我們今天站在先祖前,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意義。
孔子說,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為了后人更加騰達,是為了宗族更加輝煌。
中國傳統節日中,清明是唯一與農時節律“二十四節氣”相吻合的節日。這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傳》一書中就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在古人看來,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與國防和軍事這樣的大事相提并論。所以中國古詩文中寫清明的篇什著實為數不少。而眾多有關清明的詩篇中,筆者以為,頗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新雋永的詩不用典故,也無華麗的辭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征和人們緬懷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詩同樣寫得悲慟不已,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代詩人高菊卿也有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讀完這篇小詩,亦讓人不禁悲從中來。宋代另一詩家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則一反常態地走出“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的悲切氣氛,而是興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賞春的愉悅心境,詩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北宋文學家王禹的《清明》詩亦可算是詠清明詩中的另類:“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作者在詩中沒有寫踏青探春、懷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態地描寫了詩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鄭板橋描寫清明的小詩言簡意賅:“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一個“濕”字,將清明前后多雨陰濕的天氣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諸多古詩人筆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詩亦畫,亦人亦物,各種各樣的情感盡在其中。
與清明節有著密切關聯的是寒食節。寒食節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煙火,吃冷食。這一節日源自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曾輔佐他的介子推而設立的,至今已延續2640余年。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一詩闡明了這一節氣的來歷:“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兩節便合而為一了。
端午節在中國也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曾先后入選國家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節日本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氣,后因楚國詩人屈原端午這一天投江殉國,從此端午又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唐代詩人文秀有《端午》一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因為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所以這個傳統節日頗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有關七夕的古詩不勝枚舉,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當屬五代后唐時期楊璞的詩作《七夕》:“未來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亦堪稱為此類詩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首詩寫得形靜而神動,表現了對愛情的向往。全詩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哀怨與期待相互交織的復雜感情見于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七夕》:“煙霄微月澹長空,云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的《鵲橋仙》也是描寫七夕的名篇:“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描寫的是天上景象,實際是詞人七夕仰觀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別是詞的最后兩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時至今日,依然為人們所引用。
中秋當屬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是一個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節日,因而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的詠月詩大都與思鄉懷古有關。蘇軾《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詞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聲縱情。中秋之夜,為懷念遠在他鄉的弟弟,蘇軾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誠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親人的思戀。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推出一輪人世間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滿暖意的詩句讓本是清冷的月光顯得浪漫而又溫馨。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詩中眾多詠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詩曰:“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環境氛圍,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感,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現了作者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內心感情:“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故又稱之為登高節。杜甫的《九日》詩曰:“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從此不須開。”詩人借助重陽登高、飲酒賞菊,因花生情,表達了思親念鄉、憂國憂民的情懷。此外,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等,都是描寫重陽節的經典名句。
一、中班幼兒古詩文教學目標及內容的確定
(一)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明確目標
目標是活動的靈魂,是幼兒園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的教育目標確立中,力求做到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積極結合幼兒園教育目標,符合綱要精神。因此,幼兒園古詩文教學目標:主要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喜歡參與文學作品學習活動,幫助幼兒了解祖國燦爛的古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拓展知識性、藝術性、文學性,陶冶性情,完美人格,開發幼兒多種潛能。因此,可以把中班幼兒學習古詩文的目標定位于:
1.樂意學習詠誦經典古詩文,初步感受古詩文作品的語言豐富和優美。
2.詠誦古詩文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3.用表演、繪畫、游戲等多種方式,創造性表現古詩文作品,充分體現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快樂,健全人格。
(二)選擇與幼兒年齡特點相符的古詩文內容
《綱要》指出:“教學既要適合幼兒現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戰性”,教育內容選擇和設計必須遵循發展性原則,讓所選的內容適應需求,適應時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適合幼兒身心發展,適應幼兒最近發展區。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材,就應該注意由淺入深的原則。如中班幼兒正在認識數字,就可以有意識地選取一些有關數字的古詩文讓幼兒學習,如《飛雪》:“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這類詩文將數字從一到十,巧妙地嵌入詩歌,結構精巧,使詩歌形式奇異,吸引孩子的誦讀興趣,讀起來朗朗上口,趣味橫生,有獨特的風格。
貼近幼兒生活、富有童趣的內容,幼兒也比較感興趣,學起來很容易懂。如駱賓王的《詠鵝》,鵝是小朋友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動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紅掌、長脖頸,熟悉它高亢的叫聲,熟悉它在河中戲水的景態。因而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腦海里。又如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賀知章的《詠柳》等都是比較接近幼兒生活、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好作品。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引人入勝的風景,也讓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吟誦、贊美。隨著季節的變化學習古詩可以拓展自然知識,加深幼兒對每個季節景物的印象,幼兒更能體會詩文中的意境。因此在實施主題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選擇與之相關的一些內容進行學習。如春天:《春曉》、《詠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秋思》;冬天:《冬景》《江雪》。
另外,一些描寫傳統節日的氣氛和特有的風土習俗的詩詞,洋溢著中國文化的底蘊和濃厚的情感。如:在春節來臨之際學習《元日》,清明節時學習《清明》,重陽節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幼兒在學習這些古詩的同時可以感受中國的特色文化,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中班幼兒古詩文教學方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中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趣味性的挖掘,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1.多領域滲透法。詩與畫的結合可以讓孩子在活動中通過想象和創造,來表現對古詩文意境的理解,以及對語言藝術的審美。許多描寫景色和以景抒情的詩作,不但是詩,更是一幅雋永的畫,如《敕勒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江南》等,詩里面描寫的景色比較完整,所以比較適合幼兒表現。記得有一次,在繪畫《池上》的時候,有位動手能力不是很強的幼兒,只是簡單的畫了一條小河,河面上畫了幾條線。和同伴那些有小船、荷花、小娃娃的豐富畫面相比,簡單粗糙的多,有趣的是,當我問他為什么這樣畫的時候,他振振有詞的回答:“詩里不是說‘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嘛,小朋友偷摘了荷花,當然要藏起來了!”多么可愛的解釋,你能說他的畫面不合詩意嗎?恰恰相反,我覺得正是在充分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才能夠讓這個孩子大膽地“投機取巧”!
唱詩是將詩、樂相結合,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幼兒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可以加深、加快幼兒對古詩詞的記憶。在音樂活動中,適當巧妙地溶入一些古詩文內容來進行歌唱與表演活動等,不僅開發了幼兒的藝術潛能,而且增強了幼兒對古詩文的理解和記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可以從網上搜集《江畔獨步尋花》和《絕句》的配樂,教會幼兒唱。找不到現成音樂的。也可以用流行音樂來配唱,比如用《兩只蝴蝶》的音樂來配《小池》,用《西班牙斗牛士》的音樂來配《出塞》,由于旋律熟悉,幼兒掌握起來得心應手,在家里也樂于哼唱。
讓幼兒運用身體將詩的意境進行表演,可以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動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習古詩文變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兒學習古詩《詠鵝》教學活動中,活動前制作了許多白鵝頭飾,鵝翅膀,紅掌等,教學時幼兒扮成一只只曲項向天歌的大白鵝浮水,撥清波,跟著白鵝媽媽玩游戲,在快樂,有趣的白鵝戲水游戲中學會詠誦了古詩,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的語言活動,可以經常把一些幼兒難以理解的古詩文內容編成一個個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講述,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讓詩詞在幼兒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如在《三字經》的學習中,我講述了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的動人故事……通過一個個幼兒喜愛的小故事口耳相傳進行語言的傳遞,學習詠誦古詩文。
2.親子共閱法。家園共育是開展經典古詩文教育活動的一條有效路徑。在幼兒期進行古詩文的教育中,如果得到家長的支持與幫助,就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幼兒學習古詩。可以利用家長會等活動,對家長進行“古詩文教學對幼兒發展的作用”的宣傳,讓家長了解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以及親子共讀的必要性。讓家長了解經典的古詩文文化對于幼兒的人格培養是很好的精神營養物質,我們不要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運用,兒時積累的東西會像雪山一樣慢慢融化,滋潤他們成年后的生活。平時可以要求家長花一點時間,留意張貼在家園聯系報的古詩文內容,及時與孩子一起學習,幫助糾正幼兒不正確的發音。也可以定期舉辦經驗交流會,利用家園欄,聯系冊等與家長溝通,達成教育的共識,構建了家庭學習共同體。幼兒在家庭、幼兒園里都得到了古詩文化的熏陶,孩子接觸天地更為廣泛,進步必定也快,家園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溝通。
從幼兒學習后調查孩子在家庭中表現可以看出:家長支持并經常配合誦讀教學的幼兒,誦讀古詩文興趣非常濃厚,對古詩文有渴望學習的要求,也會把誦讀古詩作為自我表現的一種手段,后來這些孩子學習要求提高了,不僅重視學習方式多樣性,還喜歡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興趣持續性短,對教師教學要求比較高。在家園共同指導下,孩子對古詩文的喜愛之情和學習能力不斷增強。
3.環境陶冶法。《綱要》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讓環境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班級環境布置中設置“古詩天地”、“每周一詩”欄目;在區角游戲中,為幼兒提供誦讀古詩的舞臺,投放了多樣性的古典文學叢書,時常更換的圖文并茂的古詩經典叢書、認讀詩句中的字等,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對古詩文的興趣,讓幼兒沉浸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