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學生政治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高中生的人格還沒有完全的成熟,是塑造的一個關鍵時期,因此正確的引導可以幫助他們堅定信念和意志,從而不至于在物欲橫流的市場經濟之中喪失自我,變得功利和自私。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審視人生的時候要保持冷靜、積極的態度,并在生活中保持正確的、積極的、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要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參加社交活動,通過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使學生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為別人著想,相互理解、心胸開闊,在遇到沖突的時候能夠淡然處之,出現不良情緒的時候能夠自行控制,從而幫助學生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強化團隊協作,塑造健全的人格。
1.2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社會要想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就要求人必須要擁有健全的人格,并且還要富有社會責任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要以育人作為教育的核心目標,對學生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以及社會責任感進行明確和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使他們在今后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采用更加靈活的情景模擬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開展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會等,對社會責任感進行普及、宣傳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3將人格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中
承認學生個體的價值、提升個體的自信,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為了增強個體在群體中的認同感,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構建。在傳統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中主要是采用理論考試的片面測評模式。在今后的教育中,高中要構建多角度的人才評測制度,將人格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中,從實踐、情感態度、創新能力以及理論等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測評。與此同時,測評主體模式也要改變,摒棄之前的以教師為主的評估方式,增加學生自身、家長以及社會團體等評估體系,從而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2總結語
高中政治教學應該以生活作為主要的開發點,形成源于生活的教育方式。高中政治教學應該以生活作為導入點,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人生感悟,不然政治教學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生的教學活動的展開應該依賴于生活的豐富土壤,將生活教育融合于政治教學活動中,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促進學生對生活的思考、也為寫作以及表達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高中政治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為有源頭活水來",良好的教學來源于豐富的生活體驗。在生活教育中"教學做合一",從生活中吸取培養學生素質的營養。因此高中政治教學不能夠脫離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將生活體驗與高中政治教學結合起來,形成活潑又豐富的教學內容。
2、政治教學的目的是為生活服務
生活化教學不僅僅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的目標之一。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形成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從而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導致教學的內容與生活脫節,課堂被稱之為"象牙塔",專門以脫離生活的理論以及脫離生活的內容作為主要的教學點,忽略了高中政治教學本身的目的。案例:在對《生活與消費》的教學活動中,筆者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對于當前的消費行為進行總結,引導學生的認知,從而讓學生對教學產生興趣,認識到消費與貨幣之間的關系,逐步引導,從而達到最終的教學效果。
3、生活化的政治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死記硬背作為學習以及教學的主要方式,將脫離生活的理論教授給學生,使學生不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掌握知識,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及主觀能動性。在新課標的要求中,高中政治教學的方法應該有所革新,與生活化教學提出的"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的要求相一致。生活是最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是政治教學的豐富的素材來源,通過活潑有效的生活內容,與教學的內容相結合,能夠形成活學活用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主動掌握學習的內容。在生活教育中,陶行知先生的主張是"所學的,就是所用的";因此在教學的活動中,將豐富的生活體驗蘊含在教學中,使學生掌握到學習的樂趣,能夠極大的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生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讀活人的書,做活人的事",這些教育方式的引入,能夠促使學生豐富知識,掌握要領,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案例:在針對《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一內容的學習中,雖然教材中已經給了許多學習的案例,但是為了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當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熱點問題,包括“3•15打假”等問題,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直觀認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結語
1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分析
1.1 厭學心理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失去興趣,不愿意接受教學的一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課程教學感到厭煩,總想逃避,即使人在課堂也無心聽老師的講解,或是在課堂上做其他事情。如問題調查中,有65.1%的學生認為“學習這些課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學生“覺得枯燥”,32.8%的學生“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50.1%的同學“課后學習的時間很少”。
造成大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競爭現實,使90后的大學生養成了急于求成和獨立自我的個性,更關注個人經濟和名譽績效,在意的是專業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滿足,對思想境界、精神食糧、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學改革不得力。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改革的進程較慢,力度還很不夠,如仍存在內容陳舊過于理論化,方法呆板過于形式化,途徑狹窄過于保守化,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仍處于主導地位,對不了學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更難以受到學生的愛戴。
1.2 逆反心理
這是學生不接受教師的觀點和意見,漠視或是公然反對教師的言論和行為的心理表現。主要反映在學生對教學中正確的思想觀點及教師所肯定贊美的事物,不僅不能理智冷靜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執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調查發現,有65.1%的學生不贊同“大學開設這些課程很有必要”,61.3%的學生不覺得“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感到受益匪淺”,48.2%的學生不認為“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很有用處”,66.2%的學生承認“我不逃課、曠課但不一定在聽課”。
造成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固化。因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對現實社會問題的解讀不夠,又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少,缺乏有效的心理體驗。(2)學生主體地位重視不夠。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有些教師沒有把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特點,仍然一廂情愿地堅持灌輸,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致、表達觀點的欲望很難得到滿足,從而滋生對課程教學和教師的對立情緒。(3)社會消極因素的感染。市場經濟改革所引起的負面效應,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特別是社會中少數群體的個別現象,極易使大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對所學的理論產生質疑,對教師學科化教學產生逆反。
1.3 輕視心理
這是學生認為課程學習不重要或自以為能夠把握而不認真對待的一種心理。往往表現為不重視的應付狀況,如敷衍老師布置的作業、應付考試等。在調查中,有70.3%的學生認為課程學習不太重要,不會認真去學;52.8%的學生堅持課程學習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74.6%的學生只關注課程考試的內容。
大學生輕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原因有兩點值得關注:(1)實用主義思想。就業制度的改革與就業市場的競爭,使部分學生陷入了讀書就是為了就業的誤區,用人單位重視什么就準備什么,放松了作為人才最本質的東西——德性的培養,所以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沒用的課程或沒必要開設的課程。(2)學科認識上的誤區。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學生否認思想政治理論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習慣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成是專業課以外的可有可無的說教,認為可以從生活中得以學習和鍛煉,沒必要作為課程設置,甚至有的學生把人生指導課看作是對他們的不信任和對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賴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學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從屬地位,聽從或指望著教師安排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沒有主動鉆研和創造的精神,缺乏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總是期望老師分門別類地講述,有時連總結和問題的答案也希望老師表達出來。調查中,有81.2%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的學習就是認真聽老師講解;75.0%的學生覺得老師課講得好思政課的學習就有意義。
產生大學生依賴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應試教育的后遺癥。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觀念在一部分教師和學生中依然存在,教師以教材內容為主,學生以教師講解為主,評價學生以考試成績為主,以致一些大學生養成了“你講我聽,你說我做,你安排我服從”的學習方式。(2)傳統教育理念的固著。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通常認為教育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主要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應聽從于教師的教導,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這種教育理念在當前的一些教師和大學生的潛意識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學中教師經常將學生置于從屬地位,一些大學生也習慣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學生心理問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影響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學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發揮產生極大的影響。
2.1 影響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如果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興趣,就會產生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就會顯現。但因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中存在厭學等心理,注意力沒用在教學上,對老師講授的原理、觀點產生不了感悟,學習成了一種形式,只是為了應付教師、應對考試。如果學生對課程教學不感興趣,再豐富的教學內容、再新穎的教學方法也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2 影響學生對課程價值的認同
盡管國家十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各高校也確保了課程體系的實施,但仍有不少大學生不能充分認識到課程學習的意義,把課程學習當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務,不能將其與個人的成長成才聯系起來,以致對課程的學習存在著逆反、輕視等心理問題,根本聽不進去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也難以從學習中體會到課程的價值和益處,更不用說提升其素養,教學的實效性自 然難以實現。
2.3 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
由于學科的特殊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接受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掌握問題,關鍵是要產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響,除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響外,學生的學習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厭學、輕視、逆反的心理,所以對教學內容缺乏專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會貫通,沒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鳴、產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4 影響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投入
“態度決定一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態度是教學實效性發揮的前提。然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上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其不能深刻認識到課程學習的意義,學習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對知識的掌握也是為了考試,不能從內心深處接受和重視課程的學習,更沒能在行為上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沒有了學生主動學習、刻苦鉆研和努力創新的精神,即使國家發再多的文件、學校再開設多的課堂、教師再怎么努力,教學效果也是不會提高的。
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師生心理問題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
參考文獻
[1] 石云霞.“兩課”教學法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