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護理細節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226例兒童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護理組與對照組,每組113例。其中護理組中男72例,女41例,年齡6個月~9歲,對照組中男69例,女44例,年齡6個月~8.5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兒科常規護理
護理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給予細節護理模式。(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要盡快幫助患兒及家屬熟悉醫院的環境,以緩解患兒對陌生環境帶來的不安情緒,并采用熱情、親和的態度與患兒進行溝通,讓患兒感受到來自醫院的溫馨,拉近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家屬的距離,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細節護理方案的制定。首先必須要加強護理人員的細節護理意識,并加強對護理人員在兒科、細節護理知識的培訓,以提高其專業水平,使其能注重護理過程中的每個細節,減低護理工作中的失誤率,并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細節護理方案。(3)心理護理。在護理工作中,通過采用熱情、親和的態度與患兒及家屬進行交流,以加深對患兒的了解,要充分理解患兒及家屬的情緒,根據患兒的不良情緒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并在其家屬的協同下進行有效的安撫,以緩解其不安情緒,使患兒能平靜地配合治療。(4)細節護理。由于兒科患者屬于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此不僅要為患兒營造一個個性化、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還要做好患兒的細節風險護理工作。主要是由于護理工作比較繁忙,容易造成護理出差錯。因此,要加強對患兒的細節護理,如將床位號貼在醒目的位置,以便核對;在輸液時必須要仔細核對患兒的床號、藥名及姓名,以免出錯,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安全性。
1.3觀察指標
【摘要】針對兒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對護理細節工作中影響進行綜述,包括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嘈雜瑣碎的工作環境,護理人員忽略某個細環節的工作,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工作不理解,針對兒科特殊護理對象,合理配備護理人員,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素質,細心做好兒科護理每個細節工作等,利于兒科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從而杜絕護理糾紛。
【關鍵詞】護理細節護理糾紛防范
在醫療工作中,護理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醫院發生的醫療糾紛中常出現在護理工作某個細環節問題上,因此要真正理解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理念轉向以人為本的個性化護理。兒科護理人員面對的是一種特殊群體性工作,患兒是情感表露坦率,對自身疾病不會表達,年齡不一,性格不一;家屬文化程度不一,經濟條件不一,道德修養不一,隨著人民的需求越來越高,給兒科護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所以兒科護士必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涵養,以嚴肅、認真、謹慎、耐心的態度為患兒、為家屬做好每個護理細節工作,滿足其心理需求,減少護患糾紛。
1兒科護理細節影響的糾紛
1.1人員配備和環境影響
護理隊伍配備不足,是目前護理一大問題,護士長期超負荷工作影響護理質量,尤其是兒科護理工作,隨著季節性的發病率增多,工作量大。醫院無限制地加床不加人,嚴重導致護士缺編,由于人力不足所致的超負荷勞動,致使基礎護理不到位,更不用談做好細節工作,有時某個細節工作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護患關系。影響護理工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而引起的糾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進行手術的300例患者,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細節護理。隨機抽取1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另1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女比例1∶1,年齡19~72歲。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采用細節護理方式。兩組患者在手術類型、性別、年齡等各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對于對照組的護理采用一般護理,就是除了常規檢查之后不做任何幫助。對于術前、術后、術中都是按程序進行,不對患者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對于患者提出的一些問題一般作答,但也能保證患者安全康復的出院。
1.2.2觀察組護理方法觀察組的護理則不同,除了進行應該做的常規事項還要貼心的服務,從患者入院到進入手術室,進行耐心的講解,患者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及時反饋。進入病房先敲門,之后進行自我介紹,與患者交心的交流,態度溫和,讓患者體會到家一般的溫暖,術中也對患者進行心靈上的開導消除患者緊張感,術后更是經常探訪,詢問不適等,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1.3觀察指標對患者滿意度的調查使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合并有需要改進的項目評價等共20個項目,得分越高則滿意程度越高。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治療的消化疾病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齡16~74歲,平均(62.4±5.8)歲。86例患者中患有消化道良性腫瘤患者18例,患有消化道出血患者29例,患有消化潰瘍患者34例,其他病癥患者5例。分為觀察組43例與對照組43例。兩組性別、年齡、體征、職業、病程以及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消化內科藥物對癥治療和常規護理措施,護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要求患者進行臥床休息,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的監測。②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調整,要求患者食用清淡的食物,遵循多餐少食的原則。觀察組患者在此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細節護理,馬上為患者進行吸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暢通,嚴格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于患者的出入量以及嘔血量和便血量加以記錄,在飲食方面針對嚴重出血患者實施禁食,針對少量出血患者可以給予無刺激以及清淡的流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在其病情好轉之后給予容易消化的食物。細節護理主要包括:①情感細節護理。護理人員在和患者交流、接觸的過程中,應使患者感受到關懷、安慰。②動作細節護理。由于護理工作要求有較強的操作性,所以護理人員在進行每項操作時應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實施。③儀容細節護理。護理人員應使自身每天以一個精神飽滿、干凈利索的形象出現在患者面前,同時,良好的儀容也將護理人員的白衣天使形象進行了充分的展示,使醫院的整體風貌得到了提高。④語言細節護理。由于護患關系較為短暫,因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使用正確、良好的語言將自己對患者的良好意愿進行表達。
1.3療效評定:使用VAS評分表評價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10d、30d的疼痛程度,使用自我護理能力實施量表調查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自我護理情況。
1.4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84例患者,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患者。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47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8.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45歲~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7.9)歲。兩組患者進行研究前均確診為患有神經內科疾病,并且確保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方法的基礎上給予細節管理,其方法為:首先,醫院對護理人員進行集中的安全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身修養;其次,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宣傳;最后,護理人員必須充分重視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盡可能的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1.3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