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建筑概論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土木工程概論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導入課,它肩負著將一個外行人引入土木工程專業,切實了解本專業的重大使命。關于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有不少教師在做,但目前該課程還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課堂氣氛沉悶、對大學學習迷茫以及考核方式死板化等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相關體會,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對土木概論課程教學手段及考核方式改革進行一點探討。
一、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一)課堂設計
以往的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都是以老師講解為主,雖然多媒體教學已取代了傳統的板書教學,但單純的幻燈片放映模式,純理論的講解,讓學生上課極易產生疲勞感,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針對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課程進行設計:
1.實踐教學
在理論教學中加入實踐課時,將部分認識實習調劑到概論的教學計劃中,這樣老師可以利用課堂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工程實例的內容,使學生直觀感受土木工程的偉大,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1中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不容樂觀的就業現狀與中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較差的就業能力,不得不讓我們對現有的中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培養方法與方式進行分析和思考。通過調整與相關資料分析,中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的核心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中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教學實訓基地不完善,缺乏就業實踐平臺;第二,缺少經驗豐富的專職師資隊伍。教師是中職院校教育、培養學生的的實施者。可是我們的中職教師絕大多數都是從大學畢業就直接到學校工作,都是在學校這圈子里,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創業就業的經歷有限,要求教師既有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很少;第三,傳統的中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培養方法與快速發展的建筑行業不夠協調。
2提升中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的途徑
2.1通過產學結合,強化與改善校內生產性實訓條件
(1)校企共建,實現前廠后校,探索學工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當地建筑工程類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專業實訓基地,把很難操作的大量學生一起集中實訓化解成“多點分散式”的實訓形式,使教師與學生在真正的職業環境中實現學習與工作的交替開展,切實受到鍛煉。
(2)開展崗位教學,營造具有真實職業情境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院校內部建立工種實訓場及綜合實訓場,依據建筑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礎能力、工程綜合能力及行業管理能力開展建設。實訓環境按照建筑行業施工現場設置,學生在具有真實職業情境的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學習和培訓,組建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專業實踐教學指導團隊,依據企業、行業標準和企業工作項目開展生產性實訓。
畢業生在工作中明顯缺乏機電工程建造、安裝工程監理、安裝工程造價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不能夠很好地勝任工作。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更好地為工程建設服務,環設專業學生在高校本專業課程體系中須獲得與注冊執業資格相關的知識。因此探討完善現行的環設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是區域性高校責無旁貸的責任。
相關注冊執業資格對環設專業畢業生掌握知識的要求
1.注冊機電工程建造師資格的取得要求環設專業畢業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2002年12月國家人事部、建設部聯合頒布《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人發[2002]111號)》,明確指出對建造工程項目總承包和施工管理崗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在該執業資格考試的專業科目《機電工程管理與實務》的考試大綱中明確要求:掌握機電工程項目中電氣工程、管道工程、通風與空調工程、動力設備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消防工程、電梯工程、防腐絕熱工程等施工程序、施工技術及調整的要求,掌握機電工程項目施工管理(如招投標管理、項目合同管理、采購管理、施工資格管理、項目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與實施、施工進度管理、施工質量管理、施工成本管理及試運行管理)。
2.注冊安裝造價工程師資格的取得要求環設專業畢業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1996年8月國家人事部、建設部聯合頒布《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人發[1996]77號)》,該文件指出凡從事于工程建設活動的建筑設計、施工、工程造價咨詢、工程造價管理等單位和部門,必須在計價、評估、審核(查)、控制及管理等崗位上配備有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專業技術人員。該執業資格考試的專業科目《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安裝工程部分)》及《安裝工程造價案例分析》的考試大綱中明確要求:掌握管道工程、供熱、供水、通風、空調及燃氣專業工程、電氣專業工程、自動控制及儀表專業等安裝工程常用的材料;掌握上述安裝工程的施工技術;掌握上述安裝工程量清單項目設置和工程量計算規則,熟悉上述安裝工程量計算方法;掌握上述安裝專業工程計量實務;掌握建設工程招投標及合同管理。
3.注冊監理工程師資格取得要求環設專業畢業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1996年8月建設部、人事部聯合頒布《建設部、人事部關于全國監理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工作的通知(建監[1996]462號)》,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規定,“國家推行建設工程監理制度”,“建設工程監理應當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的技術標準、設計文件和建筑工程合同,對承包單位在施工質量建設工期和建設資金等方面代表建設單位實施監督”,從而使建設工程監理制度進入全面推行階段。該執業資格考試的相關專業知識內容前面兩個注冊師考試大綱中已完全覆蓋。
某區域性高校環設專業(四年制本科)課程體系的完善
摘要:素質教育是造就創新型人才的關鍵,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中更應注重素質教育強調的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
關鍵詞:素質教育;概論;教學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過多年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結果,它涉及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是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兩課”教師需要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減稱《概論》)課教學中全面滲透素質教育內容,推進素質教育。這不但可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趣味性,而且更能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不斷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概論》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引我們不斷進步的一面偉大旗幟。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因此,《概論》課教學中,任課教師必須緊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核心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旗幟鮮明、理實結合地宣傳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渠道,主陣地。要使該課程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不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粗暴的灌輸,不但使馬克思主義“進教材,進課堂”,更關鍵的是要“進頭腦”。首先,任課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只有如此,教師在授課時才能自信、有理有據、擲地有聲的進行課堂教學,才能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語言、信念和人格去感染學生。堅信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風氣才會形成。否則,教師課堂上理不直氣不壯,學生自然就會對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懷疑,甚至是抵觸情緒。教師在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授課,學生為完成規定學分而聽講,那么我們的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學目標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任課教師必須深入學習領會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理論的宣講者、踐行者,做學生的引路人。第二,緊緊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主線,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理論問題展開教學。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奠基之作。解放思想理論破除了我黨政治上的迷信,實事求是同時也是也是思想活的靈魂,是指引我們前進的重要理論明燈。第三,改變落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一直是任課老師的目標工作。筆者認為制約《概論》課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應該在提高教學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具體可以通過采用影像資料、歷史故事、文獻檔案展示、多媒體教學、革命歌曲教學等手段增強該課程的吸引力,有效利用課堂討論、主題辯論、撰寫小論文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摒棄簡單的理論說教,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一些理論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就會對學生產生吸引。教師應該在是非問題上立場堅定,避免學生曲解理論事實。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執行的自覺性就會增強。
二、注意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
中國古代美術史論著述卷帙浩繁,蔚然可觀。據統計,從東晉至清代(1919年以后者不計)僅畫學著作,已達814種。假如再加上書法、工藝、雕塑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史論著述,數字就會更大。當然,在中國古代美術研究中,主要以書法和繪畫為對象,其他門類的著述則比較零碎和少見,而且,史與論以及鑒賞、批評區分不明,往往融合為一體,再有,論述多為經驗性的、感悟式的,文體近乎隨筆、雜談一類,較少理論色彩和系統性。這些,是20世紀以前中國古代美術研究的一些主要特點。
自本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美術研究受到西方藝術研究方法的影響,非凡是1949年以后,更多的學者和書畫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和辯證法,使中國美術的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突破。藝術院校培養了美術史論研究的專門人才。隨著美術考古發掘不斷取得的新成果和美術創作的繁榮,美術研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回顧本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的歷程和學術成果,擬對中國美術史研究、美術理論研究以及對外國美術的介紹和研究等三個方面,逐一論述之。
一中國美術史研究
“美術”一詞源于古羅馬的拉丁文ART,是“五四”時期移入中國的。在此以前,中國古代的有關著作只有畫史畫論、書史書論等專史專論。直到本世紀中葉,這種狀況沒有多大改變。用現代方法研究和寫作的比較系統的專史出現于20年代中期。1925年出版了潘天壽《中國繪畫史》,隨后,陸續出版了鄭昶《中國畫學全史》(1929)、傅抱石《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1)、滕固《唐宋繪畫史》(1933)、陳師曾《中國繪畫史》(1934)、秦仲文《中國繪畫學史》(1934)、俞劍華《中國繪畫史》(1937)等多部史著。50年代以后,才有所謂綜合性的美術史出版,如胡蠻《中國美術史》(1952)、李浴《中國美術史綱》(1956)、閻麗川《中國美術史略》(1956)、王遜《中國美術史講義》(1956)等,同時,也有一批專史和斷代史出版,如阿英《中國年畫發展史略》(1954)和《中國連環圖畫史話》(1957)、王伯敏《中國版畫史》(1961)、郭味蕖《中國版畫史略》(1962)王伯敏《中國繪畫史》(1982)以及王伯敏主編的8卷本《中國美術通史》(1988)、畢克官、黃遠林合著《中國漫畫史》(1986)、張少俠、李小山合著《中國現代繪畫史》(1986)、薄松年《中國年畫史》(1987)、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1988)、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1985)、王子云《中國塑雕藝術史》(1988)、陳少豐《中國雕塑史》(1993)等。
本世紀上半葉,是中國美術史研究從古典形態走向現代的初始階段,其突出成就表現為對古代美術史料的系統化梳理,并開始對一些門類——主要是繪畫發展歷史的整體把握,逐漸地形成了敘述性藝術史(以繪畫為代表)的現代形態。鄭昶《中國畫學全史》、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以及滕固《唐宋繪畫史》代表了當時美術史研究的最高水平。鄭昶將繪畫史的發展劃分成實用時期、禮教時期、宗教化時期和文學化時期的分期是獨有創見的。俞劍華《中國繪畫史》收入了歷代畫家,資料詳盡,其師承、派別關系條理清楚。滕固《唐宋繪畫史》則將以往藝術家本位的歷史演變改為以藝術作品為本位的歷史演變,把繪畫風格的演變作為論述的主線。這一時期美術史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美術史還基本上限于繪畫史的單一范圍,為以敘術性的史料為主,研究還不夠深入。
本世紀中葉,美術史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此前和同時期的考古發掘豐富了美術史資料,非凡是豐富了古代美術實物資料。一些分門別類的專史和專題研究就某一方面提供了可資借鑒或印證的成果。這些都促進了研究的廣泛性和深化。從50年代開始,陸續出版了不同版本的中國美術史著作,并且,展開對各門類美術發展歷史的綜合性研究。研究者試圖或努力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方法,開始注重于精神生產與物質條件非凡是社會背景的相互關系,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的傳統的研究方法。這既是這一階段(乃至本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的顯著特點,也是中國美術史研究的重要成就。這一時期在雕塑、工藝美術以及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頗為可觀,差不多可以說,三維空間造型藝術不為史家重視的歷史宣告結束。李浴、閻麗川、王遜等史家著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毋庸諱言,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政治及文化環境的制約,美術史研究中的一些觀點還顯得簡單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庸俗社會學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