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教育方法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論文摘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育青年,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思想建設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育青年,關鍵是要創新方法、拓展途徑,不斷增進武裝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同志在同青年代表座談時,要求全國廣大青年“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努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在人生的關鍵時期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立志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終身奮斗。”當代中國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育青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強和改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黨領導的社會思想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要完成這一戰略任務,需要確立正確的方法論,通過方法創新和途徑拓展不斷增進武裝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尊重青年的主體地位,調動青年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積極性
作為在新的歷史環境下成長的一代青年,他們熱愛祖國,勤奮學習,積極進取,思維敏銳,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開拓新領域,具備許多超越前輩的優點和特色。但與此同時,他們中的不少人對近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選擇、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還缺乏深刻的認識和透徹的理解。面對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織的時代,不少青年在自覺尋求理論支持,希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獲得價值追求與精神歸宿。
既然學習、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經成為當代青年內生的一種現實需要,那么,他們在教育活動中不是消極被動的被改造的客體,而是具有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等主體性特征的人。他們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確認,受到尊重,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應該得到激發,發揮作用。因此,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育青年,首先應在基本教育理念上凸顯主體性教育思想,實現方法論的重大轉變,尊重、保護青年的主體地位,以當代中國青年的主體性為基礎來設計、組織武裝教育活動。
本文作者:吳正輝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
課堂和課外實踐操作訓練的組織
由于《陶藝基礎》課程是以實踐性操作為主的課程,單靠理論性知識的傳授是不夠的,主要還是為了培養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課堂和課外對實踐性訓練的組織也是給學生一個可以提高自己實踐操作能力的平臺。通過實踐的訓練可以使學生通過不同的構思理念,采取泥板、泥條、拉坯及手捏等的幾種陶藝基本成型技法制作陶藝,凸顯出獨特的創新設計意識,并且可以開拓學生運用更多的材料來進行藝術創作。《陶藝基礎》課程中制作陶藝的過程是我們陶藝啟蒙的基礎,也是學習成型技巧最為重要的時期,單靠課堂的教學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課堂上老師可以以示范和分析解答為主,除正常的上課時間外,任課老師應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合理安排學生進行陶藝制作。學生在課堂上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課外加以練習和鞏固,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主動學習,反復的強化自己的薄弱操作環節,達到真正實踐訓練的目的。通過課外的實踐訓練,教師教學的指導更具有針對性,教師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任課老師每節課的教學目的就要明確,循序漸進,勤于實際操作,在實踐中找到問題,加以分析,同樣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并及時給予學生制作的陶藝作品一個科學的評價。這樣,學生不斷的在制作過程中消化理論的知識點,也解決了實際操作中的難點,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巧,就可以綜合、全面的進行陶藝創作。
根據不同專業調整教學的側重點
《陶藝基礎》課程是借助陶藝這種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動手能力,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教學對象不是單一的,它面對的是美術院校所有的專業,所以就不能像對待陶瓷藝術設計和陶藝專業的教學方式那樣安排。它的授課對象包括美術學和藝術設計等專業的學生,任課老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特點,在與專業課程相符合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以必要、適度為宜,以掌握概念,突出培養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實踐操作技能為教學重點,做到教學內容的靈活處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專業課的學習興趣也得以激發。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實踐操作課程可以側重于泥板成型的制作技法,通過對泥板的組合了解建筑構件的組成和分解;裝潢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于平面裝飾方面的基礎訓練,以刻坯、上釉等技法來對器物造型進行裝飾;美術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于陶藝裝飾技法的訓練,以陶瓷釉料為主進行圖案的繪制。這樣不僅使基礎美術教學的內容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陶藝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作為美術專業基礎課的一部分,更為學生動手能力和創作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陶藝基礎》課程的教學是一種以理論為基礎,實踐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課程,任課老師應結合講授、示范、學生實踐、教師輔導、點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專業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發展為本,在陶藝制作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培養學生運用陶瓷作為材料媒介進行藝術創作,以拓展對藝術創作材料的認識,增強學生在今后運用綜合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創新意識。
本文作者:趙天寶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
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之難
毋庸諱言,中國法制史隸屬法學專業中的冷門學科,多數學生只是為了掙夠學分被動學習而已。甚至與許多法律史專業的研究生或者是從部門法各專業調劑過來的,或者是認為法律史專業報考人數少易走捷徑讀研。法制史教師對此也心知肚明,市國法制史教學就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
首先,中國法制史課程內容多、難度大,但課時卻不斷減少。眾所周知,中國法制史的教學內容橫跨上下五千年,縱向跨越20幾個朝代,內容龐雜。加之當前大部分高校適用的教材幾乎均是“條塊分割”組合而成,即按照中國歷史朝代的發展順序分章,每章中又以立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司法制度分節,鴉片戰爭后的近代又增加憲法一節,直到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法制結束。這種教材的編寫體例優點是以時間發展為縱軸,以部門法的發展為橫軸而建立的體系,讓人一目了然;不足之處是由于人為分割,許多內容要重復講授,無法對某一制度的發展脈絡一并展現。因為教學改革的要求,中國法制史的課時數不斷減少,從上世紀末的80課時,先降至本世紀初的68課時,直落到現在的51課時。在這短短的51課時中,有時由于法定假日等原因,還要沖掉幾課時,加上學生文理科學習背景的差別而接受程度不同,要讓老師系統的講授中國法制史課程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
其次,中國法制史課程學習難度大,學生無興趣。基于中國法治史的歷史性特征,時間跨度大,知識點密集,古文典籍資料多,字難認,句難解,學生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有的甚至干脆放棄,只等期末考試前教師復習劃重點再臨陣突擊。在法律史年會上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中,“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令吾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究其原因,無非是學生大都認為這門課程遠離現實,司法考試所占分數又幾乎可以忽略,干嘛自討苦吃呢?所以,中國法制史在與刑法、民法等部門法的考量中,被學生權衡之后棄之于一隅也就在意料之中了。鑒此實際,難免著名刑法史專家蔡樞衡先生發出這樣的感嘆:“大學法律系中的中國法制史課目,常常不易找到一個主觀上興味濃厚,客觀上勝任愉快的教授”④。星光斗移至21世紀的今日,此種情況似無多大改變,著實令法制史同仁深思!
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對策
摘要: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應讓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把教學和生活緊密相連,使孩子有學習漢字的熱情,感受到漢字無窮的魅力,讓課堂充滿生活,那將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學。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后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新課程倡導的識字教學新理念是“多認少寫,及早閱讀”,即把“認寫同步、全面要求”調整為“認寫分開、多認寫、加強寫字、降低難度”。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識字提速”,有利于小學生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及早進入利用漢字閱讀的階段。要達到“多識字”的目標,還須構建開放的識字教學體系,將識字與閱讀、生活巧妙地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得出的: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
1激發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
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地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主體、遷移、創造、應用、學會學習
【摘要】健全學生人格,培育學習自主性,樹立主體意識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積累經驗,擴大知識背景,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在廣泛的不同教學內容中,進行遷移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培養創新精神,開發創造能力,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學會應用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學會學習的歸宿。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習效果如何,與這些心理活動的發展水平有關。師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那么,化學教學中如何依據教育心理規律,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呢?
一、為自主而育——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處于被動狀態,依賴性強,還是主動積極、獨立性強,它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習的成效。”可見,健全學生人格,培育學習自主性,樹立主體意識是學生學習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