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節能減排政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指標。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年的2549萬噸減少到2295萬噸,化學需氧量由1414萬噸減少到1273萬噸;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明確提出,要加快出臺和實施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財稅、價格、金融等激勵政策,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持久戰。本文從財政政策的角度,探討如何促進節能減排。
一、當前我國節能減排的形勢
(一)重工業比重提高,環境污染加重
*年到*年,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由45.1%上升到48.9%;第二產業貢獻率由46.7%提高到55.6%。在工業增加值中,黑色及有色金屬冶煉、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等重化工業的比重則由12.87%提高到16.76%(*年)。*年第一季度,鋼鐵、化工、電力、有色、石油加工及煉焦、建材等6大高耗能行業的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3%左右,用電量占工業用電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國工業能耗的70%左右[3]。6個行業增加值增長20.6%,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快2.3個百分點;用電量增長18.2%,比工業用電量增速快1.4個百分點。重化工產品生產對能源的需求較大,導致了單位GDP能耗不斷提高,工業污染物排放也不斷增加。據統計,*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28.2萬噸,比上年增長1.0%;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萬噸,比上年增長1.5%。7大水系中,松花江、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
(二)城鎮化進程加快,固體廢棄物增加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年到*年,城鎮人口比重由36.22%增加到43.90%,房地產開發企業施工房屋面積由7.94億平方米增加到19.48億平方米。每年大約有20億平方米的建筑總量,接近全球年建筑總量的一半。目前我國已有的近400億平方米城鄉建筑中,99%屬于高耗能建筑。建筑能耗在我國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比例已達27%,約為3.5億噸標準煤;單位建筑面積能源消耗為發達國家的3倍多。按這一趨勢發展,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建筑能耗將達到10.9億噸標準煤,其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將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城市生活垃圾約為1.5萬噸。*年到*年固體廢物產生量分別為94509萬噸、10042萬噸8、1*0萬噸、134449萬噸、151541萬噸。目前,人們在充分享受日趨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承受了因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帶來的危害。
摘要:節能減排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舉。財稅政策作為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應該在節能減排方面有所作為。文章分析了節能減排的必要性,從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施綠色采購、完善現有稅種,開征新稅種、調整優惠政策等幾個方面提出節能減排財稅政策。
一、節能減排的必要性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嚴峻。節能減排成為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節能減排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階段,工業占GDP的比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呈現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特征。快速的經濟增長和規模巨大的人口,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經濟體,中國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產和消費都要大。據統計,中國能源消耗占世界總量的1/4,二氧化碳排放占總量的1/5,是世界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短缺、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當務之急,必須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依靠物質消耗和要素投入向依靠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轉變。而節能減排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二)節能減排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同志們:
今天會議的兩個內容,一個是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一個是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工作,都事關今年一系列重要指標的完成,都非常重要。從剛才各個部門,特別是主要牽頭部門的情況介紹看,今年重大項目和節能減排項目準備早、安排充分,所以一季度的完成情況較好,與去年同期相比在開工、推進上有了大的提升。整個項目建設啟動快、速度快、效益好,是去年提前謀劃具體效果的體現。下面,我就具體問題講幾點意見。
第一,關于高校集聚區的兩個項目。現在新區已將花和兩個鄉整體劃轉,作為直管區,不僅涉及市城投公司和金陽公司實施的項目,也涉及自己安排的項目。就如何解決好下步的建設問題、利益分配問題和實施主體問題,我們已和新區進行了對接,基本達成一致意見,形成了基本原則。在新區范圍內已經實施的在建項目,按照資金渠道不變、融資方式不變、實施主體不變的原則,繼續推進。新建項目按兩種模式實施,在直管范圍內的,由新區的實施主體和平臺公司實施;在協調區和對接區范圍內的,由新區和市按“一事一議”的方式協商實施。所以,剛才提出的和路項目就按以上原則來推進。以后涉及新區和市的項目,也按上述模式來對接實施。
第二,關于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工作。在年,市已經開始著手實施低碳交通試點城市,現已納入全國10個試點城市之一,同步也進行了公交都市的試點申報,已納入全國15個試點之一,這兩個試點資格都需報國家交通部審核批準,一旦通過,對我市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工作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現在市區環境整治,汽車尾氣是個重點,在PM2.5中占了較大比重。大力推進公交優先,采取新能源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低碳交通試點城市和公交都市試點還有一些前期手續需要完善,有關經費請市財政局在今年的預算里予以安排。
第三,關于重大項目建設。今年的重大項目整體投資目標為976.67億元,占全年固定資產投資3000億元目標的近三分之一。目前,我市仍處于“投資需求大、投資空間大、投資拉動大”的特殊發展階段,抓項目就是抓發展,做好項目的儲備和前期工作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節能減排方面,國家不缺這方面的支持,最終是看我們項目的成熟度。相關責任單位一定要做好項目庫準備,項目要做深、做實,做到可以報批的深度,發改、財政及各區(市、縣)要認真研究,對我們今年的項目,乃至“十二五”期間的項目進行梳理,分批提前做好謀劃。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中,有些因為規劃的原因,有些因為功能區調整的原因,有些因為投資的原因,可能需要進行調整,這就需要有替代項目及時跟上。只有這樣,我們的投資才不會受大的影響。
節能減排政策通過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增長速度,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約、環境清潔方向轉變。服務業具有能耗少、污染輕等特點,將受到格外重視,中長期前景看好。
節能減排政策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戰略選擇,對經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將面臨結構大調整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火電、鋼鐵、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石油加工及煉焦等6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增加值占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3%左右,用電量占工業用電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國工業能耗的70%左右。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屬于節能減排政策的重點調控領域,隨著節能減排政策的貫徹落實,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至少面臨三方面影響:
一是落后產能面臨生存危險。
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落后產能占行業比重較高,如*年底煉鐵、水泥、火電行業落后產能占各行業產能比例分別是24%、19%、13%,落后產能如不能通過技改達到新建項目準入標準,將直接被淘汰。如果大量落后產能被淘汰,行業布局和結構將重新調整。
今天電視電話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動員和部署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總的要求是:統一認識,明確任務,加強領導,狠抓落實,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氣力、更有力的措施,確保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全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了加強節能和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也相繼做出了工作部署,加強了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工程的節能工作,積極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加大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必須清醒地看到,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仍然相當嚴峻。*年,全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加大了“*”后四年節能減排工作的難度。我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鄭重提出:“‘*’規劃提出這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完成“*”規劃目標任務,今年是關鍵。今年的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得好,可以為今后幾年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今年的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得不好,就會增加以后三年的工作壓力。從一季度看,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同時,節能減排工作中存在認識不到位、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實、協調不得力等問題。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扭轉,今年節能減排難以取得明顯進展,“*”規劃目標也難以實現。
近幾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任何別的選擇,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正確道路。
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我國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減少污染排放,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