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經濟學思想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 要:學習和研究經濟思想史具有經濟學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許多重要功能,這包括更好地理解經濟理論的創造過程,更好地體悟經濟政策因時因地而制宜的重要性,培養經濟學多元主義科學思維,作為思想基因庫保留被排斥的經濟思想,溫故知新,以及直接作為認識世界的理論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分析工具等。特別是對于經濟學的范式革命來說,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更是居于核心地位,它可以為當前經濟學發展中被忽視的重要理論問題特別是經濟學革命提供新的思路和靈感來源,并從過去的經濟思想中重新獲得建設新范式所需要的材料。
關鍵詞:經濟思想史;經濟學教育;經濟學范式革命;經濟學多元主義
經濟思想史是經濟科學的基礎性學科,但自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相對于經濟學其他學科的繁榮而言,經濟思想史學科就一直處于衰落的趨勢之中。為了振興該學科,就必須重新認識經濟思想史在經濟學發展中的作用。本文首先從該學科不斷被邊緣化的現狀入手,提出為什么要重新認識經濟思想史學科的“功用”問題,然后分別探討該學科在經濟學教育和經濟學范式革命中的作用,最后則提出:只有經濟思想史學科本身做出創新,它才能在經濟學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1 為什么要重新認識經濟思想史學科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國過去近三十年的時間中,作為與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處于平等地位的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史)學科,由于長期受到嚴重忽視,學科發展狀況遠不如西方國家,許多高校的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幾乎陷入停頓狀態,例如,除了筆者帶領的團隊外,我們至今仍沒有見到有國內其他學者引用和使用過 2003 年版的英文著作《經濟思想史指南》[1]一書中的材料。目前,該學科在全國普遍面臨后繼乏人的狀態,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為例,其學位點在 20 世紀 80 年代是以經濟思想史學科申報下來的,但到了 2015 年初,該學科只剩下筆者這樣一位年過半百的教師。
在我國,即使是從事經濟思想史教學的教師,也幾乎沒有以該學科為志業的。在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狀況與我國略有不同。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似乎不斷地在增加,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中幾個專業期刊的創立,如 1983 年創刊的《經濟思想史和方法論研究》、1990 年創刊的《經濟思想史雜志》和 1993 年創刊的 《歐洲經濟思想史雜志》 以及 《經濟思想史》(History of Economic Ideas)雜志;其二,經濟思想史學會在國際范圍內的成立與擴大,美國經濟思想史學會(U.S. 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自 1973 年成立以來就迅速擴張,成員不斷增加,歐洲也出現了三個活躍的經濟思想史學會,類似的學會也出現在日本和澳大利亞。
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對外開放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舉國上下重新矚目入世的影響與對策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對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就此談幾點想法。
一、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基本任務與意義
如果對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歷史,即其產生、推進和形成的歷史演變過程,揭示該理論是在我國哪些不同歷史時期受什么樣的政治經濟條件和經濟開放實踐的影響而產生與發展的;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論觀點是怎樣發展演變的;對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發生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見解和觀點,如何評價其歷史地位;在同一歷史時期就一些重要理論問題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認識;這一理論的演進過程經歷了哪些大的階段,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和規律性,等等。
另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現狀,即在概括介紹現階段占主流地位的觀點和理論界對各個重要問題的探討的基礎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論成就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同時,針對學術界就一些主要理論問題產生的不同認識作進一步的分析,結合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擔兩個方面的任務,是由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內在需要所決定的。首先,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思想源遠流長,并對現代經濟理論有重要影響。即使自近20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對外開放理論也伴隨實踐的發展而經歷了不斷演進的過程。對這一理論的歷史是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理論發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的現狀并開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討,才能使“經濟理論發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種角度恰恰是現今中國經濟思想研究領域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一些論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過于側重學術性,影響了經濟思想研究服務于指導實踐的功能的發揮。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應避免只承擔思想史研究任務的作法,注意就理論現狀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討,也就是說要對現階段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研究特點、重點問題、歷史任務及發展趨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從上述兩個方面研究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任務量很大,但在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條件下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摘要:本文以“改變世界”統攝馬克思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以“實踐思維”作為改變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從實踐思維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變世界必做的課題,根據課題相應把馬克思全部思想分為人道主義社會學說、唯物主義歷史學說、資本主義經濟學說、無產階級革命學說。又從思想表述的角度將馬克思著述分為理論主導和實踐主導兩大系統。文章認為,實踐思維不僅是理解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馬克思唯一正確的思路。
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一、籠蓋四十年的總綱領
1845年春,馬克思寫下了文前引錄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最后一條,表明了“改變世界”這個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總綱領,此時已然確立。三十八年之后,當他的全部工作劃上句號時,恩格斯在他的墓前總結道:“以某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參加賴有他才第一次意識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解放條件的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這實際上就是他畢生的使命”[1]。顯然,這畢生使命的內容,就是馬克思早年所定目標即“改變世界”的具體化。
如果只是看到馬克思在二十七歲上一語定平生,而忽視他人生抉擇的理性思考依據,那就把馬克思神化了:他一個主觀動念,居然能夠發展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事實上,馬克思1843年開始“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2],通過批判黑格爾的國家學說,并運用經濟學解剖市民社會,完成了社會結構分析、現存社會價值批判、人生及未來社會價值確定,以及歷史轉化必然性的初步認定,改變世界的整體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輪廓。這就是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擇,1846年便投身社會實踐運動[3]的理性心理基礎。由此看來,“改變世界”這一輪太陽在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個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個主題愈是歷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對奉行者的人生覆蓋面便愈益寬廣。只要略作審顧便不難發現,“改變世界”這一主題不僅統一了馬克思的主要理論思考,同時也是統一其理論與實踐的靈魂。
摘要:觀瞻數百年來經濟學思想史之演進和成長,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在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英國劍橋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搖籃,馬歇爾完成了從古典的“斯密—李嘉圖—穆勒”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芝加哥學派”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信仰和捍衛,為經濟學在當代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古典體系;新古典經濟學;芝加哥學派
本世紀就要在我們面前走完它的最后時刻,人類將從此跨入又一個千年。世紀回眸,千年閱讀和閱讀千年,與其說是對我還不如說是對經濟學的挑戰。80年代初,研修中國古代經濟及經濟思想史的書,我確實知道經濟和經濟思想那悠久和源源流長的歷史,但我并不真正知道今天我所理解的經濟學到底有多古老。后來在西方,人們常說經濟是古老的,但經濟學卻是年輕的科學。這顯然是因為他們并不把比如思想大師亞里士多德視為經濟學家的緣故。這自然是有道理的。我再補充一句希望能夠破題的話:經濟學雖然無法因過去的千年而顯示其輝煌,但卻因其輝煌而渲染著一個千年的結束。
一、古典體系
在19世紀末之前,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從英國的配第到法國的魁奈,從斯密到薩伊,從李嘉圖到瓦爾拉,從屠能到西尼爾,從格森到古諾等等。而在1750-18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從重農主義到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的產生這段時間,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實際上又成了近代的“經典”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說過,在這一段時期,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當然,從更寬泛的意義上說,屬于這個“古典體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圖、穆勒之外,還應該包括象馬爾薩斯、馬克思等這樣偉大的經濟學家。作為古典的經濟學,后人對于什么是古典經濟學的中心論題以及什么又是古典的體系這樣的問題在經濟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爭論的。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如何評價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在“古典體系”中的相對地位?李嘉圖的經濟學是否繼承了斯密的“體系”?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政治經濟學”一詞在古典經濟學家那里的重要意義。在古典的意義上,“政治經濟學”涵蓋了今天我們稱之為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全部內容。我所看到的許多文獻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經濟學的含義時都提到斯密在《國富論》第4卷的導言中所寫的一段話:“作為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務的科學分支,政治經濟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首先,它要為人們提供,或者更恰當地說,使人們能夠為自己提供豐厚的收入或生活資料;其次,向國家或全體國民提供足以維持公用事業的財源。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國富民強”。這段話后來也成為倫敦經濟學院的領袖人物萊昂·羅賓斯(L·Robbins)教授在《過去和現在的政治經濟學》(1976)一書中所倡導的研究傳統的基礎。
摘要:觀瞻數百年來經濟學思想史之演進和成長,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在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英國劍橋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搖籃,馬歇爾完成了從古典的“斯密—李嘉圖—穆勒”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芝加哥學派”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信仰和捍衛,為經濟學在當代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古典體系;新古典經濟學;芝加哥學派
本世紀就要在我們面前走完它的最后時刻,人類將從此跨入又一個千年。世紀回眸,千年閱讀和閱讀千年,與其說是對我還不如說是對經濟學的挑戰。80年代初,研修中國古代經濟及經濟思想史的書,我確實知道經濟和經濟思想那悠久和源源流長的歷史,但我并不真正知道今天我所理解的經濟學到底有多古老。后來在西方,人們常說經濟是古老的,但經濟學卻是年輕的科學。這顯然是因為他們并不把比如思想大師亞里士多德視為經濟學家的緣故。這自然是有道理的。我再補充一句希望能夠破題的話:經濟學雖然無法因過去的千年而顯示其輝煌,但卻因其輝煌而渲染著一個千年的結束。
一、古典體系
在19世紀末之前,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從英國的配第到法國的魁奈,從斯密到薩伊,從李嘉圖到瓦爾拉,從屠能到西尼爾,從格森到古諾等等。而在1750-18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從重農主義到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的產生這段時間,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實際上又成了近代的“經典”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說過,在這一段時期,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當然,從更寬泛的意義上說,屬于這個“古典體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圖、穆勒之外,還應該包括象馬爾薩斯、馬克思等這樣偉大的經濟學家。作為古典的經濟學,后人對于什么是古典經濟學的中心論題以及什么又是古典的體系這樣的問題在經濟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爭論的。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如何評價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在“古典體系”中的相對地位?李嘉圖的經濟學是否繼承了斯密的“體系”?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政治經濟學”一詞在古典經濟學家那里的重要意義。在古典的意義上,“政治經濟學”涵蓋了今天我們稱之為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全部內容。我所看到的許多文獻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經濟學的含義時都提到斯密在《國富論》第4卷的導言中所寫的一段話:“作為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務的科學分支,政治經濟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首先,它要為人們提供,或者更恰當地說,使人們能夠為自己提供豐厚的收入或生活資料;其次,向國家或全體國民提供足以維持公用事業的財源。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國富民強”。這段話后來也成為倫敦經濟學院的領袖人物萊昂·羅賓斯(L·Robbins)教授在《過去和現在的政治經濟學》(1976)一書中所倡導的研究傳統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