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量化評價和質化評價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目前高等教育在教學形式、教學管理和學生評價三個方面存在問題。教學形式上重課堂灌輸,輕研討輔導,導致學生同質化;教學管理上重量化考核,輕過程效果,導致管理簡單化;學生評價上重考試成績,輕綜合評估,導致高分低能化。課堂灌輸教學固然重要,但更應重視研討輔導、心靈碰撞,避免同質化;教學管理上,應重質輕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使管理人性化和實效化;學生評價上,應重視綜合評價,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使學生評價科學化和有效化。
[關鍵詞]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考核;數學教育;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教學的質量關乎人才的成長和國家的發展,影響到眾多學子的切身利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學生評價和教學形式必須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達到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切記片面化、功利化和主觀化。為此,我們需要撥云見日,抓住根本,分析現狀,提出對策。本文從教學形式、教學管理和學生評價等三個方面剝繭抽絲,簡要論述了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的策略。
一、針對教學形式上重課堂灌輸,輕研討輔導,導致學生同質化的策略
目前課堂教學依然是高等教育傳授知識的主渠道和主戰場,高校針對課堂教學設有教學督導,行政領導隨機聽課,每學期舉行學生評教等監督措施,重視課堂教學的程度可見一斑,然而培養創新型人才,一味重視課堂教學遠遠不夠。而且,教師一人賣力主講的傳統化教學模式,對信息化時代成長的青年人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作者參加的一次教學研討會上就聽到有人說:“在課堂上如果學不到知識,學生還不如逃課;若是通過強行手段把不想上課的學生趕到課堂,不起好作用,反而影響其他學生。”這種現象的出現,難道是老師的課堂教學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作者了解到一位國家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督導、同行老師的公認,而且他在教學方面頗有建樹,著作頗豐,應該說學生不會逃課,然而部分學生依然逃課。除去正當的事由外,逃課現象促使我們在教學方法上要應勢而動、因勢而謀,使學生珍惜大學的寶貴時間,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課堂灌輸教學固然重要,但更應重視研討輔導、心靈碰撞,避免同質化。隨著許多大學新校區的建設,加之科研指標的考核壓力增大,除了上課時間,老師并沒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面對面交流溝通,也無法答疑解惑,學生感覺大學還和中學一樣,就是上課-做作業-考試-看分數。部分教師認為數學學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及嚴密邏輯性的特征,使得灌輸式教育成為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對于培養學生創造性而言,其實質上又是一種扼殺。這樣的教學,學生學習的方法、思考問題、明辨是非的機智和火花從何而來?創新思維的訓練從何而來?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因此就成為一句空話。特別是每年的研究生入學面試,作者深有感觸,簡單的問題,參加面試的學生要么都會,而且答案一樣,要么都不會。有的教師形象地說面試結果,就是大家都貼在地上,很少看到勇敢的站立者。
一、緩慢發展中前進
1982年開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訪華帶來的研究熱潮,新聞傳播學科快速發展起來,召開全國性的傳播學研討會,大眾傳播研究占據傳播學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運用。陳力丹1986年在《新聞理論研究的現狀及歷史的探討》中總結1979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中的40個研究話題時,有13個話題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應用。1987年,《新聞學論集》第11輯發表祝建華的文章《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學來源》,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國新聞傳播學范圍內較早的、鮮明的以“科學方法論”為論證對象的文章。逐漸的,在傳播學界,量化研究不再飽受質疑,而是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運用起來。同時,也不僅僅局限于頻率統計一類較為基礎的數學和統計學手段,更多樣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學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聞學刊》上刊登了《新聞價值及其數學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數學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構建新聞價值這一因變量與讀者需求、信息量這兩個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在這之后,在新聞傳播研究過程中,數學模型的應用逐漸多了起來。如《新聞學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穎的文章《深度報道——黨報報道結構的再次調整》,運用了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概念。在這一時期,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人員的眼界開闊了,研究也邁向了新的、更高的臺階。上世紀90年代中末期,傳播學量化研究趨于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這其中,也不乏優秀的研究調查,如柯惠新、陳崇山、喻國明等人進行的亞運宣傳效果調查研究。在研究中,不僅對數據進行了頻率統計處理,更對數據間的相關系數、顯著性進行了考量。通過路徑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的方式處理數據,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斷式的研究方式可能產生的誤差,以科學的方法對受眾態度成因進行測度。這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是比較新穎的研究方式。在這一階段中,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課題更加豐富和廣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論的引用和單純借鑒上。原創性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比較少。如張瑩、申凡等對1994年至2003年10年間《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統計,發現在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數量很少,依賴性較強,創造性不足。
二、高速發展時期
邁入新世紀的新聞傳播學本身,迎來了自學科引入國內后最蓬勃發展的一段時期。依據王海龍,沈翠婷的《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的量化分析》對我國2000—2009年間,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統計顯示:這10年間,新聞傳播學科立項數量增長幅度達到了驚人的331%。在這一形勢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聞傳播學中的運用也變得更加的普遍和廣泛。2004年,有學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對于四種報紙的閱讀情況考察為基礎,考察了受眾對于議程設置的敏感程度。這是一次將統計學中顯著性水平測定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成功運用。譚天對2007—2009年間,刊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這三本核心期刊上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論文數占實證研究總論文數的比例分別達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現出單調遞增的趨勢。說明量化研究,在新聞傳播中越來越受到大多數研究學者們的青睞和信任。
三、展望與未來
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會調查和統計的思想就已經傳入我國。隨著這么多年社會學科和新聞傳播學自身的發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經得到了研究者們的普遍認同。
一、緩慢發展中前進
1982年開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訪華帶來的研究熱潮,新聞傳播學科快速發展起來,召開全國性的傳播學研討會,大眾傳播研究占據傳播學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運用。陳力丹1986年在《新聞理論研究的現狀及歷史的探討》中總結1979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中的40個研究話題時,有13個話題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應用。1987年,《新聞學論集》第11輯發表祝建華的文章《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學來源》,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國新聞傳播學范圍內較早的、鮮明的以“科學方法論”為論證對象的文章。逐漸的,在傳播學界,量化研究不再飽受質疑,而是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運用起來。同時,也不僅僅局限于頻率統計一類較為基礎的數學和統計學手段,更多樣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學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聞學刊》上刊登了《新聞價值及其數學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數學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構建新聞價值這一因變量與讀者需求、信息量這兩個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在這之后,在新聞傳播研究過程中,數學模型的應用逐漸多了起來。如《新聞學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穎的文章《深度報道——黨報報道結構的再次調整》,運用了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概念。在這一時期,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人員的眼界開闊了,研究也邁向了新的、更高的臺階。上世紀90年代中末期,傳播學量化研究趨于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這其中,也不乏優秀的研究調查,如柯惠新、陳崇山、喻國明等人進行的亞運宣傳效果調查研究。在研究中,不僅對數據進行了頻率統計處理,更對數據間的相關系數、顯著性進行了考量。通過路徑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的方式處理數據,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斷式的研究方式可能產生的誤差,以科學的方法對受眾態度成因進行測度。這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是比較新穎的研究方式。在這一階段中,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課題更加豐富和廣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論的引用和單純借鑒上。原創性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比較少。如張瑩、申凡等對1994年至2003年10年間《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統計,發現在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數量很少,依賴性較強,創造性不足。
二、高速發展時期
邁入新世紀的新聞傳播學本身,迎來了自學科引入國內后最蓬勃發展的一段時期。依據王海龍,沈翠婷的《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的量化分析》對我國2000—2009年間,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統計顯示:這10年間,新聞傳播學科立項數量增長幅度達到了驚人的331%。在這一形勢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聞傳播學中的運用也變得更加的普遍和廣泛。2004年,有學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對于四種報紙的閱讀情況考察為基礎,考察了受眾對于議程設置的敏感程度。這是一次將統計學中顯著性水平測定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成功運用。譚天對2007—2009年間,刊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這三本核心期刊上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論文數占實證研究總論文數的比例分別達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現出單調遞增的趨勢。說明量化研究,在新聞傳播中越來越受到大多數研究學者們的青睞和信任。
三、展望與未來
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會調查和統計的思想就已經傳入我國。隨著這么多年社會學科和新聞傳播學自身的發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經得到了研究者們的普遍認同。
一、綜合仿真實習指導教師教學效果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明確指導教師的工作職責
綜合仿真實習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參加綜合仿真實習的學生來自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因此需要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指導教師形成教學團隊,相互取長補短來完成教學工作。然而,在教學指導工作中,指導教師職責不明確,互推責任,不能及時解決學習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2.缺乏相應的評價體系
綜合仿真實習教師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及評價主體等。而目前對綜合仿真實習教師教學效果評價主要是看是否按時到位,是否參與了實習指導,完成教學任務,至于任務完成質量如何,并沒有進行相應的評價。即使有相關的評價制度,也因各種主觀或是客觀原因導致難以真正落實。對于實習指導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定性評價,就算是某些實習指導教師能認真地完成教學任務,按時到位,受到學生的好評,對其教學效果評價也難以真正體現出來,更談不上評價標準、內容、方法等。
3.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影響指導教師的積極性
1藝術設計課程成績評價體系的普遍現狀
1.1現階段藝術設計課程成績評價模式相對片面
目前,藝術設計課程成績評價標準缺乏對教學活動的發展性特征、動態性特征和形成性特征的關照,忽略了藝術學科教學過程的特性。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中,學生每一門專業課程的學習成績通常由一兩件實踐作品或命題作品得出。在藝術設計這樣一個以感性認識和感性表達為本體的視覺藝術中,僅憑一兩件作品并不能真正對學生所取得的進步做出質與量的精確判斷,從而也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做出客觀有效的評價。此外,成績評價普遍以班級單位范圍內的學生整體水平作為參照基準,這種類似于常模參照的方式,雖能對本系或本班范圍內學生的水平進行劃分,用以實現成績評價的發現與選拔功能,卻因忽略了學生個體的進步與發展,而不能實現成績評價對于學生個體的診斷、引導的功能。
1.2現階段藝術設計課程成績評價結果模糊、滯后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成績通常是在課程結束后,以分值的形式予以公布,從而導致成績的分值無法在評價者與受評者之間構建起可以交互的交流平臺,學生更無法從中解讀出自己藝術觀念、藝術風格、創作思路、表現手法中的優點與不足。公布時間上明顯滯后的評價結果錯過了目標導向與反饋調節的最佳時機,也剝奪了學生對本次學習進行改進、完善的機會。
2藝術設計課程成績評價新模式的研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