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流動資產評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提要:該文明確提出資產評估的對象是資產,不是負債。并通過對資產評估與審計區別的分析進一步說明評估負債模糊了資產價值評估的本質和特點,超越了評估師的職責范圍。該文還指出對流動資產進行大量核查,甚至函證是審計工作的重點。由于評估的職責范圍不明確,評估工作越位,帶來的風險隱患難以預測和規避。因此應對評估對象、評估師的責任范圍嚴格界定。資產評估,確切地說應該是資產價值評估(為了簡化文字,以下仍稱資產評估)。資產評估的興起和發育,彌補了我國市場經濟中的中介服務業務,完善了市場經濟中的中介服務體系。但如何使資產評估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信得過、離不開的行業,就必須將資產評估工作引向更科學、更規范,服務范圍更廣泛的軌道。為此,有幾個問題提出來研究。
一、資產評估的對象是資產,不是負債
資產評估的對象是資產,這似乎毋庸質疑。資產,從理論上來講是被特定權利主體擁有或控制并能為其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資產還具有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特點,是用來作為生產經營和價值交換的資本。資產評估的目的主要是估算出被評資產的現實市場價值,也就是說,將資產的歷史成本估算為現實成本。作為國有企業來說,資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資金來源:有國家投入的,有借入的,有從收益中提留的,有按規定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占有其他經濟實體和個人權益的,等等。1993年會計制度改革之前,資產的形成,在會計報表《資金平衡表》中右方的資金來源等于左方的資金運用,也就是資產形成的資金來源。會計制度改革之后,資產的形成,在會計報表《資產負債表》中表現的形式為:一是負債,二是所有者權益。無論會計制度如何改革,并不改變資產的性質,更不影響評估的性質。評估的對象仍然是資產,不需追究形成資產的資金來源。弄清楚資金來自哪些渠道不是評估人員的責任,也不屬于其工作范圍。其實評估人員所評估的資產并不限于《資產負債表》中左方所列的資產項目。所評資產是為權利主體帶來經濟利益的全部經濟資源。如《資產負債表》中雖列有無形資產,但并不是所有無形資產的價值都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有的商品的商標和商譽,可以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但《資產負債表》中并不反映其資產價值,尤其是商譽,是企業綜合素質所創造的效應。
但目前我國資產評估工作涉及的對象,已超出了“資產”的范圍。
1.國務院91號令明確規定資產評估的范圍。1991年11月國務院頒發的《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91號令)第六條明確規定:“國有資產評估范圍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現在看來,這種表述作為評估的理論不夠準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資產評估,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資產類別,選擇不同的價格標準,不同的價格標準還要與不同的評估方法相匹配。但91號令提出的資產評估范圍沒有超出“資產”這個特定的主體。資產評估師的責任,就是要根據委托方的評估目的,通過一定的操作程序,以科學的方法,實事求是地對委托評估的資產評定估算出現實市場價值。至于對資產擁有或占有的委托方的資產是由哪些資產來源形成的,尤其是負債狀況,評估師不需要逐項過問追究。這既不是評估師的責任,也無實際意義,而是注冊會計師審計過程中應擔負的責任、權力和義務。
2.關于評估負債。1996年5月7日頒發的《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第一百一拾條規定:“整體企業的評估范圍一般應為該企業的全部資產和負債”,第十一章一百零一條至一百零四條專門列述了負債的評估。這不但改變了91號令確定的評估范圍和評估對象,而且模糊了資產價值評估的本質和特點。
經批準兼并企業的帳務應分財產清查、資產評估和結束舊帳三種情況進行處理。
一、財產清查的帳務處理
企業一旦被批準兼并,應對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以及其它資產進行全面清查登記,編造財產清冊,同時對各項資產損失以及債權債務進行全面核對查實。對財產清查過程中發現的盤盈、盤虧、毀損、報廢等,應當分別情況進行處理:
1、盤虧、毀損的各種材料物資,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貸記“原材料”,“產成品”,“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等科目。盤盈的各種材料等,借記“原材料”等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原材料等采用計劃成本核算的企業,還應同時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2、盤虧的固定資產,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固定資產損溢”、“累計折舊”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報廢和毀損的固定資產應轉入清理,按固定資產凈值,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按已提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固定資產原價,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清理過程中發生的清理收入和殘料價值,借記“銀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發生的清理費用,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固定資產清理后的收益,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處理固定資產凈收益”科目;固定資產清理后的凈損失,區別情況處理:屬于自然災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損失,借記“營業外支出——非常損失”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屬于正常的處理損失,借記“營業外支出——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盤盈的固定資產,按重置完全階值,借記“固定資產”科目,按新舊程度估計的折舊額,貸記“累計折舊”科目,按重置完全價值減去估計折舊后的凈值,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固定資損溢”科目。
3、按規定轉銷盤虧、毀損的各種材料物資時,按收回的殘料價值,借記“原材料”等科目,按可以收回的保險賠償和過失人賠償的數額,借記“其它應收款”等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屬于非常損失部分,借記“營業外支出——非常損失”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屬于一般經營損失部分,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按規定轉銷盤盈的各種材料物資時,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貸記“管理費用”科目。
簡介:資產評估的升值要依據性質區別對待,屬資本性資產發生資本利得的應該交納相應的增值稅及企業所得稅。至于是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調賬,應取決于會計主體是否發生了變化與其他因素在企業改組過程中...
資產評估的升值要依據性質區別對待,屬資本性資產發生資本利得的應該交納相應的增值稅及企業所得稅。至于是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調賬,應取決于會計主體是否發生了變化與其他因素
在企業改組過程中,資產評估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目前,對于資產評估升值的涉稅處理及其核算還存在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對資產評估升值要依據性質區別對待,屬資本性資產發生的資本利得應該交納相應的增值稅及企業所得稅,屬流動資產的交易也應交納相應的增值稅及企業所得稅。至于是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調賬,應取決于會計主體是否發生了變化與其他的一些原因。
一、資產評估升值的涉稅問題
對于資產評估升值應否征稅的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即主張征稅和反對征稅。主張征稅的人認為,資產評估升值屬于資本利得,資本利得也是企業的一種所得,因此理應征稅。反對征稅的人認為,資產評估升值有許多是通貨膨脹引起的結果,是物價上漲的轉化形式;而且,這種收益屬于非實現收益,不是企業的真正收益。因此,對資產評估升值不應征稅。要解決這個爭議,關鍵在于確定資產評估升值的性質。
1、資產評估升值產生的原因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正確體現國有資產的價值量,保護國有資產所有者和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國有資產評估,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國有資產占有單位(以下簡稱占有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進行資產評估:
(一)資產拍賣、轉讓;
(二)企業兼并、出售、聯營、股份經營;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評估參數選擇的合理性分析;資產評估價值的合理范圍分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在對機器設備應用重置成本法進行評估時,應重點關注成新率這個參數、在對房地產應用市場比較法進行評估時,應重點關注選擇的參照物的若干比較參數、在對無形資產或企業整體資產應用收益現值法進行評估時等,具體資料請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進行資產評估的事項越來越多,資產評估價值是否合理?評估的公正性如何?直接關系到資產所有者、會計個體和有關當事人的經濟權益。
一、評估參數選擇的合理性分析
資產評估價值的確定是由評估過程中眾多的主觀因素決定的。評估價值的合理性除了受評估師的職業道德、專業水平及所掌握的信息資料影響外,從專業角度就要對評估目的與評估方法選擇的合理性進行分析。評估目的與評估方法的對應性是判斷資產評估價值是否合理的必要條件。資產評估價值最終是否合理,主要看評估參數的選擇和確定是否科學真實。評估師在選用某一種方法進行資產評估時,可能該方法的計算公式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評估師的專業水平、職業道德水準,掌握的信息資料不一樣,在選用評估參數和參照物時卻大相徑庭,以至同一資產、同一評估目的,不同的評估機構對其評估時其評估價值相差甚遠。
例如,某省一家上市公司(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法院對其部分國有法人股委托中介機構進行評估拍賣,在半年內先后委托了兩家評估機構對其國有法人股進行評估作價,結果,某市一家評估機構(簡稱某市機構)評估的結論是每股價值為3.48元,而某省一家評估機構(簡稱某省機構)評估的結論是每股0.85元。兩家評估機構對同一公司的法人股價值評出的結果其差異竟如此之大。究竟哪家的評估結論是公平合理的?在專家評定會上也難達成一致。實際上,在調閱了兩家評估機構的相關評估資料后,筆者以為,兩家評估機構在評估過程中所引用的評估參數和參照物完全沒有可比性,某市機構選用的評估公式是:XX鋼鐵公司法人股價格=a×每股凈資產+b×每股收益,其中a和b為回歸方程的回歸系數。某省機構選用的評估公式是:XX鋼鐵公司法人股價格=該公司流通A股評估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平均每股收盤價×該行業缺乏流通性折扣率×(1+折扣率調整系數)。
從上述兩家機構確定的評估公式來看,他們選擇的評估參數沒有類比性,導致評估結果差異較大是必然的。某市機構選用的公式事實上決定了法人股價格就在凈資產附近,從他們選擇的25家上市公司法人股交易案例可看出,其法人股轉讓價格與每股凈資產相差不大,但從上市公司成交日股價中可判斷這些參數和資料反映的是牛市行情的狀況,以這種參照物進行分析比較,最終結果其法人股評估價格為每股3.48元,實際上該公司報表上每股凈資產為3.46元。某省機構選用的公式事實上決定了法人股價格受兩個參數所影響,一是評估基準日流通股股價,二是股權缺乏流通性減值折扣率。這個折扣率的取值依據是《中國資產評估》雜志上一篇論文的研究成果,對鋼鐵行業而言,股權缺乏流通性減值折扣率相對流通股價而言平均為20%,而評估基準日該公司股價為4.5元左右,因此最終法人股評估值為每股0.85元,因該公司也有近期法人股拍賣價低于0.89元的案例,據此某省機構認定他們的評估結果是公平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