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人文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人文素養教育范文1
摘要: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加劇,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均逐漸上升,醫患矛盾不斷加劇,醫護人員失德行為時有發生,因此,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尤為重要。醫學院是培養醫務工作者的主要基地,對傳承醫學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角度分析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目標及思路,并且從多方面提出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措施,總結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實踐成效。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學生;人文素養
醫療機構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治病救人、保障民眾生命安全。醫學生是醫療機構得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直接影響醫患糾紛的發生。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及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逐漸提高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傳統的醫學生教育培養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醫療行業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順應時代發展規律,遵循醫學發展模式,重視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提高醫學生的道德素質,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降低醫患糾紛的發生率。
一、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目標及思路
目前,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弘揚。從社會、國家、公民角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表達了價值的目標、準則及取向。同時,從時代層面上,提高了醫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1]。為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探索與實踐,本文以X醫學院為例展開分析。X醫學院確定了人文素養的培育目標,教育重點轉移至醫德修煉和醫技培養等方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高素質的醫學團隊。在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理論基礎,從根本上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培養出高醫德素質的醫學人才。
一、高職人才培養中人文素養教育狀況
2010年4月,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對北京、河北、浙江、廣東等l1個省(市)高職院校987名教師和4035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學生人文素質好的教師僅占5.1%,33%的學生不能完整回答我國古代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四書是哪些著作,有36.3%的學生不知道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南京條約》,有89.9%學生認為高職院校有必要開設人文教育類課程,有40%的教師與學生均認為目前學校人文課程開設嚴重不足。2010年8月19日《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關于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知多少”的調查報告,該調查選取了北京l2所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對130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86%學生認為有必要了解和閱讀有關歷史知識,其中65%的學生是從電影、電視劇中了解的;有6.6%的學生對新中國60年歷史不清楚。從以上兩項調查情況來看,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知識是欠缺的,并影響著他們的人文修養與良好品格的形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伴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片面的市場化和就業率成了高職教育追求的目標,重“謀食”,輕“謀道”,重“制器”,輕“育人”,培養的學生幾乎成為“固化”的物,而非“人格化”的人,其價值觀念、道德品質、意志人格和心理情感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由于重個性彰顯,輕團隊協作、人際關系、敬業精神,從而造成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欠缺或被“邊緣化”。高職教育第一職責是培養人才,培養目標是為行業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的本質特性之所在,是事物的“本”,判斷教育本質的根本依據是培養目標上的差異性,即人才的特異性,只有從高職教育培養目標這個根本要素出發,才能夠真正把握高職教育教育的本質。從高職教育培養目標來看,從“高層次實用人才——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技能專門人才”,經歷了多次轉換和嬗變,最終將高技能性作為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本質屬性。然而,就教育本質而言,教育的最終指向應該是人的自由、和諧、充分、全面的發展,高職教育也同樣具有教育共同的本質屬性,即“全面發展”和“整體幸福”,這也是高職教育之為教育的核心價值。雖然高職教育的功能在于它為社會發展奠定了最為廣泛的技術基礎,但為了“理想的職業”而進行的技術培訓,絕不能代替為了“理想的人”而施行的關于人的德性、理性人格和責任意識等方面養成和培育的教育,高職教育不能放棄對教育意義的追尋和守望。因此,高職教育在重視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切忌忽視對學生品行、修養、人格和文化等素質的教育,讓他們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賁卦彖傳”,其文曰:“則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中可以看出,“人文”原是與“天文”對舉為文的,其意是指一種人倫有序、禮備樂明的“文明”社會秩序。沿用至今,在我看來,“人文”的實質其實就是素養、自覺、自由和善良,這對當今高職教育顯得十分重要而有價值。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高職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潮,重謀生手段輕人文價值取向的教育過程,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未引起普遍的、足夠的重視。“全面發展”的人才需要僅停留在口頭上和報告中,行動上依然存在專業、技能學好就行的現象,情操陶冶、個性發展、文化熏陶等方面十分薄弱,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當今大學生面對的更大挑戰是素質的挑戰,高職教育缺乏深厚的人文素養教育,缺乏一種“功夫在詩外”的訓練。社會需要的專業化、高標準的復合型人才,僅靠有限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定的創造力和睿智卓識,而這一切還應取決于深厚的人文素養教育這一“源頭活水”。這一情況在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得到印證,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人文素養課程比例少,有的高職院校幾乎沒有開設人文素養課程,這樣的教育必將導致受教育的學生的職業素養欠缺,或是文化貧瘠,這在實際上偏離了人才培養目標。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未來的職業崗位是復雜多變的、綜合又模糊的。作為高職院校培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除了應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等能力外,還必須具有靈活的適應現代社會的品質、修養、心理等素養,這也是將來職業領域的一種能力體系。對這種社會能力的開發,正體現了當代高職教育的時代屬性。一個缺少人文素質的教育,不可能培養出真正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人的回歸”呼喚著教育的回歸,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教育必須不斷克服其發展中的片面性和狹隘性。建構和弘揚人文精神,使教育更全面、更人性和更有利于培養“完整意義上的人”,正是教育發展的本質需要。現代社會不僅需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來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而且更需要人有倫理良知、人文精神來制衡和規控現代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種種負效應。可見,高職教育重塑人文素養教育既有理論上的必要性,又有現實的迫切性。高職教育正在時代的交叉點上進行著艱難的轉軌,我們必須樹立全面的教育觀,重視學生精神發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不能有所偏離。
三、重視高職人才培養中人文素養教育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養,開展社會活動
一是讓學生在了解知識(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等)的同時,感知科學人文內涵。
二是讓學生從一些時事、一些事例中感受科學人文精神、感受人類與環境和諧的重要、感受如何使其和諧的方法與對策。
三是通過一些綜合實踐活動,以探究一些問題為方式,讓學生在行動提升科學人文素養、在行動上植入科學人文精神。
一、植根教科書,在授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感知科學人文內涵
通過講述與教科書中科學家相關的故事,讓學生從中感知科學家的內心世界,了解科學探索需要的方法,需要的“甘于寂寞、甘于清貧、甘于奮斗”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了解科學工作者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治學嚴謹、不放疑點的科學精神,理解科學發展的真正目標是為人類造福,為世界和諧;了解科技是發展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也讓學生能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開發資源、能源,如何改造世界,又如何合理地利用資源,具有能源的知識、環保的知識、人口研究方面的知識等等,了解如何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所需要的基本內容,充實科學人文內涵。
例如:科學家和科學史對科學人文教育起到了橋梁作用。平時教學中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讀一讀”,并補充介紹一些科學家獲得成果的經歷和過程,分析他們的經驗和從中應吸取的教訓,幫助學生解讀科學家的人生。如牛頓勤于思考、悉心鉆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向權威挑戰的故事;布魯納、哥白尼用生命捍衛真理的故事;我國的墨翟和他的學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實驗,并記錄在《墨經》一書中,是世界上最早關于光的直線傳播的記載;我國宋代學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記載了磁偏角,比西方哥倫布早400多年,等等。
一、教師要發揮引導示范作用
教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能對學生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師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缺乏應有的人文情懷,就無法在教學中向學生灌輸人文意識和人文思想,也得不到學生的敬重,更不能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因此,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堅持讀書、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精神境界,更新教學理念,在工作與學習中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給學生做好榜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強化學生的人文意識。
二、教師要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教師在向學生講授基本知識理論,培養學生教育實踐能力的同時,還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人文因素,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強化學生的人文意識,豐富學生的人文思想。文學都是人學,它對人的影響極為深遠,文學作品不僅描繪了社會現象、人類生活,更是通過具體環境展現了人的精神、價值、尊嚴及生命的終極意義。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助于教師實施人文教育。學前兒童文學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深受學生喜愛。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不能只停留在情節上,還應引導學生了解和感知作品中特有的稚拙、本真與快樂,才能更好地塑造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文情懷,充分發揮教材的審美、認知和教化功能。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蘊藏在作品中的優秀形象和美好情感,搭建起文學作品與學生心靈間的橋梁,讓學生在充滿童真、夢幻及真、善、美的文學藝術世界里感知至純、至美、至真,凈化學生的靈魂,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熱愛、關心幼兒,為他們未來從事幼兒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
兒童文學作品充滿情趣,尤其是經典的兒童文學更有著豐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閱讀和賞鑒兒童文學,能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思想,塑造出和諧、平靜、健康的人格,引領他們在向善的空間里不斷提升自己。四、教師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人文情感是人文素養的基礎,要提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就需要不斷地向學生滲透人文情感,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鑒賞入手,把兒童文學的知識寓于作品賞析教學之中,在鑒賞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情感,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兒童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為例,它講述了兔子媽媽與小兔子攀比誰更愛對方的故事,小兔子用身體部位和各種動作比喻自己對母親的愛,可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勝過兔子媽媽,因為父母的愛比地厚、比海廣、比山高,簡單的故事蘊含著人間最偉大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知情感,感悟大愛,從而培養學生純真至美的情感。傳授知識和技能是教學的必要環節,但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更為重要。培養和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不是朝夕之功,教師需要立足于教材,結合生活,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強化人文意識,感受人文精神,體味人文情感,從而使學生成長為富有責任心、愛心、德才兼備的幼兒教師。
中文摘要:本文闡述了物理教學與培養人文素養相結合和在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的主要方面。
關鍵詞:價值取向;人文素養;物理教學;物理學史;教師高尚人格
“你可知道,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霧、霜、雪、雹都是我們小水滴的“杰作”,我們的行為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還有許多奧秘,你想知道嗎?請跟我來……”這是在實驗初中初二年級的一間教室里,一位物理老師正給同學們講授《物態變化》。像這樣結合專業教學進行人文教育,在實驗初中的各科課堂上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因為這里正進行著一項關于初中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實驗研究課題,實驗初中正展示出深厚的人文底蘊,營造著濃厚的人文氛圍。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離開了人和人的發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計劃都無異于海市蜃樓。”傳統的學科教育教學過分強調了學科自身的知識性、體系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忽視人的發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物理教育改革要重視為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服務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精神。現就我校正在進行的初中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結合我們物理學科特點,談談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
一、從物理學發展史著手滲透人為素養
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結論“幾乎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讀者體驗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達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況。”科學發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學家奮斗史,通過經歷和科學家一樣的大致探究過程,了解科學事業的艱辛以及科學家執著的求索精神,同時也將激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人文素養。使學生理解象居里夫人的祖國情懷;體會到科學家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美學等的思維方式;形成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在科學研究中興趣,意志品質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這些對受教育者潛質的開發,誘導,形成自己的“榜樣”都是非常重要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在回憶錄中寫道,當他的父親——清華大學數學系楊武之教授發現了其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興趣和天分時,卻沒有在這方面激勵他,而是請了歷史系的優秀學生為他講授《孟子》,楊振寧說他后來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績與他父親的這種教育是分不開的。”
科學家和科學史對人文教育起到了橋梁作用。平時教學中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讀一讀”,并補充介紹一些科學家獲得成果的經歷和過程,分析他們的經驗和從中應吸取的教訓,幫助學生解讀科學家的人生。如牛頓勤于思考、悉心鉆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向權威挑戰的故事;布魯納用生命捍衛真理的故事;我國的墨翟和他的學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實驗,并記錄在《墨經》一書中,是世界上最早關于光的直線傳播的記載;我國宋代學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記載了磁偏角,比西方哥倫布早400多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