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水產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水產養殖的對環境的常見污染類型與原因
1.1水產養殖密度偏高導致的自身污染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條件改善,社會生活中對于水產品的需求量在逐年不斷增長。許多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為了片面提高產量、追求效益,盲目地進行高密度投產放養。這樣超出合理范圍的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模式,導致了飼料量、藥量和換水量的大量增加,也造成了水產類殘餌、排泄物、病死水產尸體的增加,從而使水域負擔加大,提高了日換水量,污染了水質環境。
1.2水域養殖布局不合理導致的水環境污染由于部分水產養殖地區不懂得合理規劃當地水源與養殖品種、密度分布,導致放養密度或品種生態特點遠遠超過當地水環境承受能力,從而導致一些大型水庫、湖泊的水環境惡化、水質超標。
1.3無視本地環境條件,盲目引進高經濟價值水產品種,導致引進品種與當地水土環境不適宜近兩年,由于河豚等水產物種市場價格較高,部分地區水產養殖者無論有無條件都盲目引進,在當地建工廠式養魚池,過度開采有限的地下水資源,導致地下水資源循環被破壞,影響了當地環境和生態平衡。
1.4部分地區養殖人員缺乏基本養殖知識部分地區養殖技術落后,不懂養殖模式,養殖人員文化素質較低,欠缺水產養殖所必須的知識,不能合理控制養殖水域生態系統,在養殖過程中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劑,導致水產生物感染;且養殖區域進水與排水不分開,導致交叉感染。
1.5水產苗種使用缺陷我國農業部于2005年頒布了《水產苗種管理辦法》,對水產苗種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提出了明確規定。但仍然有部分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貪圖表面價格或不懂得專業知識,使用了違規的近親繁殖苗種、健康檢驗不合格苗種和帶病毒苗種。這樣的不合格苗種普遍先天體質弱,環境適應能力差,容易受病害侵襲,死亡率較高。有些甚至先天性就攜帶有病毒病菌,容易引起群發性魚病。一旦爆發魚病,就會超量使用魚藥,引起了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失衡,導致水環境污染。
1物理處理技術
1.1過濾技術膜過濾技術與機械技術是過濾技術的2種主要方式。膜過濾技術通過利用具有不同孔徑的膜對顆粒物進行濾除,對不同粒徑的顆粒物進行有效截留,超濾技術與橫流式微濾是有效去除小粒徑顆粒物的方法,主要應用于具有較高養殖經濟價值的水產品的廢水處理;機械過濾利用過濾設備根據吸附作用對養殖排水中的餌料進行去除,還能有效清除養殖生物的排泄物以及重金屬等污染物。
1.2泡沫分離技術泡沫分離技術主要將大量空氣注入污水,在微小氣泡上附著水的表面活性物,在氣泡上升至水面時形成泡沫,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分離水面泡沫的方法就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懸浮態污染物,這種技術能夠將溶解氧提供給養殖水,避免有毒物質的積累,但是因為生態農業園中的淡水養殖缺乏足夠的電解質,不能形成較多的泡沫,所以會導致其應用效果不佳。
1.3其他處理技術其他水產養殖排水水質改善技術還包括機械增氧技術與排換水技術兩種,此外,反滲透技術、高分子重金屬吸附技術以及活性炭吸附技術也是有效改善水產養殖排水水質的技術與手段。
2化學處理技術
2.1混凝沉淀技術混凝沉淀技術就是利用化學原理,將混凝劑加入水中,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有效去除,石灰鐵鹽與有機絮凝劑等常用的混凝劑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直接在養殖用水中應用,而是用在水產養殖排水水質的處理上。
1課堂教學內容的調整
結合水產微生物學教材的實際編寫情況,我校水產養殖本科專業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水產微生物學》,教材的編寫距離現今已10年整。對于一門生命學科來講,10年的發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新的、前沿性的內容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補充。因此,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很多教學內容不能再僅僅局限于課本,而應該更多地和實踐、和當前的微生物學研究發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挖掘學生中存在的創新點。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存在課程內容較多、學時設置少的矛盾,按照教學日歷的授課計劃,在緒論第一堂課的講解中,應以微生物的發展簡史為時間主線,將微生物的相關重要事件、經典的實驗設計、劃時代的人物給同學們一一展現,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水產微生物學的興趣。此外應突出課本中重點知識講授,如細菌、真菌、病毒這些重要的微生物,并和實驗課緊密結合,努力使學生達到能熟練掌握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而對于其他種類的微生物進行講解時可壓縮內容。同時,要緊扣水產微生物學的范疇,著重講述特殊的水產微生物種類,及水產微生物在生產實踐中為水產養殖業服務的現狀與實例。
2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
隨著計算機在大學應用的日益普及,目前的大學授課基本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并在講臺上進行操作演示,使水產微生物學這門略顯枯燥的課程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在學生們面前。如在講解細菌的二分裂繁殖時,通過動畫的設計,使學生既明白了二分裂繁殖的概念,同時也對細菌強大而快速的增殖過程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記憶。同時,學院盡量保證小班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此外,可以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手段,利用課余時間制作或者從網上下載水產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的視頻錄像,上傳到專門的課程網站中,提前讓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了解,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增加實驗課的趣味性與可操作性。在每次課程結束之后,要注重課下與學生的交流,很多學生不好意思當面指出老師教學中的問題或者說出自己在上課過程中的困惑,因此,通過QQ、微信、郵箱等方式收集學生課后的反饋意見,可以及時發現課堂中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或者給學生以及時、恰當的反饋。此外,現在手機進課堂的情況十分普遍與嚴重,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正常的教學活動,為提高學生聽課的效果,集中聽課注意力,就要加強課堂提問。可以采用兩種方式:(1)在每次上課前5分鐘,對上次課的內容進行檢查回顧,督促學生課下的復習與筆記整理,及時了解學生對已講述知識點的掌握情況;(2)在課堂中講授新知識過程中,遇到重點、難點,或者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要及時進行提問,使他們能迅速回歸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3實驗教學形式的補充
水產微生物學是分支于微生物學,隸屬于生命科學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一門學科,對于實驗教學的高要求是致力于提高水產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不二法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南農業大學的水產微生物學課程針對水產養殖專業大三學生開設,課程設置總學時為48學時,其中實驗課為20學時,所占比重較大,也凸顯了學校在教學大綱制定過程中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視。在實驗課的設計過程中,實驗課教學內容應突出實驗的連貫性、整體性和綜合性,將實驗教學內容設計為兩大部分:基礎實驗與綜合實驗。基礎實驗主要包括培養基的配制、高壓滅菌消毒、無菌操作、微生物的劃線分離、微生物的培養等常規操作技能,是水產微生物學實驗的基礎操作;綜合實驗可以設定為未知水樣的綜合檢測,將前期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術進行綜合運用,自行進行試驗設計,對未知的試驗結果進行判定與分析。實驗內容與在安排時間上與課堂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從而有利于學生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迅速應用到實際中去,進一步鞏固課堂理論教學成果,提高學生參與實驗課的興趣,同時增強學生的創新性與動手能力,力爭培養合格的水產養殖專業人才。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對微生物的關注也越來越高,微生物知識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網絡的普及,學生所處時代的不同,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水產微生物學教學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進行水產微生物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順應時展,進行水產微生物學教學的改革與探索,致力于培養實用型、創新型、吃苦耐勞型的專業技術人才,力爭為我國水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年,在自治區科協、自治區水產局的領導和各有關單位的積極支持下,*水產學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六中全會精神,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統領學會工作,團結組織會員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工作大局,緊扣漁業工作重點,充分發揮作用,全體會員共同努力,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克服各種困難,認真完成上級部門部署的各項任務,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為促進我區漁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一、一年來,我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利用學會簡訊、會訊等渠道傳達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通報學會活動信息。共發送學會簡訊5期。
二、制定完善相關管理辦法。根據民政廳及區科協的要求,我會修定了《*水產學會章程》(草案)、《*水產學會會員管理辦法》、《*水產學會會費收取標準》等文件,對于規范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
三、堅持民主辦會,充分發揮理事及常務理事會的集體領導作用。一年中,先后召開了二次常務理事會,對學會如何結合漁業發展的重點問題,提高學會活動質量、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等重大問題進行了研究,保證了學會工作的方向性。
四、強化為會員服務意識,認真探索不斷完善會員管理服務的組織方式。會員是我會的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積極發展會員,提高為會員服務的水平是學會的根本宗旨。一年來,不定期向會員贈送漁業科技刊物,并就服務工作內容向會員征求意見和建議。
五、認真組織開展漁業科普交流活動
*7年,在自治區科協、自治區民政廳和自治區水產局的領導及各有關單位的積極支持下,*水產學會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執行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關于新時期進一步加強科協工作的意見》,組織會員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自治區科協"七大"確定的目標和工作大局,緊扣漁業工作重點,積極發揮作用,全體會員共同努力,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克服各種困難,認真完成上級部門部署的各項任務,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為促進我區漁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一、一年來,我會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利用學會簡訊、會訊等渠道傳達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通報學會活動信息。共發送學會簡訊5期。
二、堅持民主辦會,充分發揮常務理事會的集體領導作用。一年中,先后召開了二次常務理事會,討論制定了學會的工作重點,對如何結合漁業發展,提高學會活動質量、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等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保證了學會工作的方向性。
三、強化為會員服務意識,認真探索不斷完善會員管理服務的組織方式。會員是我會的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積極發展會員,提高為會員服務的水平是學會的根本宗旨。一年來,新增會員58名,不定期向會員贈送漁業科技書籍資料*份,并向會員征求工作意見和建議。
四、認真組織開展漁業科普交流活動。*7年,我會協助自治區水產局成功地舉辦了*水產名特優養殖現場會,會議提交論文10多篇,130人參加了經驗交流。會員們通過技術經驗交流研討和現場觀摩,既拓寬了思路、激勵了創新思維,又為新思維、好的意見建議的產生創造了寬松的交流環境。與去年相比,會議論文報告的內容更趨于應用,許多名優養殖新技術更趨于成熟,報告的質量和水平有所提高,應用多媒體手段作演示的報告增加。
五、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發揮科普主力軍作用,做好漁業科學技術普及工作。認真學習貫徹《科普法》和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根據自治區科協"七大"提出的工作任務,圍繞漁業發展問題開展工作,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大眾,發揮水產科普工作主力軍作用。一年來,我會分別與部分地州市水產部門協作實施了健康養殖技術的示范普及項目。在《科技活動周》活動中,開展科普宣傳,向基層漁民發放《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知識讀本》、《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叢書100余冊,并請專家現場咨詢,向廣大群眾講解、宣傳有關水產品質量、漁業資源和水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受到了群眾的歡迎和好評。這些活動的開展,對提高農民養殖技術水平,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和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均起到了一定示范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