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樹木調查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調查目的
本次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是我省第一次系統的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按照省林業局的工作部署,查清我縣野生林木種質資源(包括珍稀瀕危樹種資源)、栽培樹種(品種)種質資源、古樹名木、引進樹種(品種)種質資源,是為我縣林木種質資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我縣現在和將來的林木遺傳改良提供服務。
二、調查對象和內容
(一)野生林木種質資源
指在我縣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長的樹種,包括珍稀瀕危樹種。調查的內容包括:種類、地理分布、單株或群體信息、生長情況等。
(二)栽培樹種(品種)種質資源
摘要:在生態環境建設強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林業建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可以提高生態保護水平。想要做好林業建設工作,必須首先做好林業調查規劃工作。首先闡述了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的積極影響,接著探討了林業生產建設中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的優化方法,旨在優化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水平,進而促進林業建設工程可持續發展,使林業工程更好地發揮出自身優勢。
關鍵詞: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林業生產建設;作用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在林業生產建設過程中能夠發揮具有前瞻性的各項功能,林業部門相關人員對于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的實施也越來越重視。為了進一步提升工作效果,對林業調查規劃的實際作用進行深入探究,明確其在林業生產建設中的應用方法,提高林業調查規劃工作的應用水平,使其能夠為林業生產建設提供更多幫助,促進林業工程建設技術水平的提升。
1林業生產建設中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的作用
1.1促進林業經濟發展
林業生產建設工作是林產品原料的主要來源,其工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林產品銷售效益,進而影響林業經濟的發展情況,而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能夠一定程度影響林業生產建設的發展情況,因此也能夠對林業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首先,通過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加速林業建設資源規劃工作進行,節約生產成本。使用林業規劃調查設計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對生產資料進行統一管理,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使用進行管控,減少資源浪費的現象[1]。其次,使用林業規劃調查設計可以幫助林產品生產企業明確方向。林業規劃調查可以對林業市場發展形勢進行探究,為林產品生產企業提供一定發展依據,提高企業發展水平,進而帶動林業市場經濟的發展。最后,通過林業規劃調查設計,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林業市場結構,在對林業市場進行調查后,可以針對市場林業產品銷售的空缺規劃林業生產進程,保證木材供應滿足市場要求,優化林業市場結構,進而帶動林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幫助林業生產建設相關企業單位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xx區xx初中創建“綠色文明示范學校”工作自查總結
我校是區教育局直屬初中,是市級“文明校園”。學校總面積為3718.8平方米(不含操場面積),現有教學班31個,在校學生1920名,教職工106名。近幾年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創衛”、“創文”、“創模”、“創園”為契機,綠化美化校園,優化育人環境,加快和諧陳倉建設步伐。我校按照創建《綠色文明示范學校標準》和《xx初中創建綠色文明示范學校規劃》,認真抓好創建工作各項任務的落實。經過自查,已基本達到了標準。現總結如下:
一、領導重視,抓好組織宣傳
按照市區有關安排,學校把創建綠色文明示范學校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創衛”、“創文”、“創模”、“創園”成果,提升辦學品位,加快和諧陳倉建設步伐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為學校建設的重中之重。學校制定了創建規劃,統一了思想認識,成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立了以校長xx為組長的“創建綠色文明示范學校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政教處,由副校長xxx主管、政教主任xxx具體負責創建計劃的實施。創建工作堅持標準,從學校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狠抓落實。以擴大學校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垂直綠色為重點,營造綠色校園,促進學校環境教育,增強師生綠色文明意識,優化育人環境,加強文明行為養成教育,促進了學校精神文明建設。
學校加大創建工作宣傳力度。制作環境教育、文明行為教育、榮辱觀教育宣傳專版、橫幅4塊(條),換寫宣傳板報30多塊:利用班(晨)會、集會、校園廣播、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積極營造創建氛圍,形成了創建工作人人有責、個個參與的局面。
二、統籌規劃,綠化美化校園
我國近代人口的迅速增多,致使不少地方盲目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從而導致頻繁的洪澇災害。晚清學者梅增亮的《書棚民事》及魏源的《湖廣水利論》等都有關于長江流域這方面情況的生動描述。可惜他們的文章很少為時人所知,影響有限。華北地區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清后期眾多的游民涌進山區、牧區覓食墾荒,使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種情況很快引起了一些在華西方人的注意。
1.西方人對山西各地水土流失狀況的報告
我國近代水土流失的情況各地史書都有很多的記載,但為外界所注意卻較晚,原因是鴉片戰爭前西方人在華活動受到很大的限制。鴉片戰爭后,這種情況迅速發生了變化。中國頻繁的自然災害很快引起他們對有關原因的關注,其中自然包括水土流失。
1907年,有個叫梅耶(F.Meyer)的美國人受美國農業部的雇用,到山西五臺山地區收集耐旱作物種子和植物標本。那一帶森林破壞之嚴重,土壤侵蝕之慘景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個異鄉人注意到,因為這個緣故,該地區水澇災害頻繁發生。因此,他拍了不少反映這種實際情況的照片,同時將這種情況報告給他的雇主——美國農業部外國作物引種處。他的報告很快引起美國國內的關注,1908年,美國總統羅斯福(T.Roosevelt)在國會上作的一個關于自然保護重要性的演講中,利用他和另外一些人拍的同類照片和相關的文字說明[1],提醒美國人注意在中國發生的不注重自然保護的災難后果。要求大家保護森林,保護環境,以免重蹈中國的覆轍。
1924年,受在山西大學執教的瑞典人新常富(ErikNyström)的約請和資助、曾在山西南部和中部作過植物調查的瑞典人史密斯(H.Smith),也對所到之處的自然環境惡化表示了震驚。他在“山西南部和中部植物學調查初步報告”一文中認為:“中國人缺乏長遠眼光,只知道追求眼前的最大利益,并由此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樹木和木材值錢,他們就破壞古老的大森林而不顧及將來。目前,大部分山區都是童山濯濯,他們用火和斧子毀掉了森林。的確,與世界大多數地方一樣,這可能與政治敗壞相關。更糟的是,中國西北這里的土壤太輕而且氣候太干燥,起保護作用的地表植被一經破壞,表土立刻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干旱和狂風之中。其結果必然是,這容易移動的表土隨風飄去,很快便是巖石裸露,除少數生命力強的植物外,不可能在其上生長什么東西。它將需要花數代人的耐心和辛勤呵護,去修復貪心和無知帶來的傷口,恢復被毀森林山地原先的蔥郁。由于沒有樹,這些山坡地不僅沒有用,而且對這里的村寨構成不斷的災害和危險”[2]。他的這番報告記述生動,記述了植被破壞后與土壤風蝕的嚴重后果,很快在中外學者中引起了關注。
當時很多外國的學者都在注意中國社會問題。一些在華的美國學者開始致力于土地利用問題與自然災害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其中,在南京金陵大學森林系任教的羅德民(W.C.Lowdermilk)是非常出色的一位。1922年—1927年間,他參加了國際救災計劃的工作。他在河南了解1920—1921年災荒成因時,黃河兩岸的泥沙淤積、遠遠高出兩岸的河床、靜靜的濁流以及黃河三角洲平原的農民與黃河這條巨龍抗爭的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給這位學者留下了終身難以磨滅的印象。他決定要調查來自上游的土壤侵蝕,了解造成如此嚴重的河道淤積的原因。通過周密的安排,他于1924和1925兩年暑假帶領李德毅、任承統、蔣英、沈學禮等金陵大學森林系的部分師生來到山西中西部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及它發源和流經的寧武、方山和沁源等地的管涔山、蘆芽山、綿山山區考察。他發現這些地方水土流失嚴重,并找出了其中原因。在此基礎上寫下了《山西森林濫伐和斜坡侵蝕》、《山西土地利用的變遷》等很有價值的論文。
我國近代人口的迅速增多,致使不少地方盲目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從而導致頻繁的洪澇災害。晚清學者梅增亮的《書棚民事》及魏源的《湖廣水利論》等都有關于長江流域這方面情況的生動描述。可惜他們的文章很少為時人所知,影響有限。華北地區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清后期眾多的游民涌進山區、牧區覓食墾荒,使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種情況很快引起了一些在華西方人的注意
1.西方人對山西各地水土流失狀況的報告
我國近代水土流失的情況各地史書都有很多的記載,但為外界所注意卻較晚,原因是鴉片戰爭前西方人在華活動受到很大的限制。鴉片戰爭后,這種情況迅速發生了變化。中國頻繁的自然災害很快引起他們對有關原因的關注,其中自然包括水土流失。
1907年,有個叫梅耶(F.Meyer)的美國人受美國農業部的雇用,到山西五臺山地區收集耐旱作物種子和植物標本。那一帶森林破壞之嚴重,土壤侵蝕之慘景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個異鄉人注意到,因為這個緣故,該地區水澇災害頻繁發生。因此,他拍了不少反映這種實際情況的照片,同時將這種情況報告給他的雇主——美國農業部外國作物引種處。他的報告很快引起美國國內的關注,1908年,美國總統羅斯福(T.Roosevelt)在國會上作的一個關于自然保護重要性的演講中,利用他和另外一些人拍的同類照片和相關的文字說明[1],提醒美國人注意在中國發生的不注重自然保護的災難后果。要求大家保護森林,保護環境,以免重蹈中國的覆轍。
1924年,受在山西大學執教的瑞典人新常富(ErikNyström)的約請和資助、曾在山西南部和中部作過植物調查的瑞典人史密斯(H.Smith),也對所到之處的自然環境惡化表示了震驚。他在“山西南部和中部植物學調查初步報告”一文中認為:“中國人缺乏長遠眼光,只知道追求眼前的最大利益,并由此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樹木和木材值錢,他們就破壞古老的大森林而不顧及將來。目前,大部分山區都是童山濯濯,他們用火和斧子毀掉了森林。的確,與世界大多數地方一樣,這可能與政治敗壞相關。更糟的是,中國西北這里的土壤太輕而且氣候太干燥,起保護作用的地表植被一經破壞,表土立刻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干旱和狂風之中。其結果必然是,這容易移動的表土隨風飄去,很快便是巖石裸露,除少數生命力強的植物外,不可能在其上生長什么東西。它將需要花數代人的耐心和辛勤呵護,去修復貪心和無知帶來的傷口,恢復被毀森林山地原先的蔥郁。由于沒有樹,這些山坡地不僅沒有用,而且對這里的村寨構成不斷的災害和危險”[2]。他的這番報告記述生動,記述了植被破壞后與土壤風蝕的嚴重后果,很快在中外學者中引起了關注。
當時很多外國的學者都在注意中國社會問題。一些在華的美國學者開始致力于土地利用問題與自然災害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其中,在南京金陵大學森林系任教的羅德民(W.C.Lowdermilk)是非常出色的一位。1922年—1927年間,他參加了國際救災計劃的工作。他在河南了解1920—1921年災荒成因時,黃河兩岸的泥沙淤積、遠遠高出兩岸的河床、靜靜的濁流以及黃河三角洲平原的農民與黃河這條巨龍抗爭的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給這位學者留下了終身難以磨滅的印象。他決定要調查來自上游的土壤侵蝕,了解造成如此嚴重的河道淤積的原因。通過周密的安排,他于1924和1925兩年暑假帶領李德毅、任承統、蔣英、沈學禮等金陵大學森林系的部分師生來到山西中西部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及它發源和流經的寧武、方山和沁源等地的管涔山、蘆芽山、綿山山區考察。他發現這些地方水土流失嚴重,并找出了其中原因。在此基礎上寫下了《山西森林濫伐和斜坡侵蝕》、《山西土地利用的變遷》等很有價值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