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文化經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企業文化對中國企業在邁向跨國公司的重大轉型過程中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從企業文化的哲學與理念體系的構建、企業跨文化的溝通與管理兩個方面論述了中國企業在邁向跨國公司過程中文化準備的重要意義,認為企業中的文化因素走企業管理的核心因素,企業的核心能力就是企業的理念體系,中國企業應下大力氣進行企業理念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同時有意識培養跨文化的經理人,增強員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適應性。
1跨國經營文化準備的兩個重要方面
新的世紀,中國經濟迎來了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這就是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般而言,跨國經營是一個國家加入WTO后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事跨國經營將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世界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政府已明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全方位開展海外投資,中共“十五大”提出并確定了鼓勵能夠發揮中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方針。1998年主席在中共十五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在積極擴大出口的同時,要有領導有步驟地組織和支持一批有實力有優勢的國有企業走出去,到國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亞、中東、中歐、南美等地投資辦廠,從事境外加工貿易,擴大出口,實現成熟產業的國際轉移”。
事實上,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中國不少企業已經初具規模,已經具備了開展海外投資的條件。據外經貿部統計,自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間,中國已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793家貿易和非貿易型企業,協議投資總額約100億美元,其中中方協議投資額65億美元。中國已被聯合國評為新興的海外投資國,中國有數家公司已經被聯合國列入來自發展中國家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行列。中國一批優秀企業,如海爾集團、上海廣電、萬向集團、杉杉集團、新希望、華為、科龍、格蘭仕、森達、東方集團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國經營。
在討論企業跨國經營文化準備的有關問題時,一般企業很容易想到文化沖突、跨文化溝通、文化變革等與跨文化溝通和管理相關的事項,但本人認為,企業文化與理念體系的構建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它對企業在邁向跨國公司的重大轉型過程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構成學校內涵的因素很多,走內涵發展的路徑也有多種選擇,濟源四中在認真分析校情、社情的基礎上,選擇了“用文化經營,促內涵提升,推動學校發展”的路徑。做這樣選擇的基點是:(1)文化是學校內涵的主脈,它對其他要素具有凝集、激發、引領、提升作用。文化提升學校的實力,滋養著學校的品牌;文化決定學校的層次和品位,學校內部各要素“文化”化的過程就是學校層次和品位提高的過程;文化體現學校的風格,文化以其必然的傾向性表現形式和特有的潛移默化性賦予學校獨特的風采,特別是校容、校風和校園人的品行。(2)文化是濟源四中的優勢。濟源四中在六十余年的辦學歷程中,既創造了光輝的業績,更積淀了以四中精神為核心的豐厚的文化底蘊。這成為學校的精神寶庫,是學校持續發展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一、挖掘傳統,打造核心文化
學校的核心文化即指精神文化,它是學校的魂魄,對整個學校的文化經營起著統領作用。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被全體校園人認可、并自覺踐行的價值、理念、目標、團隊精神等,它外顯為校園的群體行為方式和精神風貌,并通過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目標以及校風、教風、學風表現出來。精神文化來自于校園人的長期實踐,植根于校園豐厚的文化沃土。濟源四中因有數十年積淀形成的文化底蘊,為打造自己的精神文化提供了豐厚的資源。開發這種資源,追尋學校文化的根,汲取滋養文化的水分和營養,打造學校精神文化,為學校新時期的發展提供精神支撐,成為四中人謀求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選擇。具體行動策略是:挖掘與萃取、整合與創新、認同與內化、拓展與深入,并循環往復,不斷深化。
1、挖掘與萃取。2002年春,全體四中人圍繞“四中的優良傳統是什么?”“怎樣使四中的發展駛入快車道”“怎樣實現自己和四中同步發展”等問題展開了充分討論,討論分“個人思考”、“分組研討”、“大會交流”、“總結提升”四個階段,歷時一個月。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經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三個方面的認同:(1)四中的精神是:和諧、樸實、嚴謹、進取。其中樸實是核心,是歷代四中人的做人本色。(2)四中應抓住機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快速發展,用5年左右時間建成省示范性高中。(3)要把人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聯系在一起,教師應樹立責任、榮辱意識,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謀位置、顯價值。
2、整合與創新。在對學校傳統文化挖掘與萃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育要求和現時實踐的思考,對討論中的認同進行了豐富與提升,形成了富涵傳統意蘊、又洋溢時代氣息的現代精神文化體系,主要內容有:辦學宗旨: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辦學目標:不斷豐富“四優”(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優異成績)內涵,逐步推進規范辦學、人文辦學、綠色辦學、高效辦學,提升辦學的層次和品位,創建既嚴謹規范又活力四射的學校。辦學理念:人人有位置,人人有價值,人人有進步,人人有幸福;追求素質與升學的和諧統一,讓學生極盡潛能發展。培養目標:養三能(能忠誠團隊,能成就學生,能發展自己)教師;育三健(健全素質、健康個性、健美氣質)學生。校訓:行于足下,止于至善。校風:和諧、務實、嚴謹、進取。教風:以心教心,躬身踐行。學風:凈、靜、專、主。等等。
3、認同與內化。文化是大家培育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校規模的擴大,文化認同應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學校注意了不斷從繼承學校傳統的角度,從創新發展的角度,從克服現實問題的角度,從融入四中、被集體接納的角度,從文化與辦學要求相聯系的角度,闡述學校文化的意義和認同學校文化的重要性,以期使四中文化不斷達到在新的層面上的認同。文化只有在成員身上內化,才能顯示出文化的價值,而內化雖有自然的成份,但總體來講應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學校堅持以滲透為主的方式,把文化體現在計劃中,體現在制度規則中,體現在工作安排和總結中,體現在評價校園的是非中。此外,還利用編警句、講警句,編校歌、唱校歌等形式營造光大四中文化的氛圍。對于教職工言行中、教師群體中亞健康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沖突,我們一般不采用強制的方式,多用理喻和期待的方式解決。現在,濟源四中基本形成了以“勤、樸、實、真、謹”為特征的四中群體。
構建適合的企業哲學與理念體系是事關企業跨國發展時期生死成敗的核心問題
決定企業生死成敗的核心問題是企業的戰略決策和內部管理,這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公理與常識之一。但文化因素對企業命運的重要意義許多企業界人士認識不夠,不少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幾句口號加一些職工文娛活動,不能沒有,但意義不大;而國內學術界則對此缺乏切身體會。因此,對這一問題目前還有論述的必要。
2000年中期,筆者有幸與國內優秀的高科技企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黨委書記陳珠芳女士就企業文化的有關問題進行交流。言談間,這位前華中理工大學教授說了一句令人印象至深的話——企業的核心能力就是企業的理念體系。
華為公司是中國少有的在電子信息領域技術與生產規模方面都達到世界級水平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更是少有的“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多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管理哲學”的企業。其四萬余字的《華為基本法》標志著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體系和基本經營政策體系的確立,也標志著其接班人確立原則與機制的確立,標志著華為公司由創業者個人色彩濃郁的企業家型管理向職業型管理的重大轉變。
2000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實現銷售額超過220億元,管理員工16000余人,其中85%具有大學本科以上的學歷。目前,華為在全球建立了40多個海外代表處,產品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美國和印度設立了研究機構和生產基地。根據國家信息產業部公布的2000年“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排行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實現利潤總額29億元,在利潤排行榜上超越聯想、方正等知名企業居百強首位。
陳珠芳女士所言的“企業的理念體系”就是廣義的企業文化,而“核心能力或稱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這一概念源自80年代后期歐美學術界。當時,面對日本企業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美國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研究日本。經過埋頭研究與思索,他們發現日美管理的根本差異在于對管理因素的認識有所不同。美國管理過分強調技術、設備、方法、規章、組織結構、財務分析等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則比較注重諸如目標、宗旨、信念、人和、價值準則等這些“軟”的因素。美國人發現這些差別后,又回過頭研究美國經營成功的企業,發現美國的成功企業也同樣注重這些“軟”的因素。他們最終得出結論:這些“軟”的因素,即企業中的理念體系和文化因素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業管理成敗的根本與關鍵因素。
一、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文化產業的基本屬性與特征
在我國,文化產業是近年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現代化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催生的一種新興產業。關于它的概念和內涵,2003年9月4日文化部《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今年3月29日國家統計局出臺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作出的定義說:文化產業就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則包括:提供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和文化休閑娛樂等活動,還包括與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活動有關聯的用品、設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以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這是我國第一次從統計學意義上對文化產業的概念和范圍進行的界定,并成為具有約束力的國家統計標準。
依據上述定義和標準,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事業應該是文化與政治結合并且為政治服務的范疇,它的著重點在于其社會公益性,以追求社會效益的最佳化為主,而且這一效益實現的途徑,除了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自身的藝術魅力,還有政黨的意志、政府的行政行為在發揮主導作用;文化產業的著重點在于其經濟收益性,以追求經濟效益(利潤)的最大化為主,其經濟效益的實現途徑既要靠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自身的藝術魅力,還要靠成功的市場運作,靠市場經濟的規律性來調節。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產物。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文化產業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的基本特性是通過市場化運作與經營,來實現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經濟價值,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將經濟行為及其產品的文化底蘊有效放大。這種必然趨勢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產業便會成為一種新興的產業逐步發展壯大起來。所以說,我國的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完善與現代化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的結果。
文化產業已經被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公認為“朝陽產業或未來取向產業”。它的發展表明了兩方面的涵義:一是文化產業可以有效地突破傳統產業的發展瓶頸,促進產業轉型與升級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對提升綜合國力,提升區域和城市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文化產業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未來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講,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除了自身利潤收益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對經濟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這也是它的社會經濟效益吧!況且,我國的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的文化產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然具有文化事業的基本功能。對它的基本要求仍然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過市場實現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經濟價值。
二、滿足文化的市場需求:文化產業效益的實現方式與途徑
摘要:企業文化對中國企業在邁向跨國公司的重大轉型過程中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從企業文化的哲學與理念體系的構建、企業跨文化的溝通與管理兩個方面論述了中國企業在邁向跨國公司過程中文化準備的重要意義,認為企業中的文化因素走企業管理的核心因素,企業的核心能力就是企業的理念體系,中國企業應下大力氣進行企業理念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同時有意識培養跨文化的經理人,增強員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適應性。
1跨國經營文化準備的兩個重要方面
新的世紀,中國經濟迎來了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這就是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般而言,跨國經營是一個國家加入WTO后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事跨國經營將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世界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政府已明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全方位開展海外投資,中共“十五大”提出并確定了鼓勵能夠發揮中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方針。1998年主席在中共十五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在積極擴大出口的同時,要有領導有步驟地組織和支持一批有實力有優勢的國有企業走出去,到國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亞、中東、中歐、南美等地投資辦廠,從事境外加工貿易,擴大出口,實現成熟產業的國際轉移”。
事實上,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中國不少企業已經初具規模,已經具備了開展海外投資的條件。據外經貿部統計,自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間,中國已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793家貿易和非貿易型企業,協議投資總額約100億美元,其中中方協議投資額65億美元。中國已被聯合國評為新興的海外投資國,中國有數家公司已經被聯合國列入來自發展中國家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行列。中國一批優秀企業,如海爾集團、上海廣電、萬向集團、杉杉集團、新希望、華為、科龍、格蘭仕、森達、東方集團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國經營。
在討論企業跨國經營文化準備的有關問題時,一般企業很容易想到文化沖突、跨文化溝通、文化變革等與跨文化溝通和管理相關的事項,但本人認為,企業文化與理念體系的構建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它對企業在邁向跨國公司的重大轉型過程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