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知識教育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高職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內涵
知識產權意識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社會意識中特殊的一種。知識產權意識具有多樣性統一的特質,由于知識儲備、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閱歷不同,人們所具有的知識產權意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是高職學生這一單一群體,不同專業不同地域的學生所具有的知識產權意識也有所不同。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受各方面的影響,課堂教育、學校文化、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等都能影響高職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和形成。高職學生知識產權意識可以表述為高職學生群體對知識產權領域的理論和社會現象的認識。換言之,高職學生應當形成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意識,懂得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我們完善知識產權保障,需要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則是這一保護體系的根基。唯有從意識上認識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才能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動性。
2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必要性
2.1科技創新的需要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學會用知識轉化為經濟力量是現代經濟競爭中的殺手锏。技術的革新創造,需要良好的知識保護制度,更需要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就高職院校這一特殊環境而言,是產、學、研三者巧妙結合的重要科技基地,能夠將研究課題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能投入市場,將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和生產水平。顯然,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如能在高職教育中融入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結合不同學科的學生的知識體系,結合各種專業知識進行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培養出具有高水平的知識產權意識的高職學生,那當他們走向各種工作崗位,熟練運用已有的知識的同時還知道如何利用合法手段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將在知識經濟競爭的洪流中展現不一樣的風采。
2.2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要就現階段的高職學生素質培養來說,知識產權意識更顯得重要。很多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很豐富,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強,但是他們并不懂得如何利用《專利法》、《著作權法》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侵犯,他們的知識產權意識有待提高。并不是說他們不愿意去增加相關的知識儲備和提高知識產權意識水平,而是,面對知識產權法這樣晦澀的語言,他們顯得無從下手。在教學安排上沒有相關的課程,而自學又很有難度,他們渴望通過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獲得知識產權相關的知識。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并能夠更加全面的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3高職院校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內容
一、系統設計的理論依據
1.知識管理理論。斯克姆對知識管理的定義是:為實現組織目標,通過創造、收集、組織、傳播、應用和開發等一系列規范化、系統化的管理手段對知識進行管理。知識管理的內容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知識本身的管理,即對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將知識的特性(隱性和顯性)與知識創新主體結合,提出了SECI組織知識創新螺旋模型。該模型將知識創造過程劃分為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化、內在化四個模式,反映了組織知識創新的動態特征和創新的全過程。知識社會化是隱性知識之間通過共享手段轉化成新的隱性知識;知識外在化是通過言語和行為等手段將隱形知識表現出來,形成顯性知識;知識組合化是將顯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融合起來,形成更加系統、完整的顯性知識;知識內在化是通過學習等手段將顯性知識變成自己的隱性知識。第二種是知識基本過程的管理,體現知識線性價值鏈,其過程包括知識的獲取、表示、共享、應用、創新以及存儲等幾個環節。
2.系統設計思路。基于知識管理理論,基礎教育改革項目管理系統應該符合如下要求:
(1)符合“省級管理部門-試點縣區-試點學校-試點班級”四級知識主體的要求。
(2)符合項目信息采集、項目活動計劃、項目過程監控、項目成果總結四個環節的知識管理需求。
(3)符合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獲取、表示、存儲和共享的特點。其中,從知識基本過程的管理角度來設計,針對知識獲取,擬收集項目基礎數據、教師和學生能力狀態數據,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通知、方案、活動人員名單或總結報告等數據文檔,再進行歸類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價值的統計信息和知識;針對知識存儲,規定統一的數據結構和規范,利用數據庫對適用性知識進行存儲,便于相互交流借鑒;針對知識共享,遴選推薦優秀案例或總結報告,推送至前臺門戶網站,將存儲的知識分享給項目參加人員,并構建郵件系統和異步交流論壇,促進項目參加人員分享顯性和隱性知識。
一、掌握知識點,搭建牢固的知識體系
《食品添加劑》課程中講授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食品中要加入防腐劑?原因是可以延緩食品的腐敗變質。那么食品變質因素有哪些呢?有微生物和食品自身生理生化反應兩個方面因素。微生物因素又包括細菌、霉菌、酵母菌三方面。食品自身生理生化反應又包括食品氧化等因素。把一個蘋果切開,蘋果果肉的顏色會由白色變為褐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變“銹”。蘋果果肉為什么會變為褐色?原因就是蘋果果肉里含有多酚氧化酶,它們在空氣的作用下,將果肉中的酚類物質氧化為醌類物質。醌類物質所顯現出來的褐色,就使果肉呈現出褐色。講解這個問題,必須對這個知識點中所有相關知識都熟悉掌握。如果教師沒有該課程的知識體系,很難講好這門課。所以,在講授任何一門課程之前,要搭建好這門課程的知識體系。
二、科學的內容通俗化
《食品營養學》中講授這樣一種觀點,使用節食的方法減肥法相當于自殺。這是什么機理呢?這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間的功能所決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是人體三大供能營養素,人體的能量大部分由它們供應。人體在能量消耗時,首先消耗碳水化合物,然后是蛋白質,最后是脂肪,也就是說只有在消耗掉部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后人體才會消耗脂肪,才能起到減肥的效果。而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成分,很多重要的機體成分都是蛋白質。不吃飯,人體就會消耗掉蛋白質,對身體不好。對于這樣一個知識點,本身是一些營養學知識,有些枯燥,如果能夠使用通俗的話講出來,學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如果把人體比作房子,人體內的蛋白質就是搭成房子的木材,人活著就要保持體溫,這要消耗能量,就像想讓房子保持一個比較高的溫度,就要在屋子里生一堆火,燒火的材料從哪里來?你吃飯,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就像你去外面撿了一些木頭回來燒,你不吃飯就像把屋里的木頭(蛋白質)取下來燒一樣,有一天房子會垮掉,人體會出問題。借助這樣的比喻,學生更容易理清三大供能營養素間的關系。把科學的知識、乏味的內容用通俗的語言講出來需要一定的授課技巧,要善于使用比喻等方法,使課程的講解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三、通俗的語言幽默化
《食品營銷學》的第一節課我是這樣引入該課程的。什么是營銷?營銷就是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現在,客戶的需求是很高的,是在不斷變化的,怎樣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呢?你對待客戶就要像追女朋友一樣。女朋友想要什么,你滿足了,你才能贏得女朋友的芳心。她喜歡“三高”--高個子,高學歷,高收入。你身高一米八,大學畢業,年收入五十萬,你能滿足她嗎?你可能說差不多,但我說不一定,因為這還要看你的情敵是什么情況,如果除了你以為還有五個人在追求她,五人中,身高最低一米九零,還有兩米二的;學歷最低碩士,還有是博士后的;年收入最低五百萬,還有過億的。現在你再判斷你能追上嗎?不能。營銷也是一樣,不僅要看客戶的需求,也要看你競爭對手的實力。一個簡單的比方介紹清了營銷的本質以及營銷各群體間的關系。通過使用幽默的語言來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如果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這樣講,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應該會有大的提高。上課不是即興演講,幽默也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幽默地講好課,需要教師長期的積累和不斷地推敲和鉆研。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將我院40名護士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20名,均為女性。A組護士年齡在20~45歲之間,平均(34.2±2.3)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名,大專12名,中專5名;職稱:主管護師4名,護師6名,護士10名。B組護士年齡在22~46歲之間,平均(34.0±2.5)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名,大專13名,中專5名;職稱:主管護師5名,護師6名,護士9名。兩組護士在文化程度、職稱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組護士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識(傳播途徑、治療方法等)教育、職業安全知識學習等,一般是通過晨會形式開展。B組護士在A組的基礎上行職業安全健康與艾滋病防護知識宣傳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艾滋病防護知識教育:定期組織講座、交流會及專業知識考核,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識(性質、傳播途徑)、防治方法、態度(對患者、對職業、對相關行為)等內容,同時通過調查了解護士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如知曉護士側重艾滋病深層知識教育及職業道德教育;對部分了解護士則給予艾滋病防護等知識教育;對不了解的護士,則行理論和實踐結合、一對一指導等干預。②職業安全教育:加強護士職業安全、職業道德、法律意識等綜合學習,讓護士認識到艾滋病防護的重要性,進而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洗手操作、消毒管理等制度,避免感染艾滋病。同時對已發生的職業暴露及時上報,對癥處理。兩組護士教育均維持半年。
1.3觀察指標
摘要:教育論文可分為一般論文和特殊論文兩類,兩類論文有其不同特征。但兩類論文的撰寫,實質上都是提出問題、分析(或陳述)問題、解決(或回答)問題的過程。據此,我們可以探討兩類論文共同的評價標準。對教育論文的評價,一般認為有五個評價標準。這五個評價標準有其特定的內涵,它們是評價一篇教育論文是否優良的基本依據。
關鍵詞:兩類論文;解決(或回答)問題;評價標準
怎樣寫好一篇論文常常與如何評價一篇論文有關,因為值得了論文的評價標準,實際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寫好一篇論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教育論文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一般學術探討文章,另一類是特殊研究報告。兩類論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學術探討文章俗稱“議論文”,是思辨性研究論文。這類教育論文的文體結構靈活多變,它主要依據研究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和現成的文獻資料就可寫成,無須進行系統的專門的研究行動。我國教育期刊上發表的大多是此類論文。思辨性論文以理論分析和邏輯證明為其基本特征,在內容上,注重觀點創新、理論深度和學術研討;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歷史分析、比較分析、結構功能分析、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科學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論述輕敘述,重考證輕實證,重文獻注釋輕圖表統計,重理論推理輕實踐檢驗。
特殊研究報告大多是實證性研究論文,這類教育論文包括教育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經驗總結報告、行動研究報告、觀察研究報告、個案研究報告等。之所以稱為“特殊論文”,是因為這些研究報告的文體有其獨特的結構模式。例如,實驗研究報告的結構模式為:①報告的題目;②問題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實驗的結果;③討論與結論;⑥參考資料。一般而言,實證性研究的文體結構嚴謹,表述規范,格式相對固定,具有“應用文”文體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數情況下,研究者需經歷一定的研究行動或研究實踐才能完成。這類論文以檢驗假設、證實理論判斷,或獲得經驗體會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陳述研究背景、研究價值、研究目的或假設,有關變量、研究過程和方法,然后,重點陳述研究結果,并對所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指出新發現的情況和問題,最后,針對所得的研究結果,回答對理論假設的檢驗情況和是否達到研究目的、解決了研究問題,或陳述研究者的見解,也可提出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和建議。必須注意的是,對研究問題、變量、過程與方法的陳述,要清晰、準確,簡明扼要;對研究結果的描述和解釋要客觀、平實,條理清楚;討論問題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采用科學的語體,恰如其分地闡析和評價;作結論應全面歸納、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