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職業素質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企業文化融入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對于企業文化的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說法,還存在不同見解。較多學者認為應當從企業文化是什么、企業文化為什么、企業文化怎么做三個方面來探尋企業文化的內涵。廣義的企業文化包括物質、行為、制度、價值觀和信念,而狹義的企業文化僅指價值觀和信念。企業文化的定義: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是增加企業對外競爭力和適應力,對內凝聚力和活力的精神力量。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注重的是技能的培養,強調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往往忽略了對學生職業素質的教育。而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在注重職業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職業素質,強調以德為先。于是,存在高職院校人才的“供”與企業的“求”上的脫節現象。因此,把企業文化融入到職業素質教育中是勢在必行,其重要性從以下幾方面。從學生看,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的就職意向大多是到企業。基于企業文化的要求,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必須融入企業文化。高職學生如果只擁有了職業的技能,而缺少作為職業人的基本素養,那么自身的職業道路將不可持續,也難以發展。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先學習企業文化,了解和認同企業文化,才能使學生在進入企業工作后更快的適應企業環境與管理,更好的實現人生的價值。而對于有意向自主創業的學生來說,要想獲得成功,借鑒其他優秀企業的企業文化也是相當重要的。從企業看,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僅僅只需要高技術的技能型人才,更應該強調以德為先、務實為本,強調職業人必須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扎實的基礎知識和企業文化認同。這反應了企業對高職人才的要求,也反應了企業文化融入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看,國家對高職院校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從政策上、資金上重點扶持高職院校的發展。高職院校對培養有職業素養的職業人任重而道遠,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符合企業用人要求的職業人是高職院校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二、企業文化融入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構成
企業文化融入職業素質教育,其教育的內容應是企業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企業精神、企業產品等。
(一)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評價事物或思想意識的用途和積極作用的基本觀點,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價值觀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企業所倡導的價值觀念作為企業的共同價值觀,指引著企業的發展方向,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共同的價值理念是企業職工的強有力的粘合劑,團結員工為共同的目標奮斗。在對高職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時,引導學生對企業的價值觀念有相應的認識,使個人的價值觀念與企業的價值觀念盡量保持一致。
1土建類專業輔導員的隱性職業
素養土建類專業輔導員工作環境具有動態性與復雜性,面對高職工科學生,需要技高一籌,尤其是在分層教學、分類培養的教學理念下,更需要土建類專業輔導員的職業化和專業化.輔導員職業化和專業化要求土建類專業輔導員必須具備較高的隱性職業素養.
1.1思想政治素養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要求土建類專業輔導員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較強的政治敏感性.在面對高職工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土建類專業輔導員需要具有較深的思想政治理論功底,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遠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1.2良好的服務態度和信念土建類專業輔導員工作的群體是面對工科高職學生.當前,高職院校進行了招生改革,通過多種渠道錄取高職生,包括自主招生、普通招生和對口單招等形式,高職學生種類多.高職學生在整體素質上相對本科學生綜合素質較差,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班級管理組織能力也都相對較弱.土建類專業輔導員在服務學生時,需要有更好的服務態度.同時,土建類專業輔導員還要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
1.3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輔導員的工作是做學生工作,即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土建類專業輔導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并且為人正直誠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誠實面對每一位學生,不偏袒也不包庇學生,對學生工作做到細致入微,井井有條.
1.4具有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土建類專業輔導員應該具備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是影響學生管理中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育研究能力是反映輔導員對本職工作的認識和理解.
一、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已普遍認識到了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的教育資源致力于學生素質的提升。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和認識的偏差,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內涵認識不足。不少教育工作者生硬地割裂了職業素質教育的內涵,認為職業素質教育就是“職業”加上“素質教育”,將中初等教育的“素質教育”理念照搬到高等職業教育中來,與一般意義上的校園學生活動混為一談,使職業素質教育脫離了其市場性、職業性的本質特征。第二,教育內容偏差。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應當是基于崗位需求,以勝任力塑造為基準的教育活動。目前不少院校在開展職業素質教育時,普遍存在輕職業能力,重特長強化的偏差,教育內容多為對唱歌跳舞、演講辯論等學生特長和愛好的強化,對學生關鍵能力,尤其是職業環境的適應能力、職業實踐和執行能力的塑造普遍缺失。由此造成學生職業規劃能力較差,職業道德認同和職業道德培養不足,對學生今后的求職和職業發展貢獻度較低。第三,教育形式單一。由于受到師資、場地等條件的限制,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很多高職院校迷信課堂教學和理論講授,單純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實現職業素質教育各版塊的教育目標,忽視了實踐教育的作用。如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即開展“職業道德”課程,卻忽視了道德環境的日常塑造和實踐強化;需要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即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卻對創新創業實踐和團隊管理缺乏興趣。第四,管理機構乏力。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多由學生工作部門或共青團組織牽頭組織實施,由于不是教學組織和管理部門,職業素質教育相關模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較少(或呈碎片化),難以與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工作部門和共青團組織主要從事對內管理的工作,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較少,對市場的靈敏度不高,難以有效利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平臺,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響。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職業素質教育基本特征
職業化是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而職業化的標志就是學生職業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因此,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應當成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基本范式和典型路徑。
(一)能力本位的定義能力本位,即將學生能力構建和培養作為教育的重心,以從事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為出發點,通過解析該職業和崗位所應具備的能力來設置培養目標,編制教育內容、方法和過程,檢驗和評估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模式。由此可見“,能力本位教育”首先是一種“能力中心”的教學模式,即“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該模式主張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知識水平的提升,而是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同時,該模式更加強調在發展職業教育時企業的參與,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具備職業和崗位的實際勝任能力。
(二)職業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職業素質,是為從業者所具備的與其從事職業相關,并對職業活動起核心作用的關鍵品質及能力,即滿足和適應職業生涯需要的特定品質及能力。職業素質教育即職業品質和能力的塑造和培養過程,既是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的結合,也是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與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相融合的集中體現。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具備以下特征:
1高等職業院校素質教育課余實踐評價體系的構成
該校建設高等職業院校素質教育課余實踐系統,主要通過設立“三大目標”,構建“兩大體系”,實施“三大措施”來實現。圍繞“全程、全員、全方位”的“三全”教育目標,搭建學校、二級學院、學生社區、班級四級聯動平臺,建立全校教學、行政、教輔、后勤四方協調機制,構建“十二大類、五項主題、二十一個模塊、六項服務延伸”的四級賦分平臺,實現素質教育課余實踐評價“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
2高等職業院校素質教育課余實踐評價體系的創新
2.1育人理念的創新該校立足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對高素質技能性人才的新需求,依據科技人文相融的“綠色教育”理念,提出以培養現代“和諧職業人”為目標的高職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簡稱為123456,即一體:現代“和諧職業人”;兩翼:先進企業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三階:專能精、通能強、素質高;四質:思想品德、專業、文化、身心素質;五德:愛、學、誠、敬、新;六能:自主學習、信息處理、數字運用、表達溝通、團隊合作、創新創業。
2.2體制機制的創新①機構設置。在學院黨委統領下,成立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學院領導做組長,學工部、團委、二級學院負責人任組員。素質拓展中心作為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在團委的常設機構,負責指導二級學院學生素質拓展中心和全院團學組織開展學生素質教育課余實踐各項日常工作。各二級學院設立分院素質拓展中心,負責組織各班團組織和二級學院團學組織開展學生素質教育課余實踐各項日常工作。健全學生素質教育課余實踐活動數據庫,負責對所屬學生素質教育學分進行審核、抽查和管理,并接受學生的查詢核對和修正。②制度管理。制定實施《素質教育實施綱要》、《素質教育課余實踐評價方案》、《素質教育課余實踐學分(分)評分體系方案》等。每年編制《素質教育課余實踐材料》發放給每位學生,宣傳推廣規章制度,并依照執行,建立標準化的長效機制。③保障措施。制定實施《素質教育課余實踐保障和監督辦法》、確保該項工作人員配備到位,團委專職干部負責制訂、監督、管理、協調素質教育課余實踐評價體系的各項工作,各二級學院團總支也安排專人落實對接此項工作,學院十二個專項平臺由各部門負責人牽頭,并安排專任教師負責日常管理。經費上,學院每年劃撥素質教育課余實踐專項經費,保障平臺管理、師資工作、學生活動及其他工作環節運行。
2.3實踐操作的創新①分數換算制。學生參與各平臺活動,并獲取相應的素質分。素質分上不封頂,但每學期折合成素質學分最高不得超過12分。素質分作為評優評獎的基本參數,作為優秀畢業生選拔的重要參數。素質學分納入學生選修課學分體系,畢業時不得少于36個學分,學生素質綜合測評合格折合為選修課2學分。②雙向積分制。學校、二級學院、學生社區、班級四級平臺設置了21項和6項服務延伸的加分項,鼓勵學生參與到學院素質教育的每個環節中。同時在學生社區平臺和二級學院平臺針對文明寢室創建和晚自修等表現不佳者實行倒扣分。正向加分和反向扣分的雙向積分制的實行,使得學生充分的意識到這張“第二成績單”的重要性。③網絡公示制。創設了素質分網上“公示”平臺,實現事前活動項目公示、事后加分情況公示,使得各項目間、學生之間可以相互監督,旨在保證素質分加分的公平性和公開性。
1.當前《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針對護生職業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長期的實踐調研發現,當前《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針對護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教學方法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教學觀念陳舊
教學中教師只側重教會護生基本理論和如何進行技能練習,忽視了護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1.2教學方法相對滯后,教學效果有待提高
隨著近年來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方法也需作出相應的調整。在職業素質培養的過程中,要依據護生的實際特點與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而現實情況是護生由原先的80后轉變為90后之后,教學方法沒有隨之改變。這些教學方法比較滯后,已經不能適應護生職業培養的需求。因而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