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資本投資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鐵路建設中引入民間資本的優劣勢分析
1、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建設的優勢第一,有助于推動鐵路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把鐵路推向市場化。對于鐵路改革而言,鐵路吸收民間資本是把鐵路推向市場化的一條捷徑,一方面可以廣開鐵路建設資金來源的渠道,另一方面民間力量的注入可以為鐵路發展帶來新鮮血液,可以加快改變鐵路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鐵路面對市場競爭的能力。第二,有助于緩解鐵道部資金壓力。鐵道部資產負債率近幾年已經攀升至70%的高位,2011年發行鐵路債一度遇冷,單純依靠鐵道部和地方鐵路局投資,資金方面將捉襟見肘,而引入民間資本將有效緩解燃眉之急。第三,民間投資者的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證。鐵路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市場主導作用以及國家政策,能夠保證民間投資者的利益。一旦路網規模建設完成,鐵路將進入穩定的投資回報階段,投資者大可以不必擔心。第四,提高鐵路投資增速。2012年1-4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48%,鐵路基本建設投資增速為-58%,引入民間資本將提高鐵路投資增速。
2、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建設的劣勢第一,投資回報率低。引入民間資本,局部領域競爭加劇,投資回報率降低,對利潤錙銖必較的民營企業可能會望而卻步。第二,在鐵路建設上,民企處于天然劣勢。中國目前鐵路建設主要由國家負責,引進民資的新政策處于初步實施階段,鮮少有成功的案例,民間資本在鐵路行業總是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對鐵路的運輸調度指揮權和定價權更是無法染指。第三,民間資本到位需要較長時間。回顧歷史,民間資本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初期不到1%,到2010年接近50%,引入民間資本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資本到位需要較長時間。
二、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建設的障礙分析
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實質上是一種公私合作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方式,主要表現為政府和私人企業之間的多樣化安排,《意見》內容齊全,但由于民營企業在資金等方面與國有企業相比有明顯的弱勢,現實案例中,民間資本往往會受到排擠或不占據重要的控制權,因此民間資本的進入依然不容樂觀。
1、政企一體化的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鐵路體制雖然有過巨大的調整,但依舊遵循著投資主體單一的經營模式,這也就意味著鐵路的發展難以跟上市場經濟的步伐。計劃經濟時期政企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鐵路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所在,參股鐵路項目的民營股東常常無法行使自己的權利,民間資本進入鐵路的積極性大大減弱,因此,這也成為了民間資本投資鐵路建設的首要障礙。
自Lucas(1988)以來,許多研究在Samuelson(1958)&Diamond(1965)的世代交疊模型(OLG)的基礎上,將養老保險、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其他要素相聯系進行了理論和應用研究。本文介紹了養老保險制度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進展,指出了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新趨勢,這對于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保障改革進程中的養老金計劃和制度的設計將具有重要意義。
一、引言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文獻中養老保險被直接稱為社會保障(Socialse-curitySystem)。按籌資方式的不同,養老保險可分為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System或UnfundedSystem)和基金制(FundedSystem)兩種類型。現收現付制是從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以來至今大多數國家采納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模式;而基金制是自20世紀80年代人口老齡化及養老保險面臨的財政支付危機以來,一些國家開始試行并逐漸實施的一種養老保險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Samuelson(1958)和Diamond(1965)的世代交疊模型(OLG)的基礎上,多數研究通過對個人儲蓄、收入分配、勞動力流動之間關系的認識,對養老保險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Barro(1974)從遺產動機的角度、Romer(1986)從個人儲蓄、勞動供給的增長模型討論了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等。不過這類研究通常不考慮技術、人力資本、制度等要素。
自Lucas(1988)和Rome(1990)等的新增長理論形成以來,經濟增長更加強調技術和人力資本等要素的重要作用,于是人力資本積累與物質資本一樣也被看作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此后,許多研究借助于人力資本積累這一橋梁來研究養老保險制度同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在人力資本的新增長模型中,教育投入成為衡量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教育投入量、受教育時間與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三者之間是成正比的,延長受教育時間意味著教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育投資越多,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就越高;反之,受教育時間少則教育投資則相對會減少,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較低。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可分為政府和非政府兩類,其中政府對人力資本投資一般表現為財政性教育投入,而非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則包括企業、社會其他經濟組織、學生家庭以及學生本人等。但從新近的文獻研究來看,各類研究主要針對養老金制度與政府或者學生家庭對子女人力資本投資而進行,一般不涉及其他非政府主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如企業和社會團體對教育的資助)的內容,且研究路徑也各有差異。
二、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研究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我國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人力資本為依托促進經濟增長的策略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人力資本投資偏少,教育投資嚴重不足,教育體制不合理在人力資本形成中、企業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人力資本增值程度較低、個人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增長教育
論文摘要:經濟增長是一國取得經濟成就的最重要的標志和過程,經濟學家們一直視經濟增長問題為重要的經濟問題。本文在找出了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問題之后,給出了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策略。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和各國經濟增長實踐都證明,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因,由于人力資本投資效應的長期滯后性和作用間接性,以及傳統物質資本發展戰略的誤導等復雜原因,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物質資本投入來推動,結果造成人力資本投資長期嚴重不足,從而放緩經濟增長的速度。
據相關資料顯示,人力資本存量與GDP存在長期的正相關關系,中國的CDP的增長受到上期的GDP和上期的人力資本的影響,尤其是受上一期的GDP的影響更大,說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慣性。人力資本要受到上期人力資本,本期的GDP和上期的GDP的影響。上期的人力資本對本期的人力資本的影響更大,這說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一般具有長遠的考慮和連續性、累積性。經濟增長快速的時期,人力資本增長也快。因此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2我國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類別和界定
1.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類別
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分為環境風險和管理風險。
環境風險是指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時,因對外界環境因素的突發性變化認識不足而導致投資損失的可能性和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包括:宏觀政治經濟形勢變化、法律法規調整、產業政策調整、科技進步等;
管理風險是企業在人力資本投資過程中因對人力資本特性認識不透、管理不當所導致的收益的不確定性或損失的可能性。分為管理者行為風險和被管理者反應行為風險。管理者行為風險包括:預決策風險、人力資本形成風險以及人、職匹配風險等;被管理者反應行為風險包括:職業道德風險、人力資本激勵與約束風險以及人力資本流失風險等。
2.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界定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貝克爾在職培訓投資模型分析;企業在職培訓的投資風險類型;企業在職培訓投資風險防范措施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貝克爾在職培訓投資模型的兩個基本假設、一般在職培訓、特殊在職培訓、流失風險、激勵風險、貶值風險、提高接受培訓員工的忠誠度、完善企業入力資本激勵措施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在職培訓貝克爾模型人力資本風險決策風險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企業在職培訓的投資風險問題,對貝克爾的兩個假設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了企業基于人力資本的在職培訓投資及相關的風險類型,從忠誠度、組織結構等角度,對管理者如何防范人力責本流失進行了相關分析。
一、引言
1936年,著名經濟學家加里S.貝克爾(Gary.S.Becket)出版了著作《人力資本),被西方學術界認為是”經濟思想中人力資本投資革命”的起點。貝克爾用傳統的微觀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資本投資均衡并將其應用于企業的在職培訓,提出并分析了一般在職培訓和特殊在職培訓這兩種在職培訓模式。在職培訓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活動,涉及到成本與收益的經濟分析。本文基于在職培訓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視角。為企業在職培訓投資決策提供可借鑒的分析方法。
二、貝克爾在職培訓投資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