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碎片化學習在開放教育課程建設中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學習方式。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碎片化學習的硬件條件得以保障;開放教育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重構課程,將傳統的系統性、整體性的課程知識以項目化、場景化、任務化等加以實現,使得碎片化學習的軟件條件得以保障。借助信息化手段重構知識結構的課程建設之路,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的舉措與抓手。
關鍵詞:碎片化學習;開放教育;課程建設
現如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思維及學習方式。“5+1”綜合教育改革試點開放大學在探索開放教育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先行先試及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探索中,發現課程建設是重中之重。2012年在教育部關于同意廣東廣播電視大學更名為廣東開放大學的函中,明確提出:“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面向成人開展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學校應以課程為單位建設學習資源,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認真研究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技術專家與課程內容專家緊密合作開發高質量課程資源。”[1]具體落實到各開放大學的建設任務上,主要就是要借助信息技術通過碎片化的理念加以改造和建設課程資源,使得課程資源能夠支撐起構建信息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助推“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
一、信息化時代對學習方式的影響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人類由工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這種變化被稱為人類社會的第三次浪潮進程。現如今的社會發展較之以往時代,其變革速度更快,第三次浪潮的變革有可能只需要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一)信息化時代考驗著我們的教育
信息化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學習方式都受到信息化的影響。信息技術的變化快、容量大、參與人員多、互動性強、智能性等特點,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應確立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的教育觀、發展觀、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這是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二)信息化時代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媒介
知識總是以一定的媒介為基礎傳承的,一種是動作媒介,如做事、運動、種養植、書法、音樂等需要在做中學的經驗、體會等;一種是書本媒介,如印刷的書本,記錄著知識、思想、情感等;一種是網絡媒介,它借助于數字化手段把知識、思想、情感用音視頻、網頁、網絡社群互動學習等方式進行傳播。三種媒介在學習中也是不可偏廢的,但各有側重。動作媒介的作用主要是形成經驗性知識,書本媒介的作用是把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網絡媒介的作用有利于把知識的相關性進行聯系和知識的內涵外延進行擴展。
(三)信息化時代加快了我們的教育變革
過往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將知識進行整體化、系統化、體系化,主要依靠面授教學同時輔以網上學習資料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其學習群體為全日制的在校生,該學習模式在培養人才方面上成效顯著。作為從事遠程開放教育的廣播電視大學,其主要是依托網絡平臺進行課程資源建設、課程資源推送等,學習者以面授學習和網絡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這種線上線下學習的方式對于在職人員具有極大的便利性,可以實現半工半學,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實現知識的獲取和學歷的提升。自2012年廣播電視大學更名為開放大學以來,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借助目前日益發達的信息技術改造課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數字化教學資源,滿足學習者學的訴求,滿足課程支撐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要求[2]。以上種種現象表明,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從事開放教育的一線人員,要深刻認知信息化時代給教育帶來的巨大變革以及開放教育如何小切口選題介入到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中來。
二、碎片化學習在信息化時代的發展
信息化提升了碎片化學習的成效,碎片化學習在信息化時代成為遠程開放教育學習方式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一)信息化時代使得碎片化學習成為現實
“碎片化學習”是作為與“系統化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方式。“系統化學習”是通過首先確定學習的相關領域和明確學習目標,進而掌握相關知識概念和方法論,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網絡結構,最終建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碎片化學習”就是指將學習這一完整、系統性的活動變成不系統、零散的形式,具有知識信息碎片化和學習時間碎片化的雙重特點[3]。在碎片化的學習時間上,古來有之,北宋歐陽修有“三上”之說:“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在碎片化的知識重構上,就是通過信息化的硬軟件環境,將原本按照章節編排的知識結構變革為按照項目、任務等進行小知識點的重構,使得原有統一授課的學習方式變更為了可以通過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的系統學習,做到知識的體系化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就應該是滿足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最有效學習方式(具體見圖1:知識碎片到知識體系的蛻變)。
(二)信息化時代使得碎片化學習內涵愈發豐滿,特色愈發鮮明
碎片化學習通過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進行碎片化重構,使學員在展開學習時可以實現跨時空、跨學科等的學習,它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學習的方式推送給學員,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這種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求教育供給方革新知識內容的建設、知識內容的推送等來滿足教育需求方的“時時、人人、處處”學習訴求[4]。碎片化學習具有靈活度高、針對性強、吸收率高的特點,學習資源供給方將原本整體性、系統性、一體化的學習資源通過項目化、任務化、場景化的設計,將知識以碎片形式予以呈現和推送,使得學習者借助手機等信息化設備時時、處處開展學習活動;學習者又能根據碎片化的知識有針對性選擇自己需要的、必要的知識技能。這種知識結構的重建,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做到了教育資源供給與需求間的相互匹配。
(三)信息化時代使得碎片化學習的渠道愈發多樣化
碎片化學習的成效取得必須要有便捷的、高效的學習渠道,借助于信息化的日益發達,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挖掘碎片化的知識、利用多媒體工具重組碎片化的學習內容、借助在線學習課程資源構建碎片化的學習平臺等。學習者利用手機等通信設備可以便捷地從百度、谷歌等浩瀚的網絡資源倉庫和較為專業的知網、數字化圖書館等專業的數據庫平臺獲得自己需要的數據信息;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將獲取的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按照某類邏輯關系再整合等,使得原本凌亂、無序的知識點變成較為系統的整體;也可以通過在線課程資源等形式,與學習者、教師、平臺管理員等組成學習小組,開展協同合作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碎片化學習模式及其與開放教育融合分析
通過探究碎片化學習模式的特點,對碎片化學習與傳統教學和開放教育融合的研究,深層次掌握碎片化學習的內涵及其在其他學習場景中的應用,能更好地發揮碎片化學習模式的優勢,提升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碎片化學習三種模式的探究
從學習者開展碎片化學習的動機、學習方式等角度進行研究,碎片化學習模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主動式學習模式、被動式學習模式和隨機式學習模式。主動式學習模式的流程為自主設定好學習目標,遴選好學習平臺,開展內容的學習、制定學習策略、定期交流分享等,最后有一個學習效果的評價,同時該評價又反過來影響學習目標的設定,進而形成一個學習的閉環;被動式學習模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根據指定的學習任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進行學習平臺的遴選、學習內容的收集和獲取,同時進行學習交流,經過這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學習問題得以解決,最后進行學習成效的總結與反思;隨機式學習主要是無特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更多的是因興趣愛好引起的學習,多為碎片化的學習,經過學習之后進行成果的交流與效果評價。
(二)傳統教學與碎片化學習的結合
一是教與學主體的互補性。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負責講解課程知識;碎片化學習模式下,可以借助手機等客戶端在信息化教學平臺讓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跨時空的學習。二是在教學內容上形成互補。傳統教學主要依托課堂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較為系統、全面地傳授知識;在碎片化學習中,學習者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對那些沒有掌握的內容或者感興趣的內容,可以進行反復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三)開放教育與碎片化學習的融合
廣播電視大學的教學模式就是將多媒體課程資源、全過程的學習評價和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利用遍布全國各地的省市縣電大及其學習中心進行面授輔導、利用雙向視頻教學方式進行網絡教學。其學習方式是比較靈活隨意的,既可以網絡學習,也可以自學,這種學習方式就不需要比較固定的時間,對于一大部分的在職人員來說,選擇自己合適的時間學習,利用碎片化學習解決自己存在的困惑,然后提升自己的知識層面。
四、碎片化學習的開放教育課程建設提質培優路徑
通過對信息化提升碎片化學習成效的分析,使得碎片化學習在開放教育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倒逼我們的開放教育課程建設予以更新理念、重構知識體系架構等,以設計出滿足碎片化學習需求的高質量學習資源。項目組以“風險投資”課程建設為例展開探究與實踐。項目組依托學校的在線學習平臺,通過搭建校內外兼職授課團隊,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場景化的碎片化重建,完善學習過程的資源建設和過程性考核,努力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目前已運行了一學期,整體效果良好(具體見圖2:“碎片化”課程資源建設)。
(一)組建教學團隊,提高教學質量
廣東開放大學是由省市縣三級辦學實體構成,我們的教師團隊由省校的責任教師、基層開放大學的面授教師及來自行業領域的能工巧匠構成。教師團隊聯合學生、用工單位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調研分析,明確課程資源建設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其中責任教師主要負責對課程體系架構的設計,面授教師和企業的能工巧匠負責將課程知識點與崗位技能訴求相匹配。
(二)按照碎片化學習要求,重新設計課程結構
針對“風險投資”課程的結構,按照碎片化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包括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知識點及考核等。通過分析研究,將課程“打碎”為“教學內容”碎片化資源庫、“教學視頻”碎片化資源庫、“案例分析”碎片化資源庫、“知識講義”碎片化資源庫等多個資源庫,同時將這些碎片化資源庫按照系統的知識體系“集成”在課程技能目標、教學實施過程等方面,做到知識點碎片化、知識體系化。
(三)對標職業崗位要求,開發課程資源
項目組組建了課程建設團隊,收集課程教學標準、教學模塊、教材編寫等方面的學習資源。將課程面向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細分落實到相關教學模塊上,建設資源迭代可積、“分層分庫、多端交互”的學習資源庫,按自選方式進行積木式組合、積累和迭代,打造多終端線上資源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5]。同時,重視行業企業技術人員、技術技能大師、能工巧匠等深度參與資源建設環節,將本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材內容,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和工程項目案例為載體,豐富資源庫建設,固化教改成果。
(四)豐富碎片化資源,滿足碎片化學習需求
碎片化學習只是學習方式發生了變革而已,其核心仍然是知識的學習與掌握。項目組以碎片化學習資源建設為切入點,因為只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才能滿足學習者碎片化學習的多樣性需求。“風險投資”課程開發了微視頻20多個,總時長達500分鐘以上,內容涵蓋了從風險投資相關的理論知識到該領域的典型案例,從國外漫長的風險投資發展史到國內時間短但迅猛的發展史,讓學習者對風險投資既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性認知,又有他們感興趣的專題知識點,極大地增強了學習者的學習黏性。
(五)重構考核評價體系,強化碎片化的知識體系構建
在碎片化學習方式下,其考核評價必然要進行“碎片化”。項目組通過設計一學期兩次的網上教學答疑(占總成績的20%)、過程性的形成性考核(占總成績的30%)、期末的終結性考核(占總成績的50%)等多形式的考核手段,對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碎片化知識點學習成效進行考核,這種系統化的考核和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設計,保證了知識點碎片化學習的知識體系化,增強了學習效果。
五、總結
碎片化學習是開放教育服務“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靈活、便捷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借助當下突飛猛進的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搭建校內外、校行企教學團隊,將崗位技能與知識技能進行重組和匹配,將課程內容進行碎片化再設計,既是滿足“時時、處處、人人”皆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需要,也是落實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指導精神,更是開放大學轉型發展、提升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
參考文獻
[1]于海燕,吳磊.碎片化學習背景下微模式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9):134-136.
[2]曾凡梅,魏延.基于問題的碎片化學習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2018,38(2):15-18.
[3]王承博,李小平,趙豐年,等.大數據時代碎片化學習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10):26-30.
[4]傅友,黃華興.碎片化學習在成人繼續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6):493-495.
[5]張奕奕.基于碎片化學習的在線開放課程設計: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8(6):46-50,56.
作者:張宏偉 尹文 單位:廣東開放大學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