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三農問題思考經驗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合稱三農問題;農業是利用植物和動物的生命機能,通過人工培養以取得農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土地政策是三農問題的關鍵癥結;土地政策是三農問題的關鍵癥結;加強農村經管工作;加強農村經管工作;進行講述。其中包括:農業的概念和特點,決定了農業在現代產業群中是弱質產業、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特別是發展貧困村的集體經濟,主要應根據區域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扶貧先扶智、農村的歷史債務當然不能排除極少數惡性故意債務,但大部分是經營不善的后果,是管理政策的漏洞,也是經濟轉軌過程的學費、關于農村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問題既要加強政策宣傳,更要加強調查研究等,具體材料詳見:
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合稱三農問題。表面看,三農問題是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生產主體身份三個問題,但歸結起來只是一個問題:農業問題!
農業是利用植物和動物的生命機能,通過人工培養以取得農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通常將農業分為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大部門。在中國農村,習慣上又分為農(農作物栽培)、林、牧、副、漁五業。農業為人類提供糧食、副食品和工業原料,是為人類生存、繁衍提供最基本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商君書·墾令》云:“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饒宗頤說:“今世雖倡工業建國,然足食仍為庶政之基。”故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社會安定的根基。凡著史寫志提及實業,必首著農業!農業的特點是:土地是基本生產資料,其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動物,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生產周期長,自然再生產同經濟再生產過程相交織,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正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不同歷史階段,農業的經濟體制有不同的內函。在人類不同歷史時期農業的社會地位:在戰亂或災荒年代,農業曾是家國興亡的救星、富國強兵的希望!在市場開放、城市化進程加速的治世,農業又因其收益邊際的卷縮而極易成為經濟發展的累贅、流民遷踄的淵源。農業的概念和特點,決定了農業在現代產業群中是弱質產業。由農業衍生出來的三農問題,從有人類歷史記載以來就是構建和諧社會最大的障礙,中外古今任何精明而非昏庸的統治者都將“三農”問題作為治國策略的“重中之重”。
一、土地政策是三農問題的關鍵癥結
中國歷史幾千年,廿五個朝代,能將流民改變成居民者是圣人,對失去耕地而大量農民流動的局面一旦失控,則往往造成社會動蕩,甚至改朝換代。實現“耕者有其田”歷來都是政治家和革命者最易博取人心的政治口號。“保護方寸地,留與兒孫耕”更是國人傳統的為無本領的后人設計的退路。土地政策是否適當,是維系社會穩定的軸心!隨著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土地征用和流轉的規模和范圍也隨之擴大。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拓寬思路,招商引資,解決部分當地農民就業。對城市化過程中失去土地的農民的生存技能培訓,目前重視依然不足。有部分年齡較老、文化程度低或殘疾人離開土地后要重新工作再就業難度極大,其社會保險,政府與社會均欠帳尚多。即使較年輕的農民進城后,也因知識、技能、素質等原因在崗位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市場經濟不同情眼淚,生存競爭鄙視簡單勞動!
“民以食為天”。哪些把農村居民變為流民甚至流寇者,到頭來歷史終將證明其乃誤國的奸賊。應提倡讓農民安居樂業!教民生存的本領是政府最大的德政,也是最大的政績。過去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現在正逐步轉變為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公共財政開始惠及農村。建議政府把農民的生存技能培訓和養老保險提到固本強基、穩定社會治安、鞏固政權的高度來認識和落實,真正把農民全面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能如此,可望從此解開幾千年來的農民戀地情結,真正踏上科學與和諧并行發展的良性軌道。
二、服務為主,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特別是發展貧困村的集體經濟,主要應根據區域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扶貧先扶智。樹立科學發展觀,吸引能人投資辦實業。以標準化、外向化、集約化的方式加快發展。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應以公益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為主,切忌介入具體項目,一哄而起,人辦亦辦。應避免出現類似果多價賤傷農的怪圈。近十年來《農業技術推廣法》在執行中被打了折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在“體制改革”的反復試驗中“妾身未分明,何以見舅姑”,已頻網破人散。要實現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科技創新是關鍵,農技推廣人員是基礎。重建和穩定基層農科技術推廣隊伍,將他們的同教師一樣提高到公務員相同待遇勢在必行,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后應列入議事日程并認真落實。
三、加強農村經管工作
農村的歷史債務當然不能排除極少數惡性故意債務,但大部分是經營不善的后果,是管理政策的漏洞,也是經濟轉軌過程的學費。應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農村歷史債務的來龍去脈,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新債務的發生。主要做法:(1)、全面清理歷年債務,分析歷史問題,對呆帳、死帳等舊債,應按程序辦理。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認為可核消的應核消。或換據降息,減息化債。或互抵剝離,劃轉債務。(2)、進一步完善財務制度,建立民主的財務監督機構。(3)、防范新債務發生,應嚴格按法律手續辦事,誰經手誰負責。(4)、拍賣資產,盤活變現。加快建立縣、鎮、村三級農村管理體制問題歸根結底是人才和經費問題。目前三級農村經管隊伍編制不足,人員業務素質偏低,崗位變動頻繁,管理信息化如鳳毛麟角。“以其昏昏,欲人昭昭”,肯定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大潮流的需要。故建議先增強鎮這一級農經人員力量,組織專務培訓,特別要加強電數化管理,使之掌握計算機鑒別帳務和網上收集信息等技術。增加投入,盡快實現村、鎮、縣三級計算機聯網。在提高人員素質和辦公設備條件的基礎上建立農村經濟協會。
四、穩妥推進專業合作經濟
關于農村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問題既要加強政策宣傳,更要加強調查研究。要強化執法手段,穩定和健全現有六畝村楊桃專業合作社隊伍。(1)、要圍繞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發展其它各種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按照經營性服務與公益性職能分開的要求,推動農技推廣體制與機制的創新。(3)、保護權益,強化管理,財務公開,加強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