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委書記先進事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創新思路,發展民族經濟;加大投入,加快民族地區基礎建設在他看來,要做一個合格的縣委書記,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首先要做到“知民意、辦民事、用民官、得民心”,只有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知民所想、知民所盼,才能夠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通過深入山區民族地區進行調研、分析,任書記找準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關鍵,也是廣大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把老百姓關注的事情辦好,任書記經常召集有關部門共同協商,并會同有關部門領導積極進京、入省、到州尋求支持,協調爭取項目,多方籌集資金,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設施、縣鄉公路建設和教育設施改造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營造公正,大力培養選拔民族干部,對縣委書記先進事跡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元謀對于*書記來說并不陌生、首先要做到“知民意、辦民事、用民官、得民心”,只有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知民所想、知民所盼,才能夠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其次是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公開招考選調(錄用)縣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少數民族人員,具體材料請詳見:
**是一個擁有207955人的熱區農業縣。全縣共有21個民族,有少數民族人口7086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4%。世居民族有漢族、彝族、傈僳族、回族、苗族、傣族。除漢族外,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彝族、傈僳族,其中彝族人口50442人,占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的71.2%。2002年3月,時任楚雄州水電局黨組書記、局長的**同志根據工作需要調任中共元謀縣委書記,職級沒有變,可工作性質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上任伊始,面對著元謀沒有工業、烤煙和項目作為支撐的現實,他團結和帶領縣委一班人,通過對全縣農村農業發展現狀和農民生活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后,提出了“雙目標、雙動力、雙支柱”的經濟社會戰略發展思路。三年來,在這一戰略發展思路的實踐和推動下,元謀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顯著變化,到200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42元,三年累計凈增長809元,躍居全州第一。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和諧,為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書記雖然不是少數民族,但他始終致力于把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縣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抓緊抓好。在我縣的13個鄉鎮中,有姜驛鄉、江邊鄉、涼山鄉、新華鄉等4個少數民族聚居鄉,另外的9個鄉鎮中還有數十個少數民族聚居村。他剛到元謀的2002年,我縣四個少數民族聚居鄉(姜驛、江邊、涼山、新華)的經濟總收入5182.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8.75元,其中:姜驛鄉849元、江邊鄉977元、涼山鄉795元、新華鄉454元,分別低于全縣平均水平1019元、909元、1091元和1432元。三年來,他經過反復深入民族地區調研,召集有關部門開展考察論證,及時調整了山區產業結構,以壩區帶山區,實施異地扶貧、科技扶貧,興修水利,引進優良品種等,使四個少數民族聚居鄉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到2004年,四個民族聚居鄉經濟總收入8001.13萬元,較2002年增長2818.46萬元,增長54.4%。農民人均純收入1179.5元,較2002年增長53.4%。尤以江邊鄉增長較快,人均純收入達到1607元,較2002年的977元增長630元,增長64.5%。***同志認為,一個地區的富裕不是看表象,而是要看根本,只要我們留意一下老百姓特別是山區群眾的飯桌,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生活是不是富裕了,是不是真的脫貧了。他是這樣認為的,也是帶頭這樣真抓實干的。
一、創新思路,發展民族經濟元謀對于*書記來說并不陌生。他曾經于1992年參加州委派駐元謀的“社教”工作組,在元謀工作了一年。在州水電局工作期間經常到元謀調研指導工作,元謀農村的情況尤其是山區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早已經深深的烙在了他的腦海里。到元謀工作后,他首先深入到少數民族聚居的姜驛鄉、江邊鄉、涼山鄉、新華鄉進行調研,到山區少數民族群眾的家里訪貧問計,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在熟悉掌握了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堅持按照開發性扶貧和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方針,集中力量,創新思路,組織實施了以重點扶持村、溫飽示范村、移民搬遷工程、小額信貸為重點的扶貧項目,采取科技扶貧、縣級單位掛鉤結對扶貧等一系列的扶貧開發措施。支持縣民族宗教局在平田鄉新康村創辦了全縣第一個民族團結示范村,引進元謀縣果業協會在平田創辦基地,對搬遷移民群眾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廣泛推廣優質葡萄、石榴等種植技術,使搬遷移民熟悉掌握了一至二項科學種植技術,盡快實現溫飽自給的異地扶貧移民搬遷工作基本目標。2004年,為了切實改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生產生活狀況,在任書記的關心支持下,經積極爭取,多方籌措,投資200多萬元,對姜驛鄉半箐村委會、新華鄉新昌村委會、涼山鄉冷水箐村委會、以及花同鄉平安村委會、老城鄉波享村委會實施重點扶持村建設項目;完成了483戶安居工程和5個溫飽示范村建設任務;新增了351戶1555人的異地扶貧搬遷;發放小額信貸資金1000萬元;此外,任書記還帶頭并號召全縣各級各部門實行黨員干部結對扶貧,目前縣委已制定出臺了縣級部門掛點聯系扶貧村委會制度,共有9個州級單位和73個縣級部門分別與73個村委會的1062戶農戶結成了幫扶對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了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富余勞動力的生活就業問題,他主動與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尋求對策,積極組織勞務輸出,三年來,共組織批人外出就業,通過外出務工,實現經濟收入萬元。為解決困難家庭子女就學難的問題,任書記支持在全縣組織開展了“寒窗助學”活動,并在捐款過程中率先垂范,帶頭捐款1200元,拉開了元謀縣“寒窗助學”活動的序幕,活動開展三年來,每年收到捐款近80萬元,使全縣農村近1000名大、中、小學品學兼優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資助,使困難學生能夠通過“寒窗助學”活動的開展順利完成學業。三年來,他的足跡幾乎走遍了元謀的山山水水,訪問了上百戶農村少數民族困難群眾,成為全縣各族人民交口稱贊的知民意、辦民事、得民心的好書記。
二、加大投入,加快民族地區基礎建設在他看來,要做一個合格的縣委書記,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首先要做到“知民意、辦民事、用民官、得民心”,只有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知民所想、知民所盼,才能夠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通過深入山區民族地區進行調研、分析,任書記找準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關鍵,也是廣大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把老百姓關注的事情辦好,任書記經常召集有關部門共同協商,并會同有關部門領導積極進京、入省、到州尋求支持,協調爭取項目,多方籌集資金,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設施、縣鄉公路建設和教育設施改造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自2002年以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萬元,其中:水利建設資金萬元,中央補助萬元,省級配套資金萬元,州級配套萬元,縣級投入及群眾自籌萬元,比“九、五”期間增長萬元,增長率達%,累計完成各類水利工程件。全縣蓄水總量達到1.022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870畝,累計改善灌溉面積7.96萬畝,配套續建溝渠108.2公里,解決了26468人、17874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在公路建設方面,累計完成投資萬元,先后完成了老城鄉老城公路尾段街道混泥土路面、元大公路元謀段的柏油路面改造及縣城至涼山公路的彈石路面改造工程;教育方面累計投入萬元,對中小學特別是對山區中小學進行危房改造、校舍建設等。隨著固定資產投資的不斷增長,全縣農村特別是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和加強,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公正,大力培養選拔民族干部首先,堅持推行“公開、民主、競爭、差額、票決”的方式選拔任用科級領導干部,并在各級領導班子的配備中,注重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其次是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公開招考選調(錄用)縣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少數民族人員。再次是注重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一是支持民族工作部門利用各級學校、夜校舉辦各種培訓班,2003年以來,選派10名少數民族干部參加州級部門舉辦的少數民族中青班;二是支持組織和民族工作部門建立全縣少數民族干部檔案;三是要求人事及民族工作部門認真做好每年的少數民族公務員招考工作,2003年至2004年共有364名少數民族青年報考公務員,有54人報考少數民族公務員崗位,錄用8名,占報考人數的14.8%;至2004年底,我縣有國家公務員1251人,其中少數民族489名,占總數的40.2%;縣處級干部29人,其中少數民族10人,占34.4%;科級干部715人,其中少數民族266人,占總數的37.2%;科員、辦事員471人,其中少數民族183人,占總數的38.8%。總之,任書記在**工作三年來,他始終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和落實好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三年來,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的不斷繁榮進步,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也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他們正滿懷信心的按照縣委既定的發展思路建設自己幸福的家園。而作為縣委書記,任書記也正為致力于全縣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努力的工作著,他始終相信,只要心系民族地區的發展,只要把民族地區的群眾團結好,就能夠通過努力使他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