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各農、林、牧、漁場,市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3號)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全省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政發[20*]43號),進一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更好地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我市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氣候復雜多變,各種氣象災害頻發,每年因洪澇、干旱、暴風雨、雷電等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近年來,全市氣象事業發展勢頭良好,氣象科技能力和氣象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存在綜合氣象觀測體系不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不夠健全、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和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不夠等問題,制約著氣象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各地、各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快全市氣象事業發展,建立完善全市氣象防災減災安全保障體系,有利于提高防御氣象災害的公共服務能力、科學利用氣候資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進一步明確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和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氣象事業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與支撐能力,為構建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二)主要目標。*期間,要建設和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安全保障體系,做好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和臺站基礎設施改善工作。未來10年,建成結構合理、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氣象預報預測、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科技保障等四大系統,使全市氣象現代化和氣象服務能力達到全省縣(市)級先進水平。
三、切實加強氣象基礎保障能力建設
(一)加快中小尺度氣象觀測系統建設。按照全省自動氣象(雨量)站網建設總體部署,*期間,全市要完成25個自動雨量站(各地至少各建1個)、1個閃電監測站的建設任務。各地及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市氣象主管機構做好上述站網的建設和日常運行工作。
(二)推進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市氣象主管機構要充分發揮氣象信息網絡資源優勢,實現觀測數據和氣象信息共享;要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進一步做好暴雨、冰雹、大風、雷電等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警預報和洪澇、干旱趨勢氣候預測。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積極提供大氣、水文、環境、生態等方面的數據信息。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系統建設。堅持避害與趨利并舉,建立政府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強化氣象災害預報功能,增強對農林業病蟲害、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和有毒氣體擴散、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預警和應急保障能力。
(四)建立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要改善服務手段,拓展服務領域,增加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氣象信息的迫切需求。大力拓展氣象信息渠道,引導有關媒體、網絡和通信營運企業積極配合市氣象主管機構做好氣象信息的播發工作,以氣象警報、興農網等形式及時氣象災害預報信息,擴大氣象信息公眾覆蓋面,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時效性。
(五)加強雷電防護管理工作。認真貫徹《*省雷電災害防御條例》和《*市雷電災害防御管理辦法》,加強政府配套法規建設,重視防雷科普宣傳,做好防雷行政許可工作,實行防雷裝置定期檢測和防雷工程跟蹤檢測制度。建設、規劃、房產、安監、消防、工商、質監、行政服務中心等部門和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市氣象主管機構做好防雷工作。對違反有關防雷規定的行為,要依法進行嚴肅查處。
(六)強化農業氣象服務工作。認真做好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充分利用農業氣候區劃成果,科學調整種植結構,為發展品牌農業、設施農業、旅游休閑農業、生態和安全農業服務。加強農業氣象預報服務,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建立涉農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大力支持“興農網”建設,利用“興農網”向廣大涉農企業、組織和農戶及時準確災害性天氣的預警信息及防災減災科技信息等,充分發揮氣象信息網絡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七)科學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認真貫徹《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領導,不定期研究解決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的實際困難。*期間,要配備新型增雨防雹火箭,添置“三七”高炮牽引車。要積極支持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體系建設,建立作業指揮中心和云水資源監測、通信網絡、效果評估、技術保障等系統,健全作業安全責任制,完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
(八)加強城市交通和公共衛生氣象監測。建立城市交通氣象預警保障系統。在市內漢宜、隨岳高速公路、漢江等沿線增設自動氣象觀測點,交通氣象預報和能見度預報信息,及時向交通等部門通報。建立氣象與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合作機制,積極開展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疾病發生規律、病理影響機理的綜合研究,建立氣象環境變化對疾病發生發展影響的業務服務系統,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環境事件等應急處置提供氣象保障服務。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市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組織對城市規劃、水資源利用、大型工程建設、經濟開發項目、氣象災害防御等重大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確保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四、認真落實氣象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堅持依法發展氣象事業。加強氣象執法監督,保護好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依法管理和規范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信息等活動。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氣象法律知識、防災減災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氣象事業發展的局面。
(二)加快氣象科技創新。按照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原則,不斷深化氣象科技體制改革,構建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市氣象主管機構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需要,開展氣象觀測、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氣候變化應對、人工影響天氣、氣象資源利用、大氣成分分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科技部門要將氣象科研納入每年的科技工作計劃。
(三)加大部門配合力度。財政部門要積極支持氣象事業發展,每年安排一定經費用于氣象事業發展,并有所增加;要安排專項資金保障自動雨量站網、興農網、天氣預報畫面在省電視臺播出等工作的正常開展。勞動保障部門要按有關規定做好氣象部門職工的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險工作。發改委、建設、交通、環保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支持力度。
(四)抓好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氣象人才培養規劃,加大氣象人才培養力度,引進急需人才,形成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氣象人才梯隊。加強氣象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氣象科技教育,提高氣象工作者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