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張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科學發展觀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理論內容和迥然不同的實踐方向。我們主張,建立一門“發展現象學”,以便對世界范圍內現代化背景下的“發展”現象做出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并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對科學發展觀做出準確的、完整的闡釋,而這樣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將是不可估量的。
在十七大報告中,總書記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边@段重要的論述為我們全面地、準確地、完整地理解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尤其是關于“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見解啟發我們,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重要的發展理論,其內部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理論端點,需要我們通過深入的反思來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張力,以便做到統籌兼顧。下面,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入手,深入地探索蘊含在科學發展觀內部的這些重要張力。
“科學”概念中的內在張力
眾所周知,英語中的science和法語中的science通常用來指稱自然科學,但在德語中,Wissenschaft這個概念不但涵蓋自然科學,而且也涵蓋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哲學??档潞鸵恍┐笳軐W家,如黑格爾、胡塞爾等,都喜歡把自己的哲學稱作Wissenschaft。如果我們運用現象學的顯現的方式對諸多社會現象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在當代中國人思維的自然傾向上,通常是從science,即自然科學的含義上,而不是從Wissenschaft的含義上,來理解“科學”概念的內涵的。當當代中國人談論“科學性”、“科教興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樣的話題時,這里言說的“科學”無疑是自然科學的代名詞;而當今中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現象,以及高校和研究機構只在理工科專業中設定院士的做法,實際上隱含著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資質”的否認。
其實,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已經預言:“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奔偃缯f,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現象,并試圖通過對自然規律的發現來指導人們合理地改造自然,那么,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則是人類生活和社會現實,并試圖通過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發現來指導人們批判并改造傳統社會,以追求更為合理的社會形式,從而實現自己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任何自然科學的研究要想回避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哲學方法論的影響都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人文社會科學不僅以背景意識和方法論意識的方式影響著自然科學,更為重要的是,它是為自然科學的研究澄明價值前提的。脫離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導向,自然科學的發展就會陷入迷途。當今社會中自然科學研究的課題,如人體克隆、試管嬰兒、遺傳工程、器官移植、電腦網絡、核能的運用等等,無不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倫理學為它們澄清思想前提和價值導向。
何況,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技術和科學本身的性質也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1950年出版的《技術之追問》中區分出兩種技術:一種是“手工技術”,另一種是“現代技術”。前者如荷蘭的風車、中國農村里的水車,它們不可能導致對自然的破壞;后者則不但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的控制(如火力或水力發電機、化肥和農藥的大規模使用、圍海造田和圍湖造田、大規模使用冰箱和空調、工業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大量廢氣和污水等等),也導致了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控制(如核武器和先進的常規武器、竊聽器、定位儀、遠程跟蹤和攝影、電腦黑客、測謊儀等等)。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在1968年出版的《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一書中強調,現代技術與自然科學不但成了第一生產力,而且也成了意識形態:“作為意識形態,它一方面為新的、執行技術使命的、排除實踐問題的政治服務;另一方面,它涉及的正是那些可以潛移默化地腐蝕我們所說的制度框架的發展趨勢。”在哈貝馬斯看來,現代技術與自然科學正在不斷地排除像政治學、倫理學這樣的實踐科學,而用“合理性”和“效率”取代了諸如“民主”、“自由”、“正義”、“美德”這樣的核心的人文價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還蘊含著“科學主義”的興起和蔓延。科學主義把僅僅適合于數學和自然科學范圍內的觀念和方法簡單地搬運到人文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中。比如,用數學上量化的方法來評價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著的質量;用工科中的“工程”概念來稱呼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如“希望工程”、“形象工程”、“緊缺人才培訓工程”等等;甚至用“螺絲釘”、“工程師”這樣的提法來比喻普通人和教師。其實,每個有生命的人都不是一顆被動的、被擰在某個地方的“螺絲釘”。把有生命的個人比喻為“螺絲釘”的做法,就是人被物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人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了,最后消失在物的重壓下。
總之,在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中,唯有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建立必要的張力,才能使“以人為本”這一核心思想所蘊含的人格尊嚴、人的基本權利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真正扎根于這一發展觀中。
“發展”概念中的內在張力
在當今中國社會的大眾傳媒和日常語言中,“發展”這個用語是出現得最頻繁的用語之一。人所共知,作為動詞,它譯自英文中的develop,法文中的développer或德文中的entwickeln。細心的研究者很容易發現,西文中的這三個動詞都具有雙重含義,即既可以被解釋為“改變”,又可以被解釋為“顯現”(這層含義是從膠卷沖洗中的“顯影”的含義引申過來的,這三個西文字也都可以被解釋為“顯影”)。其實,正是這一雙重含義勾勒出“發展”概念中蘊含著的兩個重要的理論端點:
一方面,任何發展都蘊含著人們試圖“改變”某個地區的主觀上的態度和努力。比如,人們對這個地區未來發展規劃的制定、對電腦效果圖的構想等等。顯然,“改變”這層含義更多地是從主觀方面去設想并預期的,而未來發展規劃的制定、電腦效果圖的構想等等,體現出來的正是主觀方面的臆想,因為人們通常是根據平均化的、完全順利的進程來制定和構想這些東西的。
另一方面,在這個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客觀上“顯現”出來的結果往往是不同于人們的主觀臆想的,即不同于事先制定的發展規劃和電腦效果圖的。因為在任何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原來未曾預想到的種種偶然因素,如氣候的突變、材料的匱乏、干部使用上的失誤、資金投入的受阻、突發的災禍、與地方保護主義之間的沖突等等,會導致整個發展規劃的停頓,甚至“下馬”。更為重要的是,整個發展過程能否順利地得以展開,還取決于事先制定的發展規劃是否遵循這個地區發展的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就是以直接地向我們的意識顯現出來的現象作為合法的研究對象的,而現象學家提出的口號“面向事物本身”正是要引導人們去面對向他們顯現出來的最重要的現象。這種現象學的思考方式深刻地啟示我們,盡管任何自覺的發展過程都需要事先制定發展規劃,但決不應該把發展僅僅理解為“改變”外部世界的主觀臆想、主觀意志和主觀規劃,而應該把它理解為客觀的“顯現”過程,在這一顯現過程中,事物發展的客觀條件和它必定遵循的客觀規律都會頑強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作為動詞,英文中的develop,法文中的développer和德文中的entwickeln也都具有“開發”的含義,而“開發”、“開發區”這樣的概念也是在當今中國社會的大眾傳媒和日常用語中出現得最頻繁的概念之一,其實,“開發”和“發展”都譯自上面這三個西文動詞。我們知道,“開發”這個用語一定會涉及到作為開發主體的人們與作為開發對象的環境和資源的關系。而在日常的現象世界中向我們顯現出來的通常有以下兩種不同的“開發”形式:一種是“破壞性的開發”,即以環境和資源的犧牲為代價的開發形式,某些地區的某些人常常為了眼前利益而犧牲子孫后代的長遠遠益,這種“殺雞取蛋”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另一種是“保護性的開發”,即以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開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光輝的范例。無庸諱言,我們提倡的是后一種開發形式。事實上,也只有這種形式才能確保人類、環境和資源都以總書記所說的“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下去。
整體發展過程中的內在張力
上面,我們考察了蘊含在“科學”和“發展”概念中的內在張力,下面,我們再來考察一下,在任何一個自覺的,即由人類自己積極地加以發動和推進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會遭遇到的以下兩組關系:
第一組關系是:“內在動力”和“全面協調”之間的關系。什么是內在動力?內在動力就是一個社會(包括不同的地區)得以持續地向前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量。顯然,沒有這樣的驅動力量,一個社會就會出現停滯不前的局面。眾所周知,不但傳統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中,而且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以來,由于堅持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的思想路線,國民經濟的發展幾乎瀕臨崩潰。正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思想路線,導致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比中國社會的這兩種不同的發展形式,我們深刻地意識到“內在動力”對于任何發展過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乍看起來,正是改革開放構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整體發展的原動力。其實,真正的原動力乃是人們的欲望和利益,而改革開放中采取的種種措施不過是對這些欲望和利益的肯定和激勵。
然而,一個社會一旦在自己的發展中獲得了持久的、充分的原動力,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就產生了,即任何發展都是不均衡的。于是,在發展進程中就會顯現出愈來愈大的貧富差異和地區差異。假如人們對這些差異的顯現不加重視的話,就有可能引發各種社會沖突,甚至導致整個社會的解體。因此,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必須做好“全面協調”的工作。什么是全面協調?按照我們的理解,全面協調就是根據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對整體結構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對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確保整個社會穩定地、持續地向前發展。總之,沒有內在動力,任何自覺的發展過程都無法加以實現,但一旦獲得了這種動力,就不光要通過全面協調,保持動力的持久性,而且也要對事物的結構做出及時的調整,以確保整個社會不至于在發展中解體。
第二組關系是:“外觀發展”與“內涵發展”之間的關系。什么是外觀發展?所謂外觀發展就是在發展過程中片面地注重外在形式的變化。比如,有的地區在發展中上了不少政績工程、建了不少高樓大廈,上級領導檢查起來很好看,這個地區的主管干部也容易得到晉升,但該地區老百姓關切的實際問題卻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什么是內涵發展?所謂內涵發展就是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實質性的變化。比如,一個地區在提高文化素質和教育水平方面的發展就屬于內涵方面的發展,這方面的發展成果不像標志性建筑那樣容易從外觀上看出來,但對該地區的長遠發展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盡管外觀發展也不可偏廢,但從根本上看,應當注重內涵上的發展。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理論內容和迥然不同的實踐方向。我們主張,建立一門“發展現象學”,以便對世界范圍內現代化背景下的“發展”現象做出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并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對科學發展觀做出準確的、完整的闡釋,而這樣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將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