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基層文化建設的會議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5〕2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國家計委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2〕7號)精神,把基層文化建設擺上了重要位置,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夯實基層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對文化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進一步增強。各級文化部門努力開展各項文化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和諧社會、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基層文化建設基本情況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事業取得新成就。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全市各級政府逐步加大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舉辦各種基層文化活動的條件和環境得到了改善。我市現有市級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縣級文化館8個、圖書館5個,一批標準化的文化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如潁上縣新建成的5447平方米圖書館,界首市新建成的5000平方米圖書館、5000平方米文化館和500平方米博物館大樓現在已經竣工,即將投入使用。我市已基本實現各縣市均有“兩館”的目標。2008年,市長孫云飛專題聽取市文化工作匯報后,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決定進一步加大投入,把文化事業發展經費提高到每年100萬元,目前已列入財政預算。
我市文化基礎設施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事業的繁榮。繼太和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書畫藝術之鄉之后,又相繼有一批縣市區躋身于先進文化縣市區行列:太和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先進文化縣;界首市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先進文化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界首市田營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彩陶藝術之鄉;臨泉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先進文化縣,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雜技、馬戲之鄉;潁州區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這些國家和省級文化之鄉的命名,擴大了阜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了阜陽的文化品位,為全市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二)文化建設工程取得新進展。為大力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我市制定出臺了《阜陽市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笆晃濉逼陂g,我市共有15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列入國家建設項目。截止目前,全市已有5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列入2007—2009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其中,2009年有4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列入安徽省民生工程,投資規模達1880萬元。目前,首批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已全部竣工,一批符合國家建設標準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即將投入使用。另外,尚有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新增建設項目正在緊張的選址中。
2008年,我市共有169個農家書屋納入全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計劃。目前,這169個農家書屋已全部建設驗收完成。農家書屋直接建在行政村,出版物豐富實用,群眾借閱方便,受到了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成為方便農民讀書學習、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臺,為全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豐富廣大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2009年,全市327個擬建農家書屋的選址和配套設施采購工作已經完成。
(三)文化隊伍建設取得新進步。目前,全市文化系統在職人員900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60%以上。市文化館、圖書館共有各類人員50人,縣級兩館共有202人,業務人員占84%,已初步形成了層次合理、門類齊全、布局均衡的人才隊伍體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共有遍布城鄉的業余文藝團隊1000余個,從業人數萬余人。2008年,我市有1人被國務院評為享受政府津貼高級人才,打破了我市文化藝術界無人享受國務院津貼的空白。2007—2008年,全市有4人取得一級職稱、8人取得二級職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一定成效。近年來,我市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基層文化館(站)干部職工的在職崗位培訓教育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和業務素質。全市基層文化工作者積極進行文藝創作,先后發表、出版了一批優秀論文集、文藝作品等。在第七、第八屆安徽省藝術節上,我市獲得優秀組織獎、演出一等獎、創作一等獎等各類獎項達20余項。市曲劇團編排的《冤家親家》、《紅燈綠燈》分別榮獲第一、第十屆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在剛結束的首屆中國曲劇藝術節上,我市選送的劇目《瀟湘夜雨》、《繡花女傳奇》、《鄭八怪聯親》等獲得了觀眾最喜愛劇目獎等7項大獎,1名同志被授予“當代中國曲劇十大名角”稱號。
(四)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多年來,我市業余群眾文化隊伍十分活躍。如臨泉縣的長官、楊橋民舞隊,迎仙馬戲團、飛燕馬戲團,潁上縣花鼓燈藝術團,潁東區口孜民舞隊等。這些團隊一方面積極參加全市各類節慶慶典、廣場演出等文化活動,另一方面長年活躍在全國各地,已逐步形成了一支有較高藝術水平和較大規模的農民文化產業大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十分可觀,在豐富活躍所在地廣大群眾文化生活、傳播我市優秀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一批業余雜技、馬戲、歌舞、戲劇、表演團體活躍在農村集市、廟會、鄉村,以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排練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傳統戲劇和現代戲等,深受群眾歡迎。2009年9月8日—12日,首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在臨泉縣隆重舉行,為期五天的藝術節舉行了踩街巡游、雜技演出、民營雜技藝術發展論壇等多項特色鮮明、精彩紛呈的活動,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展現了我市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又為經濟建設搭建了重要平臺,受到了社會各界好評。二是一些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大院成為當地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傳播的主陣地,發揮著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作用。三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廣場的興建,一支支有著較高藝術水準的群眾文化藝術團隊,常年活躍在全市各主要街道、廣場,豐富了市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成為我市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共有秧歌隊、花鼓燈隊、民舞隊、腰鼓隊、健身舞隊、歌詠隊等近200支,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全國和全省各類社區文藝調演、舞蹈大賽上獲得過優異成績。四是素質教育的普及,促進了少兒文藝和校園文化的繁榮。我市現有小紅花藝術團、紅舞鞋少兒藝術團、小紅帽藝術團等100多個少兒藝術團體,在豐富少兒校外文化生活的同時,少兒藝術素質也得到了較好的提高,已成為我市各類大、中、小型文化活動的生力軍。五是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給廣大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注入了強大活力,對基層文化的普及與提高起著示范、導向作用。除此之外,市政府要求市文化部門在每年元旦、春節期間,組織專業文藝團體和文化單位赴潁上、阜南、臨泉等邊遠貧困農村開展聲勢浩大的送戲、送圖書、送電影、送春聯下鄉活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邊遠貧困地區農民文化活動難的問題。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全市各級政府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工作原則,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將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不斷加大投入。2005年起,全市范圍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申報工作。按照普查工作要求,眾多文化工作者走鄉串戶、實地調查,不漏線索、不漏種類、不漏地區,對各種類別民間藝術的形式和內容、現場活動、表演過程、口承資料進行細致的文字記錄和現場拍攝。四年來,全市共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200余項,成功申報國家級代表作名錄5項、省級代表作名錄14項、市級代表作名錄29項。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全社會重視,市政府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下撥專項資金,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展覽活動。如界首市建立了界首彩陶技藝傳習所、彩陶博物館;潁上縣建立了花鼓燈藝術學校,舉辦了花鼓燈藝術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紙質檔案、電子檔案、照片檔案、音像檔案,出版了近百萬字的《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1—2卷)。
為使我市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長期有效保護,市政府正組織起草《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意見》,將列入2010年度政府規范性文件制發計劃。
二、當前基層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我市基層文化建設在穩步發展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
(一)基層文化設施總量不足,分布不盡合理。由于我市經濟基礎薄弱,歷史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文化建設與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不能同步進行,公共文化設施日益顯示出總量不足的弱點,同時文化設施分布不夠合理。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數量和品種不夠豐富。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發展文化事業,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了很大努力。但就目前而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仍然不足,基層文化設施設建設滯后。如各級文化館、圖書館現有規模及藏書數量與文化部頒布的兩館要求相差較大等。
(三)投資主體單一,依靠政府投入居多,吸納民間資本較少。目前,我市基層文化建設資金的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有限投入,還沒有建立起向社會購買文化產品的體制機制,因而不能吸納社會資本投資基層文化建設。
(四)文化干部隊伍力量薄弱。由于現行人事體制機制的制約,基層文化干部隊伍不能補充新鮮血液,缺乏活力。如現有鄉鎮文化工作人員大都不是專職,一人多用、身兼數職,造成基層文化干部更迭頻繁,穩定性差、專業性不強、整體素質不高等。
(五)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的管理有待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等基層文化基礎設施是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主陣地,在開展書報刊借閱、時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藝演出、數字文化信息服務、體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市鄉鎮文化站等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的管理模式還有待摸索,一些管理問題日益顯現。如工作經費有限、沒有專人進行管理、不能按規定對民眾開放等,對有效發揮基層文化設施的作用、服務于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影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對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領導,加大投入,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推動基層文化繁榮發展。
(一)進一步加強對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領導。把基層文化建設擺上重要位置,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確?;鶎游幕ㄔO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目標責任制,把農村文化工作列入創建文化先進縣(市)、先進鄉鎮和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等相關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機制,將文化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情況作為文化單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
(二)加快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等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的重要法規和政策要求,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和居民小區配套文化設施建設工作,把社區文化建設納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范疇,納入地方社會文化發展規劃,從資金、政策、制度上推動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三)切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文化館(站)、圖書館等公益文化單位的經費保障力度,加大對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的財政補助,保證重大群眾活動的經費投入。同時根據實際安排一定數量的經費,用于開展有導向性、示范性的重大群眾文化活動,帶動基層文化活動的發展和繁榮。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用于基層文化工程建設。落實對文化事業捐贈實行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建立籌資渠道多元化、投入主體多元化的基層文化建設投入機制,形成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文化建設投入格局,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超級秘書網
(四)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建設。加強對鄉鎮文化站人員的業務培訓,促使鄉鎮文化站人員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各級政府在機構改革中確保圖書館、文化館等基層文化機構的人員編制,明確鄉鎮文化站的公益性質。在人員配備上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競爭上崗,逐步形成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事基層文化工作,大力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力量。采取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專業藝術人員的積極性,切實加強對基層文化隊伍的教育培訓。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
(五)進一步提高文化服務社會的能力。首先,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加強傳統特色文化建設,充分挖掘鄉土、歷史、人文資源,努力塑造地域色彩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文化”。鞏固培育好現有的特色文化團隊,不斷挖掘、培植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間基礎的文化資源。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等稱號。開展“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科學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陶瓷燒制、柳編等民間工藝項目,戲曲、雜技、花鼓燈、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街道和文化名鎮、名村、名人、名品。其次,積極開展農村文化服務活動。縣、鄉文化機構將進一步面向農村、面向基層,明確服務規范,改進服務方式。將鄉鎮文化站建成集圖書閱覽、文藝活動、廣播影視、宣傳教育、休閑娛樂、科學普及為一體的綜合文化站,提高其服務農民、服務農村能力。加強對農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戶的免費培訓輔導,積極扶持農民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室。第三,大力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快各縣市區基層文化中心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戲劇、音樂、圖書等文化藝術資源,通過互聯網、衛星傳輸等現代科技形式,為城鄉群眾提供快捷、豐富的精神文化服務。積極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以共建方式發展基層服務點。進一步提高各級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提供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的能力。第四,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功能。市政府將按照文化部新頒布并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要求,從規劃、人員、經費、設施設備等方面切實加強對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通過舉辦科普知識講座、開展群眾樂于參加的文藝體育活動、編發科技資料等形式,把其辦成廣大農民求知的課堂、求美的窗口、求藝的樂園、求富的良友,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為經濟建設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功能。緊緊抓住科技進步給文化發展提供的機遇和條件,立足基層,著眼群眾,注重在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手段、方法方面進行創新,切實改變過去文化活動僅滿足于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現象。同時,市政府將根據國家有關法規規定和我市實際,積極探索有效方式,切實加強對農家書屋等其它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