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年,全市上下全面踐行科學發展觀,把握機遇,開拓創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0.6億元(預計數,下同),增長14.5%,為近30年來最快增速。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增長4.5%、17.5%和18.4%。
“三化”建設積極推進。工業活力不斷增強。全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308.6億元,增長18.4%。五大重點產業實現產值379億元,增長42%,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55.7%,拉動全市工業增長22.84個百分點。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254.9億元,增長4.6%;糧食播種面積801.9萬畝,糧食總產327.2萬噸;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77家,全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帶動農戶17.7萬戶。城市建設提質擴容。城區新增綠地面積114.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6.2%;城市道路景點、污水處理、垃圾填埋、天然氣過江等重點基礎設施順利實施,全市城市化率達到37%。
社會需求持續增長。一是投資需求穩中有升。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1億元,增長20%。重點工程開工92個,開工率達93.8%;累計完成投資112億元,增長71.7%。二是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億元,增長16.8%。旅游業加快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數、實現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9.8%和24.7%。三是外貿金融日益活躍。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為7.5億美元,增長28.4%;實際利用外資2.8億美元,增長30%。
經濟質量穩步提高。一是規模工業效益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2億元,增長70%。二是財政收入完成較好。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50.11億元,增長25.2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0.64億元,增長22.43%。三是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2.5%和9%。四是節能減排成效初顯。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減少2.6%,化學需氧量排放同比減少2.5個百分點,達到年初預期目標。
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國企改制成效顯著。全市新批改制國企15家,驗收改制25家。農村體制改革得到深化。繼續落實了糧補等系列惠農政策,穩步推進了*縣、衡山縣農村綜合改革試點;8個縣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全面鋪開,參合農民402萬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程序進一步規范,投資體制改革順利推行。
社會事業較快發展。八件實事工作進展順利,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另外,教育事業、文化藝術、環境保護、婦女兒童等其它各項社會事業均得到進一步發展。
20*年,雖然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態勢良好,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土地、信貸、能源、運輸緊張,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工業總量仍然不大,工業結構仍然欠優;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壓力較大;物價漲幅過快,加重了城鄉弱勢貧困群體的生活負擔。這些需要我們在20*年的工作中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二、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
20*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50億元,增長14%以上,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17%、18%以上;萬元GDP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4%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5以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40%以上;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4%和12%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和10%;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三、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及措施
(一)以結構調整為重點,進一步推進新型工業化
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提高工業競爭力。重點建設*鋼管深加工、亞新科電控燃油噴射系統、中鋼衡重礦冶裝備生產基地、安徽合力工程機械、風順車橋變分器總成、建滔化工“雙十”續建、湘衡鹽礦30萬噸純堿配套60萬噸工業鹽等重大項目,扶持培育出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行業領先的大企業、大集團。
加快技術改造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支持中鋼衡重老廠區技術改造,著力實施特變電工新型節能換流變壓器研發、*晶體管公司5英寸芯片產業化示范工程等項目,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推進產業集約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重點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松木工業園、白沙工業園(深圳工業園)、*鋼管深加工聚集區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抓好縣市區7個工業園和4個產業集聚區建設,做好我市工業園區擴規工作,形成產業集約集聚發展的態勢。嚴格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堅決落實能源消耗降低的指標計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水口山重污染工礦區環境治理工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增強對工業的支撐力。重點支持星沙物流、衡鋼物流、*糧食物流、中湘五金機電市場等現代物流業發展,不斷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同時,加快現代金融、現代科技等服務業的發展壯大。
(二)以現代農業為主題,進一步促進農業現代化
積極穩定農業生產。堅決落實好扶農、惠農、支農政策,嚴格保護耕地,擴大糧食播種面積,著力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化工程和國家雙低油菜基地項目,抓好生豬規模化養殖和優勢產業基地建設。力爭糧食種植面積保持在8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330萬噸左右。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增強農民素質,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扶強壯大環球科技、湘竹木業、新五豐、金拓天、怡農生豬、金雁米業等龍頭企業,新增3-5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大中型水庫除險保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等水利項目和生態建設。加快推進“百村”示范工程,抓好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工程、安全飲水工程、農村電網完善工程、鄉村清潔工程建設。力爭完成229公里通鄉公路、1683公里通村公路硬化以及25個農村客運站建設。同時,加強縣城和小城鎮建設。
(三)以擴大需求為支撐,進一步拉動經濟較快增長
合理引導投資增長。一是拓寬籌資渠道。通過積極爭取國家預算內資金、抓好招商引資、加大有效信貸投入、促進民間投資等多種方式,突破資金制約。二是改善投資結構。能源,努力做好耒陽電廠三期、*電廠、祁東凱迪生物質發電項目前期工作;加快煤炭生產安全改造,重點抓好白沙采煤沉陷區治理;繼續推進*主電網和城網建設。交通,繼續加快衡炎、衡邵、潭衡西等高速公路以及武廣客運專線*段建設,爭取湘桂鐵路改造、衡井鐵路以及衡岳高速公路等項目早日開工。城建,重點推進內環路、衡州大道、蒸湘和蒸陽南北路延伸工程、武廣客運專線*站中心廣場及配套工程、以及城區和縣城垃圾、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信息,積極實施*移動、電信、聯通、郵政等基礎設施改造,抓好信息化區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規范房地產投資,擴大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有效供應。三是強化項目管理。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在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價格總體水平過快上漲的同時,積極擴大消費需求。逐步提高消費層次,在城市重點合理引導住房、文化、汽車、通信等熱點消費,營造更好的消費環境,加快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拓寬消費渠道,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工程,促進各類投資主體到農村投資商業設施,各類連鎖超市向農村延伸,豐富消費種類,釋放消費潛能,活躍農村消費市場。加快發展旅游業,以旅游經濟帶動住宿、餐飲、休閑業的發展,力爭全市旅游收入增長30%。
切實加強對外貿易。大力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提高出口貿易附加值。力爭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0.5億美元,增長40%。
(四)以改革開放為動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繼續加強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切實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行政府投資公益性項目代建制,健全重大項目稽察制度,加大招投標監管力度,規范政府投資行為。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國企改革,突出抓好衡拖、建湘等11家重點企業招商重組工作,繼續加大政策性破產和依法破產推進力度。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全面推行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在全市范圍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力爭20*年底完成全部林權發證工作。同時,積極推進要素市場、財政體制、金融體制、社會事業等各項改革。
強化招商引資效果。充分利用重大招商引資活動,向外推介項目,吸引外來投資,并抓好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努力加強戰略引資,圍繞優勢產業、基礎設施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加強與國內外戰略投資者的合作,加快引進一批大公司、大項目。力爭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8億美元,增長35%。
(五)以改善民生為目標,進一步加快和諧社會建設
積極擴大社會就業。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力度,加快市、縣、鄉三級職業培訓基地以及農民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精心組織實施“百萬培訓”工程。加強對城鎮“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獨立工礦區下崗人員和失地農民的就業援助。力爭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做實職工養老保險個人帳戶,開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進一步推進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鞏固和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努力推進農村低保工作。力爭社會保險費征繳率超過95%,城市低保資金發放到位率100%。
建立公共服務體系。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兩免一補”政策;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提升高等教育,加快湖南工學院、*師院、湖南交通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新校區建設。積極發展衛生事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抓好2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
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切實做好*市科普館等項目前期工作,繼續推進農村廣電“村村通”工程和農村文化站建設,強化物質遺產及非物質遺產保護,引導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強化社會管理職能。建立和完善安全應急、矛盾疏導和利益協調三大機制,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繼續加強公檢法司基礎設施建設。以煤礦瓦斯、道路交通、地質災害為重點,健全市級生產安全應急救援體系。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力爭每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2.5%以上。同時,高度重視信訪、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有效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