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總結及來年打算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12年工作情況
(一)創新開展民生福利服務體系建設,惠民舉措成效亮眼
區老人院二期工程順利開工。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提請區委區政府啟動了區老人院二期工程。經過緊鑼密鼓的前期籌備,以及多方奔走籌措資金,于10月20日舉行了開工儀式,工程總建筑面積28662平方米,概算總投資1.18億元,計劃2013年底竣工,新增養老床位約1000張,集起居、休閑、健身、娛樂、保健、康復、醫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該項目建成后,將在全市率先實現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40張的目標,將形成立足、輻射東部、引領全省老年福利機構建設的良好局面,為新型城市化發展添磚加瓦。這一造福社會的重要民生工程,受到了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全市率先免費辦理婚姻登記。加強婚姻登記處規范化建設,今年3?月1日婚姻登記處遷至南海神廟附近,面積400平方米,擺脫了原來辦公面積狹小、長期不達標的困局。在全市率先免費辦理婚姻登記,設立了特邀頒證師、開展婚姻糾紛司法確認、民俗特色婚禮、短信互動等便民惠民服務。舉辦“新婚金婚?情定波羅”區民俗特色集體婚禮活動,打造“娶老婆到波羅”的獨具特色的民俗婚姻文化品牌。便民舉措和特色做法受到省、市民政部門的充分肯定,在我區召開了全市婚姻登記工作現場會,并吸引了不少其他省市兄弟單位前來參觀考察。救助措施扎實有效。建立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今年4月低保標準由480元提高到530元,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由580元提高到800元,低保“邊緣群體”認定標準由700元提高到960元,繼續保持全市各行政區(市)救助范圍最廣。1月起區集中供養“三無人員”供養標準從600元調整提高到850元,散居“三無人員”供養標準從576元提高到689元,孤兒養育費從1000元提高到1180元。今年以來發放低保金279.63萬元,發放分類救濟金40.33萬元,發放實物救助、物價補貼、慰問金等合計185.78萬元。落實市新出臺的醫療救助辦法,在市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出臺后其他區都取消了區級重大疾病救助,我區仍堅持保留了區重大疾病資助,以市、區醫療救助“雙保險”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難群體病有所醫,今年來為困難群眾2218人次支出各類醫療救助金137.10萬元,資助困難群眾756人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有效緩解了困難群眾的生活壓力和醫療難題。低溫天氣期間,積極落實防寒保暖措施,為9個庇護站補充配送防寒衣物135件,為困難人員、孤寡老人發放保暖用品217件,確保困難群眾過個暖冬。全區現有低保對象341戶637人(三無人員56人,孤兒4人)、低收入家庭57戶163人、“邊緣群體”24戶46人。建成300多平方米的救災倉庫,聯系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為其代儲救災物資,協定代儲物資在我區發生災情時可優先使用,強化了快速應對重大自然災情和救災物資儲備功能。開展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創建,現有10個社區被評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在“6.29”事故善后處置工作中,積極開展“6.29”事故善后處置工作,局系統出動工作人員45人,牽頭做好區級界線測量、死者遺體火化11具、死者家屬送返162人,并引入社工進行心理救援,配合做好安撫,募捐活動接收善款40多萬元等工作。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服務載體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格局基本形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為月收入1000元以下獨居、孤寡老人等九類老年人提供26-78小時/月的居家養老服務,在每條街道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部,在全市率先實現區、街兩級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全覆蓋。開展“平安通”呼援服務系統安裝工作。規范福利機構管理,全區現有福利機構3間,床位444張。根據《市民辦社會福利機構資助辦法》,4月起,調高了對民辦社會福利機構運營資助標準,由60—100元/人/月調整為100—300元/人/月,按照入住老人護理等級給予資助,進一步推動民辦社會福利機構健康發展。探索多層次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建有星光老年之家101個,投入運營經費349萬元,為社區老人提供保健康復、文化娛樂等多項服務,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建立了長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南崗街日間托老服務中心,分別為省、市示范項目。及時辦理老年人社會保障(優待)卡業務5151人。全面落實向70歲以上長者發放長壽保健金政策,發放長壽保健金8446680元。發動全區開展各式各樣的敬老系列活動。全區用于開展敬老活動、發放慰問金、慰問品給老年人共投入經費600多萬元,社會各屆慰問老年人和參與活動老年人人數達10000多人次。9月接受區人大開展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執行情況檢查,獲得充分肯定。慈善救助健康發展。區慈善會舉行了第二屆理事會選舉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會成員。慈善救助13人23.55萬元。資助“共享陽光幸福”系列活動因病致貧困難家庭、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培訓、單親特困母親家庭等項目共75.4萬元。開展“扶貧濟困日暨慈善日”活動,累計接收捐款749萬余元。銷售福利彩票1272.75萬元,籌集福利彩票公益金254.55萬元,資助福利公益項目1個。社會捐贈站接收物資1.6萬件。
(二)率先開展社會管理服務,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形成
街道、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改革圓滿完成。街道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順利完成,“一隊三中心”專項建設按計劃完成,街道服務管理架構初步形成。根據省、市有關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改革精神和區委區政府關于逐步推進轉制社區“社企分開”改革要求,牽頭制定并組織實施全面推進本區社區服務管理改革創新工作。截止9月30日,歷時4個月,按“一居一站”模式,在全區59個社區建立了社區服務站。基本厘清基層政府與社區責權,初步落實政府依法行政、居民依法自治,強化了社區自治組織的社會服務管理功能,初步建立了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站分工協助、交叉任職、合署辦公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形成符合時代要求、體現特色、富有活力效率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全面啟動創建幸福社區試點工作。制定《區創建幸福社區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成立區創建幸福社區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加大對試點社區的投入力度,實現公共服務資源下沉;指導魚珠街金碧社區、文沖街萬科花園社區、穗東街南灣社區等3個社區開展幸福社區創建試點工作。南灣社區被選為市啟動“幸福社區”創建現場會議的參觀考察點,接受了萬慶良書記一行的實地考察。大力推進社區建設。印發《關于落實社區居務公開有關工作要求的通知》,為全區59個社區統一制作了“居務公開欄”,21個社區創建為“省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社區”。聯同區紀委、區委組織部對全區社區組織掛牌管理進行統一清理整頓,為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各類組織機構統一制作牌匾和組合牌。指導后進社區整改,支持6萬元購買設備設施,改善工作條件。推進“三化”改革社會服務工作。按照區委區政府關于推進綜合化、網絡化、信息化服務管理改革的部署,牽頭制定了《區推進“三化”服務管理改革社會服務工作組實施方案》,編印了《工作流程指引》,探索建立“社工+義工”聯動服務模式,舉辦了“南粵幸福活動周”系列之“創建幸福新社區•社工義工齊行動”啟動活動,組織近300名社工、義工,擴大了社會影響。完善政府購買家庭綜合服務。建立定期評估制度,搭建專業交流平臺,舉辦5期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社會工作專業交流會,推動本區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完善發展。運營近一年多來,已服務逾10萬人次,取得了初步成效。9個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接受第一個年度期末評估時,被評估專家認為“激活了社區原有的服務功能”。組織專題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培訓班和加強工作指導,截止10月,全區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全部完成第二年度政府購買服務招標和簽約工作。各街道以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為基礎,結合我區“三化”社會服務工作,健全完善“社工+義工”聯動機制,通過服務外展等手法,正逐步將服務功能輻射到社區(已設立18個社區工作站)。全市率先建立首個區級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加大社會組織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制度。依托區社區服務中心的資源,今年2月在全市率先建立首個區級社會組織培育基地,目前已有18家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進駐培育基地,為全區兩項社會管理服務改革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項目被列為市社會創新試點項目和區社會創新試點項目。深化社會組織登記改革,實行“一站式”社會組織辦理登記業務,簡化社會組織成立登記程序,逐步放寬社會組織準入門檻。截至11月31日,我區依法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共115個,其中,社會團體27個,民辦非企業單位88個。籌建區社會工作協會,編印《社會工作簡報》。制定了《關于實施抓區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百日攻堅行動”的方案》,扎實開展“百日攻堅”、“百日扶元”活動,全市率先建立區教育系統社會組織黨委,黨組織覆蓋率達100%。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開展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考前培訓、社會工作員培訓,促進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向專業社會工作人員轉型,今年,我區社區居委會專職人員考取社工職業資格46人,為歷年考取人數最多的一次。全區現有244人考取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
(三)扎實開展雙擁優撫安置工作,保障“十八大”期間涉軍隊方面和諧穩定
深化雙擁共建。發動全區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印發《區2011年雙擁工作總結和2012年雙擁工作意見》,實現雙擁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經常化。元旦、春節、“八一”期間,全區組成擁軍優屬慰問團(組)27個,召開各種座談會150個,贈送部隊慰問品、慰問金合計51.9萬元,全區用于擁軍優屬活動經費開支160多萬元。協調駐區部隊參加區各大型活動,資助部隊文體生活設施建設費用24萬元,協調幫助解決駐區部隊干部子女入學入托11人,軍地軍民關系進一步密切,全區未發生一起軍警民糾紛。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全區現有優撫對象239人(其中參戰人員167人)、無軍籍退休職工和地方代管人員44人。進一步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3月再次提高撫恤補助標準,全年發放各類撫恤補助和優待金391人263.68萬多元,春節慰問金、臨時物價補貼、一次性生活補助等32萬多元,報銷醫療補助619人次13萬多元。穩妥開展各類人員身份認定工作,認定參戰退役人員8人,烈士子女2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1人,60周歲以上農村籍退役士兵8人,落實了生活和醫療待遇。全區撫恤優待面持續100%,撫恤優待政策落實100%。完善信息平臺建設,逢重大假節日或新政策出臺時以短信方式告知優撫對象。健全走訪制度,上門走訪優撫對象45戶,解決困難和問題27件,將政策宣傳、精神撫慰、辦好事實事落到實處。組織5名殘疾軍人免費療養。開展“關愛功臣,為優撫對象送醫送藥”活動,組織全區優撫對象(含參戰退役人員)免費體;為19戶發放臨時救助金、住房困難臨時補助6.85萬元,緩解生活壓力。爭取市資金3.5萬元對海軍陵園進行修繕維護。發放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和地方代管人員退休費和節日費234.30萬元。妥善處置“十八大”期間涉軍維穩工作。牽頭制定了處置少數涉軍隊退役人員維穩工作方案和工作指引,協同全區各有關單位采取解決合理訴求、宣傳疏導、幫扶慰問、教育穩控、信息收集研判、應急處置等全方位舉措,對維穩任務重的街道上門做好新《退役士兵安置條例》的宣傳解釋和引導。堅持重大節日活動期間每日、重要時節每兩小時信息報送和每周維穩形勢分析研判報告制度,構筑起反應迅速、銜接順暢的維穩工作網絡,會有關單位做好參戰老兵登白云山聚集活動現場辨認取證和處置工作,勸返參與集體上訪的參戰老兵16人,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安置工作圓滿完成。完成2011年冬季回鄉退役士兵73人的接收安置,發放一次性自謀職業安置補助金共計897.8萬多元。組織退役士兵24人報考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新接收安置11名軍休干部,落實軍休干部“兩個”待遇,做好醫療保障,開展文體活動,不斷提升服務保障水平,軍休二所黨總支被評為區“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
(四)規范開展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民政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積極推進區劃地名管理工作。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篇)區、街兩級詞條的編纂工作。聯同相鄰行政區民政局開展5條區級界線聯合年檢工作。受理審核12宗地名命名申請。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今年結婚登記2503對,離婚登記656對,其他事項2543宗,登記合格率達100%。殯葬管理進一步改進。落實殯葬管理責任制,連續保持100%的火化率,積極落實殯葬惠民政策,做好清明期間群眾祭掃組織保障工作,全區共接待祭掃群眾13萬人次,無一例安全事故和群眾投訴。經多方協調,茅崗社區蟾蜍石毀墳316穴事件已得到妥善補償。配合區重點項目建設,開展卓越亞馬遜項目以及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地塊遷墳工作,起早貪黑、走村入戶,深入宣傳發動,耐心細致穩定思想,卓越亞馬遜項目遷墳工作已順利完成,航海高等專科學校遷墳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實行每日巡查制度,及時開展低溫寒冷天氣應急救助和特殊時期專項救助行動,救助流浪乞討人員65人。此外,加強隊伍建設,深入民主評議行風工作,建立廉政防控管理框架體系,印發《區民政局10萬元(不含)以下工程建設項目發包管理暫行辦法》,建設黨務公開專欄,組織民政執法職權及依據和新一輪行政審批清理工作,順利通過市、區對社會救助資金及扶貧濟困日暨慈善日接收捐款審計,辦理信訪件10多件(含電子信訪件),答復率100%,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12件,維穩和綜治、禁毒、計生、保密、統計、檔案、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績。2012年民政工作投入多、力度大、發展快、效果佳,但與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要求相比,與群眾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問題:一是社會救助體系還不夠完善,困難救濟的力度和救助政策體系的銜接還有不足。二是養老服務供給能力與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尚有差距,普惠型福利體系還不健全,供給方式還比較單一。三是社會服務管理還無法適應社會建設發展需要,基層政府與社區居委會職責還要進一步厘清,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作用還沒得到很好的發揮,社區服務水平還要進一步提升。四是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體系還不夠健全,涉軍隊退役人員信訪維穩形勢還不容樂觀。
2013工作計劃
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民生幸福為主旨,全面推進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化公共服務,充分發揮民政在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的骨干作用。
(一)以提升和拓展底線民生保障重點,努力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方面取得新突破
進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醫療救助、教育救助、養老資助、住房保障、司法援助、臨時救助等制度為輔助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審核機制、社會救助與促進就業聯動機制、社會救助和社會工作(服務)機制、重特大疾病專項醫療救助和商業保險參與機制,實現困有所助、公平救助。加強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救災物資儲備等制度建設,推進減災示范社區建設。建立信息暢通、處置有序、保障到位、覆蓋區、街、社區三級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體系。
(二)以探索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多樣化為重點,努力在建設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體系方面取得新突破
跟進區老人院二期工程省市資金項目申請進展,發動社會籌款,加快推進工程建設,做好運營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確保工程如期竣工,順利開業運作。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全力配合市人大代表聯組向市人大會議提出相關內容的代表議案。加大社區為老服務設施、場地建設投入力度,盤活整合星光老年之家、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城中村改造公建配套房屋等社區服務資源,培育發展公益性為老服務社會組織,規范長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南崗街日間托老服務中心運作,建設3個日間托老服務機構(項目)并投入運營,示范帶動全區各街道社區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加大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力度,建立居家養老服務評估指標體系,規范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指導和促進居家養老服務部與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養老服務資源銜接,增加居養老服務項目并提高服務實效性和針對性,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學習借鑒香港模式,探索公益性服務崗位(鄰舍互助模式)和義工銀行的可行性。推動機構養老、日間托老、居家養老服務均衡發展,滿足老人養老個性化需求。繼續落實長壽保健金、老年優待等各項為老服務工作,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繼續發展慈善事業,組織實施好“扶貧濟困日暨慈善日”活動,加強慈善組織規范建設,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
(三)以建設幸福社區為重點,努力在創新社區服務管理方面取得新突破
深化社區服務管理服務改革試點創新,完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服務體制,配合市、區法制辦編制《社區公共管理服務指導目錄》及《各職能部門增加社區管理服務工作事項的流程及審批程序》,協助區政府完善社區居委會考評機制,指導社區服務站完善便民利民工作機制,制定居委會工作準入程序和標準,進一步厘清基層政府與社區責權。完善社區居委會考評機制和便民利民工作機制,利用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把專業服務擴展到社區,增強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印發《區創建城市幸福社區試點工作方案》,協調區各有關單位進一步加大對創建“幸福社區”試點項目的支持力度,指導金碧、萬科花園和南灣3個試點社區對照測評體系做好各項工作,通過“幸福社區”試點創建活動,示范帶動全區全面建設“生活甘甜、環境清新、管理民主、服務完善、守望相助”的幸福社區,實現從行政社區向民主自治社區轉變。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指導各社區結合本地資源和需求,組建和規范社區自治隊伍,發揮自治組織功能。繼續推進省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社區創建工作。組織開展居委會專職人員招聘并做好上崗培訓。積極推進區“三化”社會服務工作,整合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等各類服務資源,構建“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健全并完善“社工+義工(志愿者)”聯動機制,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便捷的專業服務和志愿服務,形成社會服務工作整體合力。進一步加大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力度,完善專業社工崗位設置,逐步擴大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范圍,加強對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日常監管,加快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健全社會組織依法監管責任、培育扶持制度、分類指導服務、黨建全覆蓋工作等機制。推進社會組織“去行政化”改革,進一步規范和促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建立接受政府購買服務的績效評價體系,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網絡的機制,在社會救助、公益慈善等領域率先實施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加強和完善本區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建設,依托區社區服務中心的場地資源,加快和完善區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建設,培育發展10個公益性、社會服務類、行業性社會組織,爭取到2015年實現每萬人8個社會組織的目標。健全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體系與激勵機制,加大社工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力度,完善專業社工崗位設置,加強對政府購買社工服務項目的監管,委托第三方開展全區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第二年度中期和末期評估,舉辦社會工作專業交流會3-5期,編印《社會工作簡報》,加快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進程。
(四)以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為重點,努力在完善雙擁優撫安置體系方面取得新突破
進一步完善擁軍優撫安置工作體系建設,按照“普惠”加“優待”的原則,提高各類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幫助優撫對象解決實際困難,協調落實醫療機構對優撫對象醫療優惠減免措施,深入開展“關愛功臣,為優撫對象送醫送藥”活動,積極為廣大優撫對象排憂解難。推進教育擁軍、文化擁軍、“兩新”組織擁軍等雙擁品牌建設,繼續落實走訪慰問、支持發展、幫扶困難等工作制度,開展好元旦、春節及“八一”建軍節等重大節日雙擁活動,推動軍地各領域深度融合。落實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完成省市下達的軍休人員接收安置任務,全面落實軍休人員政治和生活待遇。穩妥做好參戰涉核人員和農村籍退役士兵身份認定,處理好涉軍隊退役人員信訪維穩工作。
(五)以規范專項社會事務為重點,在全面提升民政公共服務水平方面取得新突破
完成5條區級界線聯合檢查,做好地名初審。推進婚姻登記機關規范化建設,加強婚姻登記信息化管理,完成歷史婚姻登記檔案補錄。鞏固殯葬成果,妥善解決茅崗和文沖社區征地遷墳工作。加強流浪乞討救助工作,實現制度化、規范化、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