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業園區建設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市工業園區分布和建設現狀
工業園區,是指工業企業相對聚集,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效齊全配套服務體系的工業制造生產區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市、區、鎮各級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先后建設了一批工業園區。據不完全統計,*市現有工業園區(工業區)307個,總面積約為59.75萬畝。從工業園區發展的成熟程度和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看,大致可以分三類:(1)園區發展比較成熟,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全市工業園區建設的重中之重,規模大,效益好;南沙臨海工業區起點高,是工業園區發展的一個大手筆;*開發區、*工業區、從化經濟技術開發區、*村工業區、*工業區、*工業園、*、*工業區、*工業區等園區也成為所在區域的工業生產基地。(2)園區發展良好,已形成一定規模。投產企業超過10家,面積超過500畝,在所在地已成為工業經濟發展支撐點的園區有80家左右,如天河高塘工業區、*三村工業區、永發工業園、黃埔姬棠工業區、番禺洛溪工業區等。(3)規模較小,正在發展完善。這類園區主要是鎮村組織開發的,約200多個。
從*市工業園區的發展情況看,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加強整合,園區建設逐步向聚集方向發展。二是利用區域,聚集主題園區。各區以交通暢順、園林美化、優質服務、地價優廉等區域優勢進行品牌招商、配對招商、以商招商等。三是國家級工業園區聚集效應明顯,尤其在吸引和聚集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產業項目方面,發展勢頭強勁。據外經貿部2001年指標評估結果顯示,在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排行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前三名依次為天津開發區、*開發區和大連開發區。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家跨國公司已有100多家在*投資設廠,其中74家在開發區內。
發展工業園區,對促進*市工業經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發揮工業園區的聚集優勢,夯實*工業做大做強的良好基礎。近幾年,我市積極探索工業園區化、園區特色化、規模化的工業發展道路,重點建設大型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使工業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年,*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大型的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48億元,占全市的比重14%左右;白云區*工業區*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約30億元,同比增長了42.86%,約占全區工業總產值11%。
(二)形成了特色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促進地區工業經濟上檔次、上規模。各區(市)通過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形成了特色支柱產業和一批拳頭產品。如*區通過發展特色工業園區,逐步形成了汽車、皮革、制衣、塑料、電子元件和建材等支柱產業。以風神公司為中心的汽車工業生產園區成為*區工業發展的主要拉動力量,使*區開始由輕加工工業為主,轉變為輕重工業均衡發展的良好格局,以汽車產業為主導的機械裝備制造業的支柱地位逐步形成,重工業比重由上年的33.87%上升為43.33%。
(三)形成了產業聚集和規模經濟優勢,大大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區為做大皮革皮具業,全力抓好皮革皮具城的基礎建設,改善了周邊路網,制訂了吸引客商入城的政策,舉辦了中國皮革皮具節,促進了專業市場的聚集效應,僅2年時間,皮革皮具城就引入生產經營廠商4000多家,產品占廣東省皮革皮具市場的1/3份額,遠銷全國及亞、歐、美市場,年產值近40億元,為65000多人創造了就業機會,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皮革皮具集約地。
此外,進一步搞好工業園區,不僅有利于整合優化工業資源,創造就業機會,促進了社會穩定,而且有利于生產管理和環境污染的治理,盡可能滿足現代化生產的要求,促進社會經濟實現持續發展。
*市工業園區的建設雖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是:
一是一些工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未能發揮聚集效應;
二是配套設施和管理服務相對滯后,特別是規劃服務和消防管理滯后;
三是一些園區缺乏大企業、大項目支撐,開發建設進展緩慢。
二、完善和發展現代工業園區的對策和建議
建設工業園區要圍繞我市工業布局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借鑒新加坡、上海、蘇州等地工業園區建設的經驗,并與我市的實際結合起來,把實施“新型工業化”與工業園區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結合起來,進一步在連片開發土地、集中經營管理、優化投資環境、與新經濟發展相結合上下功夫。
(一)園區開發建設要立足于規劃先行
要把加快園區開發建設作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突破口來抓,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強度投入、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建設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工業園區來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工業園區是工業布局調整的載體,其總體規劃要與土地利用、交通環保、消防治安等規劃配套起來,與老城區“優二強三”相銜接,立足于規劃先行,注重與長期規劃、中期規劃和近期規劃有機結合,做到長規劃、短安排。首先,明確產業園區結構、發展規模和方向、可接納的工業門類,規定各種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指標、綠化指標和污染控制要求,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和環保措施,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圓圈形”產業鏈,盡可能地充分利用資源,使經濟發展的成本最低、質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構造一種人與自然相和諧、相協調的人居環境。其次,要立足于建設資金的動態平衡、整體平衡和長期平衡,堅持基礎設施先行,高起點、高標準地搞好園區的配套建設。最后,對入園企業的單位土地投資密度、投入產出率和上交稅收等,都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提高有限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凡是工業園區的設立,各區和縣級市要會同當地規劃部門,委托專業機構,認真做好規劃,并進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和專家論證,依法辦理用地手續。各區(縣級市)對已征用而尚未開發的土地,要督促有關單位抓緊開發建設;對沒有能力開發或不準備開發的土地要將其收回,以盤活土地資源;對征用后不開發,用作抵押的,要妥善處理,防止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征作他用”等問題的出現。
(二)工業園區建設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
按照市委、市政府“東進、南拓、西聯、北優”的總體規劃,我市將以產業鏈條、產業方向、產品上下游為紐帶,從城市中心區向城市外圍,有層次、有梯度地合理配置不同類型、不同污染程度的工業行業,以形成一個符合工業發展實際、體現集聚效應和協調一致、布局合理的工業格局,為實現*工業快速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我市今后重點規劃東南兩翼的工業布局來看,東部初步規劃由增城的新塘、*、沙埔、寧西、仙村及其周邊地區組成,形成一個新工業園區,重點發展紡織、機械裝備、建材等產業;南部初步規劃番禺黃閣、靈山、潭洲以南一帶作為新的工業園區,充分利用南沙天然港的有利條件,以石化、鋼鐵、機械裝備工業為重點,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南部工業基地。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要與市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相結合,創造有利的發展空間和環境,承接我市支柱產業和相關企業,以及有潛力產業進入園區發展。
(三)重點加強園區聚集整合和產業化建設
加強園區產業化規劃,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園區產業化規劃和建設,一要抓好產業定位。園區建設要有意識地根據產業關聯度培植企業群,發展園區產業集群,形成主導產業區。一要有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主導產品;二要圍繞主導產品發展一系列生產和服務;三要企業之間關系緊密,既有競爭又有協作。從上述特點出發,必須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為了短期效益,不顧園區的長遠發展;必須打破地方利益的局限,不能以某個鎮(村)的發展而影響全局,堅持抓好產業規劃的實施。二要抓好聚集整合。要以特色產業為主,形成產業的群體規模優勢,必須加強相同產業的空間整合,使量大面廣、規模普遍較小的同類型企業聚集,才能適應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要求,更好地發揮產業群體的規模效益。近幾年,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對“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進行整合,有效地解決了這4個功能區的地塊分割、資源分散等問題,實現了空間上主干基礎設施和交通通訊的連通、內部協調和資源共享,使各區均呈現出穩中有快的發展好勢頭?!八暮弦弧焙蟮?東部經濟功能區已形成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電子及電器制造、食品和包裝材料等六大主導產業,成了*招商引資的排頭兵和主要的經濟增長點。三要抓好重點示范園區。我市要重點抓好幾個帶動力強的工業園區,使之成為我市產業發展的新高地。各區(縣級市)也要確定一、二個重點示范園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加快建設步伐,改善投資環境,真正建成在國內、國際具有競爭能力的工業園區。
(四)以重點企業、品牌產品帶動園區發展
要深入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的戰略,積極鼓勵優勢企業爭創名牌,鼓勵品牌企業在園區內以資金、技術、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撐,聚集一批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產品、加工原材料和零配件供應等配套協作,形成產業鏈、企業群,使園區內企業實行專業化生產配套,形成產業群的整體競爭力。如萬寶集團番禺生產基地,經過專業加工、OEM等階段,利用品牌帶動,逐步向自主開發、生產過渡,使某些零部件和最終產品在全球具有影響力。
以重點企業、品牌產品帶動園區發展,可以采取多種途徑,做大名牌產品。如引導擁有名牌產品的企業,利用品牌優勢,細化分工,擴大協作,積極發展協作單位入園投資合作,拉長名牌產品的產業鏈;也可以品牌為紐帶,進行聯合兼并,擴大生產名牌產品的規模和能力;開發系列產品,提高產品檔次,拓展名牌產品的生產領域。同時,要加強市場宣傳,不斷提高名牌產品市場占有率,保持品牌的生命力。
(五)推進都市型工業園區建設
發展都市型工業園區是中心城市發展工業區的一種重要形式,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心城區培育特色產業、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合理利用國有企業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源,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增加就業機會。要利用中心城區國有企業的閑置廠房及水電煤配套資源,探索采取聯合招商、租賃招商等方式,以建設軟件研究開發、電子產品加工、服裝服飾、包裝印刷、食品加工、工業設計等創業型、科技型和就業型企業為主,加大引進、嫁接、兼并、重組力度,重點建設一批“一業特強、多業并舉”的產業基地,通過都市型工業的建設和推進,進一步優化中心城區工業布局。
(六)創新管理體制,切實提高工業園區的管理水平
要切實打造園區的軟硬環境,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園區管理模式。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適宜于企業創業發展,能把企業引進來、留得住的園區。各區(縣級市)要堅持體制創新,建立園區管理委員會,打破行政區域的界限,實現園區項目法人責任制。要牢固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思想,提高工作效率,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審批和“一條龍”服務。對政府管理園區相關的事務性工作,要通過扶持和發展教育投資、創業投資、物業流通、旅游投資、置地建屋等多種經濟組織去承擔。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園區現代化,以適應現代大工業的要求。要進一步搞好相關配套服務,加強管理指導和協調服務,充分利用社會各種資源,幫助做好單個企業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要根據各區的產業結構特點和分布情況,舉辦一些專業論壇、專業會展等,促進產業集合型園區向產業結合服務型園區轉變,逐步構筑為園區企業發展的綜合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