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境保護行動實施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加快推進生態*建設,創造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根據省政府統一部署,結合*市實際,市政府決定開展“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2010),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要求和指導方針
(一)總體要求: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有關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強市,打造生態*、和諧*”戰略目標,以建設生態文明為主線,以污染減排和環境整治為重點,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環保工作體制創新、政策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文化創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全面加強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建設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環境支撐。
(二)總體目標:通過今后三年的努力,確保完成“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基本解決各縣(市、區)存在的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努力使全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三)指導方針:堅持以人為本、講求實效;堅持協調共贏、優化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突出重點;堅持治舊控新、監建并舉;堅持強化法治、綜合治理;堅持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二、八個方面的具體工作目標
到2010年,實現以下八個方面具體工作目標:
(一)污染減排工作目標
--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15.1%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15%以上。
(二)工業污染防治工作目標
--重點工業污染源實現穩定達標排放,“飛行監測”達標率達80%以上;
--基本完成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
(三)城鄉污水、垃圾及其他固體廢棄物處置工作目標
--*市區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諸暨市達到70%以上,其余縣(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
--縣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2%以上,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達到72%以上;
--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到97%以上,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100%,污水處理廠污泥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
(四)農業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標
--完成年存欄豬100頭以上、存欄牛10頭以上的畜禽養殖場(戶)的排泄物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210萬畝,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示范面積達到107萬畝,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使用面達到70%以上,肥料、農藥利用率分別提高5%;
--提升標準農田總體地力,建立農田土壤污染修復示范區,示范區內農田土壤重污染區污染程度降低5?10%,中、輕污染區污染程度降低5%左右。
(五)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工作目標
--環境統計重點調查企業中占90%以上污染負荷的企業全面安裝在線監測監控裝置,并與環保部門聯網,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的數據上傳率、準確率均達到90%以上;
--環境監測機構、執法監察機構達到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
--環境污染突發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明顯提高,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六)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目標
--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縣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
--繼續實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和綠色通道工程。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6平方公里,廢棄礦山生態治理率達到90%以上,“青山白化”治理率達到90%以上,完成0.4萬平方米國省道邊坡復綠。
(七)環境質量目標
--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50%以上。地表水市縣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50%以上,其中錢塘江流域達到100%??h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
--全市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天數大于292天/年;
--區域環境噪聲小于55分貝的縣級以上城市比例大于70%;
--廢舊放射源安全收貯率達到100%,確保輻射環境安全。
(八)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
--至少有3個縣(市)達到省級生態縣(市)標準,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有所上升。
三、十一個方面的工作任務
(一)確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
1.健全污染減排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務。進一步加強污染減排統計、監測、核查、預警、考核和公告等制度建設,督促企業建立污染物增量、減量、變量等“三量”臺賬。
2.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減排。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推進印染、造紙、化工、制革等行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熱電行業力爭淘汰中壓及以下機組,加快拆除鏈條爐、拋煤爐和已實施集中供熱區域內的分散小鍋爐。實行建設項目行政許可與減排績效掛鉤制度,在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把關中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
3.加快治污工程建設落實減排。加快推進環境統計重點調查企業污染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和熱電、建材等行業脫硫工程建設。
4.嚴格監督管理確保減排。加強工業污染源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日常監督檢查,加快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設施安裝與聯網工作,建立健全在線監測監控設施運行管理制度,提高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率和污染物排放達標率。
(二)繼續重點推進水污染和工業污染防治
1.開展曹娥江水域排污口整治。*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排污口外移至杭州灣。嵊新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市區、*縣、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等曹娥江沿線主體水域所有分散式點源排放口全部拆除。具備進網條件的污染源全部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不具備進網條件的污染源全面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2.開展杭甬運河*段沿岸環境污染整治。杭甬運河*段沿岸開展工業水污染源、生活污水、規?;B殖場整治。
3.實施全市城市建成區范圍內污染企業關停或搬遷。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要求,結合城市建設,實施*市區及各縣(市)城市建成區內污染企業的關?;虬徇w。
4.解決全市綜合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和進管企業規范排污問題。全市綜合污水處理廠和重點排污企業在線監測監控裝置必須與環保部門聯網并穩定正常運行;進管企業必須嚴格控制污水總量和進管標準,未能達標的必須限期治理,對超總量的,依法實施限產、停產。污水處理廠建立管理臺帳,規范處置,達標排放,有條件的還要努力提高排放標準。
5.開展全市熱電企業污染持續整治。熱電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裝置,穩定運行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加強運行管理,建立管理臺帳,確保脫硫設施正常運行,有條件的企業要實施深度脫硫。
6.開展市區馬山海塘片、斗門馬海片化工企業污染及城市水環境持續整治。完善區域內排水泵站及管線硬件設施建設,完善污水預處理設施,生產、生活污水達標進管;完善廢氣收集處理裝置,規范工業固廢貯存及處置;推進生態化改造進程。繼續實施市區河道清水工程。
7.開展*縣印染化工企業污染持續整治。加快印染化工企業“中水回用”建設,提高“中水回用”比例。積極鼓勵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加快推進“染整革命”??刂破髽I的污水排量,保證達標納管。
8.開展諸暨山下湖珍珠養殖加工行業污染整治。認真做好珍珠養殖過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山下湖珍珠工業園區實施清污分流,污水實現集中處理;規范剖蚌場,廢水經處理后達標排放;珍珠染漂洗廢水經處理達標排放。
9.開展杭州灣上虞工業園區和道墟化工小區化工企業污染持續整治。加快上虞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建設;繼續開展杭州灣上虞工業園區廢水、廢氣污染專項整治,確保園區大氣、水體環境質量進一步好轉;關停、淘汰、改造一批重污染化工項目;道墟化工小區工業污水全部截污進網并開展廢氣污染專項整治;對重點排污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設施。
10.推進嵊州市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集中進管。嵊州市區老城區實施雨污分流系統改造,完善收集管網建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收集處理率,其中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以上。
11.推進新昌縣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集中進管及城區醫藥化工企業廢氣整治。新昌縣城進一步完善污水管網收集系統,完成城南、臨江社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使縣城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以上。深化醫藥化工企業廢氣整治。
(三)繼續深入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
1.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繼續完善縣以上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推進配套管網建設,盡快提高城市污水截污納管集中處置率。2010年前,全面完成城市污水處理廠脫氮除磷改造;新建污水處理廠必須同步配套脫氮除磷設施。積極推進鄉鎮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2.切實加強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投入運行1年內,年實際污水處理量要確保達到設計能力的60%以上;投入運行3年以上的,要確保達到設計能力的75%以上。現有污水處理廠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一律進行限期治理。逾期仍未實現達標排放的,對其規劃管網覆蓋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實行區域限批。
3.提高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繼續建設改造一批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到2010年縣以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全面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對達不到無害化處理標準的,須在2010年前完成無害化改造或封場。加強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系統建設,推進垃圾處置資源化,到2010年*市區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基本實現全面資源化利用。
4.構建較為完善的固體廢棄物處置體系。實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規劃,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綜合性和專業性處置有機結合的固體廢棄物處置體系。大力推進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歷史遺留的危險廢物得到妥善處置。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
5.加強城市大氣和噪聲污染防治。抓緊制定實施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規劃。嚴格執行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在機動車銷售、上牌、年檢、維修、淘汰等各個環節,采取切實有效的監管和防治措施,到2010年建成縣以上城市機動車尾氣監測體系。繼續鞏固、擴大“煙塵控制區”、“噪聲達標區”和“禁燃區”,重點防治交通噪聲、娛樂業噪聲、餐飲業油煙和燃煤小型鍋爐污染。
(四)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污染防治
1.繼續深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嚴格執行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制度,控制散養密集區飼養量。積極推進畜牧業布局調整,加快畜牧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廣農牧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養殖模式。實行規?;B殖場排污申報登記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新建規?;笄蒺B殖場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加快推進現有規?;笄蒺B殖場污染治理。建立畜牧生態養殖小區,在畜禽散養密集區新建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
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推廣生態健康水產養殖模式。組織開展水產養殖污染調查,依據水體承載能力,修編水產養殖規劃,科學確定水產養殖方式,嚴格控制水庫、湖泊網箱養殖規模。推進生態漁場(塘)建設,建立高效生態水產養殖基地和健康養殖示范區。加強水產養殖污染監管,禁止向庫區及其支流水體投放化肥和動物性飼料。
2.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與城鎮污水處理廠臨近的鄉鎮和行政村,要加快推進截污納管,實現城鄉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不具備截污納管條件的鄉鎮和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設獨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物技術處置和沼氣工程等多種方式,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到2010年,完成一批生活污水處理示范村建設,有效處理生活污水的行政村比例達到40%以上。
3.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按照“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置”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建立健全村莊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制度,加快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4.大力開展化肥農藥污染防治。積極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農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勵開發使用有機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積極推進秸桿綜合利用,到201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5.積極推進河溝池塘污染整治。疏浚淤積嚴重的農村河溝池塘,建立長效保潔管理制度,努力恢復其自然功能,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嚴禁隨意填埋或改變河溝池塘用途。到2010年,全面完成農村河溝池塘疏浚整治,河溝池塘水面面積不低于現有水平。
6.著力提高村莊綠化水平。深入開展綠化示范村創建活動,積極推進村莊道路、水體沿岸和庭院綠化,加強農田林網建設與改造,加快實現村莊和村居周邊環境綠化美化。創建綠化示范村,村莊周圍宜林荒山和跡地更新綠化率達到95%以上,以喬木樹種為主的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0%以上。
(五)加大環境監管和環保執法力度
1.加大環境違法行為查處力度。繼續以“清風行動促減排、飛行監測查超標”環保專項行動為抓手,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重點打擊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減排的環境違法行為。
2.妥善化解環境隱患。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問題。不斷完善環境隱患排查、化解和環境信訪投訴調處機制,力爭不發生因環境問題引發的重大事故和群體性事件。強化輻射和危險廢物管理。
3.嚴格落實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部門聯合執法和重點環保案件移送督辦機制,通過掛牌督辦、事后督察、責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環境執法監察力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等社會監督的作用,鼓勵社會各界依法有序監督生態環保工作。
(六)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和機制
1.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加快完善企業環保信用等級評價、上市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生態補償等制度,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落實“綠色信貸”和“綠色出口”制度。
2.夯實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基礎。進一步加強環保基層基礎工作,逐步創造條件在中心鎮和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中設立環保派出機構。建立完善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進一步增強企業環保意識,規范企業環境行為,提高企業環境管理水平。
3.創新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機制。各級政府對實施本行政區域“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堅持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進一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生態環保工作格局,健全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推進機制。認真落實工作責任制,完善考核機制,把“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的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納入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七)加快發展環保產業和環??萍挤諛I
1.堅持以改革的思路,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社會資金以各種方式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資源綜合利用、環保設備制造業、環??萍甲稍儭h?!暗谌街卫怼睘橹攸c,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核心技術能力強、特色優勢明顯、市場占有率高的環保產業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
2.加大環??萍纪度?,著力提高污染治理與防治技術及其產業化水平。完善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市場的相關政策,積極推行污染設施專業化運營。加快培育環保咨詢業市場,在建設項目決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實施中推行咨詢報告制度。
3.大力培養引進環??萍既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激勵機制,不斷提高環??蒲腥藛T和技術成果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
(八)加快建設完善環?;A設施
1.建成*水處理三期錢塘江工程,到2010年*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的日處理能力提高到110萬噸。建成永久性污水排放口及其配套的污水輸送管線工程,解決曹娥江大閘建成后的處理出水排放問題。
2.建成日處理工業危險廢物60噸、醫療廢物10噸的*市工業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二期工程,實現全市工業危險廢物和醫療廢棄物的安全規范處置。
3.建成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污泥1000噸的*市垃圾和污泥處理綜合工程。解決市區和*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處理廠污泥資源化利用問題。
4.建成20噸/日的杭州灣上虞化工園區工業危險固廢處置二期工程。
5.建成上虞市污水處理廠2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二期工程,進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網。
6.確保嵊新污水處理廠一期15萬噸/日工程穩定運行,同時加快截污管網建設,減輕新昌、嵊州兩地工業、生活污水對曹娥江上游的污染壓力。
7.完成一批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2010年前,全市再完成19個鄉鎮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具體為越城區皋埠鎮,*縣錢清、平水、楊汛橋鎮,諸暨市大唐、店口、江藻、楓橋、牌頭、直埠、五泄、王家井、山下湖鎮,上虞市松廈、章鎮、豐惠鎮,嵊州市甘霖、長樂鎮,新昌縣儒岙鎮。
(九)加快推進土壤、礦山、河道等生態修復保護
1.切實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建立土壤污染調查建檔、監測和修復制度。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技術指南,開展土壤生態修復綜合試點。加強對農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生態保護,強化土壤重點污染區的治理和修復,建設“沃土工程”示范區,建立冬綠肥示范基地。按照生態環保要求,科學規劃土地整理、復墾和灘涂圍墾。
2.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落實礦業產業政策,加快調整礦業結構和布局,減少礦山數量,促進規模化開采。完善礦山自然生態環境備用金制度和“以獎代補”制度,推進綠色礦山創建工程,最大限度減輕礦山開發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加快推進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特別是露天開采礦山的邊坡整治和復墾、復綠及景觀修復。到2010年,創建綠色礦山13座以上。
3.繼續推進“千里清水河道”建設。繼續對主要骨干河道、平原河網開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潔、生態護岸等綜合治理。科學調度水資源,修復改善河道自然生態。
4.積極開展交通干線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棄土方治理。采取生態修復措施,推進綠色通道建設,加快形成帶、網、片、點相結合,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綠色交通長廊。繼續開展“青山白化”專項治理,全面推行生態葬法。
5.加快生態林建設。全面推進生態公益林、生態保護林、生態經濟林和沿海防護林建設,加強濕地保護,新建改造農田林網,促進城鎮、平原綠化和水系生態環境建設。到2010年全市重點生態公益林基本建成,林分質量得到提高,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比重達到50%以上。
(十)實施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
1.加強工業園區內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實施生態、環境、節能等公共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建設,積極創造條件進行集中供熱、供氣,實現污水、垃圾和廢棄物的統一處理。加強信息平臺建設,促進區內企業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2.按照生態產業鏈的發展要求,建立“生產?消費?分解”的產業循環體系。科學規劃產業上下游項目及關聯項目,通過“補鏈”工程,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循環利用。根據區內企業物流或能源流傳遞等方式,調整優化企業布局,形成資源共享和副產品互換的產業共生組合。
3.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構建節約資源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大力推廣和應用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等方面的關鍵性技術攻關,努力構建較為完備的技術支撐體系。
4.積極推進清潔生產。依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有關規定,嚴格把好企業或項目的準入關,不得引進任何污染嚴重的產業與項目;鼓勵支持入區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生產技術進行清潔生產,推進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形成推進清潔生產的發展機制。
5.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研究制定區內環境保護建設規劃,開展區域性規劃環評工作,加快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區內環保設施聯建共享,并與區外環保設施有機配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協調。
(十一)繼續深入開展生態創建
1.積極培育發展生態文化,不斷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教育。將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自覺履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職責。深入開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全民行動,大力倡導綠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形成崇尚自然、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營造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
2.廣泛開展社會化綠色系列創建活動。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開展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綠色家庭等綠色系列創建活動,開展保護母親河系列活動,建立多層次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平臺,不斷擴大公眾參與面。積極探索社會化的生態創建機制,充分發揮民間環保組織、志愿者隊伍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3.深入開展區域性生態創建活動。積極開展環保模范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節水型城市和生態市縣、生態鄉鎮、生態村等創建活動,努力營造優美的城鄉人居環境。到2010年,全市有80%左右鄉鎮創建成為省級以上生態鄉鎮,1/2縣(市)達到省級生態縣(市)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