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市是一個水稻生產大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500萬畝以上,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0%左右,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15%以上。“十五”期間,我市水稻種植結構得到優化、品質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國家采取了穩定糧價、實行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民種稻積極性普遍提高,我市水稻產量快速增長、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種稻效益也有較大的提高,現有兩個面積達到100萬畝、總產超過7億斤的縣(市),1個“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個“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14人次獲得“全國種糧大戶”稱號,全市糧食總產連續兩年超過220萬噸。但是,我市水稻生產仍存在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產量水平不均衡、產業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弱等問題。為全面推動我市水稻產業發展,充分挖掘稻米生產潛力,把我市從水稻生產大市變成水稻產業強市,根據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委關于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意見的通知》(皖政辦〔**6〕18號),計劃從今年開始,連續5年在全市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現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為目標,以“國家糧食增收工程”和省“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的實施為契機,積極開展推廣優質品種、優化栽培技術、發展訂單農業、扶持糧食加工和流通龍頭企業、整合品牌等措施,進而不斷提高我市水稻的數量、質量和商品率,提高我市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升水稻產業化水平和深加工能力。達到水稻產量和農民種稻效益不斷增長,品質和質量安全不斷改善,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目的。進一步促進我市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不斷發展,使我市由水稻面積大市變成水稻產業強市。
(二)基本原則:堅持高產與優質并重,良種與良法配套,食用稻與專用稻同步,生產與精深加工結合,保證糧食安全與促進農民增收并舉的原則。
(三)主要目標:用五年時間,使我市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500萬畝以上,平均單產435公斤,較**1~**5年平均385公斤增加50公斤,年遞增2.1%,總產較前五年平均180萬噸增加25萬噸以上;商品率達到50%左右,商品稻谷基本達到無公害標準,其中達綠色標準占20%;水稻生產關鍵技術到位率達80%;高檔品種占80%以上,大米的品質達到部頒二級以上要求;培育整合稻米加工、流通企業,形成1~2個國家級糧食加工龍頭企業,2~3個省級糧食加工龍頭企業,使稻米精深加工量占水稻總產量的15%以上。通過項目實施,使項目區每畝水稻增加效益110元以上,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100元。
二、水稻產業提升行動主要內容
按照省農業委員會的部署,我市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的主要內容是: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強化質量,提高效益,全面提升水稻產業競爭力。
(一)主導品種:要選擇主要指標達到部頒二級以上標準、優質、高產適銷對路的水稻品種,高檔優質品種率達80%。中、晚稻優質品種率和高檔優質品種率要分別達到95%和85%。
(二)主推技術:以推廣輕簡、節本、高效、安全技術為中心,堅持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相結合,堅持引進先進技術原理與結合我市生產實際相結合,不斷改進和創新,達到有利于農民掌握、有利于稻米安全、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
(三)主要企業:充分利用現有稼仙、青草香、聯河、浮渡山等大米加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品牌進行資源重新整合;通過訂單收購、基地生產等方式,確保企業加工數量、質量來源,把企業做大做強,爭創國家、省級龍頭企業;實施稻米品牌包裝進超市工程,實現稻米本地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同時,爭取進入北京、上海、廣東、合肥等地超市;成立糧食產業協會,進一步搞活稻米流通,使我市水稻商品率達50%以上。
三、水稻產業提升行動主要技術措施
(一)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稻田生產環境。一是嚴格控制耕地資源。認真貫徹實施《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法》等有關法律,做到科學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劃定耕地保護區的基礎上,明確糧食用地保護區,在保護區內杜絕濫用、亂用耕地和盲目拋荒現象。要切實做到征地、用地與農田開發和復墾相結合。二是大力培肥地力,搞好中低產田改造。我市現有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3,這些田塊由于種種原因,使農作物不能高產穩產,單位面積產量要比高產田低1/3左右,是我市糧食產量提高的重點。要投入資金,科學治理,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氣、固、液三相,創造農作物生長良好的地下環境。三是搞好農田基本建設,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近幾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加固了長江堤防,但境內水利設施不配套,排灌能力差,要利用農業開發項目,千方百計搞好水利設施建設,搞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不斷提高田地養分含量和抗旱排澇能力。四是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推廣水稻從栽培到收獲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進一步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減輕農民勞動強度。
(二)調整水稻種植結構,優化生產布局。根據我市自然條件、市場行情和生產習慣,要適當壓縮雙季稻種植面積,擴大粳稻種植面積,做到秈、粳、糯稻三種稻布局合理,早、中、晚三季稻搭配適宜。要在確保水稻種植總面積穩定的前提下,早稻壓縮到150萬畝左右,中稻穩定在210萬畝,雙季晚稻170萬畝左右;其中,粳稻面積要逐步擴大到100萬畝左右,主要在桐城、樅陽、宜秀和懷寧縣高河、馬廟以北地區種植,要相對集中成片。在缺糧的岳西縣和潛山、太湖山區仍要以推廣高產秈稻為主,不斷提高糧食自給率,在水稻商品率高的桐城、樅陽、望江、懷寧縣要以發展優質秈稻和優質粳稻為重點,力爭商品稻的優質品種率達90%以上。在一些丘陵地區和圩區因地制宜地發展糯稻、飼料稻、特種稻等。
(三)積極推廣農業技術,不斷提高科技含量。一是大力推廣優質良種。在桐城、懷寧、樅陽、望江等水稻調出量大的縣(市)重點推廣部頒二級以上并經過審定的優質良種。在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外調的宜秀、潛山、太湖等縣(區)兼顧優質和高產選擇品種,在缺糧的岳西和太湖、潛山的山區仍要推廣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同時積極開發綠色稻米和有機稻米示范片,有條件地方要建設有機、綠色稻米種植帶。二是推廣水稻直播技術,水稻旱育稀植和軟盤拋秧技術,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病蟲綜合防治技術;超級稻強化栽培技術等。三是推廣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我市已制定了《早稻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等三個水稻無公害生產地方標準,要建立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片并逐步推廣,力爭到2010年標準化生產面積占水稻面積的50%左右。四是開展試驗、示范先進種養模式。要大力開展稻菜、稻油、稻鴨共生、稻田養魚(蟹)等生態養殖模式,提高稻田經濟效益。
(四)強化產銷銜接,推進水稻產業化經營。一是建立優質水稻生產基地。要在桐城、樅陽、懷寧、望江等縣建立120萬畝優質雙季稻生產基地和80萬畝優質粳稻生產基地。二是發展壯大糧食加工龍頭企業。要以現有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為基礎,積極扶持糧食加工轉化企業,打破地區、部門和所有制界線,有效地整合資源,把產、購、銷、加工等環節有效地連接起來,組建企業集團,形成一縣(市)一品牌,最終實現2~3個全國著名品牌。三是發展訂單生產。大力推行“公司+農戶”、“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等訂單生產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將生產、銷售、加工有機地結合起來,千方百計提高農民訂單生產積極性和履約率。同時,加強科技創新,搞好水稻精深加工,提高稻米及副產品附加值。四是發展水稻產銷合作經濟組織。要培育水稻行業協商,組織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積極搞活流通。同時,加強安慶大米市場和華東農業大市場的建設,組織當地企業、中介組織參與國內外糧食貿易展銷會、洽談會,進一步擴大稻米外銷量。
(五)拓寬渠道,增加資金投入。要千方百計拓寬發展水稻生產的資金投入渠道,不斷增強水稻產業提升后勁。一是增加財政投入。各級政府要提高糧食生產預算內資金,并從土地出讓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中切塊用于糧食安全生產,如農田基本建設,中低產田改造,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等。二是以實施水稻產銷改進、創新項目為突破口,利用項目增加投入。要積極爭取國家和有關部門水稻生產轉化項目,用于糧食生產、轉化工作和有關產銷合作經濟組織工作經費。三是招商引資。加強我市水稻生產、轉化優勢宣傳,吸引商家合作或獨資開發高附加值稻米產品或實行水稻規模生產,不斷提高稻米加工轉化率。四是引導金融機構把保護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貸款用于水稻生產、加工和流通。五是大力發展股份合作制。要大力吸引農民、龍頭企業和相關企事業單位對發展水稻生產、轉化項目投資參股,為項目的實施提供足夠的資金。
(六)完善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一是建立和完善水稻良種繁育和供應體系。每個縣(市)、區,都要建立常規水稻良種繁殖基地,確保區域內良種供應和更新,建立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確保雜交水稻自我供給率達50%以上,有條件的要逐步做到自給;同時,結合農資“進村入戶”工程,建立健全良種供應體系,確保農民買到價廉物美的優質良種。二是建立和完善技術指導體系。市、縣(市、區)聯合成立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技術指導組,制定方案,搞好培訓,定點觀察苗情動態,開展測產驗收。做到市培訓到鄉(鎮)和規模種植大戶,縣培訓到村和規模種植戶,鄉鎮培訓到所有的組、戶。建立農技特派員制度,做到高師包鄉(鎮)、聯系種稻大戶;中師包村、聯系示范戶的技術指導責任制。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務體系。要利用“安慶農網”、“安慶糧食網”、“安慶農業信息網”搭建水稻產銷信息平臺,市、縣、鄉(鎮)和種稻大戶聯合行動,同時,利用廣播、電視、網站、手機短信等形式將新品種、新技術和市場暢銷的優質稻米信息及科學加工技術傳遞給農民和水稻加工企業。四是搞好農資供應服務體系。要做好適銷對路的種子、化肥、農藥推介,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凈化農資市場環境,避免坑農、害農事件發生。
四、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合力推進。要把“水稻產業提升行動”作為政府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要有效整合各部門的技術力量和人才資源,市成立水稻產業提升行動領導小組和由農技推廣、農業科研、農資供應和稻米加工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負責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的組織、協調、技術服務和管理。
(二)加強示范帶動。市里將抓好樅陽、桐城兩個百萬畝水稻生產大縣;每個縣(市、區)抓1個萬畝以上的核心示范區,每個鄉鎮抓一個千畝示范片,全市重點建設**0個科技種稻示范戶;重點扶持稼仙、青草香、聯河和浮度山4個水稻產業龍頭企業;提升稻米加工品質,形成2~3個全國知名稻米品牌,同時開展中低產田種糧技術攻關,提高產量,促進水稻生產均衡發展。
(三)加強檢查督促。按照省農委提出的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績效考評辦法,加強提升行動的動態性追蹤與檢查督促,對有關試驗和示范片,成效顯著的縣(市、區),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進行表彰嘉獎,充分調動各地發展水稻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