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人為本服務群眾落實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們*街道下設5個社區,轄區居民38,556人,有6個黨總支、29個黨支部,2824名黨員(自管黨員724名、駐區在職黨員2100名)。我們街道歷史上曾是中東鐵路筑路工人居住的棚戶區,是典型的老城區。隨著近些年來城市改造力度的加大,居民居住環境不斷改善,居民群眾服務需求也不斷擴大。街道作為黨和政府在城市中最貼近群眾的基層組織,在滿足人民群眾服務需求上有義不容辭責任。我們在工作中,堅持“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群眾疾苦急于一切、群眾呼聲先于一切、群眾滿意勝于一切”,把服務群眾作為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贏得了居民群眾的支持與贊譽。
一、體民情、察民意,時刻把服務群眾裝在心中
街道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是社情民意的直接反映地。只有了解了群眾的呼聲,我們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為群眾服好務職責才能落實到位。
1、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在街道,歸根結底要落實到為群眾服務上,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為此,我們把*街道工作起點定位在滿足廣大居民群眾的需求上,把工作標準定位在居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上。先進性教育中,突出把能否把握新形勢下服務群眾的特點和規律,認真研究解決群眾柴米油鹽、衣食住行、下崗再就業等涉及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作為檢驗先進性教育成效的具體標志,通過開展黨員干部“下訪日”,深入社區值班日、深入居民家訪日等活動,深入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夯實街道干部為民服務的群眾觀念。
2、認真了解群眾呼聲。我們把了解和掌握群眾的呼聲和意愿,作為街道和社區做好工作的基礎。建立了分片包干、錯時值班制度,隨時、及時了解群眾的反映;在全街道的居民區廣泛設置了民情反饋箱,廣泛征求居民群眾意見想法;在所有的街道社區干部中開展了“進百家門、知百家情、暖百家心、解百家難”活動和“民情日記接力賽”活動,定期考評,并采取“民情一口清”的方法,開展街道社區干部熟悉民情競賽。目前,看誰掌握地區情況實、了解民情民意準、為群眾辦實事多,已經成為全街道社區干部工作的基本尺度,社區居民群眾對街道社區干部的滿意程度成為工作業績評價的根本依據。
3、及時化解群眾矛盾。90年代,*街道有街辦、融資企業185戶,職工7200余人,年產值達12.8億元,曾被譽為龍江第一街。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街辦企業逐步進行了改制和重組,職工轉崗、下崗、失業,給街道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對此,我們不拖、不推、不捂,一方面配合企業認真宣傳好改革、改制的有關政策,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廣泛動員社區干部、社區志愿者深入到改制企業職工家中,了解職工的思想動態,收集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化解職工因轉崗、下崗產生的不滿和怨氣。另一方面,切實關注職工的切實利益,妥善處理好職工工資待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問題。并專門設立信訪接待站,認真接待上訪職工,耐心解釋有關政策,真心幫助職工爭取合理要求。近三年,我們接待企業職工信訪2000余人次,有效化解了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的矛盾。
二、順民意、解民需,牢牢把服務群眾抓在手上
我們始終把服務群眾作為街道社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心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努力把黨和政府對群眾的關懷,落實到為群眾辦實事中,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
1、服務下崗職工,開展再就業服務。近年來,我們街道先后有2100名下崗、失業職工回到社區。如何使他們盡快走出生活的陰影,重新融入社會,實現再就業,已經成為街道社區服務群眾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我們提出:只要是*街道的下崗、失業職工,街道就有責任千方百計為其實現再就業。我們堅持做到:一是下崗、失業“后腳跟前腳”。職工前腳下崗、失業到社區,街道社區干部后腳就跟進門,了解職工心態、家庭情況和有什么一技之長,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宣傳“失崗不失志”,幫助轉變就業觀念。二是堅持“扶貧先扶技”。建立街道再就業培訓中心,先后舉辦近百期,家政、理發、美容、烹飪、電器維修等技能培訓班,培訓下崗、失業職工近2000人次。三是培養“小老板”。凡是進入*街道所屬3個市場攤區營業的和在*街區內辦便民利民網點的下崗、失業職工,街道應收的費用一律免除。四是“牽線搭橋”。積極做好與市、區就業服務中心和民辦中介服務組織的對接工作,為下崗職工提供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和就業崗位。幾年來,我們共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就業信息8000多條,推薦就業3126人次,1020名下崗職工實現穩定就業,近900人在社區自主創業。龍江木器廠職工張慧下崗后,在街道幫助下帶頭創業,自1999年起先后創辦了4個康樂老年公寓,安置近20余名下崗女工,被授予“全國再就業先進個人”,受到國務院領導接見。
2、服務弱勢群體,開展愛心救助。我們街道老年人口近5500余人,占14.6%;殘疾人口670多人,占2%;低保戶675戶,占4.5%。關注好這批群眾的日常生活是我們的重要責任,為此,我們要求5個社區要把幫扶好弱勢群體作為服務的重點,要一戶一戶地摸清情況,了解需求,研究幫扶措施。為了解決這些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困難,我們建立了全街道弱勢群體幫扶檔案,全部納入微機管理,并逐人逐戶制訂幫扶措施。對低保戶,嚴格按照“四級審核”、“三次入戶”的程序,做到應保盡保;全面推行“兩免一優”政策,免交衛生費、免費領取生活物品,優先安置就業崗位,努力使他們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對殘疾人和無人照顧的老年人,我們開展了獻愛心活動,采取黨員帶頭、鄰里互助、志愿者對接的“一助一”、“多助一”方式結對互助,目前,共結成幫扶對子112個。地德里社區在職黨員、萬家勞教所的干警王廣君與80多歲的孤寡老人林日賢結成救助對子,在老人家中安裝了“求助門鈴”,老人有事按鈴即到,隨時幫扶,老人逢人就講:真比兒女想的還周到,照顧的還周到。
3、服務衣食住行,滿足群眾需求。我們建立的街道服務中心和5個社區服務站,可以為居民群眾提供救助保障、醫療保健、社區安全、文化娛樂、居民教育、普法維權、環境保護等38項“一站式”服務。我們在居民區中幫扶建立“小餐飲”、小倉買、小超市等便民利民84個,居民的一般需求,不出小區即可解決。我們與有關部門和物業單位多次溝通,并自己出資200多萬,硬化美化了所屬的84個居民大院。我們還開辦了*街道“翟大姐求助熱線”,只要居民一個電話,家庭清潔、送奶送報、接送小孩、看管老人、家庭教育、醫療護理等家政服務隨時上門。針對群眾反映的假期孩子看護難的問題,在5個社區分別建立了校外輔導站,動員退休老教師發揮余熱,把放假的學生組織起來,并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使居民特別是雙職工居民感到非常滿意。
4、服務精神需求,豐富文化生活。針對居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們把開展群眾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群眾性文體活動,作為服務群眾的重要內容。我們通過協調,改建、擴建了7處居民活動廣場,秧歌、舞蹈以及各社區、各庭院組織的文藝、文體匯演絡繹不絕,從我們廣場走出的健身秧歌還扭上了舞臺,扭到了北京,獲省秧歌大賽一等獎,全國三等獎。我們還引導居民組建了夕陽紅合唱團、綠茵合唱團、社區京劇團、社區民樂團、老年模特隊等群眾性文藝宣傳隊伍,每年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區消夏晚會都有我們*文藝群體的身影。在我們街道市民學校的黑板上,飲食保健、常用英語、家政服務、就業指導等講座一年四季排的滿滿的,有的講座要激烈競爭才能排上位置。這些全部免費,面向居民的講座,被群眾譽為*文化大集。今年我們被國家民政部、文化部等四部委授予全國百佳文化型社區、百佳學習型社區。
三、聚民心、合民力,努力把服務群眾推向縱深
“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為了充分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社區建設,我們注重發揮社區各類組織的作用,以整合社區服務資源為重點,引導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努力構建“黨員帶動、單位聯動、群眾主動”的社區服務新格局。
1、用足組織資源,發動黨員帶頭服務。針對街屬黨員,特別是離退休黨員存在的“兩耳不聞窗外事,舒舒服服度晚年”狀況,我們結合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了以“電視新聞看一看,基本國策講一講,自家子女管一管,治安巡邏走一走,衛生綠化搞一搞,違紀青年幫一幫,封建迷信查一查,特困群體訪一訪,鄰里不和勸一勸,意見建議提一提”為內容的黨員“十個一”主題活動,促使黨員從“過好自家日子”中走出來,自覺成為社區建設的“八大員”,即政策宣講員、民事調解員、校外輔導員、治安巡邏員、廉政監督員、衛生保潔員、百姓服務員、信息反饋員。針對在職黨員業余時間缺少發揮作用途徑的實際問題,我們開展了以“模范作用發揮好,本職工作干得好,結對救助幫得好,鄰里團結做得好,特色樓道建得好”為內容的“五好”樓道黨小組創建活動。撫安社區201棟3單元的21名在職黨員,帶頭、帶動全樓居民把原來臟亂差的樓道,打造成了“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文化”的“五化”樓道,成為全區聞名的共產黨員樓道。目前,街道內2100名在職黨員90%參與到幫扶困難群眾、認領衛生綠化責任區、參加社區文化活動中來,做好事實事近萬件,為帶領群眾共建幸福家園作出了典范。
2、用好社會資源,開展共駐共建服務。我們街道有駐區單位45個,轄區各類經濟組織實體334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開展共駐共建是搞好社區服務的重要方面。為此,我們街道和社區首先從自身做起,為駐區單位服好務,以真心換真心,共同建設新*。街道規定,凡是駐區單位,不論是國有、集體,還是個體、民營,有需要街道解決的問題,街道認真解決;有需要街道協調的事項,街道全力幫助,并建立聯系制度,定期召開街道黨建聯席會議,街道與駐區單位聯席會,聽取駐區黨組織和單位意見。我們的誠心極大地調動了駐區單位共建的積極性。幾年來,駐區單位幫助社區改造居民庭院12處,粉飾樓道210個,美化街路環境2條,還無償或低償為居民開放了活動室、會議室、圖書室、浴室等場所80余處,參加幫扶困難群體220人次,提供免費救助卡753張,駐區單位的參與有效拓展了社區服務的領域。
3、用活自有資源,組織居民自我服務。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充分信任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形成了廣大群眾主動參與自我服務的局面。通過開辦“百姓講壇”、“四老論壇”、“5:30”課堂,開展社區群眾自我教育活動,使群眾樹立起“社區是個家庭,人人要有愛心”的社區意識。在各社區成立了“愛心超市”,推出教育、衛生、心理咨詢等15項居民自我參與的活動載體,使居民在自我教育,相互教育中情操得到升華。以庭院、樓道為單位,引導和組織群眾組成環境管護隊、護綠隊、看院隊等隊伍,每天都有上百名居民義務守護在各居民庭院中。我們還圍繞“以德為鄰、團結互助、情暖萬家、共創文明”開展了“鄰居節”活動,引導群眾融入社區,努力營造“鄰里一家親,和睦在社區”的社區環境。
各位領導,雖然我們在服務群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與建設和諧社區的要求,與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將結合正在開展的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牢固樹立為群眾服務的觀念,努力建設為群眾服務的長效機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