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是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是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上全黨的議事日程,抓住了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關鍵,抓住了治國理政的根本,體現了我們黨審時度勢、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表明了我們黨進一步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的堅強決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總結了我們黨55年來執政的主要經驗,明確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指出我們黨長期執政“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特別強調要“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什么必須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要求我們深入思考、認真回答的問題。
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奮斗目標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執政黨,是我們黨執政55年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始終面臨和不斷探索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十六大明確提出的戰略任務。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黨執政以后的全部實踐活動都是圍繞執政為民展開的,黨執政以后的基本奮斗目標都是圍繞執政為民確立的,黨執政以后的各個方面建設都是按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來進行的。《決定》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奮斗目標,充分表明我們黨執政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全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如果執政黨不為人民謀利益,最終就會被人民所拋棄。因此,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原蘇聯、東歐國家的共產黨相繼喪失政權,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嚴重脫離群眾、執政體制僵化、執政能力衰退、執政成績不能讓人民滿意。從反面告誡我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二、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立足點和落腳點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政治立場的集中體現,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共產黨執政的根本理念,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共產黨同其他政黨的區別,就在于它所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黨的十六大通過的黨章也鮮明地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80多年來,我們黨進行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勇敢地承擔起為中國人民謀求解放和幸福的崇高使命,無論是奪取政權還是執掌政權,黨的宗旨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都是以實現人民的利益為根本依據的;我們黨的不懈奮斗、犧牲奉獻,都是以實現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夙愿的。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必須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立足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一個是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一個是不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特別是在能否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重大問題上,我們黨正面臨著嚴峻考驗。黨在和平時期領導建設,有的干部容易忽視保持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黨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有的干部容易淡薄為人民服務的意識;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有的干部容易在實際工作中將市場需求代替一切,甚至會顛倒“公仆”和“主人”的關系,以權謀私。對此,我們必須做到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它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引導和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發揚優良傳統,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切實加強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三、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在執政中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根本保證
靠什么立黨,為誰執政,反映執政黨的性質,關系執政黨的形象。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始終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的主人。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執政就是要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也就是執政為民。我們黨執政55年來,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把四分五裂、貧窮落后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其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十六大報告中有一個著名論斷: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如何,關系到黨的興旺發達和生死存亡。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黨就會從勝利走向勝利,脫離了人民群眾,黨就會喪失執政地位,甚至會有走向自我毀滅的危險。所以,作為執政黨的黨員和領導干部,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記住,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和政治優勢。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我們黨來自人民,黨的事業勝利來自人民。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我們黨就會自然而然地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就再也沒有脫離群眾的危險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性不僅存在,而且大大增加了。長期執政的有利地位,和平年代的優裕環境,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既給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創造了有利條件,也使黨群關系面臨著新的嚴峻考驗。這些年來,我們黨同群眾的關系、干部同群眾的關系總的說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具體工作指導和某些具體政策措施上,也有缺點和錯誤。在一些黨員干部中,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不了解群眾情緒,不關心群眾疾苦甚至以粗暴的手段對待群眾的干部也大有人在,領導干部中以權謀私、貪污腐化、違法違紀的腐敗案件時有發生,有的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這些都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有的同志說,從歷史上看,近些年來,是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最好的時期,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但卻不是人民群眾最滿意的時期。其中原因,值得思考。因此,我們黨只有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才能使黨和人民的事業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對待群眾的態度問題是世界觀問題。廣大黨員干部要圍繞如何對待群眾的問題,增強黨性修養,認真改造世界觀。要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真正用這些觀點武裝頭腦,指導行動。要堅持相信群眾、相信黨的基本原理,堅持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準則的立場,堅持黨和人民的事業必勝的信念,不斷增強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自覺性,為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而盡職盡責、努力工作,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切實加強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