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增存貸差問題的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金融機構的撤并等原因,近年來新增存貸差不斷擴大,已嚴重影響到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成為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筆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思考。
一、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增存貸差的表現
1、近年來,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新增存貸差不斷擴大,且呈上升趨勢。據對安澤縣2001年至2004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和貸款的調查,2001年全縣金融機構存貸差為存差1768萬元;2002年存貸差為存差3758萬元,較上年增長112.6%;2003年存貸差為存差7480萬元,較上年增長99.1%;2004年存貸差為存差17169萬元,較上年增長129.5%;年平均以113.7%的速度遞增。這表明金融支持當地經濟發展的力度在無形中減弱,金融機構大量存款資金不能充分發揮信貸積極作用。
安澤縣金融機構2001年至2004年新增存貸差示意圖
2、近年來,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新增存貸差擴大以商業銀行為主,表現突出;農村信用社表現平緩,且占比呈下降趨勢。據對安澤縣2001年至2004年農行及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和貸款的調查,2001年至2004年農行的存貸差分別為存差2409萬元、2530萬元、7078萬元、7070萬元,分別占全縣存貸差額的136.3%、67.3%、94.6%、41.2%。而此時農村信用社2001年至2004年存貸差分別為存差1006萬元、1672萬元、2134萬元、3554萬元,分別占全縣存貸差的56.9%、44.5%、28.5%、20.7%。這表明農村信用社比商業銀行實際發放的貸款要多,信貸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力度較強,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三農”發展的橋梁作用凸現。
安澤縣農行、農信社2001年至2004年新增存貸差示意圖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增存貸差的危害
1、地方經濟得不到有效支持,地方政府表示不滿,且對于部分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在逐步減弱.一方面有效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項目很難得到銀行信貸資金支持,信貸資金對于部分資金需求大的項目猶如杯水車薪,根本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使得這些好的項目被迫“夭折”,經濟調產的進度因此而遲緩,同時影響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此表示嚴重不滿,相應在支持部分金融機構工作上力度逐步減弱,使得金融機構存在的部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政府評先評優與其無緣,依法收貸不積極配合,政府的部分資金也不存入該機構,政府和銀行的關系比較緊張。
2、中小企業出現“貸款難”問題,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關系疏遠.由于存貸差的不斷擴大,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融資困難變得更大,除了得到一定的票據貼現支持外,大部分中小企業得不到銀行的信貸直接支持,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關系變得十分疏遠,出現中小企業和當在金融機構幾乎不打交道,轉而將其存款存到容易得到信貸支持的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
3、民間借貸活動頻繁,民間借貸范圍和額度在不斷滋長,對社會穩定形成一定的潛在危機.由于銀行幾乎不放貸款,而居民信貸需求較旺,貸款需求者在得不到銀行信貸支持后,轉而將目光投向民間借貸,使得民間不規范的借貸行為如高利貸現象愈演愈烈,民間借貸的范圍不斷擴大,信貸額度也在不停增長,“地下金融”問題嚴重。民間借貸過于頻繁,必然產生部分違法違規行為,積累大量的社會問題,對社會的長治久安容易造成沖擊。
4、不利于銀行自身盈利,利息收益率下降,收貸難度變大,信貸資產質量下降.一方面,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的中間業務占比很小,其自身盈利主要依靠傳統的存貸款利差,在其吸收大量資金后卻不發放貸款,有的選擇上存、有的選擇存入央行,這樣獲利空間較小,影響到了其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在部分貸戶看到銀行貸款難后,干脆不去主動歸還貸款,思想上出現寧可多掏罰息也比歸還貸款后再貸不上款強的認識,因此加大了收貸的難度,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也得不到迅速提高。
三、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增存貸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1、商業銀行體制轉變,支持對象發生轉移,且貸款審批權上收,責權利不平衡.一是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欠發達地區大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相繼撤并,且商業銀行經營目標和經營方向也主要轉向大中城市及大中型企業,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及農民已被排斥在其信貸優先支持對象之外,這樣即使有一定的資金由于不是支持對象也得不到信貸支持。二是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權限上收,貸款審批手續比較繁瑣,審批時間較長,使得部分貸戶望而卻步。三是銀行都加大了對貸款發放的責任追究制,片面強調信貸資產的“零風險”,一旦貸款形成風險,輕者要對信貸員進行罰款,重者信貸員要下崗清收,而相應的獎勵機制卻跟不上,使得信貸人員出現“懼貸”和“畏貸”思想,挫傷了信貸員放貸積極性。
2、農業發展銀行業務量受阻,經營范圍存在局限性.目前隨著糧棉油退出保護價領域,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定位面臨著新的挑戰,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營范圍和經營對象都出現了一定的不適應,信貸業務固步不前,發放貸款額度也在逐年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存貸差的加劇。
3、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宗旨及資金實力較差,使得農村信用社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農村信用社職能定位和服務宗旨主要是為“三農”服務,發放貸款也主要采用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多戶聯保貸款,且發放額度較小,對于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和額度較大項目的貸款需求只能“拒之門外”。二是農村信用社一般資金實力都十分有限,且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隱患,尤其要保留一定的資金應付支付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發放貸款的能力。
4、大量資金外流也造成存貸差的擴大.一是郵政儲蓄機構吸收大量的資金存到人民銀行,即使人民銀行允許其自主營運,也要將資金集中到其郵政省局以上統一使用,不能作為信貸資金發放到當地.據對安澤縣的調查,郵政儲蓄資金將占到全縣總存款余額的30%左右,這說明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存款不能用作發放貸款。二是商業銀行由于怕發放出的貸款收不回,形成不良,因此都“理智”地選擇資金上存的途徑,寧可少收點利息也能保證資金的安全。三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資金向經濟發達地區“搬家”現象嚴重,由于經濟發達地區金融機構貸款比較容易,部分中小企業紛紛到經濟發達地區借貸,而經濟發達地區的金融機構大都要求貸款戶到其營業場所開戶,這樣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金就大量涌入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資金的“搬家”現象。
5、外部信用環境較差,制約了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由于中小企業本身融資較難,加上目前社會信用意識淡薄,社會信用環境較差,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時有發生,金融機構出于自身資金安全的考慮,也謹慎不愿發放貸款,這又是形成存差變大的一個原因。
6、金融機構不規范的考核,“拉存款現象”也虛增了存款。金融機構都強調存款興行、存款興社,加上年終要考核存款任務完成情況,于是采取不正當手段拉存款問題隨之出現,使年終存款余額出現虛增,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存貸差的擴大。
四、幾點思考建議
1、真正貫徹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人行加強“窗口指導”力度,使貨幣政策能夠和當地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取得金融調控的有效發揮。一是人行應加大對當地經濟狀況及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當地經濟的發展要求,并和地方政府及時進行溝通,結合穩健貨幣政策的意圖和精神,制定出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有保有壓、調控結合”的貨幣信貸政策指導意見,及時引導貸款投向,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二是人行應及時發現貨幣信貸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適時進行“窗口指導”,發放信貸提示,確保轄區金融機構能夠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信貸需求。三是人行要定期對轄區金融機構貫徹執行貨幣政策情況及貨幣政策執行效果進行監測和檢查,并綜合進行分析,并將監測分析情況向金融機構進行反饋,指導金融機構較好執行貨幣政策,取得對當地經濟的最大支持。
2、盡快改革金融體制,使郵政儲蓄資金返流,農發行擴大經營范圍,商業銀行要兼顧當地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對金融體制的改革力度,充分考慮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一是允許郵政儲蓄資金返流,回哺當地經濟。要求當地郵政儲蓄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由農村信用社代為管理,由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支持當地經濟,同時由農村信用社向郵政儲蓄機構返還部分利潤;二是重新合理定位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擴大其經營范圍,允許農發行用信貸資金支持農業基礎建設、農業調產項目等基礎性、社會效益性的資金需求,允許農發行積極開展下崗失業擔保貸款、國家助學貸款等政策性強的貸款,進一步彌補其他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弱點;三是商業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應適當調整信貸支持對象范圍,在集中向大中型企業支持的同時,兼顧分支機構所在地的經濟發展,合理發放部分貸款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
3、增強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實力及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其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金融紐帶作用。一是繼續做好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進一步加大增資擴股力度,不斷充實其資金實力。二是繼續增強農村信用社服務功能,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的發放工作。農村信用社信貸人員要徹底走出去,深入到農戶中,及時了解農戶的信貸需求,主動為農民牽線搭橋,送好信息和技術,用好信貸資金,使有效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從而真正成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
4、加強溝通協作,增進了解支持,改善銀政、銀企關系。一是金融機構要勤向政府有關領導匯報貨幣政策、金融運行、金融政策、經營策略等情況,積極和政府進行溝通和聯系,做好解釋,取得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強與企業的溝通,通過采取召開銀企座談會、客戶聯誼會等方法,和企業等客戶交心談心,互通信息,贏得企業和客戶的諒解和支持。三是改善金融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向企業和客戶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在除貸款以外的服務上狠下功夫,同樣可以贏得企業和客戶。
5、適當改變當前貸款發放考核機制和經營管理理念,消除“畏貸”和“懼貸”思想,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機構要適應當前金融工作的形勢和變化,改變存款興行的策略,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水平和占比,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二是要改變當前貸款的發放考核機制,不要片面強調或過于追求貸款“零風險”,加強對信貸人員思想道德修養的職業道德教育,使貸款責權利相均衡,從而消除“畏貸”和“懼貸”思想,提高貸款發放的積極性。三是立足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深入評估經濟發展項目的可行性與效益性,大力支持有效益、有市場的中小企業發展,有力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
6、合理引導民間借貸,使民間借貸成為銀行信貸的補充,不斷豐富融資渠道。一是要通過立法,進一步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及民間借貸的利率,使民間借貸行為有法可依。二是要做好民間借貸的疏導工作,合理引導民間借貸的資金投向,使民間借貸成為銀行信貸的補充。三是要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管,通過監督管理,規避存在問題,規范操作行為,消除風險隱患。
7、優化信用環境,為銀行信貸資金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一是由政府牽頭,成立信用環境治理組織,加強誠信宣傳教育,引導借款人增強信用觀念。二是政府要高度重視銀行信貸資金安全,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建立黑名單制度,充分調動公、檢、法等有關部門的力量,通過行政、法律途徑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為銀行增加信貸投入吃下“定心丸”。三是政府要盡快建立信用擔保機制,由政府牽頭,積極組織地方財政、貸款人共同出資組建政府性質的擔保機構,解決轄區貸戶貸款擔保難的問題,消除銀行信貸投入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