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非公經濟發展調查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改革開放領域的擴大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縣非公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全縣非公經濟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在縣域諸經濟成份中,非公經濟成為經營最為活躍、實力增長最快、發展潛力最強的一個生長因素,并逐步成為改革的“助推器”、項目建設的“領頭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一、我縣非公經濟發展現狀
截止*5年底,全縣非公經濟總戶數達到3083戶,其中:非公企業達153戶,較上年增加9戶;個體工商戶達到2930戶,增加198戶;從業人員8900人,增長2.8%;實現銷售收入38620萬元,增長4.9%;上繳稅金1850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26.7%,全縣非公經濟總量占到了二、三產業經濟總量的85%以上。實事求是地分析我縣非公經濟發展現狀,無論是起步層次、發展速度,還是規模檔次、經營水平都還存在許多不足。從數量上看,非公業戶數、從業人數占全縣人口總戶數、總人數的比重分別只有0.4%和8.3%;從規模上看,有影響、有規模的私營企業較少,絕大多數是分散經營;從行業結構上看,全縣非公經濟投資渠道單一,進入的產業層次較低,70%以上的集中在批發零售、日用品零售、餐飲服務、建筑維修等從事簡單生產和低水平經營的行業;從經營情況看,除一些資源型開發非公企業外,相當一部分經營勢頭不旺,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不到40戶,這表明,我縣非公經濟在全縣國民經濟中的位置尚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其整體發展還處在一個低層次、低水平階段。
二、制約我縣非公經濟發展的因素
1、觀念滯后。我縣干部群眾的改革意識、市場意識、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還不夠強,對非公經濟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相當一部分人總認為非公企業家賺錢的來路不正,“不是靠偷稅,就是靠漏費”,無論非公經濟貢獻多大,總是另眼相看。執行政策僵、硬、死,生搬硬套,自縛手腳。在發展問題上把客觀存在的劣勢因素看得太重,“想到辦不到”的問題十分嚴重,成為制約我縣非公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大障礙。
2、體制障礙。國營企業改革不夠徹底,國有(集體)資本在工業企業仍占有一定比重,政府與企業的臍帶尚未徹底割斷。與非公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執行行業規定與地方發展非公經濟的政策不合拍,稅費負擔重,費的種類多,負擔比例高,全縣個體業戶人均負擔稅費額至少高于溫州地區20%以上,嚴重影響了全縣非公經濟發展。
3、融資困難。大部分非公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資金短缺,而貸款審批環節多、手續嚴、時間長,各種費用高,少數企業信譽低,影響了金融部門放貸的積極性,大多數重信譽的企業也因此受到株連,致使企業錯失了許多商機。民間資本市場尚未有效啟動,全縣8億多元的民間儲蓄,大多休眠于銀行,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中介機構發展緩慢,缺少從事信用擔保、互助擔保、商業擔保的機構。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企業難以做強做大。
4、環境欠優。首先是政策不配套、落實難,部門之間互相掣肘,使得政策無法落實,有些政策與上級的規定撞車,執行中難以兌現。其次是政府部門的服務效能不夠高,辦事拖拉、推諉扯皮的現象仍然存在。招商引資中,有的職能部門對老板怎么“引”,引進來后怎么“扶”,出現問題后怎么解決等研究不夠。一些部門弄權爭利,“明管暗撈”的現象嚴重。有的部門“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罰款”,有利的事爭著上,服務的事拖著辦。有的會上同意辦,會后拖著辦;有的當面說好辦,背后頂著不辦;更有甚者,“敞開門來騙商,關起門來榨油”。由于部門利益、小團體利益作怪,其結果使協調次數越來越多,協調層次越來越高,協調難度越來越大,辦事效率越來越低。
5、經營者整體素質不高。突出的表現是經營方式、經營理念相對滯后,缺乏有創新思維的人才,不少經營者缺乏長期發展的戰略眼光,缺乏發現商機、捕捉商機的能力,缺乏創新快富的膽略和魄力,相當一部分業主知識儲備不足,管理手段、營銷手段落后,獲取信息的渠道窄、能力低。
三、加快我縣非公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輿論引導,為加快非公經濟發展鼓勁造勢。一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采取選派有關人員外出考察學習、掛職鍛煉、帶薪打工、舉辦各種形式的輔導講座、利用冬季集中教育、干部職工日常學習等多種形式,引導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牢固樹立縣域經濟必須以非公經濟為主體,保護非公經濟就是保護地方財稅基礎,發展非公經濟就是發展地方經濟的理念;樹立政府少管、少干預就是服務的理念;樹立靠企業家領跑經濟,尊重非公企業家就是扶持經濟發展的理念,堅持用新眼光看待非公經濟,用新思路發展非公經濟。二是加大輿論引導力度。采取各種形式,在全社會營造“企業家有功、創業者光榮”的良好氛圍,倡導“象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象尊重教師一樣尊重老板”的社會風尚。提高非公企業家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比例,真正使非公企業家在政治上有地位、社會上有聲譽、經濟上有發展。三是認真開展自查自糾活動。對照發達地區經驗,查找自身不足,用猛藥重劑診治發展上無所作為的“庸懶病”、合作開發上不愿讓利客商的“短視癥”、利益分配上見不得他人發財的“紅眼疾”和執法上粗、橫、驕、狂的“弄權癮”等四種普遍存在的頑疾。
2、拓寬融資渠道,為非公經濟發展增添活力。一是盡快成立開發型金融領導小組,組建地方金融開發集團,組成政府投資擔保中心,并鼓勵城鄉企業、社會各界能人創辦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投資公司,采取財政“注”一點,企業“入”一點,社會“集”一點的辦法,激活民間資本,募集社會游資,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辦法進行投資經營。二是協調金融部門不斷強化投資意識,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積極向上爭取貸款發放的審批權限,由偏重吸儲向注重信貸轉變。三是鼓勵城鄉居民參股入股企業經營。對城鎮公共產品經營權和城區非工業用地實行公開出讓,競價招標。四是對縣上急需發展的重點龍頭項目,繼續實行縣財政配資政策,國家投資的項目,非公企業同國有單位平等實施,對非公企業爭取到的國家重點投資項目,縣上也可給予一定比例的配資。
3、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優化非公經濟發展環境。圍繞建立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非公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積極為非公經濟發展“清道開閘”、“松綁解捆”。一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要降低門檻,放開限制,搞活政策,減少干擾,一切從優從快從好。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要放開;凡是外地實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可參照執行;凡是符合安西實際,對非公經濟發展有利的措施辦法,都可大膽試行。使任何一項不利于發展的人為因素,任何一種不利于投資建設的具體行為都受到投訴。對發現的影響發展和招商引資的人和事,一經查實,要從嚴處理并公開曝光。二要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按照服務工作要主動超前,管理方式要積極改進的要求,所有保留的審批事項都要進入行政服務中心,實行集中審批制度,減少辦事環節,實行一條龍服務。堅決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人難找、事難辦的現象,充分發揮好規劃、協調、指導等職能,當“紅娘”、架“橋梁”,搭“臺子”、做“后盾”,多支持少干預,多指導少指責,多服務少設卡,多協調少扯皮,辦好非公企業無力辦、辦不好的事情。三要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重點是規范審批事項,清理涉及城鄉企業的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明確哪些費該收,哪些費必須停收。對沒有法律政策依據、影響發展環境的收費項目一律取消,必須收的一律按下限征收。要切實規范征稅收費行為,建立收費政策公示欄,稅費收繳標準、數額一律公開,實行稅費變動制度,違反規定的要通過新聞媒體公開曝光。
4、創新政策機制,為非公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根據企業需要,可選派機關、事業單位優秀干部到非公經濟實體,擔任黨建聯絡員和幫扶員。凡本人自愿且企業愿意接受的所有國家公職人員,均允許保留原工資關系,保留原職級待遇,享受正常的工資晉升,到非公企業幫助工作,可根據具體工作崗位參與企業收入分配。非公企業所需的管理、技術、營銷等人才,可按照企業和本人愿意的原則在黨政機關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中挑選,到企業工作的這些人員,均可享受“三不變”(原身份、職務級別、工資待遇不變)的政策,企業可自主決定給予這些人員一定的補貼。
5、靠實工作責任,確保非公經濟發展措施的落實。在招商引資工作上,實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個責任人,一抓到底,從項目立項、土建、安裝調試到生產營銷,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和終身服務,按照一套辦法進行考核。堅持實行縣級領導包抓項目述職制度,包抓項目的縣級領導,每半年就項目建設進度和實施情況,向四大班子聯席會議進行述職。要以非公經濟發展速度和招商引資的多少,作為營造“三個環境”的標準和評判工作成效、領導政績的標準。要認真落實縣級領導包掛聯系非公企業制度,每個縣級領導聯系1--2戶重點非公企業,積極為企業解決問題。對企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要實行專項督辦制度,確保非公經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