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解讀執政能力的七個理論概念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6月29日,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圍繞著黨的執政能力問題指出:“黨的執政理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執政理念、執政基礎、執政方略、執政體制、執政方式、執政資源等主要方面。”不久,在8月22日的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同志在他的發言中又加了一個“執政環境”。以上這七個范疇,有好幾個是在我們黨的權威文獻中第一次使用。對這七個基本范疇,我們可以進行以下的解讀:
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是由誰賦予權力的?是代表誰執掌國家政權?執政的目的是什么?為誰謀利益?服務于誰、聽命于誰?宗旨是什么?中國共產黨應該按照什么樣的原則來執政?應該怎樣來構建我們的執政體制、從事我們的執政活動、規范我們的執政行為?應該怎樣來鞏固我們的執政基礎、維護我們的執政地位?所有這些,都是執政的理念,亦即執政的宗旨、目的、價值取向和指導思想問題。有正確的理念,才會有正確的行為。所以,通過對執政問題的研究,確立科學的執政理念,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
縱觀黨的理論,可以說,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已經包含很多豐富的內容,如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和“執政為民”,同志提出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我們黨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執政基礎。基礎二字,不言自明。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基礎,一切無從談起。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說明了基礎的重要性。執政的基礎到底是什么?首先應該是人民基礎。只有人民的擁護、人民的授權、人民的支持,我們才可以執政,也才可以執好政。人民群眾,是我們執政最重要最寶貴的基礎。在人民這個基礎中,我們還可以區分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群眾基礎等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一性質也就明確界定了我們黨執政的階級基礎、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除了人民基礎之外,執政是否還有一個法律基礎問題呢?由于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我們的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所以,我們執政權力的取得和行使,包括執政的全部行為,都必須有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了憲法和法律,就要把全部執政的行為建立在憲法和法律的基礎上。所以,執政的法律基礎是不可忽視的。
執政方略。方略,大政方針和戰略策略也。執政是全局性的根本大事,當然就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全局性的思維、全局性的方針和全局性的謀劃。執政依靠誰、為了誰、服務誰,這是方略的問題;建立什么樣的制度和體制,按什么樣的規則和機制運行,這是方略問題;執政干什么,抓哪些問題、做哪些事情、怎樣去做這些事情,這是方略問題;對內怎樣鞏固政權,對外怎樣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主權、安全,這也是方略問題;怎樣把握世界大勢,緊跟時代潮流,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這更是方略問題。
著眼于這些宏觀大局,謀劃執政的大勢、大事,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掌握執政的主動權,比較順利地實現我們執政的目標和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行的一些重大戰略,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執政的方略。如“三步走”戰略、依法治國的方略等等。
執政體制。體制一詞,我們已很熟悉。經濟有體制,文化、科技、教育有體制,政治也有體制。從執政的角度來說,政治體制也可以稱作執政體制。體制,建立在基本制度之上,是基本制度的實現形式。體制與制度既相聯系,又有差別,它們共同構成我們執政的制度框架。執政,必須在這樣一定的制度和體制框架內進行。
比較起來,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因此,推進體制改革,加強制度建設,一直是我們推進民主進程、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任務。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同樣要在體制上下功夫。建國55年來,我們已經確立了執政的基本制度,但具體的體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執政方式。在體制的基礎上,執政還有一個方式方法問題。用什么樣的形式、什么樣的手段、什么樣的方法具體執政,效果不一樣。計劃經濟時期,一切都高度集中,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執政管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即所謂“一元化”的領導。黨管了過多的不該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之后,簡單的行政命令不行了,至少不能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了。法律的方式、行政的方式、經濟的方式、協商的方式、契約的方式、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等等,都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性地加以應用。
所以,我們強調,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不能包辦代替,管得太細。黨中央更是明確地提出依法執政的要求。在很多情況下,需要用法律的手段來調節矛盾、管理社會。老的方式,管用的繼續用,不管用的就要及時舍棄。能用什么新方法的,還要及時創新,使用新方法。隨著執政方式的不斷改進,我們的執政水平也就會逐步提高。
執政資源。生產要有資源,生活要有資源,辦什么事情都要有資源。執政當然也不例外。沒有資源,就無法執政。哪些是執政資源?用列舉法,強大的階級基礎是資源,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是資源,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是資源,社會的風氣和價值觀念也是資源。寶貴的歷史經驗是資源,光榮的歷史傳統也是資源。
資源,是以許許多多的方式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它們是我們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寶貴資源。我們一定要充分珍惜它,恰當地使用它,精心地保護和愛惜它,使這些資源發生充分的效能,但也不要造成無謂的浪費和損失。不僅要利用資源,還要更多地創造資源、擴展資源、積累資源,使我們執政的資源不斷涌流,永續使用。
執政環境。執政是運用政權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活動,但這種活動不是在真空里進行的,它總是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這種環境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研究執政環境,改善執政環境,是我們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執政理論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國內來說,我們要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創造一種寬裕的經濟生活環境;要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創造一種穩定和諧的政治生活環境;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造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生活環境。
在國外來說,我們要準確把握國際形勢發展的大趨勢,因勢利導,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和國際文明的新秩序,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外部與內部,雙向互動,相輔相成,我們執政就能更加順利,就能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