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同志畢生最大的理論貢獻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把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同志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卓越貢獻,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命運,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
劃時代的偉大理論成果
黨的十五大指出,鄧小平理論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這個論斷的含意和價值,就必須將其放到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加以考察。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工人運動實踐經驗和批判地吸收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立的。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劃時代的歷史貢獻,是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從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列寧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帝國主義時代特點和俄國具體情況相結合,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指導俄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后,科學社會主義又面臨著解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這一新的歷史任務。對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來說,這一任務比奪取革命勝利更為艱巨、更為復雜。列寧曾把建設社會主義比作攀登一座崎嶇險阻、未經勘查、人跡罕至的高山,比作通過最狹窄、最難走、最曲折和最危險的山間小道,要求建設社會主義一定要“實事求是,對自己的每一步驟都要進行千百次的實踐檢驗”。列寧逝世后不久,蘇聯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當時特殊的國內外條件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模式。
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但必須看到,這種模式畢竟是在特殊的國內外條件下形成的,帶有備戰和戰時體制的特點,而且更多的是從理論原則和革命理想出發的,存在著嚴重脫離實際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蘇聯經濟恢復任務的完成和轉入正常的和平建設,蘇聯模式的弊端愈來愈明顯地暴露出來。但是,這種體制不但在蘇聯繼續持續著,而且還被照搬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變成了社會主義的統一模式。建設社會主義是否遵循這一模式,被當作衡量真假社會主義的標準。它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嚴重扭曲,使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嚴重脫離實際。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速度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開始減緩并逐漸陷于停頓,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政治動亂。面對這種情況,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包括蘇聯自己,開始對這種體制進行改革,但這些改革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致使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導致許多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的信念發生動搖,終于發生了蘇東劇變。這說明,在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雖然經過了數十年的艱辛探索,但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決。能不能在理論和實踐上正確地解決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決定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前途命運。
同志早就覺察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問題,在1956年就明確提出要“以蘇為鑒”,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然而遺憾的是,這種探索遭到嚴重挫折,沒有取得成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在總結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尤其是中國共產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此后,鄧小平同志在解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重大問題的過程中,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就是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初步回答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并且在我國的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經受住了國內政治風波和蘇東劇變的考驗,而且變得更加輝煌。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到了新階段,解決了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所面臨的最重大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是科學社會主義取得的劃時代的嶄新理論成果。
理論認識的新境界、新高度
鄧小平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成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武器。但是,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國家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教條主義,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人們從實際出發去認識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針對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進行了理論上的撥亂反正和大膽創新。他在同志關于實事求是的有關論述的基礎上,明確地提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強調實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根據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鄧小平同志認為,要做到實事求是首先必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條件。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要解放思想,必須從解決實踐與真理的關系問題入手。在他的親自指導下,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并在此基礎上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遵循這條思想路線,我們黨不僅正確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而且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拓創新,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達到了新的境界。所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靈魂,是鄧小平理論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東西。
第二,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以后,社會主義國家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而要成功地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在實踐中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根本問題并沒有完全搞清楚。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已成為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關鍵所在。鄧小平同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始終是圍繞這個根本問題展開的。他在這個問題上取得的最重要、也是具有突破性的理論成果,是在科學社會主義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個科學認識,澄清了關于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觀點和模糊認識,回答了所謂姓“資”還是姓“社”問題的各種爭論,特別是關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搞市場經濟的爭論,從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按照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他進一步提出衡量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為我們在實踐中按照社會主義本質來建設社會主義,改革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傳統體制和做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社會主義本質的提出和根本衡量標準的確立,從根本上解決了關于社會主義的認識問題,為正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道路。
第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這些新的科學判斷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提出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大戰有可能避免這一重要判斷。鄧小平同志正是根據這些新的判斷來確定我們黨的路線和國際戰略的。在國內政策方面,實行由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轉變,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在對外政策方面,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爭取世界和平、為現代化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作為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并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十分注意世界發展變化尤其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要求我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自己。由于正確地解決了當今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應當如何應對這種變化這個重大問題,鄧小平同志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今時代特征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推進到新的歷史階段,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升到時代的新高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功與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并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它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是一個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一個需要從各方面加以豐富和發展的科學體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不斷發展,鄧小平理論也會不斷豐富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鄧小平理論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豐富和發展。
歷史地位和深遠意義
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在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曾出現過兩次歷史性的飛躍:第一次是與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在俄國、中國等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在一部分國家變為現實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其主要理論成果就是列寧主義和思想。第二次是與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相結合,解決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在取得革命勝利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個結合從十月革命勝利到現在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過艱難曲折的探索過程,直到鄧小平理論的誕生,才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所遇到的這個最大理論課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鄧小平理論的實踐意義在于,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在我國解決了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遭受了嚴重的失敗。與此同時,社會主義中國不但經受住了蘇東劇變的沖擊,而且充滿蓬勃發展的生機活力,在現代化建設中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走上了鄧小平同志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民衷心擁護這樣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的實踐意義還在于,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為我國進一步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找到了一條成功之路。這條道路從開創至今不過20多年,就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國際影響顯著擴大。
鄧小平理論的時代價值在于,它用馬克思主義回答了社會主義在當今時代所面臨的問題,是當今時代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之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100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而鄧小平理論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這種與時俱進的精神。鄧小平理論不是照搬馬克思主義條文創立出來的,也不是照搬過去的經驗和做法創立出來的,而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當今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出發探索出來的,是分析研究當今實際情況得出的科學結論,而且這些科學的真理要不斷地經受實踐的檢驗,不斷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正因為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所以它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直接的指導意義。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十分重視鄧小平理論和它的最新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