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抗震民族精神思想匯報范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百年不遇的大旱剛剛消融,又一場大地震突然襲向**,襲向中國,山搖地動,山崩地裂;面對災難,中華民族這樣應對;面對災難,萬眾一心,這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民族精神;面對災難,萬眾一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力增強、人民富裕、民族自信的彰顯;面對災難,萬眾一心,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面對災難,萬眾一心,這是人民軍隊中流砥柱的威力展現;多難興邦;進行講述。其中包括:13億中國人緊急動員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災區,所有的心都惦記著災區,所有的情都緊系著災區、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愈加堅強,靠的就是這種威力無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歷史上那么多的自然災害,以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為代價鍛造了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在災難中實現了浴火重生、但凡遇有自然災害,人民子弟兵出動,必定成為中流砥柱、但凡遇有自然災害,人民子弟兵出動,必定成為中流砥柱等,具體材料詳見:
20**,是中國的**年、騰飛年;20**,是中國的災害年、大考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剛剛消融,又一場大地震突然襲向**,襲向中國,山搖地動,山崩地裂!
面對災難,中華民族這樣應對:從黨和政府最高領導人第一時間迅速部署、親赴前線指揮,到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13萬官兵冒著余震不顧一切開赴災區,從上百支專業救援和醫療防疫隊伍精心施救到數十萬來自各地的志愿者忙前忙后,從大批救災物資通過空中、水上、陸地緊急運送到全社會迅速掀起各行各業各種形式的募捐熱潮,從白山黑水、塞北高原、渤海之濱到齊魯大地、浦江兩岸、南國邊城,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貧富,13億中國人緊急動員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災區,所有的心都惦記著災區,所有的情都緊系著災區。這一切,都在詮釋著、再現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雄壯主題:“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面對災難,萬眾一心,這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災難深重,自然災害如影隨形。由于幅員遼闊,海陸兼備,自然條件復雜,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強度大,因此,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中華民族不斷遭遇災害、不斷與災害抗爭的歷史。據竺可楨先生統計,公元1世紀至19世紀,中國各省區發生水災1349次,旱災1669次,還有大量未曾統計的地震、蟲災、冰雹、雪災、霜凍、風災、海嘯、瘟疫等等。中華民族正是在同災害的頑強抗爭中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災難中成長起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蘊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概括很多的內容,但其最核心、最耀眼的,就是在災難面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與災難頑強搏斗。正是在自然災害的反復錘擊下,中華民族養成了“兵來將擋、水來土屯”的坦然心態,鍛造出同心協力、團結應對、共克時艱的民族性格。正如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愈加堅強,靠的就是這種威力無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
面對災難,萬眾一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力增強、人民富裕、民族自信的彰顯。從源源不斷運送一批批救災物資的專列、大卡車、直升機上,從獻血車前、募捐箱前排起的長隊上,從慷慨解囊的老總們厚厚的信封和寫著長長的阿拉伯數字的支票上,人們所看到的,是中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邊緣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四,是GDP總量從**年的3624億元到20**年246619億元的躍升,是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45%,是延續2600年的農業稅退出歷史舞臺,是對全球脫貧成就67%的貢獻……當溫總理反復安慰受災的孩子“政府要管你們的生活”的時候,當賑災晚會上藝人們吼一嗓子“十三億人民做你們的堅強后盾,怕啥呀”的時候,當網絡上隨處可見“我們都是**人”的帖子的時候,背后透出的是強大起來的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責任感。改革開放使祖國強大起來、富裕起來,民族凝聚力隨之大為增強,萬眾一心也才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崛起,**才能雄起。這次大地震,震級之高,破壞之甚,波及之廣,營救之難,均超過**年的唐山大地震。而抗震救災的反應之速,參與之廣,力度之大,工作之有序,報道之透明,人文關懷之到位,亦為世所罕見。從一定意義上說,抗震救災也是對30年改革開放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驗。
面對災難,萬眾一心,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歷史上那么多的自然災害,以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為代價鍛造了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在災難中實現了浴火重生,但對統治者卻往往形成毀滅性的打擊。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元朝末年紅巾起義、明朝末年張獻忠李自成起義等等,幾乎都是伴隨著自然災害產生并釀成氣候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們抗擊災害、維護穩定提供了優越的制度保證。有人說中國是一盤散沙,那是“過去時”,看一看從北京到成都到**到映秀救援工作的有序展開和災后重建的有條不紊,便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怎樣的凝聚力、組織力。西方有人曾預言,社會主義應當終結在20世紀。對照一下世界其他一些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情況,便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怎樣超乎尋常的、有效的動員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災難面前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使我們在抗震救災中真正實現了“心心融合為大心,手手堅持成堅障”,真正做到了“一心一德,立定厥功”。就在全國人民為死難者默哀三分鐘的第二天,新加坡《聯合早報》說:“國際社會得到一個新的機會重新審視中國,審視中國的制度。”只要不帶“逢華必反”、“逢社必反”的偏見,在大災面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孰優孰劣,答案一望便知。
面對災難,萬眾一心,這是人民軍隊中流砥柱的威力展現。在受困待救的人們那里,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一見來了子弟兵,就有了安全感,就知道有救了。身著迷彩服的官兵出現在面前,人民群眾就吃了定心丸,一切焦躁、忐忑和恐懼化為烏有,希望和力量重新升騰起來。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無比信賴,源于我軍具有從未改變過的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源于我軍具有從未動搖過的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堅定信念,源于我軍具有從未減弱過的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強大戰斗力。但凡遇有自然災害,人民子弟兵出動,必定成為中流砥柱。抗擊洪災時是這樣,抗擊冰凍雪災時是這樣,抗震救災中也是這樣。軍隊不但是攻堅克難的主力軍,還對參與抗震救災的各路人馬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當“最可愛的人”充分發揮出榜樣的力量時,萬眾一心、團結奮戰的局面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與此同時,這里也是軍人施展拳腳、實現價值的平臺,也是軍人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的戰場,也是軍人陶冶情操、鍛煉筋骨的學校。為人民做應該做的事,軍人也在受到人民的教導,受到萬眾一心民族精神的激勵。
多難興邦。據專家解釋,**大地震是因為印度板塊對亞洲大陸板塊的俯沖,導致青藏高原崛起而引發。崛起總要付出代價。天將降大任于斯國,必先令其逢災受難、歷磨經劫。中華民族要崛起、要復興,絕不可能一帆風順。大災如大考,考驗著我們民族的凝聚力、黨和政府的領導力、人民軍隊的戰斗力。從災難中走出來的中華民族,必將從災難中學到更多的東西,增長新的本領,更加成熟,更加強大,更加萬眾一心,朝著既定目標勇往直前,任何災難也阻擋不住我們堅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