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財政支農資金核查自查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保障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落實,解決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健全規范、有效的資金使用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根據市財政局《關于開展財政支農資金專項檢查的通知》(市財發[]802號)的有關部署,結合我區實際,我局于9月1日-9月30日組織專人對專項檢查涉及的各類財政支農資金進行了全面自查,在全區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我區財政支農資金專項檢查自查面達到100%,各項惠農補貼資金均嚴格按照省市要求足額兌付,并及時錄入惠農補貼網絡信息管理系統,不存在擠占、挪用、貪污、套取資金等問題。現將我區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此次專項檢查范圍內的三類強農惠農資金,我區涉及的主要是年至年上半年的生產性惠農補貼資金,包括:農資綜合直補和玉米良種補貼兩項。
一、強農惠農資金撥付使用情況
(一)農資綜合直補
年我區農資綜合直補涉及8個街道辦事處、131個行政村,全區實際補貼面積共計94750.12畝、畝均直補標準49元,發放直補資金464.28萬元,受益農戶23079戶。截至年4月底,年度農資農合直補已通過“一折通”及時足額兌付到種糧農戶手中。
年我區農資綜合直補涉及8個街道辦事處(含已移交的六村堡、三橋街道辦)、123個行政村。全區實際補貼面積共計86294.12畝、畝均直補標準54元,發放直補資金465.99萬元,受益農戶20312戶。截至年5月底,年度農資綜合直補已通過“一折通”及時足額兌付到種糧農戶手中。
(二)玉米良種補貼
年我區玉米良種補貼涉及6個街道辦事處,全區實際補貼面積共計34723.63畝、畝均直補標準10元,發放直補資金34.72萬元。年度此項補貼已通過“一折通”及時足額兌付到種糧農戶手中。
年我區玉米良種補貼涉及6個街道辦事處,(含已移交的六村堡、三橋街道辦)、81個行政村,全區實際補貼面積共計31919.07畝、畝均直補標準10元,目前,此項補貼正在核實撥付中。
二、強農惠農補貼發放管理情況
(一)精心組織安排,建立健全領導機構。惠農補貼直接關系到種糧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每次發放前都會及時組織各街道和相關部門召開專項工作會議,明確補貼資金的發放原則、發放范圍和補貼標準,并對補貼工作的實施步驟、發放程序、紀律要求、監督檢查等做出嚴格規定。要求區級相關部門和各街道辦事處高度重視,確保補貼工作順利開展。
(二)強化發放措施,陽光操作撥付程序。我區補貼資金兌付嚴格實行“一折通”發放要求,推行陽光操作,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各街道以村組為單位,堅持公開透明原則,切實做到“五到戶”,即政策宣傳到戶、清冊編制到戶、張榜公示到戶、通知發放到戶、資金兌付到戶;“六不準”,即不準擅自更改補貼數額、不準擅自以補貼資金抵扣任何款項、不準擠占截留補貼資金、不準村組代領、不準拖延補貼兌付時間、不準以任何理由借機增加農民負擔。在種糧戶對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無異議并確認簽字后把補貼資金及時兌付到農戶的“一折通”存折中。同時把政策宣傳作為補貼資金兌付的工作的開展前提,各街道采取廣播宣傳、懸掛橫幅、張貼宣傳單等多種方式,深入農戶,耐心解釋,向群眾宣傳講解農資綜合直補發放相關政策,使惠農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戶曉,為資金順利兌付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三)加強檢查督導,確保惠農政策落實。為加強對惠農補貼資金的有效監管,我區把對各街道的檢查督導貫穿到直補發放的全過程中,首先要求各街道把補貼資金全部納入糧食風險基金專戶管理,在糧食風險基金中專戶反映,單獨核算。其次要求各街道嚴格執行不少于七天的三榜公示制度,將所有種糧戶的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張榜公布,并設立監督電話,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補貼資金兌付完后,要求各街道對發放落實情況進行自查和總結,將材料書面上報區級財政部門,并對涉及此項工作的街道的直補資金兌付情況、發放清冊簽字、歸檔情況及專戶資金結算情況等進行了專項檢查,確保各項惠農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三、自查中發現的問題
1、由于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大幅度增加,國家的部分強農惠農補貼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抵消,致使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效應大大減弱,農民實際從中得到的實惠很少。良種補貼資金由于數額有限,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影響了補貼效益的發揮。
2、涉農補貼專用存折管理有待加強。通過檢查發現,資金兌付過程中普遍出現農戶將涉農補貼專用存折丟失、銷戶后自行補辦而不告知街道辦新賬號的情況,導致補貼資金不能及時上折,對街道采集農民補貼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和資金發放帶來很大難度。
3、“糧食風險基金專戶”中補貼資金結余較大。區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惠農補貼面積都在逐年核減、因為補貼資金撥付的特殊性,上級財政每年按去年實際兌付數預撥補貼資金,每年的實際兌付數都小于預撥數,每年的結余都沉淀在區本級“糧食風險基金專戶”中,削弱了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