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展農村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和關鍵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在新形勢下為全面實現小康目標而進行的重大社會實踐,是惠及億萬農民的民心工程,而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為目標的農村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和關鍵。我縣堅持把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培育主導產業,發展“一村一品”。通過統一規劃、連片發展,引導優勢農產品向適生區集中,突出發展獼猴桃、肉奶牛、優質糧三大主導產業,同時抓好高酸優質蘋果、紅提葡萄、草莓、大櫻桃、線辣椒、設施蔬菜等8大特色農業,目前全縣已建成8.8萬畝優質獼猴桃基地、存欄量達107.5萬頭(只)的畜禽養殖基地、18萬畝優質小麥和專用玉米生產基地、5.6萬畝特色農業基地,18個村被省上確定為“一村一品”示范村、94個村被確定為推進村。我縣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紅星村獼猴桃栽植面積已達345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91%,戶均栽植5.5畝,人均產業收入已占全村人均純收入的85%。
2、壯大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搞好服務,加快技改擴能步伐,引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縣涉農企業已發展到120多戶,其中13戶企業分別被認定為國家、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恒興果汁已成為全國四大果汁加工企業之一,老牛面粉成為西北最大的面粉加工企業,秦寶牧業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同時,采取行政指導、政策激勵等形式,促進龍頭企業和農戶初步建立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聯結機制。恒興果汁公司與農戶聯合建成高酸蘋果基地2萬畝,老牛面粉公司與36個村8025個農戶簽訂小麥訂單收購面積5萬畝,秦寶牧業公司通過肉牛協會大力發展肉牛養殖基地和專業村,與農戶簽訂肉牛收購合同千余份,這些龍頭企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同時,依托農業產業化基地,大力扶持各類農業生產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不斷拓寬經營領域,提升發展檔次。目前,全縣有經紀人大戶80多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0多個,會員人數達到8800多人,帶動農戶3.5萬戶。槐芽掃帚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和加工戶85多戶,累計生產掃帚920萬把,為農民增收600多萬元。
3、開辟專業市場,搞活商品流通。充分發揮專業市場緊貼農戶、聚集能力強的特點,依托草莓、蔬菜、水產等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開辟季節性專業批發市場,吸引周邊生產農戶進入市場交易,既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應和規模優勢,又有效地帶動了周邊農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和農產品基地的發展壯大,促進了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目前,全縣共建成專業市場5個,其中投資70多萬元建成的槐芽草莓市場,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草莓已批發銷售到西安、漢中、天水、平涼等地,帶動市場周邊地區種植草莓達14000多畝,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草莓批發市場。
4、打造農產品品牌,提升對外影響力。堅持把強化標準、提高質量、打造品牌作為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和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切入點,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組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健全了農產品市場安全檢測體系,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在主要農產品基地和各示范園區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制定了全縣品牌農業發展規劃和無公害草莓、無公害獼猴桃、無公害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從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包裝儲運等全程統一加以控制,引導廣大農民改變傳統的農業經營理念,不斷提高農業品牌意識,擴大眉縣農產品影響力。目前,全縣已建成綠色果品基地2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25萬畝,8個農產品基地獲得國家、省級綠色無公害認證,注冊了“金蛋蛋”、“太白山”、“寶陽”等農產品商標,“恒興果汁”、“老牛面粉”被評為陜西省名牌產品。
5、健全服務體系,推進產業化經營。始終把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信息服務、農產品銷售網絡、農產品質量檢測認證、生產資料營銷連鎖、資金服務等六大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手段,集中力量,整合資源,重點突破,取得了明顯成效。依托縣職教中心和農技推廣機構年培訓農民達5萬人次,開通了政府網站和農業信息網,組建了農資配送中心及連鎖經營店,制定了主要農產品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加大對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信貸力度,縣財政每年專門安排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基地和示范村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2006年,全縣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5.9億元,帶動農戶5萬戶,農民通過農業產業化人均收入1758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農戶總數、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74%、75%。
6、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加大向上爭取項目投資和自籌資金力度,不斷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今年,全縣共投資423萬元在6個鄉鎮12個村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410口;發放小麥良種補貼、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100萬元;投資3086萬元實施了人畜飲水、農業綜合開發、石頭河灌區渠系改造配套、防洪保安等農田水利建設工程;投資1.2億元新建通村水泥路140.6公里,提前實現了全縣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其中全縣5個縣農村建設重點村建成水泥路74公里,襯砌渠道27公里,新打機井3眼,鋪設管網6公里,新建人飲工程3處。基礎設施面貌的不斷改觀,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是一項任務艱巨需經過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系統工程。通過工作實踐,我深刻體會到,發展農村經濟還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培養新型農民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堅實基礎。人才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培養造就高素質的鄉土人才,使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始終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和前提。我縣專門制定出臺了《全民科技素質培訓綱要》和《農民科技文化實施綱要》,以縣職教中心統管各級職成教機構,建立了“一中心、六分校、十個輻射點、123個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的大職教網絡體系,大力開展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訓,年平均培訓農民5萬多人次,目前有7000多農民拿到了“綠色證書”,他們已經成為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的骨干力量。
2、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然選擇。農村經濟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特色經濟。各村的地理位置、資源儲備、生產現狀、任務習慣等不盡相同,確定支柱產業時必須依據本地資源稟斌、生產現狀和發展實際,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依靠科技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形成規模效應。近年來,我縣立足果業、畜牧業發展較早,基礎較好,龍頭企業規模較大,產業鏈條全的實際,積極實施“果畜富民”戰略,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鼓勵科技人員采取技術服務、承包、入股、轉讓等方式領辦、承辦農業科技項目,先后建成了金果園藝場、金渠凱特杏、齊鎮大櫻桃等農業科技示范園20個、畜牧小區8個,全縣已涌現出特色鎮5個,果、畜、菜專業大村82個,2006年全縣果畜產值達5.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7%,農民人均從果畜中收入2045元,果畜業已成為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
3、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根本保證。要得富,看支部;要發展,看干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也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根本組織保證。近年來,我們把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發展能力強、工作作風實、群眾反映好的村干部隊伍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的重點,注重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中能帶領群眾致富的能人培養成支部書記,把優秀支部書記培養成發展農村經濟的標桿,使基層干部真正成為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我縣橫渠鎮紅祥村過去是縣上有名的貧困村,劉滿存任村支部書記后,多方籌資300多萬元改善基礎設施,引導農戶發展紅提葡萄2060畝,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620多元增長到2006年的2653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05元,僅紅提葡萄就給村民人均增收1600多元,被命名為省級文明村、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