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計算機碩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計算機;培養模式;實踐能力;應用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7(b)-0000-00
1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對計算機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培育出高質量的符合企業需求的計算機方面的人才,是高校與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目前,由于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新型業務的快速發展,原有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應對市場的需求,主要表現在現今計算機專業碩士在學習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少創新,知識面狹隘,無法適應市場快速發展需要。針對如何改革與完善現有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這一問題,本文分析了當今計算機專業碩士生培養現狀,并結合多年的碩士生培養的實際情況及對本校學生就業狀況的跟蹤,對計算機專業碩士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2計算機專業碩士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的分析
計算機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型的學科,由于社會高科技技術不斷增強,對計算機專業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激增,因此對現今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不足
大部分院校對計算機專業碩士生培養方案中都要求學生在本學科內掌握堅實的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能夠跟蹤學科領域的前沿,具有從事計算機學科研究或獨立承擔專門項目工作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適應能力。培養年限為2至3年,但實踐學分占畢業所需學分比例不足10%,而畢業學分有明確的規定,因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無暇顧及實踐能力的提高,而專注畢業學分的修滿。
2.2學生缺乏到企業中實習的經驗
學生在讀研期間到企業鍛煉的機會不多,不是很明確市場需求,缺乏實際案例分析鍛煉,甚至不具備市場所需的最新技術,即使到企業實習也達不到滿意的效果。有的學生在讀書期間尋求實習機會會碰壁,因為有很多企業不愿接收無任何項目經驗的學生到企業實習,覺得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培養這些無實際經驗的學生,有充分實踐經驗的學生往往比較吃香。還有的學生到企業實習后,發現實習的項目內容與自己進入企業實習前所期望提高的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因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2.3沒有充分發揮項目的實踐價值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本科教育的一個提升,除了本科式的課堂教學專業知識以外更應該重點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研究生跟隨導師直接參與到實際科研項目中,即是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又是對本專業相關行業需求的學習和了解,對其自身的創新能力和適應未來工作的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實際中存在著項目經費分配、科研項目分工不合理等問題,導致學生參與項目的積極性不足,有的學生在所參與項目中沒有得到很好的實踐訓練,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還有的碩士研究生在一些科研項目中只是做著很瑣碎的工作,沒有深入參與到項目的技術工作需求層,這樣以來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并沒有實質性的提升,加之導師對其科研能力訓練的忽視,這些都很大程度影響著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3提升計算機專業碩士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建議與措施
計算機專業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既要注重研究內容的前沿性、理論的系統性,同時也要注重學科的應用性、研究內容的應用價值和潛在應用價值。想要培養出計算機領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必須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經過對計算機專業碩士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分析,提出以下具體的建議與措施。
3.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明確培養目標
人才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因此,高校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充分了解用人單位對專業技能的具體要求,適時優化培養方案,注重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與實踐性,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本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創新能力以及對新技術、新知識的快速掌握能力。高校需要做好對社會實際需求的調研分析工作,制訂明確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3.2加強學生自主實踐的能力和查新能力
養成跟蹤學科前沿知識和新技術的好習慣,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導師可引導學生去跟蹤學科發展中熱點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導師可以不設置具體目標,只需要給予一定方向性的指導意見,鼓勵學生結合個人興趣,查找計算機專業當前熱門的研究問題,使學生形成主動提升實踐能力的愿望,還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查新能力,養成跟進閱讀計算機領域最前沿文獻的好習慣。
3.3注重對碩士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在科研方面,科研開發過程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能力。應營造研究生科研創新氛圍,鼓勵學生主動研究學科問題,積極參加項目,學院可以開展科學研究方法和學術論文寫作能力訓練的相關講座。導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學術報告,不僅可以使研究生與自己的導師保持定期的聯系,而且可以與討論小組中的老師和同學進行直接學術交流,報告的水平則可以直接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進展情況。
3.4加強對碩士生導師的培養
選派優秀教師到世界知名大學進行學習交流,提升教師的學術素養和國際視野,加大學科帶頭人和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建設高水平創新導師隊伍。鼓勵導師爭取重大科研項目這樣以來能給學生創造出更多參與實際項目的機會,導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做具體的科研工作,還要調動研究生的科研積極性從而更好的挖掘學生的科研潛力。在研究專業科研項目的同時,把專業最前沿的知識以及科研中的收獲與成果貫穿到教學之中去。
4結語
研究生培養模式涉及的要素很多,是個牽涉教育理論及實踐兩方面的課題,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內容需要與時俱進,隨社會的進步和變化不斷的更新與完善。不斷探索其教育規律,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強化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計算機市場輸送更多高級專業型創新型人才是我們的義務,期待本研究能夠引起更多人關注我國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柯文德,彭志平,陳珂,等.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創新性科技競賽能力培養[J].計算機教育,2012(9):58-62.
[2]卜方玲,徐新,鄒煉,徐兆卓.面向創新能力培養的信號與系統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6(01):54-55.
[3]李淑芝,蘭 紅.計算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探索實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3):114-116.
[4] 傅彥,任立勇,陸鑫,等.面向新時期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3(09):36-37.
[5] 陳勝勇,姚春燕,徐新黎,等.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22):10-13.
1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現狀分析
1.1師資力量
目前大部分高校擔任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教師不具備工程實踐經歷,也沒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有的沒有科研項目作為支撐。對專業學位的碩士生采取放羊式培養。只是把學生當成獲得自己科研績效分的手段,沒有真正從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生的角度去培養落實。
1.2保障體系不健全
雖然各個高校均有相關的針對研究生培養的方案,但是針對專業學位碩士生培養的不夠全面和具體,很多政策只是停留在文件的表面沒有真正的落實到位。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還沒有形成。
1.3學生認識不到位
很多專業學位碩士生沒有充分認識到專碩的真實涵義,很多學校把專碩的學生當成學術型碩士生一樣來培養。學生要在其培養目標和方式方法上有清晰明確的自我認識。
1.4優質課程建設滯后
要培養出優秀的專業學位碩士生,一定要有優質精品課程作為支撐。好的課程要有好的老師來上,但是好的老師也不一定能夠開發出好的課程。很多學校的教師都缺乏國際視野的課程研發理念,也缺少一支結構合理和優質課程研發團隊。
2協同保障體系構建
2.1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專業學位碩士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要克服同質化培養弊端,也要克服現有課程教學質量的瓶頸。要不斷地變革專業學生碩士生的課程形成機制,要引人多主體參與的、能夠在動態中形成的新機制,增強課體系的掌握擴展能力。要建立“教材開發、資源融合、學生介人”的三位一體的課程形成機制。
2.2合作育人模式
“政產學研用”合作育人模式是一種“理論環節到實踐環節多次反復”的多方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模式,在產學研合作育人的基礎上,突出政府機構的協調作用和用人單位的導向作用,進一步整合優勢教育資源,將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部隊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企業與部隊的主導作用、學校的主體作用、科研機構的配合作用與用人單位的反饋作用,符合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應用型”轉變趨勢,有利于明確合作育人各方的權責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更高效地推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
螺旋提升型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方式如圖1所示。通過不斷循環的實習一應用一實踐一反思一總結的方法來達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
“政產學研用”育人模式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如圖2所示,其結構圖如圖3所示。
3總結
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并根據計算機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不斷探索計算機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協同保障體系構建,為培養出優秀的計算機類專業學位研究生而做出努力。
關鍵詞:專業碩士;算法設計;算法分析;案例覆蓋;案例庫
0、引言
作為我國人才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手段,我國專業碩士學位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機遇期。高校正在抓住機會,采取積極措施,大力促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全面發展。教育部在2010年要求進一步調整優化教育結構,積極穩妥地推動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戰略轉變,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這意味著擴大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規模成為研究生培養的一個趨勢。
區別于側重理論和研究的科學碩士學位,專業碩士學位教育主要培養滿足特定職業需求和有特定職業背景的高級專門人才。專業學位教育具備專業性、綜合性和開放性三大特點。
算法設計與分析是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是多個專業和方向的必修課程,這些專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應用、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軟件工程等。該課程同時還是一門與計算機有關的非計算機專業的專業課程,包括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統工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等專業。本課程的前驅課程包括離散數學、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等,與計算方法和計算機圖形學等課程關系緊密,既具有鮮明的理論體系,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講授不同類型算法的基本原理、解決方法、實現技術等,分析不同算法的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使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對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實際問題設計出高效、優化的算法,為開發出優秀的軟件奠定基礎。該課程涵蓋的主要內容有常用數學工具、窮舉法、貪心算法、分治法、減治法、動態規劃、并查集、回溯法、分支限界法、計算幾何、隨機算法、NP理論等12個方面。
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大部分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該課程的理論部分,對算法設計也只是機械地記憶法的步驟,而不能靈活地解決碰到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如何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讓他們以樂意接受的方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算法設計方法,以應對今后工作實踐中無限變化的實際問題。
大量教學實踐證實:純粹的理論灌輸會使學生很快失去學習課程的興趣,不能堅持課堂學習,更沒有意愿在課后的練習和實踐環節投入時間和精力。
基于完全案例覆蓋的教學方法因此提出,也就是讓每個案例覆蓋多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有多個案例與之對應;讓案例教學貫穿于理論講授、算法設計講授和編程技巧講授的整個過程。該教學法涉及案例選取、案例庫建設、案例授課技巧等內容,下面將分別闡述。
1、案例選取的原則
所謂的案例教學法,就是利用案例作為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案例的選取至關重要,因為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從而最終影響著案例教學法的實際效果。
根據所講授算法分析與設計課程的實際,案例的選取要遵循兩個原則:其一是多重覆蓋原則,其二是難易平衡原則。
1.1 多重覆蓋原則
科學碩士授課時間通常分為3個學期、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課時量充足,課程覆蓋知識點全面而細致,傳授知識的信息量更大。而專業碩士的課堂授課大多集中在前兩個學期,用一年時間完成,相對科學碩士,課時量相對不足。就算法設計與分析這門課而言,科學碩士的授課學時數為48,而專業碩士授課32學時。較少的課時量對案例的選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一個案例并不能只為一個知識點設計,而必須為多個知識點設計。只有這樣,當所有的案例教學完成后,每個知識點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講解,學生也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學習和理解,完成了解熟悉鞏固的學習過程。
例如,最大子段和問題就具有多重覆蓋的性質。最大子段和問題可以描述為:給定n個整數(可以是0、可正、可負)組成的序列,求該序列能夠取得最大連續子段的和。如果序列是{-2,6,-5,13,-5,4},則滿足要求的子段是{6,-5,13},其元素和是14,這也是該問題的解。
最大子段和問題雖然描述簡單,容易理解,但它有多種解法,涉及的知識點包括窮舉法、分治法、動態規劃、NP理論等,其計算復雜度涵蓋了O(n3),O(n2),O(nlogn),O(n)等4個層次。因此,該問題是一個典型的多重覆蓋的案例,在案例選取時可以優先選擇。
1.2 難易平衡的原則
依照教育學理論,案例教學法要把實際教育過程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引導學生思考和決斷,使得相同或類似場景再現時,學生能夠根據學習時處理案例的經驗和技巧,有效處理新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因此,一方面,課堂上使用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使得學生有興趣跟隨教師的思路去思考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案例的難度又不能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否則學生會失去信心,與教學過程脫節。
最能體現案例選取的難易平衡原則的兩個問題是多段圖的最短路徑問題和最長公共子列問題。前者描述的是一個圖分為多個段,每個段有若干個節點,這些節點只與前一段的節點和后一段的節點之間有路徑,要求找到起點到終點距離最短的路徑。而最長公共子列問題描述的是在兩個字符序列中找到共同的但又最長的那個子列。
雖然這兩個問題都是動態規劃的典型案例,但難度是不一樣的。多段圖的最短路徑問題的求值過程和回溯求路徑(求解)的過程形象而直觀,因此可以作為動態規劃算法的入門案例。最長公共子列問題雖然描述起來簡單,但要建立遞推公式比較困難,也比較難以理解的,因此,可以作為動態規劃算法的提高案例。
但有些問題因為過難或過易不適合作為案例。樓層扔雞蛋問題講的是一個雞蛋從n層樓上摔下來不破,但從n+1層樓上摔下來必摔破,對有限的樓層數和雞蛋數,求最壞情況下至少要經過多少次實驗才能把n求出來。這個問題雖然也可以用動態規劃算法解決,但不易理解,因此由于受到學時數的限制,不適合作為專業碩士生算法教學案例。
2、案例庫建設
在基于完全案例覆蓋的算法教學法中,案例并不是孤立的、只服務于各章節和知識點的,相反,它們彼此間有緊密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案例集合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為了便于案例的選取和利用,需要把案例整理成庫,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案例庫并不是一個個案例的簡單羅列,而是以數據庫系統的形式組織起來,便于從難度、涉及知識點、彼此關系等方面查詢,也便于添加、修改和刪除。
2.1 案例來源
案例庫中的案例有3個主要來源:經典問題、科研開發問題和公司面試題。
經典問題在案例庫中占有大部分的比例。經過前人的總結和積累,算法設計與分析的各個知識點都有一個或多個的經典問題可以作為案例。經典問題作為案例具有多方面的優勢。首先,這些問題已經被大多數學生熟悉,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漢諾塔問題,雖然學生尚不清楚案例涉及的分治和計算復雜度理論,但很容易被案例吸引,產生興趣。其次,問題解決方法研究得比較透徹,且一般有多種解法。第三,學生更容易在課后找到相應的學習資料,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
案例的第2個主要來源是學生在科研和開發中碰到的問題。這部分問題更具有前沿性和實踐性,與實際聯系緊密,更能使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其導師的課題中如何用GPS快速準確地測量林地面積的問題。如果用傳統的林地分割法解決,不但數據收集困難,而且在計算中容易出現負面積和面積重復計算等嚴重的問題,但采用計算幾何的手段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而且計算過程簡單高效。因此,這個實際問題也成為計算幾何知識點的主要案例之一。通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提問和發電子郵件的形式獲取這些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同時豐富案例庫。
各大IT公司的面試題也是重要的案例來源。這些公司的研發部門為了招聘到具有發展潛力的研發人員,面試題目的重點已經不在程序的語法和具體的編程技巧上,而是把重點放在算法設計上,以考察所面試學生的算法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課后1~3年的時間內,通過回訪調查,可以獲取這方面的案例,同時也可以掌握業界的研究動態和方向,以便在課程中有所涉及和傾向,為學生的就業奠定更好的基礎。
2.2 部分案例總結和列表
經過長時間的收集、整理和建設,案例庫已初見規模,形成了經典案例、研發案例和面試案例共同構成的案例體系。表1展現了部分案例的來源以及它們與算法設計的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覆蓋關系。
2.3 完善案例相關的授課技巧
案例庫中的所有案例都具有一個重要的屬性:授課過程中使用該案例的技巧。這些技巧大致分為3類,分別是敘述故事、提出挑戰、破解懸疑。
敘述故事的技巧適合于知識點的引入環節,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興趣。例如,在講解最小生成樹知識點時,可以講述以下蜘蛛建網的故事。一只大蜘蛛要結網了!結網之前首先要拉龍骨。龍骨的作用很重要,要確保每個關鍵點之間都有一段或多段蛛絲連接。這樣,可以保證一旦昆蟲落入網絡陷阱,蜘蛛能在第一時刻感受到。你的任務是:編寫一個程序,對一組輸入的固定點,能夠輸出一個方案,使得蛛絲的總長最小。通過這個故事,學生能夠迅速理解最小生成樹的定義,并饒有興趣地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那些貌似容易解決,但實際需要大量理論和算法設計技巧作為支撐的案例,可以采用提出挑戰的方式授課,讓學生樂意嘗試。用GPS測算林地面積的問題就屬于這個類型。通過問題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很快就能想出三角形分割法、梯形分割法和小矩形分割法等方法。但這些方法都存在著實際計算方面的缺陷,因此可以提出挑戰:用所學過的計算幾何的知識和手段解決面積測算問題。而挑戰往往會帶來思考和行動的動力,讓學生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巧。
破解懸疑是懸疑影片最引人人勝的設計,而案例授課過程可以把這種手法引入課堂,使學生長時間保持課堂注意力,并使問題解決的過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強化知識點,強化算法設計技巧的教學效果。二部圖方面的婚配問題可以作為典型的破解懸疑的教學案例。在追求最大婚配數目標的過程中逐步講解什么是二部圖、什么是可增廣鏈、如何發現可增廣鏈、以及如何增加婚配數等,讓每一步都有一個具體的目標,讓學生圍繞該具體目標進行思考和設計。
3、課堂效果
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基于完全案例覆蓋的算法教學法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課堂出勤率有明顯的好轉。如果單純講解算法理論和算法技巧,課程開始階段還有很多學生堅持上課,但到課程中后期,很多學生就會以各種理由缺課。究其根本原因,是這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無法跟上課程節奏,沒有課堂收獲。但采用了案例教學后,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出勤,并且課程前期和中后期的出勤率大致相當。
(2)課堂氣氛有了很大提升。為了解決案例中的問題,學生會積極思考,參與課堂討論,能夠始終保持課堂注意力。
(3)促進了部分學生的研究和開發。這是因為部分案例來自學生的科研和開發實踐,案例在入庫之前已經得到了充分討論和有效解決。
(4)使學生在就業市場取得了一定的優勢。由于部分案例來源于IT公司的面試題,這就讓學生對就業有更充分的準備。而這些題目也是業界發展的風向標,因此對學生就業后的工作也有支持作用。事實上,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案例就是公司面試題,這應該與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有關。
4、結語
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制更改為兩年,區別于科學碩士研究生的三年學制。為此,需要將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部分前移到課程教學中,以此彌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時間縮短、研究能力訓練和綜合素質培養不足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使專業碩士生既能快速理解算法的理論,又能讓他們掌握算法的設計技巧,是擺在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由葛家澍、耿金嶺主編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企業財務會計》第四版第四章第二節“存貨成本的計價方法及其應用”的部分內容。
這部分知識點在第二節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第二節前部分“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方法”的深入和具體運用,又是學好后部分“存貨按計劃成本計價的核算”的基礎和對比。
存貨是企業資產中流動性較強的占有數額最大的部分,當企業采用不同的計價方法對存貨進行計價時會出現不同的存貨發出成本和結存成本,進而影響到當期損益。因此掌握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核算非常重要。
2.教材的處理
從復習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方法導入課題,先介紹賬戶的設置(特別是“原材料”和“在途物資”),然后通過對實際工作中的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掌握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核算,尤其是外購材料的核算,并通過練習將本部分知識與“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方法”融會貫通,最后師生共同歸納。教學時要采用引導方式講解,多采用設問、提問,師生共同討論概括其處理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訓練學生的思維,鞏固前后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特點,以教材、大綱對學生的要求,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了解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應設置的賬戶及其性質。
②掌握按實際成本法的原材料收入、發出和結存的核算。
(2)能力目標
①能將原材料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核算方法運用到日常核算中去。
②通過學習、思考、應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3)情感目標
樹立規范意識,堅持依法做賬。
4.教學重點
(1)按實際成本計價核算時設置的賬戶
(2)原材料收入的核算
(3)原材料發出的核算
5.教學難點
原材料收入核算中外購材料時材料到貨與貨款支付情況的核算。
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
高一第二學期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會計基礎知識,但是職高生對于學習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存在著畏懼情緒,缺乏自信。
2.學法指導
古人云: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因此,在教學中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有其重要意義。在學習中攻破難點,運用經濟業務處理的基本方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處理各項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核算。同時培養學生使他們養成多想、多講、多練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誘發―探求―升華―歸納”四段式教學法。通過講練結合實現對所學知識點的認識、理解、記憶、掌握、運用。
1.借助學生已學知識探索新的內容,達到對“原材料”“在途物資”賬戶性質的理解,掌握其運用思想。
2.教師引導講解,學生多思考、討論、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求效果最佳,使學生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愉和成功感。
3.設置種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提問、討論再予以一一解決、歸納有關知識內容。
4.講練結合,強調實際應用的講述和實際問題分析,安排課內外的相應練習,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消化和靈活運用,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例題與習題
例題與習題是為學生理解、認識、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而設計的。例題主要以學生熟悉的奧康集團采購和領用鞋底原料等經濟業務為主,習題分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兩類。本節課課外習題作業比較綜合,為使學生更加順利完成作業,可在課前準備難度及形式介于例題與課外習題練習,以備課內練習之用。
五、教學設計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上課開始后,教師與學生共同簡單回顧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方法,包括優缺點和適用范圍,然后教師提出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存貨收入時其成本都是能計算出來的,那么存貨收入時作何會計處理呢?由此引入新課。
2.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教師以原材料為例介紹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核算時應設置的賬戶,教師通過幻燈片示意“原材料”“在途物資”“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的設置,并引導學生講出各賬戶的性質。
(2)教師以學生熟悉的奧康集團向華峰公司采購鞋底原料為例,探討材料到貨及貨款支付情況發生的四種情況的會計處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邊講解邊板書材料外購時出現的四種情況類型及其會計處理,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這有利于學生進行對比,本節課知識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
(3)仍以奧康集團為例,一貫到底,幻燈片演示自制材料和領用材料的會計處理。教師板書其會計處理,使得本堂課新知識點的更加完整。
3.鞏固新知,形成技能
在新課結束后,幻燈片出示按原先設計的習題進行課堂練習,使學生鞏固,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并以抽查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并當堂予以點評,以查漏補缺。練習的難度體現了分層教學,結合了先進先出法,包括材料的外購、發出,要求編制會計分錄,有能力的同學還要求登記材料明細賬,這也體現了會計的本質,一切理論都為了付諸實踐。
4.歸納小結,提升知識
教師根據板書內容簡述本節課的重點,強調難點。教師提出懸念,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外,還有什么辦法呢?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
5.布置作業,拓展思維
【關鍵詞】冬期施工;混凝土;溫度控制;熱工計算
1 工程概況
神華準池鐵路朔州隧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內,全長11299m,隧道里程DK128+656~DK139+955,為雙線特長隧道。除出口段位于1200m半徑的曲線上,曲線進入隧道352.6m余均位于直線段上。洞內縱坡為3.0‰/5488m、-7.0‰/5800m、3.0‰/5m,基本呈對稱的人字坡,共設計進、出口和5個斜井輔助施工,合同工期574d。工期緊,安全風險大。全隧設有4座斜井和進、出口6個作業工區掘進施工,朔州隧道地處雁北高寒區,施工期經歷兩個冬期,每年冬期從11月到次年4月初,歷時5個月。
2 冬期施工溫度控制要求
1)當環境晝夜平均氣溫連續3天低于5℃或最低氣溫低于-3℃時,混凝土工程按照冬期施工方案組織施工;
2)混凝土拌合站環境溫度要在10℃以上;
3)混凝土入模溫度不低于5℃,攪拌時間較常溫延長50%,水加熱不應超過80℃;
4)噴射混凝土時環境溫度、材料溫度不應低于5℃。
3 混凝土熱工計算標準
按照《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04-2008),《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關于進一步明確軟弱圍巖及不良地質鐵路隧道設計施工有關技術規定的通知》(鐵道部鐵建設[2010]120號文)對混凝土的各項要求,確定在不同環境溫度下的入模溫度:
1)根據確定的入模溫度,利用混凝土運輸溫度損失計算公式,計算對應于某一環境的混凝土拌和物的出機溫度;
2)然后利用混凝土拌和物出機溫度計算公式,計算混凝土拌和物溫度;
3)利用混凝土拌和物溫度計算公式,計算在混凝土原材料所能達到的溫度條件下混凝土拌和物溫度,混凝土拌和物溫度應大于通過環境溫度計算得出的結果。否則,就應加強混凝土原材料溫度保證措施,使混凝土拌和物溫度滿足要求。
4 熱工計算
4.1 混凝土運輸溫度計算
根據朔州地區歷年氣象資料,冬期11月到次年3月份日平均氣溫,選擇環境溫度0℃和-15℃兩種情況,進行混凝土拌和物熱工計算。混凝土采用灌車運輸,先計算環境溫度為-15℃時,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的溫度損失:
ts=(at1+0.032n)(T1-Ta)
式中ts――運輸過程溫度損失;
a――溫度損失系數(hm-1),當混凝土攪拌輸送車時,a=0.25;
t1――混凝土自運輸至澆筑現場的時間(h)取0.3h;
n――混凝土運輸次數,取2;
T1――混凝土拌和物的出機溫度(℃),按10℃時;
T2――混凝土拌和物經運輸至成形完成時的溫度(℃)即入模溫度;
Ta――運輸時的環境溫度(℃),取-15℃。
所以,ts=(0.25×0.3+0.032×2)(T1+15℃)=0.139T1+2.085℃=3.475℃
按照施工實際,混凝土澆筑時入模溫度要求(10℃),T2≤T1-ts
(T2≤10℃-3.475℃=6.525 入模溫度要求 5℃≤出機溫度-損失溫度后6.525℃)
即:T1-0.139T1-2.085℃≥10℃(14.04-0.139×14.04-2.085=10.003反算而得)
所以0.861 T1≥12.085℃
T1≥14.04℃
取T1=14.04℃
如果按氣溫-20℃計算時,溫度損失為ts=0.139T1+2.78℃=5.85℃
出機溫度T1-0.139 T1-2.78℃≥10℃,(15-0.139×15-2.78=10.135反算而得)
T1≥15℃
取T1=15℃
4.2 混凝土拌和物出機溫度計算
根據以上計算,取T1=14.04℃
由公式:T1=T0-0.16(T0-Tb)
得:T0=(T1-0.16Tb)÷0.84=14.81℃
式中:T0――混凝土拌和物溫度(℃)
T1――混凝土出機溫度(℃),由第一步計算,取14.04
Tb――拌和機棚內溫度(℃)應采取保溫措施,取10℃
4.3 混凝土拌和物溫度計算
水加熱按60℃,水泥、砂石料溫度5℃,根據配合比每方混凝土用水泥、水、砂、石用量分別為417kg、143kg、616kg、1197kg,砂石料設保溫棚,實測含水量,砂子2%,石子1%,根據公式:
T0=[0.9(WCTC+WSTS+WgTg)+4.2TW(WW-PSWS-PgWg)+C1(PSWSTS+PgWgTg)-C2(PSWS+PgWg)]÷[4.2WW+0.9(WC+WS+Wg)]得T0=15.52℃>14.81℃(能滿足要求)
式中:T0――混凝土拌和物溫度;
WW、WC、WS、W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
TW、TC、TS、Tg――水、水泥、砂、石的溫度(℃)
PS Pg――砂、石的含水率(%)
C1――水的比熱容(kJ/(kg?k ))
C2――冰的溶解熱(kJ/kg)
當骨料溫度>0℃時,C1=4.2,C2=0
當骨料溫度≤0℃時,C1=2.1,C1=335
同以上計算,當環境溫度為0℃時,T0應大于11.92℃,
1)按照-水、水泥、砂石料的溫度分別為45℃、5℃、5℃,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得:T0=12.6℃>11.92℃,滿足要求。
2)按照-水、水泥、砂石料的溫度分別為80℃、0℃、0℃,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得:T0=12.18℃>11.92℃,滿足要求。
5 計算中的關鍵溫度
1)規定性溫度:混凝土進入冬期施工的溫度要求,混凝土入模要求;
2)環境類溫度:當地環境溫度、攪拌棚溫度;
3)混凝土原材料溫度:水溫、水泥、砂石料溫度,采取什么保溫措施。
6 結束語
由以上計算可知,混凝土攪拌時所需水溫均滿足《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指南》要求拌和水的加熱溫度不宜高于80℃的條件,當環境溫度在零度這一臨界點時,水泥、砂石料的溫度為5℃,水溫≥45℃就能滿足冬季施工混凝土的要求,水泥、砂石料的溫度為0℃,水溫要達到80℃才能滿足冬季施工混凝土的要求。當環境溫度在-15℃,水泥、砂石料的溫度為5℃,水溫要達到60℃才能滿足冬季施工混凝土的要求。可見保證水溫在45~80℃,水泥、砂石料的溫度在0~5℃這一范圍是保證混凝土拌和物溫度的一個關鍵。一般氣溫在-15℃的情況很少,現場對入模溫度進行監控量測,確保在10℃以上澆筑混凝土。隧道進洞200m以后洞內溫度在10℃以上。
準池鐵路朔州隧道經過2個冬期的混凝土施工,設有3個混凝土集中攪拌站,通過現場熱工計算,采取搭建保溫棚,確保了冬期混凝土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旭升.大跨度雙線連續梁冬季施工養護控制淺談[J].山西建筑,2010(08).
[2]王樹軍.淺談混凝土冬期施工[J].山西建筑,2010(15).
[3]劉其.宿遷市市府東路特大橋冬季施工措施研究[J].山西建筑,2010(30).
[4]馮斌進.冬季施工保證措施[J].山西建筑,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