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觀察蝸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宜昌康小
指導老師 劉崇
日期:2007年11月1日
天氣:晴 朗
蝸牛是一種軟體甲殼類小生物。它爬行的很慢,背著一個大大的“房子”,呈螺旋狀,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左旋的非常少見。
我把十幾只蝸牛裝在塑料碗里,拿出最大的一只放到另一個碗里,找來放大鏡,開始觀察。
聽說把蝸牛放進水里,就可以使它探出頭來。恰巧,這只蝸牛被我嚇得把頭縮進去了,我打了一些水,往里面倒。不一會兒,蝸牛就乖乖地探出頭來,并伸出兩個長長的觸角。我仔細地用放大鏡觀察它。發現,蝸牛的下腹部有很多點點,這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我又繼續觀察,發現蝸牛的殼上還有一個小洞,這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于是,我帶著這兩個疑問來到媽媽面前詢問。媽媽回答說:“蝸牛腹部下面的小點是它的腹足,蝸牛就是依靠這些腹足爬行的,殼上的洞是蝸牛的氣孔呀!”“噢!”我恍然大悟。
為了上科學課,我家養了三只可愛的小蝸牛,我一有空就把它們端著它們的“家”出來玩。 今天,我想考驗一下我的三只小蝸牛,于是我就拿了一把尺子,把我的舊筆盒和蝸牛的“家”連起來,就這樣簡易的蝸牛跑道做好了。
我就要請“運動員”出場了,我就把我最看好的一只小蝸牛放尺子“起點”上用手點了點它的觸角說:“小蝸牛,你一定要為我爭氣?!彼挠|角一縮轉過頭好象在說:“放心吧,主人,我一定會贏的?!比缓?,我把另外兩只蝸牛也放過來并告訴它們:“加油哦?!蔽彝瑫r點了點它們的尾部,它們還真的慢慢地爬了起來,瞧,蝸牛的身體一伸一縮粘粘地爬行,我發現在它們的身后留下了一條彎彎曲曲的“線“。突然,有一只小蝸牛掉了下來,不過沒關系,我又把它放上尺子,沒想到它使出絕技——用粘粘的肉貼在尺子上,就干脆不爬了,站在原地不動,任憑我怎么點,怎么摸,怎么推,它就是不動,我簡直對它束手無策。 我最看好的那只蝸牛被我不小心碰了一下就像害羞的小姑娘縮了進去,我又動了動它,它果然小心翼翼地伸出那對長著小黑眼的觸角來,東看看,西瞧瞧,覺得四周沒有一點危險了,才慢慢地把頭也伸出來,繼續爬行。只有另一只一如既往的慢慢地爬到了終點。
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東西,我們應該細心觀察,多多去想。
蝸牛雖然是個又臟又丑的小家伙,但是它給我帶來了不少樂趣!我捉了好幾只蝸牛帶到家里玩兒,只見一只只小蝸牛都扭動著身子,趴在杯沿上,有的伸著脖子,好像在觀察周圍的動靜;有的動了動觸角,好像在跟我們鞠躬;還有的彎著頭嘟著嘴好像在說:“摳門!也不給點兒吃的。”我把蝸牛都放在了新鮮的菜葉上,瞧!剛才還嘟著嘴的那幾只小蝸牛趕緊津津有味地大吃起來了呢!其中一只個頭大點兒的頭一晃一晃的,兩只觸角也緊跟著晃了起來,好像在給我打招呼,用手指碰了一下它的觸角,它立馬就把觸角縮了回去,像個害羞的小寶寶。我去了趟臥室再回來發現剛才那只大蝸牛不見了。哇!原來它竟然爬到菜葉下面去睡懶覺了。
這一只只小小可愛的的蝸牛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樂趣,建議大家善待它,走到它小小的身軀旁邊,請您腳下留情哦。
北京石景山區實驗小學三(3)班三年級:孫一丹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1-0181-01
教學目標:
1.能使用放大鏡對蝸牛做細致的觀察。
2.發展探究動物的興趣。
3.培養以觀察目的為出發點,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
4.培養保護自然環境中的動物的意識,能愛護自然環境下的小動物。
教學準備:
蝸牛、放大鏡、觀察記錄單、切成小塊的各種食物、具有螺線結構的物體如:海螺殼、蚊香、牽?;ǖ睦p繞莖、葡萄的攀緣莖觸須等。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蝸牛,切成小塊的黃瓜、蘋果、菜葉、饅頭、姜、蔥、大蒜。
教學過程:
一、蝸牛身體的觀察
1.新課引入:讓學生們猜一個關于蝸牛的謎語,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引起孩子的追意、聯想)
2.你能畫出一只蝸牛嗎?(畫畫是孩子的天性,畫畫有助于下一步的細致觀察,畫圖記錄法是進行觀察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3.同學們,你們觀察過蝸牛嗎?你知道有關蝸牛的哪些信息?(利用學生資源,向學生傳遞有關蝸牛的信息。)
4.你認真觀察過蝸牛的身體嗎?知道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嗎?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觀察蝸牛吧!教師:在觀察前,請同學們明確今天的觀察記錄:
蝸牛身體的觀察記錄
5.學生活動:分組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身體(我們從哪兒觀察起呢?老師建議首先觀察頭部,再觀察腹部,最后觀察尾部。提到了放大鏡,學生自然就增大了觀察的興趣,并且強化了利用其它輔助工具來進行仔細觀察的方法。
6.讓學生們根據觀察的結果,嘗試按一定順序、有一定條理,有重點地描述蝸牛身體的特點。
二、蝸牛殼的觀察:
過渡:前面我們對蝸牛身體進行了較為仔細的觀察,現在我們再來觀察觀察蝸牛的殼。
1.討論:蝸牛殼對蝸牛來說有什么用處?
2.引導:同學們認真觀察蝸牛殼,你發現了什么?
3.學生活動:蝸牛殼上的螺線有幾圈?怎樣數?(落實認知目標)
4.啟發:螺線展開的方向都一樣嗎?提出左旋和右旋的問題。(用蚊香說明左旋和右旋,落實認知目標)
5.學生活動:你觀察的蝸牛殼是左旋還是右旋(左旋蝸牛、右旋蝸牛老師一邊描述一邊畫出兩種展開的方向。并用幻燈片展示右旋、左旋蝸牛圖片。對左、右旋蝸牛進行比較。)
蝸牛殼的觀察記錄
6.教師呈現海螺,絲瓜藤的攀緣莖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
7.人頭上的漩兒是否也存在左旋和右旋呢?(用提出問題的方法,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三、蝸牛吃食物的觀察
過渡:剛才同學們對蝸牛的殼進行了觀察,現在我們來進行蝸牛吃食物的觀察,每組座位上老師都發了一張圓形的紙,我們把幾只蝸牛放在這張紙的中心,食物放在紙的邊緣,看蝸牛選擇什么食物,怎樣吃它所選擇的食物。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后,做好以下記錄:
蝸牛選擇食物的觀察記錄
注:在蝸牛要選擇的食物下打“√”
2.學生活動:在蝸牛周圍放一些食物,觀察蝸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觀察蝸牛怎樣吃它所選擇的食物。
3.請學生描述上述的觀察過程。
4.討論:蝸牛是不是什么食物都吃呢?
5.鞏固:前面同學們分別對蝸牛的身體、蝸牛的殼、蝸牛吃食物等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回過頭來你再想想你剛才畫的蝸牛,你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6.實踐:怎樣飼養蝸牛。(落實情感目標)
四、交流與小節
說說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說說蝸牛是怎樣吃食物的。
五、課后作業
捉幾只蝸牛來喂養,以便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
教學思想:利用學生與生俱來的喜愛小動物之情。在學生“尋訪小動物”、發現許多可愛的小動物進而情不自禁、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的基礎上,我們科學老師應該使他們的觀察研究活動進一步得到肯定,得到鼓勵,得到指導,得到幫助。
動物單元中“蝸?!?、“螞蟻”等教學內容所希望完成的任務就是以科學觀察研究活動的名義使學生的一系列活動得到肯定、并加以鼓勵;以對蝸牛、蚯蚓、螞蟻的一系列觀察活動為經歷,在觀察內容的發現和延伸,觀察方法的思考和改進,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等方面,對學生在課外、校外的自發觀察認識活動施加積極的影響。
浙江省縉云縣水南小學五(四)班 陳思思
科學課上,老師讓我們觀察蝸牛。我和同學一起到菜地里捉了幾只蝸牛,把它們養在陽臺上的水池邊。一有空,我就會去觀察蝸牛。
蝸牛的背上馱著一座房子似的硬殼,腦袋隨時可以縮進殼里,非常惹人喜愛。它的頭上有兩對觸角,高高的翹起來的那一對,頂尖上有兩個小鼓包,那就是它的眼睛。我仔細觀察,發現它先伸出觸角,再睜開眼睛,要縮回腦袋之前再閉上,可見它是有眼皮的。較小的那對觸角在嘴邊,像肉須一樣,也許是探測地形的工具吧!
蝸牛喜歡吃菜葉,只要我拿菜葉放在它們身邊,它們就立刻大啃起來。蝸牛吃菜的時候,不停地用細小的牙齒嚼著。我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發現它們有許多牙齒,大概有上百顆呢!
蝸牛的行動很慢,它沒有手足,只是肚子貼在地上。行走時,從尾部開始,皮膚一道道像波浪一樣不斷地往前推進,脖子伸的很長,觸角一顫一顫的,像個老頭,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