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夜喜雨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網絡平臺為小學古詩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能使他們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培養學生美的情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網絡教學資源、古詩教學、美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語言凝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邃。小語教材中收錄了許多名作佳篇,修訂后的大綱也要求在小學階段背誦80首古詩詞。這充分說明古詩是小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的古詩教學,往往注重講解注釋,學生在枯躁無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釋中,往往不能體味到我國古詩獨有的韻味美和意境美。
針對此種情況,我嘗試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古詩教學。網絡平臺實現了教學資料和教學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學的知識容量。同時,靈活方便的交互方式,為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創景設境為身臨,感受古詩意境美。
古詩的藝術美體現在它的畫面意境美上。古詩中的意境美,是詩人刻意追求的創造性藝術,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對詩歌意境創造的高度概括。
課始,師生共同進入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資料室,點擊視頻動畫,隨即在學生眼前出現了一幅幅動態畫面:春天,萬物萌發,一片生機。學生在悠揚的古箏曲中仿佛來到田野的小路上,在細雨蒙蒙的黑夜里,江邊漁船上露出一星燈火在微微閃動。在這樣的意境里孩子們并未感到恐懼、孤獨和悲哀,而是和詩人一起分享著大自然賦予的幸福。因為那細雨隨著微風悄悄地在夜間灑落,在無聲無息之中滋潤著萬物。孩子們仿佛看到了第二天成都城內百花競放的景象,那朵朵紅花上,還保留著晶瑩可愛的小雨滴呢!
看著如此醉人的畫面,他們陶醉其中,思維活躍,已經自然而然地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了。當教師板書課題“春夜喜雨”時,學生情不自禁地說:“春雨真美!”
建構主義理論中提到,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我們在古詩的教學中,運用色彩鮮艷的動態視頻、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學生對所學古詩有了一個更好的感知。
二、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建立信息學習庫,培養學生各能力。
信息庫是網絡學習環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資源。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新大綱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利用網絡平臺信息豐富和高交互的特點,設計一個有利于學生知識獲取和應用的具有多種外部表征的信息庫。它包括資料室、小字典、指導欄、佳文賞區、測試區、寫作欄等版塊。將與所學古詩有關的資料,如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學習任務、難點導學、相關詩文、自測題等,通過圖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錄,學生依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對平臺所供的信息加以選擇吸收、加工處理,從而使學生真正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正確地學習理解古詩。
這充分體現了網絡平臺具有教學信息多樣化、教學反饋信息及時性、便于監督學習的特點。利用網絡平臺, 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品讀分析明詩意,鑒賞古詩語言美。
古詩的藝術美還表現在它的語言藝術上。文字是語言的藝術,古詩便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古詩中的語言藝術美必須要挖掘,借以提高學生欣賞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這首詩中,詩人寫“好雨”在適合的季節,催動花草樹木萌發滋生,一個“潤”字將春雨這一細膩、輕柔體現得多么形象啊!這便是語言美。在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欣賞詩中的語言藝術美,教師向學生展示萬物萌發朝氣蓬勃的圖片,學生通過觀看,不僅領略到詩中所表達的意蘊和意境,更有助于孩子們領悟到詩中語言文字運用之妙。
四、運用網絡教學資源,想象誦讀悟詩情,培養學生美情操。
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后,教師可再次出示與詩歌內容想吻合的錄像,讓學生感情誦讀。《春夜喜雨》這首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瑯瑯上口。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真像一幅寫意的中國畫,從而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感,增強學生美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運用網絡教學資源,拓寬學習新領域,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強,覆蓋面廣。網絡平臺為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教師可充分運用平臺功能組織學生進行寫話、繪畫、閱讀、歌唱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如在教學古詩時,我讓喜歡寫作的學生隨意調用平臺資料室的精美圖片,給圖片配上佳句美文,學生就將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在此時傾吐一番,寫出了散文般的話語,學生得到了創造美的能力鍛煉。繪畫小組的學生利用畫筆軟件,根據詩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練習作畫。一幅幅充滿童趣的畫面產生了,他們對春天的感受用畫畫形式表達出來,并且把畫上傳到平臺里,與大家共同欣賞。喜歡音樂的學生,點擊平臺上的“古詩新唱”按鈕,就可進入音樂區。他們帶上耳機,隨著樂曲盡情歡唱,那婉轉動聽的音樂使孩子們深深陶醉期間。喜歡閱讀的學生走進“賞佳文”區,在網上瀏覽其它描寫春天的詩歌和散文。古今中外那些文筆精美的文學作品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他們在詩情畫意中培養了自己綜合素質。這些平臺無一不顯現出它們對孩子們學習古詩的功用。
實踐證明,運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古詩教學,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采用“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古詩教學效率,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那么,就讓網絡教學平臺進入課堂,讓信息技術插上理想的翅膀,讓創新精神和真摯美感在教學中閃光!
1、閱讀理解的片段是茅盾的《白楊禮贊》片段
2、作文題目為:以學生的角度出發的,對學校校規對“走廊應輕聲慢步靠右行”的認識和看法。
3、古詩默寫:(劃橫線的地方為需要默寫的題目)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回鄉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關鍵詞:古詩詞誦讀;誦讀氛圍;誦讀形式;吟誦調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詩詞綿延數千年,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形式多變的現代詩,都映襯著中國的璀璨文化。“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詩詞在其最早的時候就注定了吟唱這一特質。我們要綿延中華詩詞的精神命脈,繼承中華詩詞的優良傳統,使詩詞這顆文化明珠在時代光芒的照耀下,發光發熱,綻放出新的時代風采,詩詞誦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解讀上述要求,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的誦讀訓練。但事實是,很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對詩詞的識記和意境的品味,而詩詞的誦讀則無足輕重。針對這一現狀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進行詩詞誦讀教學談談自己的見解。
詩詞要誦讀得聲情并茂,充分融入學生的情感和想象,絕非易事。在節奏、重音、語速、語調等方面都十分講究。其中,節奏的劃分就直接影響誦讀的效果,也能一下看出學生對詩詞的掌握程度。郭沫若在《論節奏》一文中指出:“節奏之于詩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何為節奏?《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古典詩文的節奏指的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在一句詩文里適當的地方所作的短暫的停頓。語文教學中給詩詞劃分節奏,大部分是依據音節和意義兩個方面來劃分的。我認為,根據詩詞所表達的意義和誦讀的情感需要給詩詞劃分節奏,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朗誦。因為誦讀的節奏應當與詩詞的感情保持一致。一般來說,抒發細膩的感情時,應用緩慢的節奏,停頓較多。如,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而表現激昂、奔放的感情時,則用較為急速的節奏。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劃分完節奏后,我會建議學生讀一讀,體會一下根據劃分的節奏讀下來,意思有沒有讀破,即我們常說的讀破句,檢驗的方法是根據你劃的節奏讀下來,看別人能否聽懂(或者索性給同學讀一下),如果能聽懂就是正確的,相反就有誤了。
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環境和氛圍也很重要。當學生在一個完整而又真實的背景中,抒感的欲望就會更加強烈,感情就會更為豐富。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詩詞的情感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誦讀氛圍。我在引導學生朗誦《水調歌頭》時,曾創設過這樣的一個情景:在古箏音樂《春江花月夜》的烘托下,大屏幕配有情意綿綿的“月下思親”圖、“孤身起舞”圖,這些“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中有樂,樂中有情”的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誦讀的熱情,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的同時,感受朗讀的美感熏陶。記得那節朗誦課,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一首詩歌竟然出現了多種朗讀風格。有的學生站在講臺上,聽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晃腦地誦讀起來;有的學生誦讀時做出相應匹配的動作:時而抬頭,時而低頭,時而左右手交替揮動,激動時甚至高舉雙手;更有甚者在講臺上邊讀邊輕輕地跳起舞來……最后全班學生竟然不約而同地跟著《春江花月夜》高歌起來。學生的表現讓我意外,使我不禁從心底發出感嘆:一個好的氛圍真的可以事半功倍!之后引導學生朗誦詩詞,我都盡可能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都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
在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時,還應該在形式上給學生留出空間。現在很多老師在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時,普遍采用獨誦、對誦、小組誦等基本誦讀方法。如果一首詩詞只有一個誦讀形式,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會對朗誦詩歌產生厭倦。其實,每一首詩歌都有多種誦讀形式,只要老師肯研究和嘗試,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在我想推薦一種少用的誦讀形式――吟誦中的吟誦調。
吟誦調遵循“平長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則,是一種獨特的唱歌式的吟誦方式。其實最初的詩詞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毛詩序》這樣論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代詩詞吟誦調是由淺吟低嘆或長歌嘯詠的詩歌語言形成的,因而吟誦調的旋律自然是建立在詩歌語言吟唱的基礎上。它在歷史上延續了兩三千年之久。然而百年來的社會劇變,極大地侵蝕了吟誦生存的文化土壤。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吟誦調,在我們還沒有充分地重視、調查和保護它時,正在一步步地滑向歷史邊緣。因此,現在知道和使用吟誦調朗誦詩歌的人越來越少。為了保留吟誦調,現在許多有識之士又重新對它作出了研究,2003年10月19日,北京第六屆國際音樂節首演了作曲家郭文景的兩部歌劇:《夜宴》和《狂人日記》,這兩部作品都以吟誦調為其音樂唱段、人物對白、情景敘事的主要風格樣式,得到了許多文化人士的贊嘆和熱愛。我也是在一次培訓學習中,領略了一位名師用吟誦調指引學生誦讀詩歌的風采后也在嘗試使用。記得第一次用時,是在教學生朗讀《春夜喜雨》。我先按照常用的朗誦方法,在古箏音樂的伴奏下,給學生獨誦: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學生反應很平淡,覺得沒有新鮮感。接著我通過視頻,讓學生觀看了用吟誦調吟誦的《春夜喜雨》,這時學生的反應激烈,他們的表情驚訝、好奇、興奮、迷惑、恍然大悟……看到他們的神情,我知道他們被這種新奇的誦讀方式所吸引。然后我根據這首詩的平仄關系,(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給他們講了吟誦調的吟誦方法,指導他們如何做到字正腔圓、因聲入境、顯示個性,如何注意抑揚、頓挫、斷續、輕重、疾徐、反復,如何做到臉色與眼神、體態律動。我邊講邊唱邊示范動作。學生個個目瞪口呆。最后,我把整首詩歌用吟誦調進行演繹。這次,學生都跟著低聲吟誦起來……課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走廊里、校道上,我還會不時聽到一些學生用吟誦調誦讀《春夜喜雨》。那時,我知道我的方法見效了。此后,詩詞誦讀教學又多了一種獨特的形式。
讓我們攜手共進,弘揚詩詞文化。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了解詩詞、熱愛詩詞,把我們中華詩詞的精神命脈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2016小升初語文模擬試題:古詩詞練習試題
1、默寫古詩《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我國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訴我們要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孔子對學與思的思考。北京小升初
(2)優秀的古詩詞是我們豐富的文化營養,我們要用心品味。誦讀于謙《石灰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詩人的高尚情操;讀著李清照《夏日絕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讓我感受到她強烈的愛國之情。
3、補充詩句,填寫出處、作者,并選擇正確答案。
①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倫送我情。
出自_______,作者_____代詩人____________
②獨在異鄉為異客,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代詩人_________。
③孤帆遠影碧空盡,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代詩人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代詩人_________。
其中_____(寫序號)是表達友情的;____(寫序號)是表達思鄉之情的。
4、古詩默寫
(1)( ),一叫千門萬戶開。(《畫雞》唐李賀)
(2)春種一粒粟,( )。(《憫農》唐李紳)
(3)( ),忙趁東風放紙鳶。(《村居》清高鼎)
(4)牧童騎黃牛,( )。(《所見》清袁枚)
(5)( ),樹陰照水愛晴柔。(《小池》宋楊萬里)
5、古詩默寫
(1)遠芳侵古道,(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2)( ),樹頭花落未成陰。(《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
(3)窗含西嶺千秋雪,( )。(《絕句》唐杜甫)
(4)( ),籠蓋四野。(《敕勒歌》北朝民歌)
(5)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書所見》宋葉紹翁)6、古詩詞填空:
1,黃河遠上白云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2,_________________,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劉禹錫《浪淘沙》)
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齡《出塞》)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詩經《采薇》)
5,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明月別枝驚鵲,__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_________________,兩三點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7,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天凈沙·秋》)
8,爆竹聲中一歲除,_________________。千門萬戶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元日》)
9,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_________________。(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古詩鑒賞應賞標題,或者說不可忽略標題,因為從詩題中可以讀取多樣的信息。就內容上說,時間、地點、人事及景物等。都會在題目中體現出來。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講了時間及事情。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講了地點與事情。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時間與地點及事件都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與賀知章《詠柳》,或景或物,從而表明寫作的對象。大凡出現于詩題中的都是一些關鍵字詞,有的表明相關物事,有的則是相關事由。因而抓住標題,對內容有一種提示作用。比如杜甫的《登高》,顧名思義,是寫鼙高的所見所感。詩中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后四句則抒發登高所感。全詩境界闊大而又感慨遙深。再如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風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詩中所寫,是聽到鄰家吹笙的樂聲,從而引發聯想。
詩題中,還有題眼。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中的“聞笛”便是題眼。寫因笛聲而引發的思鄉之情。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其中“喜”是題眼。詩中雖未曾用一“喜”字,但字里行間處處有“喜”。欣賞中,對照著題目,更便于領會詩的內涵。比如鄭谷這首詩:“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題為《鷓鴣》,但詩中未出現鷓鴣。若不聯系題目來看,可能難以確認。但若與題目關聯,則可知此種烘托的筆法之妙。題目除了標明內容外,還可見作者的感情態度。比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詩句來看多指勞作艱辛及收獲不易,因而有愛惜糧食之義。但此詩的題目是《憫農》,則可見詩人的感情態度是同情民生疾苦的。標題中又可點明寫詩的動機或目的。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記》,是聽說王昌齡被貶,從而表達問候。古詩中有一類無題詩最難索解,就因為沒有標題。雖說無題也是一種題。但那只是變通的做法。實則題之有無,在讀解上是有區別的。
詩題中,多見題材類別,諸如田園詩、山水詩、邊塞詩、懷古詩、詠史詩、贈別詩、閨怨詩、唱和詩等。比如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與《送孟浩然之廣陵》,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等,詩題中就有送別之義。古詩中多有唱和之作,比如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是和對方寫的《早春游望》一詩的。再如蘇軾的《水龍吟》便是“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依原作之韻來寫本不無束縛,但寫來卻勝過原作,于此可見才力。為人熟知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出一種生機活力,因而成了名句。但白居易此詩的標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其實就是命題寫作。題目為“古原草送別”,即要從原野上的春草寫起,再關聯到送別之義上來。但作者不僅未被題目束住,還寫出了名句,于此也可見作者的詩情才思。
從題目中。又可見出詩歌體裁。比如杜甫這首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題目就叫《絕句》。又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是民歌體,即吸收了民歌的寫法。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琵琶行》,為歌行體。歌行體是七言古詩中的一類,與樂府不無關聯。至如樂府的題目。詩人有借用舊題的,題目卻與內容多不對應。但白居易又有新題樂府,用來指陳時事,如《賣炭翁》等。眾所周知。詞牌大都不對應于內容,但詞往往另有標題。同樣要注意標題的提示作用。有的詩詞有序言,往往交代了寫作的相關背景,這就等于題記了。比如姜夔的詞,就多有小序,且自成有條理的小品文字,大可與詞作對讀。古詩鑒賞中,題目往往有引導作用,也可謂解開詩意的一把鑰匙。